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糊涂不难得,假糊涂才难得。我虔心默祷上苍,今后再也不要让真糊涂进入我身,我宁愿一生背负假糊涂这个十字架。
——季羡林
在《牛棚杂忆》以及多篇散文中,季老都提过自己在政治上的幼稚,是真正的糊涂,所以身陷漩涡痛苦不堪,故此他才说:“真糊涂不难得,假糊涂才难得。”
中国文化上下五千年庞杂而璀璨,即便是一个“糊涂”,也能演绎出一门独特的处世哲学和人生境界。当然,要谈此二字,非从“扬州八怪”郑板桥开始不可。
郑板桥,众所周知是清代著名书画大家、文学大家,他一生提过几副著名的匾额,一为“吃亏是福”,一为“难得糊涂”。
据传,有一年郑板桥专程到山东莱州的云峰山看郑文公碑,流连忘返,直到天黑,不得已借宿在山间的一户简陋人家。茅庐主人是一个神情儒雅的老者,自命为“糊涂老人”,每每出语不俗。郑板桥看到老人茅庐当中无他陈列,唯独一方石桌般大小的砚台,石质细腻,镂刻精良,令郑板桥赞叹不已。老者见状,就请郑板桥题字,以便刻在砚台的背面。郑板桥认为老者必定是来历不俗,便题写了“难得糊涂”四个字,并用了“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的方印。
郑板桥写完,也请老者写一段跋语。老者便写:“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而转入顽石更难。美于中,顽于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宝贵之门也。”写完,老者也掏出一块方印,印上的字是“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郑板桥看完自是大吃一惊,知道老者是一位隐退的官员,有感于糊涂老人的命名,便也补写了一段话:“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报也。”
这便是“难得糊涂”这一佳话的来历。当然,这种“糊涂”,并不是浑浑噩噩不明所以那般的昏聩,而是洞明世事后的豁达。看似糊涂,实则聪慧。对此,很多聪明人都有发自切身的感慨,例如,宋代最全才的大文豪、书法、绘画大家苏东坡就在某诗中说:“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人生在世,若是参不透聪明和糊涂之间的界线,越是聪明的人越是要栽大跟头。
所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一个人一生永远保持聪明很难,但更难的是学会糊涂。有些人一生学富五车,疯狂地追求聪明,却把自己深深陷在名利富贵当中不能脱身,这样令人筋疲力尽的聪明,实在不如豁达的糊涂来得高明。
如果说“糊涂”也算是一门绝技,那么在中国历史上参悟此绝技的也不独郑板桥一人。在宋代有一个叫做吕端的人,时人给他的评价是“吕端大事不糊涂”。
根据《宋史·吕端》的记载,有人对宋太宗说,吕端这个人为人糊涂异常,没什么可用之才。但是宋太宗却说,你错了,吕端是小事糊涂,大事从不糊涂。吕端这个人看似糊涂,实则是用“逢人三分笑,一问三不知”的“糊涂”智慧来应付危险的政治斗争。到宋太宗去世之后,内侍王继恩阴谋废主,幸被吕端及时发现,经过一番斗智斗勇将王继恩驱逐出宫。可见,宋太宗对其“大事不糊涂”的评价非常到位。
如果再往前说,春秋时期的宁武子,也是“糊涂学”的个中高手。南怀瑾就非常欣赏这位大夫的糊涂智慧。
宁武子是春秋卫国非常有名的大夫,历经卫文公和卫成公两朝。文公时,国家政治比较清明,社会也相对安定。这时的宁武子表现出超人的智慧和能力,几乎成了卫国第一聪明人士。而到了卫成公的时候,礼崩乐坏,政治、社会一片混乱,这时的宁武子虽然仍旧在朝,但他表现得非常愚钝,一问三不知,看起来就是一个混吃等死的糟老头子。不过正因为如此,宁武子黯然度过了两个局面完全不同的政治环境,可见他前面聪明是真,后面糊涂是假。
从生存哲学上说,宁武子是卫公时所表现出来的聪明才智,很多人都可以做到,至于乱世中那种愚钝的高超演技,却是很多人做不到的。环境好的时候,允许才智发挥,便发挥到淋漓尽致;环境恶劣时,为避免嫉妒报复,就表现得碌碌无为,以求保全自己。这样能屈能伸、洞察世事的修养和性格,的确不是一般人可以达到的。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就像季老说的那样,真糊涂不难,但若让一个聪明人去假装糊涂,那就困难了,这需要上乘的智慧和修为,不是那些义愤填膺、怒发冲冠的人所能办到的事情,甚至那些机变敏捷的人也很难办到。因为聪明智慧很容易显现出来,就像鹤立鸡群,锥在囊中,要把它伪装成愚笨无能的模样,那就非常困难。聪明是天赋的智慧,但糊涂有时也是聪明的一种表现,人最可贵的就是集聪明与糊涂于一身,需要聪明时便聪明,需要糊涂时便糊涂。
可问世间有此等神人?是有的,但要具备一个浊眼看世界的条件。像屈原那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人,总是把是非黑白分得一清二楚,就无法着眼看世,政治不清明时,他就要怀沙投河唯死而已。我们尊敬屈原这种刚烈的爱国情怀,但牺牲自己却不能对浊世有所改变,岂非空余遗憾。
当一个人一天天成熟,经历了很多风雨,看了很多成功和失败,就会知道这个世界没有什么一尘不染的事情,多数时候我们都在“黄灯状况”中前进。
《明朝那些事》中把毛文龙写得非常清楚,毛绝对不是一个两袖清风的人物,半官半匪,对于一个朝廷命官来说,实在不像样子。但榴莲长成榴莲,是由环境决定的,毛文龙之所以是半官半匪的“毛岛主”,也是当时环境的产物,且按照当年明月之分析,毛文龙的存在对明朝战势有利无害,相当于打入敌人后方的一个楔子。但袁崇焕来了,他眼睛里揉不得沙子,当场砍掉了毛文龙,也断送了自己的报国前程,可叹。袁崇焕以文官行戎武,不可谓不聪明才智,但就因为不会浊眼看世,不能在小节上装装糊涂,最终遗恨终身。
总而言之,太过清明的人,值得敬仰,但难以立事也难以成事。就算不追求什么丰功伟绩,不懂“糊涂”二字,也会让人纠结于生活中的琐碎小节。这不能说是愚蠢,但的确不够明智。聪明人,在生活中适当地糊涂,无关紧要的事情不去计较,反倒能获得内心的清静。所以,做人不要太清醒,要潇洒要豁达亦要糊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