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市物价检查所有关负责人表示,如果自愿捐钱就读,这无可厚非。但这笔费用不能与报名收费挂钩收取,否则就属违规。至于海口市二十六小的情况,该负责人表示要到学校进一步了解才能确定。
(四)挤占挪用教育资金
政府有关部门对教育工作重视不够,导致挤占、挪用、滞留教育资金现象频频出现,这都严重制约着海南教育事业的发展。
海南教育资金被挤占挪用1145万元——海南省审计厅副厅长何洪彬说:“本次专项审计调查发现,海南省4个市县财政部门、教育部门及8个市县40所中小学校挤占、挪用、滞留各类教育资金1145万元。”
海南省审计厅张榜:208所学校乱收了6668万
今年4至6月,海南省审计厅组织全省审计机关对省直属(含农垦系统)及22个市、县(区)208所中小学2004年度教育收费情况进行了审计调查。调查发现,目前,海南省各类教育违规问题金额达6668万元!7月20日,海南省审计厅、教育厅等部门召开全省教育收费审计调查通报会,通报了这一情况。
据海南特区报(李荣良、周婷)报道:调查中发现,海南省直属和海口市10所中学在义务教育阶段收取与入学挂钩的赞助费、择校费1705万元;3个市县8所中小学违规招收借读生,收取借读费133万元;4个市县(区)13所中小学跨学期收费17万元;海口市12所小学违规开办学前班收费85万元。
部分学校择校生超计划30%。海南省直属及2个市县6所中学违反“三限”政策招收择校生515人,收取择校费252万元。部分学校择校生招收比例过大,突破“限人数”规定,超过统招计划人数的30%。
已被挤占挪用代收费250万。海南省直属及9个市县37所中小学代收费未能及时结算退还给学生,形成变相多收费1241万元。调查发现,未退还的250万元代收费已被挤占挪用,主要用于学校基建、弥补办公经费、个人借用等。
17所中小学收补课费1351万。海南省直属及5市县17所中小学2002年8月至2005年2月违规收取补课费1351万元。补课收费大多由学校各年级自主管理使用,存放于个人存折,用于支付教师补课补助、年级办公费用等。
51所学校巧立名目收费434万。调查发现,11个市县的51所中小学巧立财产押金、培训费等名目,乱收费434万元。一些学校的“服务性”收费未遵循自愿原则。“服务性”收费中,回扣现象较为普遍。
16学校未缴财政资金118万。调查还发现,海南海政学校、海南振发学校、创新学校、文昌市启智中学等4所学校在未经物价部门许可情况下,违规收取杂费、书本费、生活费、择校费等相关费用。7个市县16所中小学应缴未缴财政资金118万元。
分析乱收费根源:利益驱动,管理缺位。
客观原因: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海南省大部分市县财政是“吃饭财政”,教育经费往往成了被挤压的“软肋”。由于公共财政无法满足基础教育的需求,导致海南省许多地区的教育设施仍十分落后。
根源:利益驱动,管理不到位。利益驱动是诱发乱收费的根源;同时,主管部门管理不到位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乱收费。
重要原因:教育资源不均衡。教育资源不均衡和优质学校短缺是造成教育乱收费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校际间差距极大,出现了学生家长的择校热,而择校热的存在又加剧了校际问题的差异。另外,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导致教师尤其是乡村优秀教师流失,已成为教育的一个严重问题,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同样是导致乱收费的重要原因。
内部原因:学校法纪观念不强。一些学校法纪观念不强,一些学校依法办教育意识淡薄,过分强调自身困难,认为只要是取之于学生,用之于学生就是合理的,只要不装进自己的腰包就不算违法,于是以教育经费紧张为借口乱收费现象屡禁不止,一些学校领导甚至抱着侥幸心理,采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做法,造成明知故犯,屡查屡犯。
措施:哪个学校乱收费撤哪个校长职。对于审计调查指出的问题,省教育厅厅长黄国泰表示,全省教育系统要坚决落实报告中提出的整改措施。今年要加大教育投入,保证教育快速发展;加强经费管理,要使经费使用效率提高,不该用的地方绝对不能用;规范转制学校管理;加大对薄弱学校改造,特别是在教师配备上下功夫,可以将一些好学校的名师下放,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平衡;加大教育乱收费查处力度。
黄国泰说,2002年,海南省的教育乱收费达到了高峰,2003年实行学校乱收费就撤校长职务的制度后,查处了几个校长,乱收费现象减少了许多。今年从秋季开学起,对于学校乱收费行为,省教育厅将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哪个学校乱收费就撤那个学校校长的职。
此前,在一项民意调查中,全省审计机关发放教育收费调查问卷5159份,收回4525份,调查结果显示,按照目前家庭收入水平,48%的被调查者能够承受中小学正常教育费用水平,25%的人有些吃力;58%的人认为当前海南省存在教育乱收费现象,但不严重,17%的人认为这种现象十分严重,且高中、初中、小学都存在;55%的人认为当前教育乱收费的直接根源是政府对教育投入不够,21%的人认为是有关部门监管不力。
