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首联就让人眼前一亮,心中一奇。可以想象,诗人在山中独行,而且,这是个陌生的地方。他不知道这山叫什么名称。因为初来乍到,被他人格化了的山固然也不知道这位新游客叫什么名字。他把山写活了。“青山不识我姓字,我亦不识青山名。”“我亦不识青山名”可以理解,而“青山不识我姓字”则只可理解幽默诙谐了。这就让读者眼亮心奇的地方。也许这山景色秀丽,诗人很欣赏它。但心中感到遗憾:这山不认识我。或者是遗憾:我该早来游这里的山,观这里的景。如果那样的话,我们就是老朋友了。我与这样秀美的山做老朋友真好。可现在,我们相互都感到陌生。它不认识我,我也不认识它。如果是老朋友,就会相互感到亲切,而现在,我们之间好像有些陌生和冷漠。
下联打破了上联“山”与“我”之间的僵局。这僵局,是由那只悠然而来的不知叫什么名的浑身有着白羽毛的“白鸟”打破的。看得出来,白鸟是这山中的常客了,与“山”似乎早就“相识”。它们是老朋友了,鸟鸣是无意无心的,或是在呼叫同伴,或许它也太感寂寞因此而自鸣。而诗人却捕捉到了这一霎那间的变化,欣喜地想,这白鸟不是在自鸣,而是在“对我对山三两声”。一下子,这白鸟的鸣叫将“山”与“我”乃至将“山”、“我”、“白鸟”的距离都拉近了。他和山成了朋友,和山中的白鸟也成了朋友。诗人郁郁独行山中的寂寞与无聊一下子冰释了,心中顿生喜悦。山也亲了,鸟也亲了。有着这样的心情再来看山观景,一定会比刚才更美了:景美心更美了。
刘过(1154—1206),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人。少有大志,博学经史百家之书,但四次科举不中,遂飘零江湖之间,诗词风格与豪放派辛弃疾、陆游相仿,有《龙洲词》流世。
夜思中原
刘过
中原邈邈路何长,文物衣冠天一方[1]。
独有孤臣挥血泪,更无奇杰叫天阊[2]。
关河夜月冰霜重,宫殿春风草木荒。
犹耿孤忠思报主,插天剑气夜光芒[3]。
注释:[1]文物:指宋朝的礼乐、典章制度等。衣冠:指士绅、豪门望族。[2]天闽:天门。此指代朝廷。[3]“插天”句:这句用的是龙泉剑的典故。相传春秋时吴国的干将和越国的欧冶子合铸了龙泉剑,此剑锋利无比,无人可配用,于是将其埋于丰城(今江西)某监狱地下。传说到了西晋初年,司空张华夜观天象,见埋剑的地方有紫气冲天。后派人发掘,果得龙泉剑。
鉴赏:首联既是写现实,又是写历史。现实是一个宋朝被淮河一分为二。中原对自己是多么遥远啊!而“邈邈路何长”,如前所述,并非实际路程有多远,而是诗人等待收复中原的日子太长久了,好像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了一样,这充分表达了诗人日忧夜思的是收复中原,所以度日如年,多么漫长的等待啊!这么久了,“文物衣冠天一方”,国家不能统一,亲人不得团聚,这是何等令人煎心熬肺的事啊颔联是追思这样的现实和历史是怎样造成的。诗人说,当年呀,“独有孤臣挥血泪,更无奇杰叫天阊”。诗人以为,如果当年像他这样的人多一些,向皇帝上书,出谋划策,恐怕就不会有今天的局面。刘过曾上书朝廷,献过收复中原的方略,但未被采纳。其实,当年的“奇杰”之人不只是他,像陆游、张孝祥、辛弃疾、陈亮、刘克庄等,都向朝廷上过书。颔联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的忧愤、惋惜乃至后悔,委婉地表达了诗人一贯的爱国热忱。同时,也表现出诗人的天真,“奇杰”是救不了宋朝的,再多的“奇杰”也不能挽回败局。这是历史学家才说得清楚的事,在此不赘言了。
