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考考你,20减5减6减7,得多少?”
儿子:“不知道。”
母亲:“怎么这么简单都不会?举个例子来说,假设我有20万,我给你爸爸5万,给你爷爷6万,再给你奶奶7万,那最后结果会怎样?”
儿子:“爸爸晕倒,奶奶休克,爷爷心脏病发作。”
有些时候,我们不能止步于听孩子诉说事情经过和他的想法,为了解决问题,或者为了让孩子“总结经验教训”,我们还需要再加一笔。这一笔加得到位,那就是画龙点睛,要是加错了,那就是画蛇添足。
父母说得再多,孩子未必听得进去,只有经过他自己思考得出的结论,才会真正成为他的经验。因此,父母要尽可能多让孩子自己进行分析和判断。
年幼的孩子喜欢听从大人的吩咐,对父母给出的指令言听计从。但是,孩子的年龄稍大一点,自我意识开始增强,他就会希望对事情有更多的自主权和决定权。这时,父母应该鼓励孩子自己分析和判断是非,让孩子独立地思考问题。
虎子的妈妈就懂得鼓励孩子自己分析和判断:
虎子:“妈妈,上课的时候,老师让我们在动物的前面加上一个词语组成一个短语,像‘可爱的小燕子’中的‘可爱’,我一时想不起来,所以我就没有举手。”
母亲:“你有没有想你为什么不会?”
虎子:“我不知道。”
母亲:“你们班上有没有会的同学?”
虎子:“有!”
母亲:“你有没有问问他们为什么会?”
虎子:“我觉得他们看书挺多的。”
母亲:“这就对了,你自己已经找到了答案。多读书对一个人的表达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书看多了,积累多了,才能随时随地地用。人的大脑就像一个水壶,只有……”
虎子:“如果脑子里装满了,怎么办?”
母亲:“根据科学家分析,人的大脑能贮藏很多的信息,是永远装不满的。你看爸爸妈妈都毕业了,还得天天晚上学习,还感觉知识不够用,你说满了吗?”
虎子:“嗯,那以后我也多读书,当老师提问的时候我也能马上举手。”
许多父母喜欢让孩子接受自己的指令,告诉孩子应该如何做,却不让孩子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位母亲很聪明,她不是说教式地告诉孩子应该怎样做,而是通过启发,引导孩子自己思考问题,得出结论。这样,孩子通过自己不断分析和判断,学会了自己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自主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有时候,孩子只想表达他的一种情绪和感受,他希望父母能够做倾听者,而不是对他下指令。可父母偏偏要将自己的结论强加在孩子的身上,这样就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封闭了与孩子心灵交流的渠道。
有一位父亲是这样跟孩子交谈的:
有一天,孩子对父亲说:“爸爸,你和妈妈一点都不理解我的心情。在学校里,我根本不想学习,我已经厌倦了学校的生活。”父亲听了孩子的话后,平静地问:“你觉得我们不理解你的心情,是吗?”“你们整天要我学习、学习、学习!你们就不知道我心里想要什么?”“你想要什么?”“我想离家出走!”“好吧,我们先出去散散步,你愿意吗?”“爸爸,你为什么不责备我?”“孩子,爸爸曾经也是学生,上学的确很辛苦,我也烦闷过。爸爸理解你的心情。”
父亲同孩子一起散步。父亲向孩子说起他工作的烦恼,他说他也不想干了!孩子说:“那,那不就下岗了?”父亲说:“我能不干吗?家里的花销怎么办?”“爸爸,你要好好干呀!”“孩子,爸爸会尽力的。每个人都会有不如意的时候,但我们都得坚持住……”“爸爸,我明白了,我会学很多东西的。”
这位父亲使孩子袒露自己的心扉,将内心的感受倾诉出来,并引导和启发孩子自己思考问题,得出结论。其实,只有父母学会站在孩子的立场看问题,做孩子忠实的倾听者,孩子才能从谈话中学会总结经验和教训。
父母作为倾听者,关键是要多“听”,而不是多“说”。而且,每一个父母也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走向成熟,能够自己独立地思考问题。所以在听的同时,也要注意鼓励和引导孩子的思考。
生活中,孩子与他人发生冲突时,你扮演怎样的角色?你如何帮助孩子解决冲突?在与大量父母的接触中我发现,一些父母常常会代替孩子去解决问题,或亲自找到对方,替孩子申冤、赔礼道歉,或找对方父母,希望通过成年人之间的理智来解决问题,但这种做法对孩子本身的教育毫无益处。
