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海南省高中课程改革概述
一、海南高中改用新课程,成国家首批实验区之一
海南省成为国家首批普通高中课程改革4个实验区之一,从2004年秋季起全省普通高中学校起始年级将全部进入高中新课程。
海口市要完成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的六大任务:一是验证各科课程标准,为新课程的进一步修订完善提供认识成果和实证经验;二是验证新教材的科学性和适用性,为新教材的进一步修订完善提供实证经验和研究成果;三是构建与高中新课程相适应的课程管理制度与教学管理制度,为新课程的进一步推广创造经验,提供示范;四是开发和建设在国家课程计划框架内的校本课程,构建具有海口特色的课程结构;五是制订新课程下的校本研训制度,建设有利于引导教师创造性实施新课程的环境,使新课程的实施过程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六是改革和完善评价标准、评价方式方法等,建立适应素质教育要求并与高考息息相关的发展性评价体系。
这次高中课程改革中,海口一中、侨中、实验中学、琼山中学、国科园实验学校、华兴学校6所学校为综合样本校;琼山侨中、长流中学、灵山中学、景山学校、国际儿童智力开发中心5所学校为项目样本校。
从2001年秋季至2004年高中课程改革前,海口市共有8个年级、7000多名教师、22.8万名学生参加了义务教育阶段的课改实验,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二、海南基础教育的现状
全省现有幼儿园516所,在园幼儿119878人;小学4249所,在校生1071910人;普通中学487所,在校生385306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生1544人。其中社会力量办有中小学48所,在校生近2万人。
海南省始终把“普九”作为基础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制订了《海南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规划》,提出了到2000年全省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宏伟目标,按照“分区规划、分步实施、分类指导、实事求是、积极进取”的原则,积极稳步地推进,取得了显着成绩。至1998年底,全省累计有17个县(市、区)及所有的国营农场(单位)通过了“普九”验收,普及地区人口达到594万,占全省总人口的81.98%(全国为73%)。
海南省“普九”工作的主要经验和做法:一是切实加强对“普九”工作的领导,坚持和完善基础教育地方负责、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体制。各级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抓“普九”,不少市县党政第一把手亲自担任“普九”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加强对“普九”工作的领导,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状,即市县政府与乡镇政府、市县教育局与各中小学校长、学区主任签订责任状。三亚、文昌、澄迈等市县还明确把“普九”工作完成情况作为考核乡镇政府政绩的重要内容,凡“普九”不按时达标的乡镇,其主要领导年终不能评为先进,不能晋升。这就为“普九”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可靠的组织保证。二是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投资体制,加大教育投入。1993年以来,省政府先后颁布了《海南省义务教育经费筹措使用管理办法》、《关于加强农村教育事业费附加征收管理的决定》。各市县结合本地实际出台了相应的实施办法或规定,不少乡镇还制定了教育集资的乡规民约,以法规的形式拓宽了教育经费的来源渠道,保障了义务教育经费的稳定来源和不断增长。同时还认真抓好“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落实配套资金,加强了对5个国家级和5个省级贫困市县的扶持力度,为“普九”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证。三是加强校长和教师队伍的建设,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有了显着提高。一方面加强师范教育,在投入上向师范院校适度倾斜,提高师范院校的培养能力,扩大培养规模;另一方面不断健全和加强师资培训体系,抓好校长和在职教师的培训提高工作。四是加强“两基”评估验收,完善“两基”评估验收制度。制定了《海南省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办法》和“两基”评估验收程序、项目指标等法规性文件,从海南省的省情出发,分别建立起以县(市、区)为单位和以乡镇为单位的两级评估验收制度,即省对县(市、区)一级的评估验收由省政府委托省教育厅负责组织实施,报国家教委审批,县(市、区)对乡(镇、办事处)一级的评估验收由县(市、区)政府负责组织实施,报省教育厅审批批准,使“两基”的评估验收逐步趋向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保证了“两基”规划的顺利实施。
