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是教师本身科研水平低,能力差。前面已经阐述,农村中小学教师先天不足,加之农村学校信息闭塞,教师获取先进教育理念的渠道比较少,也得不到专家的指导,自己没有能力进行教学科研,所以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一直在低水平的层次上徘徊。不可否认,也有许多农村中小学教师想搞教学科研,但他们少有机会参加业务培训或到外地听课学习,普遍缺乏教育理论的学习与指导,尤其是不了解教学科研的基本方法,对教学科研工作无从下手。调查显示,36.3%的农村中小学教师缺乏发现问题、选择课题的能力,23.9%的农村中小学教师缺乏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能力,31.9%的农村中小学教师缺乏整理与分析资料的能力,40.7%的农村中小学教师缺乏通过观察、访谈、调查、实验等方法收集资料的能力,50.4%的农村中小学教师缺乏撰写论文或研究报告的能力。
六是缺乏评价机制,教师无心从事科研。受应试教育功利性的影响,许多农村中小学在考评教师教学工作时,从内容到标准仍旧是依据教学工作的及格率、升学率,很少将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和成效纳入到考评体系当中,也缺乏相应的评价与激励机制。而教学科研工作量大,连续性强,花时多,见效慢,如果研究成果与教师职称、待遇等不挂钩,必然造成教学科研工作与教师当前利益之间的矛盾。这就使得教师宁愿去追求在短时间内就可以见效的常规教学效果,而不愿意花大量的时间去做“无用”的工作,教师无心从事教学科研也就不足为怪了。
新课程要求教师以研究者的角色置身于教学过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教学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研究这些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教师成为“研究者”,不仅有助于他们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而且也有助于他们在社会上树立起“专业人员”的应有形象。但是,由于上述原因,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改革要求教师成为教学过程中的“研究者”,对于大部分农村中小学的教师来说的确是一件困难的事。在调查问卷中也真实显示了这种状况:有48.7%的农村中小学教师表示成为“研究者”对他们是有压力的;有38.9%的农村中小学教师表示有一定的压力,但能承受;仅有12.4%的农村中小学教师表示没有压力。一言以蔽之,农村中小学教师研究型文化欠缺,很难适应课程与教学改革对教师的要求。
三、农村中小学教师对教学改革的认知态度和行动状况
当前,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改革像潮水般地涌向农村中小学,在这势不可挡的教改大潮中,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感受既兴奋又沮丧、既渴望又焦虑、既获得又失落,因此他们参与的热情和行动的状况是不平衡的。
本部分主要秉承叙事研究之教育自传的手法,记录了农村中小学教师关于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改革认知态度和行动状况的故事。这些故事是由他们参与教学改革的点滴片断组合而成,是经由笔者与他们反复讨论过的。它们是真实的,而且有意义地反映了农村中小学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改革中文化冲突问题的现状。
(一)茫然失措:我觉得连课也不会上了
在课程与教学改革中,习惯了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必将改变,本已自如的应对方式不再是万用灵药。面对突如其来的改变,传统的教师角色受到挑战,对教师职业的既定理解遭到质疑,一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因此觉察到危机,陷入困境而不知所措。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讲者,整个课堂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具有绝对的权威,学生只能服从,不能对老师有任何的意见。
而新课程观下的教学则要求老师的角色从“主讲者”转化为“主导者”,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老师不再是课堂的中心。教学是在师生的共同活动中完成,教师通过提供帮助与支持,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成出新的知识经验,改变了以往的“教师教、学生学”的单向度教学方式。
从而使教师不再有一种作为“圣贤”的形象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的自豪感。对于这种变化,广大的农村中小学教师是否能从内心深处真正接受了呢?在“您是否因为角色的转变而担心自己的权威地位被削弱”这项问卷调查中,有51.3%的农村中小学教师认为肯定会,有34.5%的农村中小学教师认为在少数情况下会削弱自己的权威地位,只有14.2%的农村中小学教师认为不会削弱自己的权威地位。由此显示,大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确会因角色的转变而感到自己的权威作用受到严峻的挑战,从而在心理上不同程度地产生失落感。下面是S乡中心小学林老师的访谈,颇能代表这一类教师的心声。
当老师的就要有老师的坯,老师有威严,才受学生尊敬。以前我一进教室,不用吭一声,只要用眼睛一扫视,整个教室就像流水被关了闸门,立即变得静悄悄的。现在倒好,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师生关系平等,在课堂上教师不但不能骂学生,还要跟学生一块玩呀、乐呀的。唉,整堂课搞得乱糟糟的,课堂纪律无法抓,这还算什么新课堂?这样放纵学生,学生不会爬到老师头上来才怪呢?老师没了威严,还能受学生尊敬吗?
