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秋季开学,山东省内高中一年级新生拿到了与以往不同的课本。作为全国四个试点省份之一,高中新课程改革在山东全面实施,以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方式。
经教育部批准,山东与广东、海南、宁夏一起成为2004年高中课改的试点省份。山东省教育厅厅长齐涛说,当前素质教育的推行阻力很大,根本原因在于课程设置、考试评价手段方面没有改革。素质教育要实现由外延发展向核心突破,必须进行课程改革。他说,高中对人的一生影响很大,而应试教育的题海战术把孩子的个性和潜能抹煞了。因此,尽早实施高中课程改革,可以使山东的孩子尽早受益。
新的高中课程改革改变了过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倾向,建立了学生选课指导制度、学分管理制度,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选择课程,形成符合自身特点的学习计划。普通高中毕业要求达到144个学分,其中包括必修课116个学分,选修课28个学分。
高中课程改革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管理等方面,目前山东各所普通高中都在积极应对这一新的改革。2004年秋季,山东普通高中入校新生全部改用新课程,三年后的高考命题和高考模式也要发生相应变化。
(第一节)山东高中课程改革的背景
一、山东各地未雨绸缪迎接高中课程改革
根据教育部的部署,2004年秋季普通高中新课程将在部分省市进入实验。山东省各地未雨绸缪,抓硬件建设,夯实课改之基;多渠道开展培训,促教师转变观念;实施“三段连动”战略,小学、初中、高中课改齐飞共进,在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竞争中争取了主动,为进入高中课改实验作好了充分准备。
(一)搞好制度建设和设施配套,做好课改先期准备
山东各地高度重视高中课改实验,充分认识到课程改革的责任感、使命感,为顺利推行高中课程改革,确定了“观念转变领先,组织制度保证,师资培训开路,主动迎接实验”的工作思路,成立了高中课改实验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建立了课改培训、保障、评价等各项规章制度,引导高中校长、教师以积极的姿态主动作好新课改的准备。为了突出新课程的选择性、灵活性和多样化,给学生创造更好的自主参与探究的条件,促进学生个性发展,2004上半年,各地高中投巨资添置了各种实验器材,充实了图书室、阅览室,为每位高中教师订购了一本课改专业杂志。并由教育局牵头,采取招标方式,采购多媒体器材,充实到新建教室,达到了每个教室有多媒体,所有学校通互联网,为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奠定了扎实的思想基础和物质准备。
(二)利用网络视频技术,助推高中课改培训
山东各地把抓教师观念转变,提高教师素质作为高中课改“乐章”的前奏。他们认为,抓好教师培训,就是抓住了课改的“牛鼻子”,积极采取各项措施,强化先期培训,提高教师素质。
一是广开培训渠道,转变教师理念。先后邀请参加课程标准制订专家教授前来进行通识培训;邀请魏书生、李希贵等教育专家前来举办讲座,与教师直接对话,答疑解惑;请当地高中聘请的外籍教师和曾在日本进修两年的老师介绍国外课改发展情况;为山东大学校长展涛博士举办专题演讲会,与高中师生面对面交流。系列培训提高了干部教师的思想认识,激发了其主动投身课改实验的积极性。
二是利用视频技术,提高培训效益。例如,山东诸城市已先后举行了课改动员大会,举办了四次课改专家讲座、聘请了两位外籍教师介绍国外课改动态等活动。为提高教师参与率,此次课改动员大会充分运用网络视频技术,设立主会场、分会场,市直高中学校教师在主会场、农村高中学校教师在分会场,实行同步直播,并实现交流互动,大大提高了参与率,保障了培训效果。
三是加强过程管理,确保培训实效。学校校长是课改培训第一责任人,校长以身作则,与教师一同接受先进理念的冲击,作好实验的思想准备。市教研室建立考评制度,对培训效果进行考核,不过关者必须进行二次培训,二次培训不过关者取消上岗资格。
(三)实施“三段连动”战略,促进课改全面发展
如诸城市自2002年秋季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以来,全市初中、小学全体干部、师生大胆改革探索,取得了丰富的改革经验和教训,为高中课改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自2004年开始,该市实施课程改革“三段连动”战略,市教研室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同学科教研员成立“学科课改战略研究小组”,每周一次集体活动,每月写一个调研报告,共同进行课改方向性探讨,交流本学段改革经验和工作重点,共同商讨解决发现的问题,有力地促进了课改实验的全方位发展。初中、小学举行课改现场会、经验交流会、校本教材通研会,高中教师主动参与,学习先进做法,借鉴有益经验。
