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年届耄耋,慢性病颇有一些。但是,我认为,这完全符合规律,从不介意。现在身躯颇健,十里八里,抬腿就到。每天仍工作七八个小时,论文每天也能写上千字,毫不含糊。别人以此为怪,我却颇有点儿沾沾自喜。很多人总要问我有什么养生之术,有什么秘诀。我的回答是:没有秘诀,也从来不追求什么秘诀。
——季羡林
养生目前是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如何科学养生,成了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人们要不去重读经典,试图从《黄帝内经》等古老医书中寻找延年益寿的法宝,要不追着养生大师,勇敢地实验绿豆汤和生泥鳅。积极面对人生的态度是可取的,但若是盲目从之,原本自然朴素的养生概念,反而被演绎成滑稽可笑的商业炒作。
季老一生朴素,活到98岁。时常有记者问他养生的秘诀是什么?季老的回答很简单,那就是没有秘诀。如果非要给出一个秘诀,那么季老有一个“三不主义”的理论,就是不挑食、不嘀咕、不锻炼。
不挑食很容易理解,也是现代科学基本普及的一个概念,毫无悬疑。季老之所以单独强调这一点,是因为时下有些相信养生秘诀的人,常常在饮食上“科学过度”,这个也不敢吃,那个也不敢吃,禁忌多如牛毛。比如吃鸡蛋只吃蛋清而不吃蛋黄,因为蛋黄胆固醇高;动物内脏坚决避而远之,也因为胆固醇高;即使吃一个苹果,也要消毒三次,然后再用水果刀去皮。去皮之后还要消毒,结果吃到肚子里的是什么,留下多少营养全然不顾,只顾着“科学”了。如此这般的“科学”,还不如不科学来得好。
季老在这里讲了一个身边的故事,说从前有一位化学系的教授,吃饭总要仔细计算卡路里的数量,计算维生素的数量,这位教授吃一顿饭所用的数学公式,基本上等同于一次实验。这样认真的计算结果又怎样呢?结果教授每月饭费超过别人10倍,整个人却瘦得像一只干巴鸡。季老觉得,一个人如果到了这样的地步,就完全丧失了生的乐趣,如果再戴上放大百倍的显微镜看世界,则周围便被细菌重重包围,连活也活不下去了。
所以,季老在生活中所遵循的原则是不挑食,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好吃的可以多吃一点儿,不好吃的就可以不吃。这样一来,反而能身体康健。其实,人的身体对某种物质的诉求是很天然的,特别想吃什么,或者吃什么特别可口,就可能身体里缺乏这种营养。比如有的小孩子很喜欢吃地上的泥土,或者抠墙皮吃,大人见了往往觉得泥土墙皮如何入口?但孩子却很喜欢吃。按照中医理论理解,这是因为孩子脾虚所致,因脾脏属土。当然很多人对此不屑,但是灶中老土和鞋底的泥土,在中医那里都是调理脾胃的良药,不同的是怎么用而已。
季老的“三不主义”并不是倡导大家什么都吃,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锻炼,然后像乌龟一样等着活个千年万载。季老提出不挑食,针对的是那些过度科学饮食的人;提出不嘀咕,是针对那些思想过度谨慎、喜欢杞人忧天的人;提出不锻炼,是针对那些为了锻炼而锻炼的人;总结而言,季老的养生秘诀就是不刻意养生,不盲目相信哪位大师的言论去养生。
很多人都希望得到一个养生的灵丹妙药,渴望什么都不做,按照一个方法就能长生不老。所以才会有张悟本现象的产生。
可能有人对季老的“不锻炼”无法认同,季老不也每日散步遛猫吗?其实季老当然是锻炼的,但他不会为了锻炼而锻炼。这里有季老的亲身经历:
季老有两个朋友,非常重视养生,每天锻炼身体,至少锻炼两个钟头。季老感慨,曹操诗曰:“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人生不过百年,每天锻炼两个钟头,统计下来,该有多少时间啊?!如果利用这些时间做别的事情,又能做多少事情呢!当然,如果锻炼真有用,也就罢了,但是他们两人,一个先季老而走,一个卧病在家,不能出门。
季老在采访中也解释了,他绝不反对适当的体育锻炼,但不要过头。其实,每天锻炼两个小时,也未必就是过头。就锻炼而言,还有一个方式方法的问题。
厚朴中医学堂堂主徐文宾大夫讲过一个故事,说有一个年轻人找他看病,这个人满脸都是痘子,用了各种各样的方法都调理不好,很是烦恼。徐文宾就问这个年轻人,平时都有什么嗜好,年轻人骄傲地说,我特别喜欢冬泳,每年都冬泳。
结果,这个年轻人一脸的痤疮就是冬泳所致。冬泳的确能强身健体,但并不是说所有的人都适合冬泳。冬天,在中医理论中正是需要养藏的时候,就像大自然里的树木,叶子都落光光,把能量藏在土地下面的根部。只有极少数的松柏能四季常青。所以,如果你不是松柏,就必须在冬天把自己“藏”起来,假如自不量力还去冬泳,别人可能是健身,你可能就是损害健康。
所以,用对的方法做对的事情,才有对的结果。用错的方法做对的事情,结果常常是双倍的错。在艾宁的《问中医几度秋凉》中,作者写自己女儿练太极的事情,就是因为练得不对,导致身体出现了问题。所以,养生是门科学,不能盲目,当我们不知道什么是对是错的时候,倒不如干脆回到一切的原点——像季老那样,过最简单的生活,那就是最好的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