从全省教育收费审计调查通报会了解到,由于一些学校教育资金短缺,导致挤占挪用教育资金的现象发生。
调查发现,4个市县财政部门、教育部门及8个市县40所中小学校挤占、挪用、滞留各类教育资金1145万元。4个市县(区)财政局和教育局挤占、挪用教育专项补助资金692万元,用于办公经费、平衡预算、发放工资等。6个市县34所中小学挤占挪用教育收费等预算外资金421万元,用于基建支出,发放教职工工资、津贴、福利等。3个市县6所中小学擅自变更上级专款投向,挪用基础教育补助资金32万元,用于基建支出,弥补学校办公经费。
(五)教育政策的风险预见性不足
“高考移民”在前几年就已经显示出其对海南考生的冲击力,但教育主管部门似乎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调整政策予以事前阻截而非事后重罚;从而导致“高考移民”潜生暗长,以至于生成了一条集联系学校、制作证件、代办户口等于一体的地下产业链。最终,“高考移民”风波在今夏总爆发了,面对每5个考生中就有1个是“高考移民”的景象,各方面似乎都显得措手不及,怪相丛生。
海南理科状元:政策空隙里的祭品
今年海南高考的理科状元终于被公之于众。如果说先前的重重猜疑只是造成了声讨和铆劲的压力,那么,如今理科状元与其“是高考移民”的信息被一同公布,随即海南省教育厅决定取消其填报一本的资格,而当事的海天中学的李洋同学也已离家三天,这些就似乎更像一场决堤。想象的变成了现实的,而人们却心事重重,这难道不奇怪?怪就怪在海南的高考政策缺乏协调性,使得公说婆说各各有理。
或说高考移民挤占海南考生的招生指标,不公平;或说人当生而平等,岂因地域划成分?也难说公平。可见轻言教育正义是缺乏说服力的。其实这两者原本不会正面交锋,至少不会像今年在海南这样激烈碰撞。
国家出台高招指标按省份分配的政策,其初衷在于遏止地理因素上的经济文化不均衡发展带来的教育机会不公。既然是因地理因素上的不公,且由于当时的城乡二元化分割背景,简便的方法当然是按户籍进行高招指标管制。但是事过境迁,如今户籍管理已经逐渐放开,人不也再单纯地束缚于土地,这是经济发展导致人口流动加速的必须要求,而此时,依托在“准编户制度”上的高招指标管制就会失效,在公平的原野上裂开不公平的沟壑。
好的政策一般是简单但缜密的,有良好的协调性的。如今一方面是兼顾教育的地域公平,一方面是人口流动导致了户籍制度的松动,这中间就缺乏有效协调,政策的变化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出现了新的政策空隙。而“高考移民”这个特色群体的培养基就是政策夹缝。如果说“高考移民”是“怪胎”,那么,政策真空就给予了“怪胎”孕生和成长的环境。
如何堵塞空隙已经让人头疼,偏偏海南还存在个“购房入户”政策。这既然是为了消解房产泡沫的捆绑政策,就必有其诱人之处,否则越捆房子越卖不出去。何处诱人?想必一是脱乡入城,二就是高考指标的唾手可得。“高考移民”在比较了升学成本之后,南下海南也成必然。如此一来,无异于雪上加霜。
政策出台的目的是遏制恶性移民,而非良性移民。因为良性移民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而言,不但是有益的,而且是必需的。按先前海南的高招政策,对李洋的处理确实是有溯及力的,尽管他离规定的就学时限只差一个月,尽管人们愿意相信其并非恶意移民;但仍无法否认的是,决策部门预见性的缺失,对于考生而言,这种事后处罚是残忍的。而李洋正是其中的一件祭品。
当然,人不能以目的论来看问题。尽快修补政策的疏漏才是对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大凡政策,关系国计民生,必当瞻前顾后。李洋是典型个例,其中教训,不但考生应该记取,重要的是决策部门当让警钟长在耳畔轰鸣。否则更多的李洋再遭“封杀”,又该怪谁?教育政绩虽然不能像招商引资、修路架桥那样立即见效,但从长远来看,一代人重视教育,下一代人的人口素质中蕴藏潜能的“核暴效应”,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能。因此,教育必须是行为重视,而不是口号重视。海南若继续稳打稳扎地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改善贫困地区的教师待遇,整肃教育系统的腐败行为,那么,海南的腾飞绝非只是梦想。
三、高中排课要有利于学生的多样性选择和学校管理
为了切实解决好进入高中新课程首先要遇到的学校课程编排问题,研制出既符合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的精神、原则和要求,又符合本校实际的学校课程方案,海南中学自去年暑假开始就成立了学校课程编排研究项目组,在国家和省课改专家的指导下,对学校课程编排进行了深入研究。《学校课程方案》三易其稿,经历了由当初只着眼于学校管理而没有考虑学生的多样性发展需要和学生选择的多种可能性,到目前的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多样性发展和选择需要,同时又兼顾学生选课和学校管理的有序高效的发展过程。使《学校课程方案》既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使每一位学生普遍达到共同基础并实现有个性发展的根本原则,充分考虑了学生对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强度的多种选择,充分考虑了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同时,又充分考虑了对现有课程资源(包括师资和设施)的充分利用和学校管理的有序高效。