高中课改大幕徐徐拉开,课改滚滚洪流迎面而来,山东各地抓机会,争主动,以超前的理念,奋进的精神,只争朝夕,为进行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山东2003年教育工作回顾
(一)对方案实施进行了调研和论证
2003年3月,厅领导召开两次论证会,听取各市教育行政部门、大学、高中、教育科研和教研机构的意见。在此基础上,教育厅3月份向教育部提出2004年参与高中课程改革的申请。
进入国家实验区的好处:
高中新课程是一次深刻的变革,而这一变革符合国际发展趋势;
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是很大的支持;
有利于争取国家的智力支持,建立我省的专家指导力量,保持和提高我省高中教育的水平;
有利于推动我省的教材建设。
困难和问题:
关键是教师素质和管理者的水平;
高考改革成为最突出的问题;
工作量很大,需要各部门的通力合作。
(二)向部分高中校长介绍了新方案
2003年4月,山东高中校长协会在天津召开会员大会,请教育部基础司高中处负责同志介绍了高中新方案。11月,我们又向近200名高中校长介绍了新方案。
(三)充实了厅课改领导小组
教育部首次高中课改研讨会后,省教育厅调整充实了教育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领导小组,高教处和招生办成为成员单位,并于7月23日召开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各成员单位的职责。
(四)成立了6个课程中心,建立了专家支持系统
2003年8月初,我们召开了由13所大学、2个教研、科研机构、1个出版机构参加的会议,研究建立高中课改专家支持系统的问题。在10个单位申报的基础上,省教育厅决定成立6个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为中心确定了五项基本任务。8月8日,省教育厅为中心举行授牌仪式,并举行课题立项会,着手高中课程改革的研究工作。这6个中心是:
山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
曲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
烟台师范学院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
临沂师范学院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
山东教育学院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
山东省教研室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
中心的基本任务是:
1.追踪国内外课程改革的动向;
2.参与对基层课程改革状况的调研;
3.组织对课程有关课题的研究;
4.为行政部门决策提供建议或咨询;
5.参与对基层课程改革的指导。
各中心的主要研究课题:
山师中心:教材和其他课程资源研究;
曲师中心:课程方案的实施和教学评价;
烟师中心:教师培训和专业发展;
临师中心:课程的传播和社会理解;
教院中心:教师培训的方式与评估;
教研室中心:课程方案的实施和教师专业发展。
另外,教育厅还组织专门力量,开展高考改革方案的研究。
(五)向各市教育局长介绍高中新方案
2003年8月12日至8月14日,教育厅举办暑期读书班,根据厅领导的要求,基础教育处向入会的各市和大企业的教育局长介绍了全省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情况和高中课程新方案,厅领导对各市做好实施高中新课程提出了要求。
(六)组团对欧洲的高中教育进行专题考察
2003年9月,教育厅领导带领基础教育处、教研室、教科所、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的同志,考察了英国伊顿公学、瑞典国王岛中学、芬兰RESSU中学的课程设置、学生选课制度和学生评价情况。
(七)按教育部的要求,做的其他后续工作
2003年11月4日,根据教育部的要求,齐厅长向教育部汇报了我们对课程改革的认识,以及准备情况。
2003年11月10日,教育部召开高中课程改革座谈会,通报了教育部党组关于高中课程改革的决策情况,讨论了实验工作指导意见,对各省提出了要求。2003年11月19-20日,教育部在青岛召开高中课程改革第二次研讨会,国家课题组与各省课题组对接。
三、山东高中课改:素质教育再次向应试教育挑战
2004年秋季,山东、广东、宁夏、海南作为全国第一批试点省区,开始高中阶段课程改革。此次改革被称为一次回归教育本质的转折性变革,是素质教育向应试教育发出的再一次挑战,给我国的基础教育、高等教育都将带来深远的影响。
(一)高中课改能否撼动应试教育的根基
作为全国四个试点省区之一,2004年秋季开学,高中新课程改革在山东全面启动。山东制定的高中课程改革方案非常理想,高中课改的目标有待落到实处。