三、展望未来:海南教育的新起点
未来几年,海南将是什么样?每个人都翘首企盼。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永远是老百姓揣在心窝里的敏感字符。2004年的海南教育,遭遇了民办教育的一轮重新洗牌,民间资本与海南各重点中学的合作办学,成为海南教育事业的一个新的亮点。而对应产生的“择校费”却引起市民的极大反弹。教育的“市场化”,让许多人手足无措,也让众多本来就捉襟见肘的家长们“缴械投降”。“农村人,读书难啊!”成为了囊中羞涩的家长无奈的叹息。
而2004年的中国大地,有一个关于“教育产业化”的神话宣告终结。三位教育部高官在公开场合对“教育产业化”的否定,让这个一度被奉为“神话”的口号变成了彻头彻尾的“笑话”。有专家称,这是中国教育灵魂的回归。
海南省长卫留成在2004年全省经济工作会上透露,海南2005年将安排1.5亿元资金用于全部免除小学及初中生义务教育的学杂费,让贫困孩子都能上学。
与此同时,海南省政府做出了《关于优先发展教育的决定》,制定了《海南农村教育十年规划》,明确从2005至2007年,政府每年新增教育投入不少于1亿元。
“爸爸妈妈,我不想要新衣服,我只希望,在新学年来临的时候,家里能交得起我的学费,让我继续读书。”这是一名来自海南农村的王姓小学生向父母表达的年终愿望。
在新的一年里,“筹到孩子的学费”是众多海南百姓的心愿。卫省长的一席话无疑是给海南百万贫困学生送去了一份特别的新年礼物。海南省政府出台的政策更是给众多的家长吃了一颗定心丸。
根据规划,2005年,将有更多的农村孩子走入学堂,去圆他们的读书梦。面临辍学的贫困生,将继续在知识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勤奋耕耘。许多破旧的教室将成为历史,1.7亿元的投入,将化为20万平方米明亮的“育人苗圃”。
讲究实效,消除迷茫,课改也将在2005年成为海南教育界的一个热门话题,素质教育的步伐渐行渐近。
根据海南省的教育规划,2005年,将有101万小学生及43.9万的初中生得到此待遇。这个2004年的光明的尾巴,将成为海南农村教育发展的新起点。卫留成日前勾画了他的教育路线图,海南将优化农村教育资源,力争从2005年起,三年内使每个行政村有一所较好的全年级完全小学,每个镇有一所设施齐全的初中,每个县至少有一所教育质量较好的高中。同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整合、新建一批高等院校和高等职业学院。
海南75%是农村人口,农村一直是制约海南发展的“软肋”。一位政府官员指出,海南农村劳动力的转化存在很大的困难,大部分是因为农村人口基础教育较差,大部分还是文盲。所以,打好海南农村教育基础,具有深远的影响。
科教兴琼,教育为本。早期,教育圆了许多的海南人“走出去”的梦想。而今天,海南的腾飞仍然需要丰满教育这个翅膀。
(第二节)解读海南高中新课程
一、不达标的高中不得招生
在海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通识培训会上,与会的省领导、教育厅领导都反复强调了这样的一个共识:“高中课改及早进行及早受益。”
海南省是全国首批四个课改实验区之一。副省长林方略及省教育厅厅长黄国泰在会议上发言强调,课改是国家实行的符合国际潮流的改革目标,是一种不可逆转的大趋势。高中课改对海南省来说是一种难得的机遇,实施新课程更有利于促进很多问题和困难解决,尤其是促进了教师进步,提升了学生素质。对此省政府要求全省各市县政府要为高中课改安排专项经费,保证课改的顺利进行。
鉴于海南省各普通高中办学基础和条件差异很大,省教育厅对海南省进入普通高中课程实验的学校提出了三类要求。对不达到最低第三类要求的高中学校将不允许进行招生。
对第一类高水平实施新课程的学校的要求是:能够开设各学科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全部必修课和选修课;能够基本按照学生选课要求开设高质量的选修课程,并形成学校的特色课程或优势研究性学习项目;学校具有学生跨班选课学习的条件,学生选课最低每班人数可少到20人,并能允许部分优秀学生跨年级选修课;学生在3年中获得的选修学分高于36个学分。
对作为第三类学校的要求是:高一年级不少于四个班,学生班额在50人左右;能够开设各学科标准所要求的全部必修课和40%的选修课。能满足学生3年中获得116个必修学分和在选修中获得22个学分;学校开设的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能满足学生在选修中获得6个学分;具有从高二年级开始的学生跨班级选课学习的条件;学校实验老师全部参加新课程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各学校必须在今年秋季入学前将学校的条件达到第三类的最低要求,否则不允许招生。
二、高中修满144分方可毕业
从2004年秋季起,海南省正式启动高中新课程,成为全国首批进入高中课改的实验区之一。省教育厅印发了《海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指导意见(试行)》,为海南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提出明确的指导意见。
普通高中学制仍是三年,新课程由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等8大领域组成,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学校可根据当地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兴趣,开设若干选修模块,供学生选择。
