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根细绳悬吊着千钧之重的东西,上面悬在无限高的地方,下临无限深的深渊,即使是愚鲁的人也会知道细绳马上就要断绝了。马正在惊奔却又在击鼓惊吓它,绳子就要断绝却又给它加重负担。绳子在天上断绝了,就无法再系上。坠入深渊,就难以再出来。改变做法,争取福寿,正在今日,这其间的情势十分紧急,可谓间不容发。如果能听取忠臣的言论,必定能免于祸患,如果一意孤行,一定要谋反,那是危于累卵、难于上天的事情。改变您愿来的主意,那是易如反掌,吴国也就会安于泰山了。今天却不想去安享天年,抛弃无尽的乐趣,扔掉万乘之主的权势,不去做那些易如反掌的事情,不去享受稳如泰山的乐趣,而是想去做危如累卵的事情,走比上天还难的路,这是我这样的愚昧的臣下所不能明白的地方啊!
有一个人怕自己的影子,讨厌自己的足迹。他转身逃去,足迹也就越多,影子也就跟得越快。他不知道到一个背阴处停下来,影子和足迹也就都不存在了。要想不让人家知道,就不如不说,就不如不做。想让汤冷下来,一个人烧柴,一百个人扬汤,汤也不会凉,不如不添柴薪,灭绝火种,汤自然就冷却了。在那边不停地干,在这边不停地救治,那就等于抱着干柴去救火一样。
养由基,是楚国善于射箭的人。他离开杨叶百步,百发百中。以杨树叶的大小,能够百发百中,那可谓是善于射箭了。但他善射的距离,也只在百步之内罢了,比起我来,养由基不算是善于射箭的人,因为我的见识不止在百步之内。
福禄的产生,自有其根源;祸患的到来,也自有其根源。如果培养产生福禄的基础,断绝祸胎,那么祸从哪里来呢?泰山上的滴水能够穿透石头,井上的绳索能够磨断辘轳。水,不是石头的钻,绳索,不是木头的锯,渐渐地磨损才使之这样啊!一两一两地称,称至一石必出差错;一寸一寸地量,量到一丈必然过头。如果一石一石地称,一丈一丈地量,不仅快捷,失误也少。十围粗的大树,开始的时候只是一根小芽,用足一踢即可折断,用手一拔即可拔掉,这都是在它没有成形长大的时候才能做得到的啊!
在石头上磨刀,没见到有什么磨损,但时间长了刀就被磨尽了;种植树木,养殖牲畜,见不到什么收益,时间长了收益就大了。积累德行,看不到它的好处,时间长了就有用了;抛弃道义,违背常理,看不出祸害,但时间长了就会自取灭亡。臣下希望大王深思熟虑,并身体力行,这是百世不变的大道理啊!
吴王不采纳枚乘的建议。枚乘等人就离开吴国,到梁国去同梁王交游。
一六、司马错与张仪的争论
战国时期司马错跟张仪在秦惠王面前争论战事。司马错主张秦国应该先去攻打蜀国,可是张仪却反对说:“不如先去攻打韩国。”秦惠王说:“我愿听听你的意见。”
张仪回答说:“我们先跟楚、魏两国结盟,然后再出兵到三川、堵住辕和缑氏山的通口,挡住屯留的孤道,这样魏国和南阳就断绝了交通,楚军逼进南郑,秦兵再攻打新城、宜阳,这样我们便兵临东西周的城外,惩罚二周的罪过,并且可以进入楚、魏两国。周王知道自己的危急,一定会交出传国之宝。我们据有传国之宝,再按照地图户籍,假借周天子的名义号令诸侯,天下又有谁不敢听我们命令呢?这才是霸王之业。至于蜀国,那是一个在西方边远之地,野蛮人当酋长的国家,我们即使劳民伤财发兵前往攻打,也不足以因此而建立霸业;臣常听人说:‘争名的人要在朝廷,争利的人要在市场。’现在三川周室,乃是天下的朝廷和市场,可是大王却不去争,反而争夺戎、狄等蛮夷之邦,这就距离霸王之业实在太远了。”司马错说:“事情并不像张仪所说的那样,据我所知:‘要想使国家富强,务必先扩张领土;要想兵强马壮,必须先使人民富足;要想得到天下,一定要先广施仁政。这三件事都做到以后,那么天下自然可以获得。’如今大王地盘小而百姓穷,所以臣渴望大王先从容易的地方着手。因为蜀国是一个偏僻小国,而且是戎狄之邦的首领,并且像夏桀、商纣一样紊乱,如果用秦国的兵力去攻打蜀国,就好像派狼群去驱逐羊群一样简单。秦国得到蜀国的土地可以扩大版图,得到蜀国的财富可以富足百姓;虽是用兵却不伤害一般百姓。并且又让蜀国自动屈服。所以秦虽然灭亡了蜀国,而诸侯不会认为是暴虐;即使秦抢走蜀国的一切财富珍宝,诸侯也不会以秦为贪。可是我们只要做伐蜀一件事,就可以名利双收,甚至还可以得到除暴安良的美名。
