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国企、外企、民企各有千秋
成都版权产业相关企业,基本上涵盖了所有制的每一类型。国企、外企、民企三者相互补充,相互发展、共同促进了成都版权产业的发展。
国企和国有控股企业发展态势良好。国企和国有控股企业是成都版权产业的企业主体,对成都市经济的贡献值最大。成都版权产业核心层的广播影视业、出版发行业主要是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所有。如成都传媒集团属国有资产管控范围;成都博瑞传播股份有限公司是国有控股企业。占成都版权产业发展重要地位的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具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市场竞争力。以成都博瑞传播股份有限公司为例,博瑞传播是上市公司,截至2008年底,公司总资产13.92亿元、净资产10.19亿元、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92亿元,在上市公司“文化传播行业”中以其综合效益指标排名第一。目前公司下辖16家子(分)公司、2家参股公司,拥有都市日报、财经日报、汽车杂志、城市电视台、户外广告、互联网等主流媒体,是跨媒体、跨地区发展的西部地区整合传播优质平台。
外资企业地位举足轻重。软件产业作为成都市GDP收入的支柱之一,30余家世界500强的跨国电子信息企业进驻成都,外资企业在成都版权产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外资企业对版权产业的核心层和外围层均有涉及。据成都工商行政管理局发布的《成都市2008年度市场主体发展报告(外资企业)》显示:截至2008年底,全市共有外商投资企业3652户,外商投资企业分支机构1349户。其中,中外合资企业1949户,占全市外商投资企业总数的53.37%;中外合作企业116户,占全市外商投资企业总数的3.18%;外商独资企业1577户,占全市外商投资企业总数的43.18%;股份公司8户,占全市外商投资企业总数的0.22%;其他企业2户,占全市外商投资企业总数的0.05%。2008年新登记外商投资企业249户,在新登记的投资排行中,软件产业新增外商投资32户,占2008外商投资总数的12.85%。排在租赁和服务业和制造业之后,排名第三。
民营企业异军突起。伴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成都市文化企业阵营中的民营企业也异军突起,成为成都版权产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都市的民营文化企业大多为个体性质,2008年个体经营户达2.35万个,比2007年增加约2000个。随着成都市文化产业蓬勃发展,近年来也相继成立了一些私营独资企业和股份有限公司。这些民营文化企业以网吧、歌舞娱乐、数字娱乐、音像、出版物发行等行业为主,主营业务涉及图书、期刊、电子出版物、音像制品零售、游戏开发、歌舞娱乐、卡拉OK、互联网上网服务等。民营企业的服务主要集中在版权产业的相关层,民营企业的发展是成都版权产业发展的有益补充。民营企业多数集中在网吧、KTV、文化产业销售等低端初级服务层面,各个企业间的个体差异性比较大,民企有待技术和管理升级。
(四)成都版权产业的产业链现状
1.成都的版权作品状况
由于版权作品众多,在此部分仅列举一些近年来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版权作品。
软件、游戏动漫作品:软件方面,索贝数码公司研发的索贝Ioffer资料远程共享系统、高清新闻网系统分别被授予2009年科技创新优秀奖、2009年科技创新奖,索贝Enet、E7、NewStar三产品通过科技成果鉴定,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国腾集团、川大智胜等公司研发的多项软件产品也在国内外多次获奖。网络游戏方面,2007年“第三届中国游戏产业年会”数据显示,成都市的网络游戏市场占全国10%,整体排名居全国第三,成都的网络游戏业已国内领先。《三毛欢乐派》、《山河》、《问道》以及《幻想春秋》等先后入选文化部推荐的适合未成年人数字娱乐产品和中国民族网络游戏出版工程,其中2007年,成都斯普电脑科技有限公司推出了大型社区休闲网络游戏《三毛欢乐派》,入选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中国民族网络游戏出版工程”项目,获第八届四川电视节国际动漫数字作品“最佳游戏动画奖”,成都市“最受期待网络游戏奖”。成都打造“中国动漫原创之都”的目标让成都的动漫业活力四射:原创动画片《巴布熊猫》、《十二生肖·老鼠篇》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大梦王小书包》成为中国首个教材动画,《天上掉下个猪八戒》获得中国第二届国际动漫节“美猴奖”系列动画片特别奖、中国电视金鹰节最佳长篇美术片奖,完成国家重点网络出版工程原创动漫图书《中华传奇》6册。
广播影视业作品:成都传媒集团先锋影视有限公司成立以来,先后拍摄了《国家干部》、《寂寞英雄》、《我在天堂等你》、《芙蓉花开》、《成都往事》、《保密局枪声》、《女生日记》、《蜀人茶坊》等剧集,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反响。2007年,完成拍摄《原罪》、《张居正》、《女人泪》、《死水微澜》100多集电视剧,投资合拍的全球性影视文化产业项目三国题材大片《赤壁》全球票房7个亿,叫好又叫座。成都影视业的繁荣,离不开一大批创作型影视人才,尤其是像麦家、钱滨、易丹这样的创作型剧作人才。根据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尘埃落定》改编的同名电视剧获金鹰优秀电视剧奖,钱滨、易丹编剧的《誓言无声》在央视掀起收视热潮,获得中国电视剧“飞天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殊荣。
