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道长的确是活神仙,在他的指点下,奇迹瞬间发生。
1994年1月,59岁的党委书记竟然被安排到市委党校学习,赵小可代行党委书记权利,成了药材公司党政一肩挑的巨无霸,改革方案顺利实施。
2月,赵小可在药材公司掀起了狂风暴雨一般的改革浪潮。这股浪潮汹涌澎湃,山呼海啸,让拥护者大受裨益,让反对者灰头土脸。这次改革,让他一举成为了医药行业改革派的领军人物,药材公司说一不二的领袖。
外行者看到的只是表面的名称变化,内行人窥斑见豹,抽丝剥茧,立即就会发现他改革的核心和本质,那就是药材公司从此扛起了西药经营的大旗,化学药品已经成为和中成药、中药材平行的支柱业务。药材公司真正变成一头下山猛虎,扑食饿狼,凶神恶煞的窜进了医药公司的一亩三分地。
他这一招立即引发了东海医药界的界域战争,点燃了内部竞争的战火。战斗异常激烈,腥风血雨,昏天地暗。
正如赵小可分析的,药材公司啃医药公司一口,那就如同摘下一个西瓜;医药公司啃药材公司一口,那就如同捡了一粒芝麻。药材公司在界域大战中连连获胜,医药公司节节败退,1994年底,药材公司的销售额由1993年的7千万一举上升为1.5亿。
这个举措和业绩一举确立了赵小可鼎新革故,破旧立新的改革者形象,更确立了他技压群芳,鹤立鸡群的领导才能,以及远见卓识,才高八斗的业务水平,从而成了药材公司一言九鼎,说一不二的领袖。
1995年,赵小可获得了东海市改革创新企业家的称号,荣升为医药总公司(后来的医药集团)副总经理,兼任药材公司经理。可谓是搅海翻江上九天,一夜成名四海知。
赵小可干得风生水起,大放异彩。四年时间连升四级,实现了局级领导的人生梦想。这几年中,赵小可唯一闹心的就是开发区批发部,后来的开发区分公司。
开发区批发部成立于1988年,它的成立并非药材公司的决策,而是因为83年市政府将湾西县的三个乡镇——望海楼、马棚、大前湾划为了经济技术开发区。有了开发区,各行各业必须有相应的机构。市政府拨了建设网点的土地,药材公司拖拖拉拉的干了五年才将网点建成。
网点虽然建起来了,可无论领导怎么动员,没有一个人愿意来工作。
为什么呢?
原因有两个,首先是地理缘故。
东海市是我国东部的沿海城市,仅就自然风光而言,在西太平洋沿岸,甚至全世界的沿海城市中,东海市绝对是塔尖上的佼佼者。它之所以令世人仰慕,皆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两山一湾一环。
东部凌霄山,山海相连景色瑰丽,被誉为神宅仙窟;西部马头岭,山清水秀树木繁茂,被誉为城市氧吧;中部月亮湾,天然良港,城中湖泊,被誉为城市钻戒;东南太平洋环绕,蓝色大海簇拥着红瓦绿树的城市,烘托着蓝天白云的苍穹,雾起云涌,似真似幻的奇特美丽,让这座城市名闻遐迩。
特别的地理给了东海特别的魅力。
仰望蓝天白云,俯瞰碧波荡漾;晴日灿若海上明珠,雾漫恍若海市蜃楼。远眺,礁屿、海岛如宝石镶嵌,近瞧,大小港湾如湖泊斑斓。浩瀚辽阔的海平面上,万吨巨轮碾压式前进,各种渔舟在浪涌中沉浮,如同浪尖上的芭蕾。
有诗赞曰:
浮天碧海共一色,落水青山碧幽幽;
万家灯火筑仙阁,雾锁大海显蜃楼。
正是一座美轮美奂,恍若仙境的海滨城市。
月亮湾位于城市西部,是一个水域宽阔,四季不结冰的天然深水良港,因为形如弯月而得名。
月亮湾将城市自然的分成东、西、北三个部分。东部是中心五区和凌霄山县,北部是湾北县,西部是开发区和湾西县。再外围是东苑县,西苑县,北苑县和南苑县。
开发区位于月亮湾西部,原来是湾西县的三个乡镇——望海楼镇、大前湾镇、马棚镇,八十年代后期划为开发区。从市里到开发区,如果走陆路,需要环绕月亮湾,车程两个半小时;现在有了横跨月亮湾的大型渡轮,时间大幅度缩短,渡轮航行仅需四十分钟。