我觉得老师就是老师,学生就是学生,现在叫我走下讲台回到学生中间,做学生的帮助者和支持者,我就找不到当老师的感觉,浑身不自在。
林老师的这番话,反映了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传统文化经验仍然在新课程实施中起着作用,使得教师用自己的旧有文化经验解读了新课程。由于教师原有的教学观念与新课程计划所倡导的教学理念不一致,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理念还支配着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行为。故此,在一些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头脑中,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更新,在实践中出现了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不一致的现象。因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往往会形成自己的一套教学模式,加上教师工作重复性和常规性的特点,往往会对自己形成的一套固定的教学模式敝帚自珍。
在笔者的“您愿意放弃原有的教学模式吗”这项问卷调查中,表示不愿意的占46.9%,表示基本不愿意的占32.7%,表示基本愿意和愿意的分别只占14.2%和6.2%。如果要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这几乎等于丢弃他们习惯了的原有的经验模式,他们就会因此感到失落和困惑。下面请听S乡中学数学老师金老师的倾诉:
我在十三年的教学生涯中,逐渐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初中数学教学模式,那就是“善于归纳,多做习题”。我把初中数学的题型进行一定的归类,每类题型都积累一定的题目,然后建成题库。上课时,我只要按题型进行教学,然后让学生做大量的练习,学生的成绩自然就会上去。
我积累与建立起来的一套初中数学题库,对于中考非常管用,我担任班级的学生中考数学成绩在全县农村中学里头每年都是名列前茅的,有许多兄弟学校的数学老师都来取经呢。这样,对于旧教材的教学,我真是轻车熟路。而今搞课程与教学改革,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强调教学方式的变革,强调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以至达到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改变学生的思维品质的数学教学之目的。这种新课程的理念,意味着我原有的教学模式就不再管用了。假如我还按老模式来教新课程,那不是违背新课程的理念吗?但是,要我放弃原有的教学模式,觉得挺可惜的,这毕竟是我十三年探索与积累的心血啊!
在教学改革中,有“经验”的农村中小学老师感到抛弃旧有的教学方式而无奈和困惑,而教学经验不丰富的农村中小学教师特别是一些民办转正的教师更感到茫然和无助。由于没有经过系统的师范专业训练,工作任务重(常常是教学、家务、农活三副重担一肩挑),无瑕继续学习,加之信息比较闭塞,知识老化严重,一些民办转正的教师已经落伍于当今的信息时代。面对课程与教学改革,他们不是不求上进,可是由于自身基础薄弱,确实不知道怎么办,因而感到十分茫然和无助。下面是S乡B小学的一位老师在教师节写的一则日记,反映了一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在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挑战下,发出该“何去何从”的自我拷问。
2006年9月10日多云
虽然是我们的节日,但我的心中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原因有很多,首先课程改编后,面对着新课程,我们这些民办转正后的教师似乎有些无所适从。我们要接受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洗礼,要为保住饭碗而努力。而课程与改革过于急进,往往让我们力不从心。在课程与教学改革中,我们农村教师该何去何从?