其实,最好的办法莫过于把解决矛盾的责任和权利留给孩子,让孩子自己解决冲突,成年人尽量不要参与其中。因为孩子在走出家庭、走向社会的时候,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父母不可能永远跟着孩子。父母与其包办孩子的各种问题,还不如勇敢放手,及早让孩子学会自己解决冲突,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会解决冲突是人生极为重要的本领,也是锻炼能力的极好机会。如果孩子具备了这样的能力,即使父母不在孩子身边,也不用再担心孩子的生活。另外,孩子的思维方式和成年人是不同的,如果成年人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来判断孩子的行为,就很容易把问题复杂化。
一位母亲对此有过亲身经历:
她的孩子今年12岁,平时放学以后就在小区里和同龄孩子一起玩耍,本来几个孩子玩得挺高兴的,可是过了一会儿不知为什么就吵了起来。这位母亲在家里听见了,就赶忙跑到楼下一看,几个孩子正为几块瓦片而吵架。
原来,她儿子的瓦片被同龄的另外一个小朋友抢去了,儿子很气愤,两个人自然吵了起来。没想到,其余几个小朋友偏偏帮着那个孩子和儿子吵架。儿子一看妈妈下楼来了,涨得通红的小脸变成了惨白色,委屈的眼泪一下子掉下来,“哇哇”地哭出了声音。
当时,这位母亲真的很生气,她真想训斥一下那个不讲理的孩子。可是,她转念一想,如果孩子吵架大人参与其中,不是太不好看了吗?碍着面子,这位母亲说:“儿子,咱们回家去,不和他玩了!”谁想到,儿子偏偏不回家,非要把瓦片要回来不可。
这位母亲说:“几片破瓦,有什么好玩的!回家妈妈给你买好礼物。”儿子仍然不干。
这位母亲劝导了半天,见两个孩子都不让步,也生气道:“好吧,那你自己想办法吧,我回家了!但是有一条,不许哭,男子汉哭什么!”说完便走了!
这位母亲虽然回家了,但是心思还留在外面,她很担心儿子被小伙伴打。可是,没过一会儿,儿子回来了,不仅要回了瓦片,还笑嘻嘻的。仔细一问,原来几个小朋友又和好了。母亲问儿子用了什么方法,儿子笑着说:“保密!”
这件事使那位母亲认识到,孩子们的问题还是由他们自己解决为好。孩子们正是通过辩解、说理和争吵,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同时也是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渐渐长大的,如果父母都参与其中,可能还会越帮越忙。另外,孩子在自己解决冲突的过程中,也会学到进攻、忍让,学到怎么去面对胜利和失败。
怎样鼓励孩子自己分析和判断,把解决问题的机会还给孩子呢?我的建议是:
心平气和地询问孩子。有些父母习惯于反问孩子,甚至是质问孩子,让孩子觉得父母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这样的做法并不正确,因为孩子渴望的是平等地交流,所以,父母可在接纳和认同的情感的基础上,心平气和地询问孩子。
引导孩子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思考。孩子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一般只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不会考虑别人是怎么想的。父母可以启发孩子想一想别人为什么要这样做,引导孩子换位思考:如果换作自己,应该如何去做等。
把孩子面对的问题清楚地说出来。父母可以表示对孩子立场的理解,并为孩子提供一些信息、建议和选择的机会,多用一些假设的问句,鼓励孩子自己去选择和分析。
给孩子一片属于他自己的空间。人的一生中,也许对于有些经历,有些人更愿意独自去面对,甚至永远都不想告诉任何人。因此,孩子遇到了麻烦又不愿意开口的时候,父母不能去逼他说话,最好是随孩子自己,同时也让他知道,如果改变了主意,父母随时都愿意帮助他。
把处理问题的主动权教给孩子。当孩子在学校里和同学发生矛盾的时候,父母不要轻易出面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最好先让孩子自己想办法。当矛盾实在无法解决的时候,父母再提出解决的办法,给孩子一些引导,这样孩子会在独立处理问题的过程中渐渐成长起来。
教孩子一些机智处理矛盾的方法。如当孩子想发脾气的时候,可以告诉他用转移法,离开令他不愉快的地方,有话以后再说。当孩子觉得委屈时,可以让他运用释放法,到旷野里尽情地蹦跳,或大喊大叫。还可以让孩子做一些令他愉快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