演艺业版权作品:2005年,成都演艺集团斥资1600万打造了大型音乐剧《金沙》,截至2008年以累计近千场的演出佳绩创造了成都乃至中国的演出市场新神话。“金沙一唱百花齐放”,川剧《芙蓉国粹》、综艺节目《锦城云乐》、木偶剧《马小跳·巨人的城堡》活跃了成都的演艺市场,“太阳神鸟”、“藏谜”、“天地吉祥”等演艺剧目也陆续成功上演。民营文化演出公司经营的“芙蓉国粹”、“蜀风雅韵”旅游剧目将文艺资源与旅游资源按市场运作方式有机结合,成为成都市的常年演出剧目。
2.成都版权产业链逐渐形成
产业链是同一产业或不同产业的企业,以产品为对象,以投入产出为纽带,以价值增值为导向,以满足用户需求为目标,依据特定的逻辑联系和时空布局形成的上下关联的、动态的链式中间组织。产业链是社会分工的产物,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包括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等环节,实质就是产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供需关系,但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又是相对独立的产业部门。
成都版权产业尚属起步发展阶段,前期文化产业的发展为成都发展版权产业奠定了良好根基。版权产业的软件业、出版发行业、广播影视业、演艺业、广告及会展业、工艺美术业、设计业等产业部门已各有发展,形成了自己相对稳定的产业链条,并表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
在产业链的价值链、企业链、空间链上,成都有一大批设施一流、配备齐全的与版权产业相关的产业基地,产业园区给成都的版权产业发展带来了良好的集聚效应:成都目前已建园区有天府软件园、红星路35号文化创意产业园、数字娱乐产业基地、锦绣工厂等;在已建园区内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公园、“西部智谷”项目、中国原创音乐基地等;规划园区有青羊绿舟创意总部园区、红光数字影视创意产业园、成都东区数字音乐出版基地、成都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筹)等产业基地。另外,在大学生创业园、高新区等园区内也分布着诸多与版权产业链相关的企业。产业园区内一般配备了国内一流的基础设施环境,这一系列现代化园区的建立,为进一步激发版权产业链的发展提供了物质载体。
一大批实力雄厚的公司、企业、培训机构集中到一起,地理位置上相互关联,在业务上相互往来,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关系。以成都软件业为例,天府软件园是成都软件产业、数字娱乐业发展的国际化园区,IBM、NOKIA、SAP、阿尔卡特、NEC、飞思卡尔、赛门铁克、中国移动等世界500强企业的入驻为成都的软件业、数字娱乐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成都以信息安全、IC设计、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数字娱乐为代表的几大特色软件产业集群也不断发展壮大,业务范围发展至国内外,产业链日渐形成:以三〇集团为代表的30多家信息安全企业,在安全平台、信息安全工程、网络安全检测、密码算法等领域国内领先;南山之桥、华微、科胜讯等50多家IC设计企业,形成了IC设计、封装测试和晶圆制造共同发展的集成电路产业链;以巅峰软件、杰华科技等为代表的面向欧美市场和以音泰思、四凯等为代表的面向日韩市场的两大企业集群,国际化软件业务的承接能力明显提升;GGL、法国智乐、金山、盛大等国内外知名游戏企业,成功引进了微软XBOX平台,成立了“成都天府数字娱乐产业集团”和“成都天府软件数字媒体产业集团”,形成“一平台、两集团”的发展格局。
但是,成都版权产业链发展不平衡,产业链尚未完全形成。主要表现在:整体上版权产业间的联系不紧密,多各自为政;版权产业所属的各部类产业链存在脱节现象。以成都动漫产业为例,一个完整的动漫产业链应包括“设计——制作——图书出版——影视播出——授权等周边其他衍生产业的开发、推广和销售”等环节。但是由于成都动漫企业成立时间不长,缺少自主开发品牌,难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环节。动画产品仅以电视播出为主,而与动漫联系紧密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电子游戏、玩具、食品等衍生产品的开发严重不足,产业链脱节严重制约了成都动漫业发展。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湖南三辰卡通开发的《淘气蓝猫3000问》,除了动画播出,他们还大规模地发展“蓝猫”衍生产品,成立特许专卖网络,最高峰时蓝猫衍生品达到17个大类6000多个品种,全国蓝猫专卖店2400家,形成年销售收入上亿的产业群,品牌价值评估超过20亿元。
成都版权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形成一个完整的版权产业链条,总的来说,成都版权产业链条发展势头良好,但是产业的上下游链条有待进一步深挖。
二、成都版权产业人才状况