颈联诗人的思绪又回到了现实,想到了宋、金交界的“边疆”,想到眼下的汴京。诗人思绪活跃,又回到现实。“关河夜月冰霜重,宫殿春风草木荒。”从全诗看,这绝不是时令的。“关河”“冰霜重”,意即宋、金交界处毫无动静,不见守军收复失地的举动。这“冰霜”就是南宋统治者无力、无能、无人去恢复中原;也可理解为,金人也重兵压境,让如惊弓之鸟般的南宋兵不敢轻举妄动。这时昔日宋朝首都汴京即使春天来了,也一定是“草木荒”,一派萧条,残破不堪。这既有诗人对昔日繁华首府的怀念,又有诗人对金人的愤恨。
尾联表达了自己的心迹。我啊,还在日夜想着“忠君”“报主”,即使我的建议未被采纳,我也回天无力,过着四处流浪的日子,但就像龙泉剑一样,我的忧愤、我的忠君报国思想,仍然是豪气冲天的。
姜夔(约1155—1209),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一生未仕。往来于鄂、赣、皖、苏、浙间。其诗初学黄庭坚,后深造自得,为杨万里所称。词尤有名。精音律,能自度曲。又擅书法。有《白石道人歌曲》《白石道人诗集》《诗说》《续书谱》等。
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十首(其一)
姜夔
细草穿沙雪半销,吴宫烟冷水迢迢[1]。
梅花竹里无人见,一夜吹香过石桥。
注释:[1]销:消融、融化。吴宫:指吴江县里的楼台宫阙和山石水池。
鉴赏:上联写远景,其手法高妙。首句的“雪”字点明了时令,作者不写寒凝大地,却写在已融化了一半的雪地上,一笼细细的青草从沙地中冒了出来,预报着早春的到来。次句写冒雪踏青,急急归家,却又不滞于“归”。水在悠悠地流,船在徐徐地行,回头眺望来处,吴江县的宫阙楼阁已笼罩在一片寒烟冷雾之中,归家的路却还山高水远。“烟冷”是一种萧瑟的气氛,“迢迢”二字更添悠远冷漠之情。这是作者的境遇和性格所形成的一种淡泊、幽冷个性在诗中的自然流露。
下联写近景。烟雾浓重,竹林掩映,再加上夜色昏黑,人看不到梅花的影子,但整夜间在春风吹过之时,都闻到了一阵阵梅花的清香,在这样的清幽景界中,不知不觉又过了几座石桥。“梅花竹里无人见”即“竹里无人见梅花”,却用“一夜吹香”暗示梅花的广泛存在,诗人似乎陶醉在梅香之中,将梅花的飘渺风韵描到了极致。
姑苏怀古姜夔夜暗归云绕柁牙,江涵星影鹭眠沙。
行人怅望苏台柳,曾与吴王扫落花。
鉴赏:首二句似写景。诗人的视角大概从船上写起。傍晚,归云绕着船飞动变幻夜空倒映在水中;从水中看到了满天的星星,白鹭安眠于沙滩上,很是闲逸。归云在动,江面犹静。上动下静,对比极美。此联显然在写景。看到天上归云,地上江水,水中星星,夜宿鹭鸟……这一切,是不变的大自然。也许正因为如此的不变,引发了诗人的怀古之情。
下面两句写到历史。过往行人,包括诗人自己,走过姑苏台时,难免会有意无意地看看“苏台柳”,也会有意无意地想起吴越两国的故事;当年,吴王夫差战胜了越国,以为从此天下太平,修姑苏台,遍植柳树,广置宫殿,极尽奢华,享尽淫乐。谁知失败者越王勾践却在那里“卧薪尝胆”,终于一举攻人吴国。吴王身死国亡。联想到诗人所处之时代,与当时又有多少差别呢?还不是因为当权者沉迷于淫乐,不思国事,以致南迁。南迁者不顾中原之失,不图进取,就在这杭州也可以同样享尽安乐嘛?“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这著名的诗句就是当时南宋当权者生活的真实写照。“曾与吴王扫落花”,送尽了千年“苏台”的沧桑,怀古伤今,意蕴无穷。
危稹本名科,字逢吉,号巽斋,别号骊塘,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生卒不详。淳熙十四年进士。曾官南康军教授、知潮州,又知漳州。诗风与杨万里相似,有《巽斋集》传世。