今天如果我们去攻打韩国,就等于是劫持天子了,这是一个千夫所指的恶名,而且也不见得能获得什么利益,反而落得一个不仁不义的坏名。干天下人不愿做的事情,实在是一件危险的事。这其中危险在于:周天子是天下的共主,同时齐是韩与周的友邦,周自己知道要失掉九鼎,韩自己清楚要失去三川,这样两国必然精诚合作,共同联络齐、赵去解楚、魏之围,两国会自动地把九鼎献给楚,把土地割让给魏,这一切大王是不能制止的,这也就是臣所说的危险所在。因此,攻打韩国是失策,先伐蜀才是万全之计。”
秦惠王说:“好的!寡人听你的。”
于是秦国就出兵攻打蜀,经过10个月的征讨,终于占领了蜀地,把蜀主的名号改为侯,并且派秦臣陈庄去作蜀的相国。蜀地既巳划归秦国的版图,秦国就越发强盛富足,而且更加轻视天下诸侯。
一七、姜维求计避祸
三国蜀汉时期,当姜维在祁山一带同魏将邓艾殊死战斗时,后主刘禅在成都,听信宦官黄皓的话,贪恋酒色,不理朝政。朝中大臣因后主荒淫,对国家前途不免忧心仲仲,一时之间,贤人逐渐离去,而小人却乘虚而入。当时有个名叫阎宇的右将军,什么功也没立,只因善于巴结宦官黄皓,居然爬得很高。他听说姜维在祁山战斗不利的消息,便求黄皓对后主刘禅说:“姜维一次又一次出兵都毫无建树,可以让阎宇代替他。”后主自然听从,便派出使臣,携了诏书,召回姜维。姜维正在祁山进攻魏军的营垒,忽然之间一天连来三道诏书,命他班师。他无可奈何,只好从命。
回到汉中以后,姜维安排好人马,便同使臣一起到成都去面见后主。可后主一连十天都不上朝。姜维心中十分疑惑。这一天来到了东华门,正好遇见秘书郤正。姜维问他:“天子要我班师,你知道是什么缘故吗?”正笑着回答:“大将军怎么还不知道,这是黄皓为了让阎宇立功,请求朝廷,发出诏书召回将军。后来又听说邓艾善于用兵,估计阎宇不是他的对手,这事才又搁下不提了。”姜维一听此言,不由大怒说:“我一定要杀掉这个奴才!”正制止他说:“大将军继承诸葛武侯的事业,责任大,职权重,怎么能那么感情用事?如果闹得天子都容不下你,那可就不妙了。”姜维很感激地说:“先生的话很有道理。”
第二天,后主与黄皓在皇宫后花园设宴饮酒,姜维领几个人直接进来。早有人向黄皓通风报信,黄皓慌忙躲到花园的一角。姜维来到亭下,叩拜后主,流着泪说:“臣将邓艾巳围困在祁山,陛下接连降下三道诏书,召我回朝,不知陛下是什么意思?”后主默默不语。姜维又说:“黄皓奸邪狡猾,专擅朝政,与东汉末年那些祸乱国家的宦官没什么两样。只有早早杀掉此人,朝廷才可以安宁,中原才可以恢复。”后主笑着说:“黄皓不过是一个供使唤的小臣,就算他专权,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你又何必把他放在心上?”姜维叩头说:“陛下今日不除黄皓,灾祸很快便会降临了!”后主说:“爱一个人便愿意他活下去,恨一个人便要他死,你怎么连一个宦官也容不下?”说着便命人到花园一侧去找来黄皓,让他向姜维叩头请罪。黄皓哭鼻子抹眼泪地说:“我不过是伺候皇上罢了,并不曾干与国政。将军千万不要听信外人的传言,想要杀我。我这条小命就掌握在将军的手里,还请将军可怜可怜我。”说罢,又是叩头,又是哭号。