还有的农村中小学教师认为新的课程标准上没有了讲课的重点、难点要求,需要自己去考虑、去设计课程目标,对新课程的教学摸不着头脑,于此他们颇有抱怨。在“您的同事对新教材有抱怨吗”这项问卷调查中,回答经常听见的占69.9%,回答偶尔听见的24.8占%,回答没有听见的只占5.3%。通过访谈,S乡中学的一些任课老师抱怨新教材太难太深了。
英语老师说,采用美国原版式的英语教材,对脑中连点英语影儿都没有的刚步入初中的山区学生着实感到难。教师如若对教材钻不透,又没有点实际经验和教学操纵能力,一堂课真是难以把握。
数学老师说,作业本上的一道探究题,在上届的初三,一个班只五六个人会解得出来,如今让初一的学生探究难度是否太大了?
历史与社会老师说,“如何治理黄河”,让专家都绞尽脑汁,国家领导人都得三令五申的问题,让这些山旮旯里的孩子提方案,真让他们哑口无言了。
语文老师说,让刚步入中学的这些一脸灿然、天真无邪的孩子去感悟生命和人生,是否太深沉了……
有的农村中小学老师抱怨,经由新的教学目标、新的教学内容、新的教学方式的洗礼,着实让他们一下子摸不到头绪。S乡A村小学的陈老师就有过下面的抱怨:
旧教材有参考书、有教案,上面指出了每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预先确定了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流程,然后我们只要按部就班去教就行了。这样,我们省心省事,教学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如今的新课标倒好,非但没有指出讲课的重点和难点,而且还提倡课堂是一个动态生成的系统,课堂教学应在真实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动态生成。课堂没有预设,不是打无准备之仗吗?课堂教学不会乱了套吗?
唉,新课程的自由度也太大了,我教了二十几年的书,现今反倒觉得连课也不会上了!
陈老师的抱怨,反映了面对波澜壮阔的教学改革大潮,许多农村中小学教师正觉察到自己的角色发生转变而面临危机,已有的教学方式受到冲击而失落,新教材太难、新课程教学没有具体的指导而抱怨,他们因此陷入迷惑以至在具体的教学改革过程中茫然失措。
(二)被动应付:把书本知识教给学生已经不错了,还能搞什么教学改革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农村中小学教学改革中,有一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则把教改的要求当作是被迫的任务去被动地执行。他们有的抱定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态度,不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只做表面文章,目的是应付检查、应付考评;有的不加强自身修养,不求上进,把教学当做和尚撞钟,得过且过。应付型教师的出现既是教学崇权文化使然,也与他们的个人价值观和人生态度有关。
教师是教学改革的主要实施者,要使教学改革取得成功,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教师拥有教学改革的自主权。然而,在我国传统教学管理体制中,行政权力对教学改革起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只能是崇权唯上,根本不会拥有教学改革的自主权。笔者设计的“您认为教师在教学改革方面的自主权大吗”这项问卷调查中,回答不大的占48.7%,回答几乎没有的占30%,回答比较大和非常大的只占14.2%和7.1%。教学改革中教师主动权的缺失,导致教师对教学改革无能为力,有限的精力和时间被日常枯燥的教学和烦琐的检查完全占领,教师既不能也不愿真正投入到教学改革之中去。下面是笔者在S乡中心小学听过的一堂语文公开课后对授课老师的访谈记录,试图来分析农村中小学教学改革中的这种典型文化现象。
这堂课是S乡中心小学开出的一堂关于新课程改革的汇报课,课题是《揠苗助长》,授课老师是李老师。为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课堂上有小组讨论、探究学习,也能用多媒体将课文内容动画化,课文的题目、正文内容及课文提问都被做成了字幕配在画面上。这堂课得到县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的好评,说它是一堂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好课。可是评课结束后,李老师却在我面前唉声叹气:“肖老师啊,上这样的公开课真是没劲!”因为李老师是我在原单位时担任过班主任的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学员,于是笔者接上话题很自然地跟他聊了起来。
我:大伙对你上的课评价不是蛮高的吗?
李:哎呀,这还不是完成学校交给的任务,应付应付的。
我:您乐意承担这样的任务吗?
李:学校安排好了,没法子推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