为了推动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山东颁布了改革实施方案,并就课程建设、学分认定、学业水平考试、学生素养评价等方面制定了指导意见。据了解,新课改在课程结构、课程设置、管理制度上都进行了大胆改革。新课程为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多样化的发展需要,各学科分层次、分类别设计了多样的、可供不同发展潜能学生选择的课程,同时还增强了课程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
山东省教育厅厅长齐涛认为,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是一次回归教育本质的转折性变革。高中新课程运用的是一种全新的评价体系,可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可以实现教师角色的真正转换,以前许多教师只是充当了学生冲刺高考的“教练员”角色,高中新课改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要求教师必须成为学者型教师。可以构建起适应现代社会和现代教育的评价体系,真正达到多元化、个性化。他认为,教育的功能不是简单的“选拔”,而更应该注重其培养功能,高中新课程将带动和推进高中教育功能的转变。
(二)高中课改成为部分名校跳“独舞”
山东高中课程改革的前景虽然鼓舞人心,但许多高中仍然持谨慎的态度,大多数学校都在等待观望。
师资力量不足,缺乏专业指导,使各所高中普遍感到推行课改面临很大压力。由于教材编印时间紧张,2004年高一年级的教材到位较晚,10月上旬新教材才全部到位,此前一个多月时间,各校都在根据讲课进度给学生临时印发讲义。另外,各高中普遍遇到的一个眼前问题是师资力量缺乏。济南历城一中副校长金巍说,全校高一新生有1350人,教职工只有200多人,其中青年教师占绝大部分。只有熟悉整个课程体系,具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才能适应课改的要求,目前学校年轻教师偏多,普遍缺乏专业性的讲课指导,能达到课改要求的不多。课改后,高一年级每班每周上两节艺术课,全校仅有7位艺术课教师,每人每周课时在10节以上,比以往增加1倍还多。另外,为给学生的成长发展提供更多的选择,课改要求开设以通用技术为主的职业教育课程,各校普遍既缺教师又缺教学设施,开设起来困难很大。
“新的课程改革方案非常理想,对于学生全面发展非常有益。”山东省实验中学校长刘堃认为。2004年的高中新教材与传统教材相比确实发生了很大改变,更加感性易于接受,完全打破了原有的教学体系,教师如果不经过培训根本适应不了新的教学要求。作为省内外知名的重点高中,山东省实验中学拥有较雄厚的师资力量,今年又根据课改需要引进了多名教师。但并不是每一所学校都具备此类名校的实力和条件。金巍介绍说,课改后,对学校建设课程、实施课程和管理课程的能力要求提高,学校要根据学生需求和教学资源情况开设一定数量的选修课,有的课学校根本开不起来,即使勉强开起来,选修课的质量也难与名校相比,这样,名校与弱校之间的差距必然拉大。
(三)学校自主权增大,避免弄虚作假
实施新课改以后,学校按要求开设必修课和选修课,实施学分制管理,学生修满144个学分即可毕业,其中包括116个必修学分、28个选修学分。学校教学自主权增大,可以根据本校实际开设课程,自己组织考试,自己认定学分。
“弄虚作假的现象肯定难以避免。”许多高中校长不无忧虑地说。他们举例说,研究性学习活动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三年共15个学分。设置研究性学习活动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经济、科技和生活中的问题,通过自主探究、亲身实践的过程,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但研究性学习没有教材、没有教学大纲,许多学校无从着手,基本处于盲目状态。刘堃校长认为,“严格意义上说,研究性学习不可能在课堂上教出来,培养学生新的学习思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是一两节课能完成的。所以,这15个学分的取得,弄虚作假肯定难以避免。”
另外,学生每学年必须参加1周的社会实践,才能获得2个学分;三年中必须参加不少于10个工作日的社区服务,获得2个学分。不少校长反映,这些真正落实起来都有一定困难。“最后,很可能有些学分是‘造’出来的,而不是教出来的。”
大多数校长忧虑的是,“缺乏监督机制,课改难免流于形式。”据了解,目前许多学校实施新课改的积极性不高。按照课改要求,基础文化课程的课时比例应该有所降低,但据了解仍有许多学校大大提高文化课的课时,压减选修课的内容安排,很多学校还在沿用旧的教学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