送刘帅归蜀[1]
危稹
万水朝东弱水西,先生归去老峨眉[2]。
人间那得楼千尺,望得峨眉山见时。
注释:[1]刘帅:光祖,字德修。今四川简阳人。与危稹同年进士,官至起居郎、右文殿修撰。刘帅或指此人。[2]弱水:古水名。源于劳山,西流人洛。指今陕西北部洛水上游某支游。关于弱水的说法很多,此其一。
鉴赏:首联想象与联想都丰富而且很巧妙。这世上的水都是由西向东流的,惟有弱水的水却流向西。这正是“先生”西去“峨眉”的象征与巧合。原来,诗人是在送逆水而上西去巴蜀的刘老先生。这次送别很难有后会之期了,因为刘帅是“西去老峨眉”,是告老还乡了。行船渐渐远去,友人的身影渐行消失。
下联极巧妙地表达了诗人与刘帅的深厚情谊。江水东流,友人逆水西去。也许从此再也见不到面了。想起昔日的交往,相互的情谊,诗人在心里急得直喊:“人间哪得楼千尺,望得峨眉山见时。”要是人间有座无比高的楼台,直人云霄,那就看得见我的朋友了!后两句表达送别者想再看看渐渐消失的被送别者的心情。
翁卷字续古,一字灵舒,温州乐清(今浙江温州)人。生卒不详。淳祜十年(1183)登乡荐,终于布衣。诗以清苦为主,与徐照、徐玑、赵师秀并称“永嘉四灵”。有《苇碧轩诗集》。
乡村四月
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1]。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2]。
注释:[1]子规:鸟名,即杜鹃,又名布谷鸟。[2]了:了却、结束。
鉴赏:这是一首写景诗。
上联写自然景象。“绿”写树木葱郁,“白”写水光映天。妙在不直接点明树和水,而是从视觉角度着眼,用“绿”和“白”这两种对比之色来表现远望中的整体景象,色彩明丽动人。更妙的在于作者不仅以山水的色彩形象为满足,还要描出山水的精神。农历四月已是初夏,自然不同于嫩叶初绽、朦胧新绿的初春景象,所以“绿”字后面用了“遍山原”三字,“白”字后面用了“满川”二字。作者描绘的不是一棵树,一片林,而是漫山遍野的绿树;“白”字极妙。不是一条小溪,几畦秧田,而是视力所及所有川渎的白水,这才是初夏景象。此句描绘的是乡村的“静景”。下面进一步描绘的是“动景”。作者以烟喻雨,把那如烟似雾、霏霏霖霖的细雨形状写得十分传神,再加上促人催耕的布谷鸟叫声,画面由静人动,显现了活泼的生机。
下联写农事的繁忙。在布谷声声中,乡村的四月哪里见得到一个闲人呢?刚刚才忙完摘桑养蚕之活,紧张的栽秧播田工作又开始了。“闲人少”概述了繁忙景象;末句补第三句的不足之意:“才”字和“又”字用得非常恰当又非常灵活,不言“忙”而“忙”意自见。“蚕桑”照应首句“绿遍山原”,“插田”照应首句的“白满川”,都紧扣了“乡村四月”题目。
赵师秀(?-1219),字紫芝,号灵秀,温州永嘉(今浙江温州)人。绍熙元年(1190)进士。曾任高安推官。诗以清苦为主,与徐照、翁卷、徐玑并称“永嘉四灵”。曾选辑唐人诗歌成《众妙集》一卷。有《清苑斋集》。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1]。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注释:[1]家家雨:极言雨水之多。
鉴赏:上联写在江南的黄梅季节,因为雨多天闷,长满了青草的池塘中青蛙在一声接一声地鸣叫,处处都是。本联遣字造句通俗流畅,所写的景物在江南也极常见。然而这绝非作者泛泛之笔,而是一个孤寂者深夜等待久未到来的预约的客人的特殊感受。雨声、蛙声为什么这么清晰?原来,他在侧耳静候友人的敲门声。但是人耳的只有雨声和蛙声,夜越深就越显得响。