(一)学校课程编排应着眼于学生的多样性选择
学生的多样性选择主要表现为对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习时间的选择和学习强度的选择。高中新课程以模块为基本教学单位的课程设置模式和学分管理,为学生根据自身禀赋、志向、基础,自主灵活地选择课程提供了可能。为了尽可能满足各类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就要确保在开齐所有必修模块的基础上,尽可能开齐选修Ⅰ模块,尽量多开选修Ⅱ模块,让各类学生都能各得其所,并确保所有模块均重复开设2次以上,以便学生重修或改修。为了尽可能满足各类学生对学习时间的选择,除所有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在高中三年都要重复多次开设外,还应考虑使同一学科的不同模块(没有内在逻辑关系的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在同一学段内并行开出。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要,选择哪些先学,哪些后学;哪些同时学,哪些错开学。为了尽可能满足学生对学习强度的选择,除语文、数学、英语必修课按完整模块开出外,其他学科(如政、史、地、理、化、生)的必修模块和所有学科的选修模块都可在同一学段并行开出完整模块(每周4节)和半模块(每周2节),以便学生根据个人能力和兴趣弹性安排学习进程,有些学科学快些,有些学科学慢些,有些学科学多些,有些学科学少些,实现在共同基础上的有所侧重。
(二)课程编排应有利于学生在达到共同基础上的个性特长的充分发展
同一学科,与必修课没有严格内在逻辑关系的选修模块,可与必修课同时开出;同一学科内的若干选修模块、选修系列、选修专题亦可同时开出,可全模块(每周4节)开出,也可半模块(每周2节)开出,学科周课时可达6~8节,以便有志于向某个方向发展的学生,能在达到共同基础的同时,集中时间和精力发展学科特长。另外,每天应安排一小时的课外活动,以便开展班团活动、科技活动、艺术体育活动和社团活动,为希望在有关方面得到更大发展的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发展的空间和时间,为学生个性特长的充分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
(三)课程编排应尊重知识体系的内在逻辑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学科之间、系列之间、模块之间、专题之间,有递进关系的,应按次序开设;没有递进关系的,则可平行开设,或不按次序开设。学科中有内在逻辑关系的必修模块或选修模块,设置不间隔,修习不中断,以便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和能力,循序渐进修习课程,获取所需学分,减少因知识遗忘而温故知新的所需时间,提高修习效率。
(四)课程编排应兼顾课程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教学管理的有序高效
首轮实验,一要确保教师每个学段都要有课上,以免造成教师这一重要资源的闲置和浪费;二要确保教师授课量大体均等,负担合理,同一学段开出的模块要有利于学生分流,提高开课效益;三是每位教师一个学段最多只可同时开出两个不同模块,以保证开课质量。对信息技术、通用技术、音乐、美术等课程资源相对不足的学科,则可按年级班数对半分段开课,让学生分批修习,以解决专用教室和学科教师相对不足的矛盾,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资源,满足学生的选课需要。另外,要依据各学科课程标准对各类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提出的选课建议和学分要求,排出各类不同发展方向的三年课程规划样表,供学生参考,减少学生选课的盲目或短视,提高选课效率,减少学生选课后在管理上分流整合的难度,便于对学生在初步确定选课的大体方向后,实行按类分班,捆绑式教学,减少学生走班上课的频度,从而确保教学管理的有序高效。
四、从长计议,指导和帮助学生科学有效地选课
放开选课,既增强了学生的课程规划意识,培养了学生的课程规划能力和人生规划能力,提高了选课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满足了学生的不同需求;又方便了管理,改善了师生关系,促进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了教学质量。这一尝试是非常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