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战略,从此对外开放成为了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二十多年来,从经济领域的开放,到科技、教育、文化领域的开放,从沿海开放,到沿边、沿江和内陆地区的开放,从大胆引进,到走出国门,中国的对外开放事业全面发展,彻底改变了过去封闭和半封闭的状态,到2004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达到 11 548 亿美元,在世界的排名居第 3 位,确立了世界贸易大国的地位。我国外汇储备已增至 6 099 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2004年实际吸收外资超过 606 亿美元,吸收外资的规模已连续11 年居发展中国家首位。特别是随着中国正式加入WTO,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已基本形成,中国已经深深地融入了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之中。那么,这一切对中国意味着什么呢?
对于这一问题,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看法。新自由主义者认为,全球化意味着个人自主和市场原则战胜了国家权力,生产要素无限制的自由流动,价格下降、消费增长、经济的繁荣,各国之间的互利互惠、和谐共存。相反的观点则认为,经济的全球化是帝国主义对外扩张并控制全球体系的工具,无条件地融入全球化过程必然会损害民族、国家的利益,导致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全面依附,丧失自主发展的可能性。上述两种对立的观点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全球化的后果,它们都有符合实际的一面,也都存在片面性。这两种对立观点的统一才构成了全球化的完整画面。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经济的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但是,这种发展和进步并不是一种自然现象,而是以一定的社会制度为载体的。近代以来出现的经济全球化从本质上说是资本的全球化。资本的本质在于运动,只有在运动中,资本才能不断增殖,所以,“创造世界市场的趋势已经直接包含在资本的概念本身中。任何界限都表现为必须克服的限制。”“资本一方面要力求摧毁交往即交换的一切地方限制,征服整个地球作为它的市场,另一方面,它又力求用时间去消灭空间,就是说,把商品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所花费的时间缩减到最低限度。”“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与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因此,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看,迄今为止的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过程。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张是通过对殖民地的征服来实现的,在自由竞争时期,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张则是在武力征服和自由贸易的共同推动下完成的,“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进入垄断阶段后,资本的输出成为了资本主义制度全球扩张的主要工具,通过对外投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直接输出到广大发展中国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得到推广。在当代,由于信息革命的广泛普及、两极世界体系的骤然解体、新自由主义政策获得主流地位,推动了贸易、金融和生产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使资本主义的全球化进入了一个新的更高级的发展阶段,全球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
因此,经济的全球化具有二重性:它一方面是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源配置的全球化过程,另一方面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在全球范围的扩张过程;它的后果也是矛盾性的:一方面提高了资源配置的效率,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加剧了全球经济的内在矛盾,导致了一系列新危机和问题。
经济全球化对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它促进了国际分工在广度和深度上的发展,加速了商品、资金、信息和劳动力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加快了知识和技术传播与扩散的速度,密切了各国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提高了全世界资源配置的效率,导致了社会财富的日益增长。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它们更多地获得资金,尤其是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加快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有利于它们更好地利用自身优势,开拓国际市场,发展对外经济贸易;有利于它们更快地得到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发挥后发优势,实现技术跨越。对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如能加以正确引导和驾驭,可以促进各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也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社会的稳定。因此,尽管当今世界的经济全球化在本质上是资本的全球化,但是,马克思主义仍然实事求是地承认它的进步意义,正如马克思揭示的那样,“资产阶级历史时期负有为新世界创造物质基础的使命:一方面要造成以全人类互相依赖为基础的普遍交往,以及进行这种交往的工具;另一方面要发展人类的生产力,把物质生产变成对自然力的科学统治。资产阶级的工业和商业正为新世界创造这些物质条件,正像地质变革创造了地球表层一样”。资本的全球化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不自觉的工具。马克思认为,以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为目标的共产主义是以经济的全球化为必要条件的,“只有这样,单个人才能摆脱种种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个世界的生产(也同精神的生产)发生实际联系,才能获得利用全球的这种全面生产(人们的创造)的能力”。“因此,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就像共产主义——它的事业——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这就是全球化的进步性和历史意义所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事实也说明,坚持对外开放,主动地参与经济全球化,是经济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但是,应当清醒地看到,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它是机遇,更是挑战。
第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及其对不同国家和不同人的影响并不是均衡的。显而易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以美国为首的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并在制定国际经济的“游戏规则”中发挥着主导作用,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则处于被动和依附的地位,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险。
第二,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和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使企业的生产活动日益冲破时间和空间的障碍,在全球范围内以市场为基础进行资源配置,各个国家的生产体系和经济结构被深深地卷入了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全球经济网络之中,对国际分工和跨国公司的依赖日益加深,在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中的自主性被大大削弱。
第三,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导致了资本的自由流动和金融资本的急剧膨胀,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及其业务日益国际化,这一方面推动了金融因素与实际经济过程日益脱离,世界性金融危机频繁爆发,加剧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另一方面,强化了发达国家的金融霸权,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金融依附性。
第四,全球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人类和生态环境问题更加尖锐。以企业利润为导向的资本主义经济增长方式在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引发了地球变暖,臭氧层变薄,森林过度砍伐和土地沙漠化,许多种类植物群和动物群的灭绝或濒临灭绝,空气、水和土壤被严重污染等一系列危及人类生存的全球性环境问题。
第五,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世界性经济危机也在不断深化。经济的全球化就把生产的无限扩大与劳动群众购买力相对狭小、个别企业的有组织性与整个全球生产的无组织性的矛盾推向了一个更高的阶段和更广的范围,这样就产生了越来越大的经济失调的可能性,加大了爆发世界性经济危机的风险。
第六,我们还要看到,市场机制有效配置资源要求有完善的市场体系和要素的充分流动,但是在全球市场化过程中,发达国家只是一味地推行商品和资本的自由流动,而对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移民却设置了重重障碍,劳动力市场的全球化远远落后于商品和资本的全球化。换言之,目前正在进行的资本主义的全球化是一种不对称的全球化:货物和资本市场倾向于被全球化,而劳动力市场却被分割成许多板块;一方面是越来越全球化的经济,另一方面是不同政治社会的继续存在;在民族国家,价值规律是三维的,包括了商品、资本和劳动三个市场,而在世界市场,价值规律却是二维的,排斥了劳动力市场。这种扭曲了的价值规律必然导致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两极分化,使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不能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充分分享经济全球化的好处。全球化的不对称的事实表明,当今世界的全球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发达国家经济追求自己的狭隘利益的工具,新自由主义理论所鼓吹的“民族国家崩溃说”和“国家主权过时论”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实行单边主义、霸权主义和“国家利己主义”仍然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制定国家政策的出发点。
因此,实行对外开放和参与经济全球化既可能推动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实现裕民富国的目标,也可能使一个国家陷入全面依附和被边缘化的状态。是边缘化还是现代化,这是全球化时代每一个国家所面临的严峻的挑战,其结果,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