市里人如果去开发区上班,除了坐船的四十分钟,加上两头乘坐公交车的时间,至少需要一个半小时,如果每天来回穿梭,那就是披星戴月,风尘碌碌的艰苦生活;如果住在开发区,对于已婚的人来说,那就意味着舍弃老婆孩子热炕头,承受十分煎熬的精神折磨。
除了地理因素,还有一个利益因素。
此时,改革开放已经接近十年,各行各业都在革故鼎新,从计划经济体制大踏步的迈向市场经济体制,但因为药品的特殊性,医药行业似乎游离在改革开放的大门之外,安于故俗,溺于旧闻,依然是按照行政区域划分市场。
1988年,开发区依然还是一个标准的农村环境,人口稀少,购买力低下,只有三个乡镇卫生院,一个在建的区人民医院,药品总量满打满算一年超不过300万。而这些单位习惯到湾西县药材公司升运河经营部进货,把他们拉过来非常困难。
现实摆在这儿,无论是怎样的商业精英,充其量做到保本经营,无法实现大的盈利。也就是说,在这里工作,根本拿不到奖金。
因此,从批发部成立的那天起,人员安排,特别是经理安排就成了一个难缠的问题。因为大家都知道,这个经理就是个驴粪蛋子表面光,中看不中用的职务,后来被大家称为鸡肋经理。
想当鸡肋的也大有人在,但他们都是没有一条符合干部标准的歪瓜裂枣,而是做梦都想当官的官迷,目的就是为了过一把官瘾。
这样的人岂能入了领导的法眼?
有二把刷子,能胜任这个位置的人很多,但他们都有满意的现成位置,无论领导怎么动员,谁也不肯去。万般无奈之下,领导只好返聘了一位已经退休的老科长在那里临时负责。
经理的位置都没有吸引力,其它岗位就更别提了,所以,公司只好在当地招聘了几个人。有了庙,也有了和尚,起码算是完成了让开发区人民有药吃的光荣任务。
1994年,开发区分公司也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销售额达到了186万,首次实现盈利,虽然利润只有可怜的0.92万。
看着开发区分公司的报表,赵小可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心想,哪怕你有500万的销量,20万的利润,起码对得起分公司这三个字,目前这奶奶样,简直是对这三个字的玷污。
95年初,他做出了一个振兴开发区分公司的决定,凡是过去工作的人,都给予渡海补贴,职工每月80元,主管每月120元,中层干部每月200元。
这个力度超出了领导团队其他成员的预期,大家不约而同的表达了对赵总这项决定的支持,同时,又用婉转的口气表达了降低补贴的意见。
赵小可不以为然的反驳说,重奖之下必有勇夫,没有投入哪有产出?我的目的就是让大家踊跃报名,然后择优选择几个业务精英派过去。开发区的基础差,让它三两年变成大型分公司或许不切实际,但达到500万的规模应该不是梦想吧!只要能达到500万的规模,就有了起飞的基础,与未来的收入相比,这点补贴算什么?小意思嘛!
报名截止后,一千好几百名职工,只有两个人报名。一个是要去开车的准驾驶员刘哲,另一个是东滨分公司的药品部主任张璐。这个结果,仿佛给了那些要求降低补贴的班子成员一记响亮耳光,让他们立即像盲人听蚊叫——没了声息;也仿佛给了赵小可一记闷棍,一口恶气闷在胸口。
赵小可的领导作风不仅雷厉风行,而且也霸道蛮横。他第一道命令下去,94年刚分配来的四名外地大学生便被派了过去。第二道命令下去,除了张璐、刘哲所在单位,其它各个独立核算单位每家必须派一个人去开发区。
第三天,赵小可听到了满意的汇报,这才把窝在胸口的那口恶气吐出来。
赵小可清楚,开发区那位返聘的老科长不过是个撞钟和尚,依靠他根本不可能让批发部快速起飞。于是,他又开始物色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