姜维愤愤而出,见郤正,将这些情况详详细细地告诉了他。正说:“将军将有大祸临头了。将军若有个三长两短,国家也就完蛋了。”姜维说:“请先生教我保国安身的办法。”正说:“陇西有一个地方,名叫沓中,那里土地十分肥沃。将军何不仿效诸葛武侯屯田的事,上报天子,前往杏中屯田?这样,一可以收获粮食以供军中之用,二可以夺取陇右大片土地城池,三可以使魏国军队不敢对我汉中轻举妄动,最后,将军在外握有兵权,谁也不敢算计你,可以避祸。这就是保国安身的办法,将军应早早去实行。”姜维大喜,道谢说:“先生的话真是金玉良言。”
第二天,姜维上表后主,要求去沓中屯田,仿效诸葛亮,后主答应了,他便回到汉中。
一八、歇后郑五
唐代人郑綮,以进士登第,才华横溢,滑稽幽默。唐昭宗(李晔)时期,郑綮历任监察御史、庐州刺史等职,光化初年任宰相。
郑綮擅长写诗。他写的诗,大多数都是嘲讽人物、讥刺时政,有时故意离开诗词的格律。例如,他离开庐州,与当地人告别时,吟诗道:“唯有两行公廨(官署)泪,一时洒向渡头风。”显得那么幽默滑稽。因此,当时人把他的诗称作“郑五歇后体”。所谓“歇后”,即是隐语,如,讥笑人无耻,只说:“孝悌忠信礼义廉”,而不明说无“耻”。人们把他称作“歇后郑五”,由此可知,他是非常滑稽幽默的。
光化初年,唐昭宗回到宫内,感到各种政务都不令人满意,郑綮经常撰写诗篇进行嘲讽,宦官时常在皇上面前朗诵他的诗作。唐昭宗看到他能直言不讳地批评时弊,觉得他非常有胆识,就在常见大臣的花名册旁边批注道:“郑綮可任礼部侍郎、行宰相职。”中书省掌管文书的官吏就跑到他家去参拜,郑綮笑着问道:“诸位先生大人误会了,即使天下人都不认字,宰相之职也轮不到我郑五来做。”官吏们说:“这是陛下的旨意,明天就会下达正式任命的诏令。”郑綮把手一拱,说:“如果真是这样,可要笑死人了。”第二天,皇帝的任命果然下达了,亲朋好友都赶来祝贺,郑綮挠着头皮说:“我歇后郑五当了宰相,当前的政事可见一斑了。”他多次上表婉言辞让,都没有得到允许。自从进入宰相府管事之后,郑綮忠心耿耿地遵守为相之道,不再开玩笑了。
一九、日夜劝说李世民
正值突厥侵扰乌城,李建成推举李元吉为将,又密谋请李世民一起到昆明池去送行.想因此把他杀害。尉迟敬德得知了他们的计谋,与长孙无忌立即去告诉李世民说:“大王如果不赶快警惕起来,就恐怕被他们所害,国家就危险了。”李世民叹息说:“现在他们二人不顾骨肉之情.要灭弃父工。这种危机,是大家都知道的。寡人虽然受到极深的猜忌,祸在眼前,但念于同胞之情,始终不忍动手。想等他们先动手,然后以国家大义去讨伐他们.你们认为如何?”尉迟敬德说:“人都是怕死的,但大家以死相随大王,这是上天授予的。如果天给的都不去争取,那就会反受其害。虽然保存了仁爱之小情,却忘了社稷之大计,祸难临头而不害怕,将要死了而安然处之,这失去了人臣不逃避祸难的气节,缺少先贤大义灭亲的勇气,这是我没有听过的。依臣的愚见,请先把他们杀了。大王如果不听我的话,请让我逃命,我不能叉着双手让人杀戮。况月‘从失败中争取成功,是贤明者的高见;转祸为福。是智谋之士的机智之处。我尉迟敬德如果现在逃亡,长孙无忌也想一同逃去。”李世民还犹豫不决.长孙无忌说:“大王今天不听尉迟敬德的话.就可以肯定敬德等人不再为大王所有。今天事情失败之后,该怎么办呢?”李世民说:“寡人所说的。不可全部否定,你们再想想办法吧。”尉迟敬德说:“大王现在处事有疑虑。这是不明智的;临难不决,这是不勇敢。大王纵使不听从我的话,也请自己决定下来,您拿国家怎么办?拿性命怎么办?况且在外面的八百多勇士,现巳全部人宫,全副武装,巳经造成了决战的气势,大王您还有什么话好推辞!”尉迟敬德又与侯君集日夜向李世民劝说,然后才定下了计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