(一)版权产业人才类别
版权产业人才分为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创意人才三类。
经营管理人才指具有较好的经营管理才能,在版权产业相关单位和企业的管理岗位工作的人员,如经理人、部门负责人。专业技术人才指在版权产业相关单位和企业的专业技术岗位上工作或具有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人员,如软件程序开发员、专业演员等。由于版权产业强调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凸显了创意在版权产业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因此,这里将创意人才单独作为版权产业人才的一个子类,指具有原创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专门人才,如文学作品创作人员、项目创意与广告策划人员等。同时,由于创意人才涵盖面广,与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存在一定的交叉,包括将创意转化为经济价值的人才和具有原创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因此版权产业创意人才还可划分为技术创意人才、经营管理创意人才等。
(二)成都版权产业人才概况
由于版权产业和文化产业关系十分密切,从业人员虽有所差异,但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对应的,版权产业从业人员的统计尚不完善,因此以下通过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状况进行分析。
1.人才规模
根据《文化产业的人才支撑体系研究——以成都为例》中的数据显示,2006年,成都市八大文化产业(传媒业、文化旅游、演艺娱乐、数字娱乐、文化会展、体育休闲、广告业、创意设计)共有各类人才约15.76万人。其中,经营管理人才约为5.8万人,占人才总量的36.77%;专业技术人才约为8.13万人,占人才总量的51.61%;创意人才约为1.83万人,占人才总量的11.62%。2008年成都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19.26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2.7%,比重比去年略有上升。另据预测,目前成都市版权产业从业人员数量以年均8%的速度增长,到2010年将会超过20万人,到2020年将会超过35万人。
此外,2008年成都市八大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为2.7%,高于全国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和重庆市的比重。但同时也应看到,与文化创意产业发达的上海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2005年上海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为44.48万人,占全市从业人员比重已达5.2%,2007年更是达到6.9%。据美国国际知识产权联盟撰写的美国版权产业报告数据,2007年美国版权产业总从业人口约1171万人,占总就业人口的8.51%,成都版权产业人才与发达国家差距更为明显。核心类版权产业的人才是文化产业主要行业人才的主体部分,据有关数据显示,在成都市文化产业三类人才中,专业技术人才占52%,经营管理人才占37%,文化创意人才只占12%。随着版权产业的发展,成都的版权产业人才总体数量还有待增加,人才总体结构还有待优化。
2.人才素质
成都市市域分布着诸多重量级高等学府,其中包括两所“985工程”院校:四川大学和电子科技大学;4所“211工程”院校:四川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和电子科技大学,在全国211高校坐落城市的排名中名列第七。四川大学作为国家布局在四川唯一的副部级高校,还是国内11所入选“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又称“珠峰计划”)的高校之一。布局在四川省域内的高校共有23个一级学科评估排名位居全国前十名;而这些大学前八名中,6所大学位于成都。成都市丰富的高校资源为版权产业提供了高素质的人才资源。
2008年,成都文化产业从业人员19.26万人,增加了1.51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总数的2.7%,其中文化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13.14万人,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共计6.88万人,占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总数的52.4%,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仅占总数的2.6%。
从业人员中具有相关职称的仅2万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15.2%,拥有高级职称的仅占2.4%,中级和初级技术职称的分别占6.1%和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