一
平生从来不辨茶质的优劣,一如对任何一家饭店的菜肴我都感到非常不错一样。然而在武夷小住几天,也许是耳濡目染,竟也学着去分辨茶类,竟去学着识辨何为大红袍二代,何为小红袍,何为肉桂,何为北斗,何为铁罗汉、白鸡冠……
到武夷,必买茶。由于白天安排得过于密集,故买茶也只能在晚上进行。这条长长的茶街,卖茶人家毫无例外地都安有一架上好的茶具,可以容七八位茶客围坐品茶。同时也一边欣赏茶妹的一系列茶艺功夫。
茶过三五巡之后,在茶妹的精熟解说下各位逐渐开买,这位要半斤肉桂,那位要一斤小红袍,当然更多的是慕大红袍之名而各自报出所买之数。
因了茶妹就“机选”与“手选”作了茶形的辨别与茶味的甄别,于是买“手选”者便多了起来,以致轮到我时,已缸底告罄,面对着缸底所剩的细碎茶屑,我自然摇摇头。茶妹歉意地笑了笑说:“对不起了,手选茶就只有这些……”这时茶妹她妈说:“要不打个电话叫她爸马上送货过来?最多不到半小时。”
我面带苦笑地说:“算了吧,将就……”
没想到茶妹当即打断:“不能将就,来武夷带茶回去,哪能让你将就?”说毕走出门口,对着街斜对面的另一位茶妹扬起声:“娥—你这边可还有手选的大红袍?”
那边马上应声:“你的客人我哪敢怠慢,马上就给你送过去。”
“哟,娥仙子今天俏皮起来了,放心吧,客人算你的,我不吃你的回扣。”逗趣的话说得我们几位都相视而笑。送茶过来的另一位茶妹也是那么大方那么爽朗。手选大红袍就在两位茶妹的调侃中过秤、包装、打封。
我喝着杯中的茶水,在诧异中领略到了似乎搁置在许多岁月以前的那种淳朴,这种淳朴与温厚注释着武夷人,更扩张了武夷茶妹的许多棱面。
循着武夷茶妹的淳朴底色,顿时让人记起,其实在武夷的每一天,或车或步,或走或停,都离不开武夷女子的指点与相助,同行的孙君曾想打的进城,开的士的武夷妹子却明言以告:“打的是五块钱,如坐公共汽车是一块五……”武夷女子的种种大方行举,都似贯注着浓郁的茶香本色。于是乎,作为游客的你我他不管投眸何方,不管涉足何景,都会生出痴迷、微醺乃至陶醉,是迷于武夷山水,还是醉于武夷茶妹的动人韵致或洒脱行举?
二
游九曲溪自是武夷之行的重点项目,此溪以九曲的形式环绕于武夷众峰之间,于是山因水而更显挺拔阳刚,水因山而尤见柔和与妩媚。而九曲溪的每一曲,其景致都各具特点,坐在竹筏上仰望天游峰、拜视大王峰等更是别具风景。而所有的景点解说,又因了这位女性解说员而更加印象深刻。于是神思便随着娓娓动听的解说而在武夷形成的久远史迹中游弋,于是在柱状山的代表“玉女峰”的活灵活现中,你看到的不仅是比肩俏立的“玉女三姐妹”的临水梳妆,还可以基于此而去揣度“爱财、爱权、扮靓”这三种充满世俗意味的处世取向……解说兼撑筏的这位女子虽非专业导游,但解释景点却充满着厚厚的文化韵味,她解说当中偶尔拿起一个矿泉水瓶子,里面装着的是黄澄澄的茶水,嘴角溢出的茶香糅在稔熟而半带幽默的解说中,叫人久久回味无穷,而茶妹的平静与诙谐似又成了九曲溪的一景。
考察武夷不光着眼于风景名胜。武夷山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四处“双遗产”名山,还在于它的历史沉淀与文化环境。且不去细表参观朱熹理学发祥地的感受,也不去寻觅宋代婉约派词人柳永的故里,只说在参观闽越古城之后的城村之游。
城村是一座紧挨闽越古城遗址边上的古村落。虽然只有500多户人家,不足3000人丁,而表面看来,城村也只有四条主街呈“井”字形。所以,绝对没人想到居然会在此迷路。想想我曾经独行过巴黎,失群于罗马,漫游过莫斯科,在绝对不会一句法语、意大利语和俄语的情况下尚能安全旅行成功。何况这区区一村?
然而,我与邀结的几人就竟在迂回曲折的麻石巷中迷失。正当我们略显着急时,又有一位当地的茶妹出现了,这位茶妹见我们五六个操外地口音的游客在这里瞎转,便朗声招呼我们进了她的小院,先是一通茶水伺候,继而给我们讲该村除了“井”字形的主街外,还有36条小巷纵横交错,外人进村往往如入迷宫……最后她带我们穿过一片豆角地,抄近路把我们送到挂有“古粤城村”和“百岁坊”碑匾的村口。作别时我们一再致谢,而这位茶妹总是答以“欢迎再来我家喝茶……”
古村悠悠、古风脉脉,迷途于斯却似走进了历史的时间隧道,而导引我们的又正是与茶不无关联的武夷茶妹……
三
“茶”与“艺”似为天然一体,酒与饭就不可以,比如“茶艺馆”遍及各座城市,就是没见过“酒艺”或“饭艺”一类的命名。
武夷茶艺据考共有27道程序,从“焚香静气”“乌龙入宫”“重洗仙颜”“三龙护鼎”“再斟流霞”等题名中,该可以诠释出多少美的蕴藉与多少雅的逸兴。
“茶道”一词似更叫人啜英咀华,悟之无穷。不管是中国的“清、美、和、敬”,还是日本的“和、敬、清、寂”,不管是韩国的“和、敬、俭、真”,还是新加坡的“和、爱、廉、静”,大同小异的茶道似都在追求一种寄情言志、修德明礼的境界。武夷茶妹,生来就伴着满山的茶香长大,其做人姿态与处事方式似乎无一不带着淳厚的茶道。
武夷山属典型的丹霞地貌,它比之江浙的水乡多了几分阳刚,比之黔桂的喀斯特地貌,则多了几许明媚柔和。是这阴阳合制的斯山斯水滋养了武夷女子,还是斯山斯水得了武夷茶妹的形神融汇,才有如此诱人的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