新高中课程的学习实行学分管理,通过学分描述学生的课程修习情况。学分由学校认定。学校将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和学分认定的具体实施细则;省、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将建立相关制度,加强检查和监控,保证学分认定的科学性和真实性。学生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必须获得一定学分,3年中获得116个必修学分,在选修课中获得28个学分,总分达到144学分方可毕业。
海南作为首批高中课改实验区之一,2004年秋起高中起始年级全部进入新课程,并规定高中生修满144学分方可毕业。全省高中学科教师展开全面培训,2700名教师受训。此举标志着海南高中课改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助理刘坚向与会者做了《走进高中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的专题报告。他在报告中提到,课改后的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3个层次构成,有效地解决了现代科学发展一方面高度综合、一方面高度专业的矛盾。
按规定,高中一年级主要设置必修课程,从高二年级起逐步增设选修课程,学生可逐步实现跨班级、跨年级选课。此外,每一学年学生在每一领域都必须获得一定的学分,不允许学生在某一年级将3年的体育和艺术全部学完。课改要求学生必修116学分,并根据实际情况对各科课程进行选修,修满144学分方可毕业,高三最高为180学分。
三、海南高中实验新课程,重视能力和就业
2004年9月1日起,海南省和广东、山东、宁夏一道,在全国率先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根据新课程方案,高中教育的价值功能,是为学生具备进入学习化社会所需的各种能力,进一步接受高等教育,具备面对社会就业所需要的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打基础。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和发展的机会。
普通高中新课程结构由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三个层次组成。高中三年共设置了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体育与健康、艺术、综合实践活动、技术等8大领域。领域之下设科目,8个学习领域共设置了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艺术、体育与健康、技术等12~13个科目。其中技术和艺术为新增科目。每个科目由若干模块组成。模块是科目内容组成的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学生以模块为基本学习单元,学习时可按模块顺序学,也可不按顺序学习。
新高中课程的学习实行学分管理,通过学分描述学生的课程修习情况。学分由学校认定。学校将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和学分认定的具体实施细则;省、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将建立相关制度,加强检查和监控,保证学分认定的科学性和真实性。学生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必须获得一定学分,3年中获得116个必修学分,在选修课中获得28个学分,总分达到144学分方可毕业。
对于未能在某些学科、模块学习中获得最低毕业学分的学生,允许重修或补考。
高中课改后,每所学校均要排两种课表:必修课表和选修课表。学校可根据当地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兴趣,开设若干选修模块,供学生选择。由于每个学生选修科目会各不相同,其上课时间和上课地点也各不相同。必修课以行政班为基本单位上课,学生选课后,按选课人员形成教学班,允许学生跨班或跨年级上课。
在教育教学资源允许的条件下,有的学校甚至可以打破班级或年级安排课程。
与此同时,2007年课改实验区的高考,将以省为单位,考试内容将进行相应变革,目前海南省的高考方案正在研究中。
四、海南高中新课改对我们的启示
为学习、借鉴外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经验做法,拓宽高中新课改工作思路,11月9日-13日,市教育局组织了各县区教育局分管局长、教育股长、三星级以上高中校长赴海南省海口、三亚两地进行高中新课改考察学习。考察团先后参观了海口市第一中学、海南华侨中学、三亚一中、三亚鲁迅中学等四所名校。考察中的所见所闻,无不给我们以诸多的启示。尤其是海南四所名校介绍的新课改做法,为我市全力推进高中新课改工作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借鉴。
启示一:调整心态——激情投入是新课改成功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