下联上句点题:“有约不来”,使得上联两句景物和声响的描绘有了着落。而且跟着说“过了半夜了”为什么还没来呢,就无疑是因为这讨厌的梅雨一直绵延不断,阻止了友人前来践约。这能怪友人故意失约吗?当然不能。夜深不寐,足见作者期待之久、希望之殷。至此似乎将约客不至的情形已经写尽,然而末句小小的衬垫,更为全诗增色,“闲敲棋子落灯花”,这只是作者信笔写的一个小小的动作,但这个衬垫动作却将作者等客践约的焦躁心情刻画得细致入微。自己孤独一人,下不成棋,所以说是“闲敲棋子”,棋子是用来下的,却用来敲打,正体现了孤独中的苦闷。“闲”字说明了无聊,而正是这个“闲”字的背后,隐含了诗人失望与焦躁的情绪。“落灯花”固然是“敲棋子”所致,但也委婉地表现了灯芯燃久、期客时长的情形,作者怅惘失意的形象进一步跃然纸上了。“敲棋子”与“落灯花”的描写,语近情遥、含珠不露、意蕴深远,可见艺术创作中捕捉典型细节的重要性。
全诗另一特点就是对比手法的娴熟运用。上联写户外的“家家雨”、“处处蛙”,真似两部鼓吹,喧聒盈耳。下联写室内一灯如豆,静寂无聊而枯坐敲棋,恰与上联形成鲜明的对照。
戴复古(1167—12487),字式之,号石屏,台州黄岩(今属浙江)人。一生不仕。长期浪游江湖,卒年约八十余。曾从陆游学诗,亦受晚唐诗影响,是江湖派中重要作家。有《石屏诗集》《石屏词》。
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1]。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释:[1]瞰:从上往下看。万里愁:形容愁之长、之远。万里系抽象数词,非实指。
鉴赏:这是一首情景诗。
上联写江,是近看。作者站在横冈的浮远堂上鸟瞰脚下的长江之水滚滚东流而去,不禁产生无限愁思。古人言愁,多将“愁”与“水流”联系起来,以比喻愁之深长悠远,如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等。这里作者也将“大江流”与“万里愁”并提,既是望江水生愁、于江水寄愁,也是借江水喻愁。长江万里,愁亦万里,江流无尽,愁亦无尽。非“大江流”,不足言“万里愁”。
下联点山,是远眺。作者抬跟一望江对岸的景致,更是愁上加愁,愁上加苦。苦在哪里?苦在由于没有青山遮住自己的望眼,极目所见,淮南大地原本尽是我宋朝的神圣国土,如今却陷在金人的铁蹄之下!前人写愁,也爱用山作映衬,虽不像以水喻愁那么直白,但往往更显含蓄。作者在这里便说,由于没有青山遮望眼,故可极目而通视万里,由此不仅产生万里愁,更产生了巨大的痛苦:被金人占领的淮南大地,何日才能收复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处州龙泉(今属浙江)人。生卒不详。其学出于叶遗,与真德秀友善。诗属江湖派。有《四朝闻见录》《靖选小集》。
游园不值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1]。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注释:[1]屐齿:鞋印。屐即木底鞋,雨天可防滑。扉:门扇,门。
鉴赏:诗中不是写一般的春景,而是写早春之景。早春之景最具特色的是柳芽和杏花。作者弃柳芽而择杏花,并用小景显大景,先将大地“春色”概括于一“园”内,强调早春景色不但“满园”,而且满到“关不住”的程度,其具体表现就是还有“一枝红杏”被挤“出墙来”了。这里诗人将“红杏”拟人化,先用“关不住”一“呼”,再用“出墙来”一“应”,简直把这枝红杏写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