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旧就是有“人味”的一种表现,而“人味”是有很高的报酬的:怀旧能净化人的灵魂!
——季羡林
怀旧,好像是老人才干的事情。也有一种说法,当我们开始怀旧,证明我们已经老了。事实上差不多也是这样,青春无敌的岁月,大家都想更快地往前冲,很少有谁停下来看来时的路。当青春的躁动渐渐消退,退掉青涩走向成熟,人们开始慢慢怀旧。因为这时,人生的道路不是前面好无尽头的感觉,而是走了一段,还有一段,明白岁月是个“限量版”,所以要好好思考来时路上的人和事,认真考虑接下来的路怎样走,才不至于辜负岁月人生。
季老专门写有一本《怀旧集》,在季老眼里,怀旧是“人味”的一种表现,而且他认为人们通过“怀旧”可以对现在的人生给予巨大的正面效益,故此怀旧的报酬很高。
“怀旧能净化人的灵魂。亲故老友逝去了,或者离开自己远了。但是,他们身上那一些优良的品质,离开自己越远,时间越久,越能闪出异样的光芒。它仿佛成为一面镜子,在照亮着自己,在砥砺着自己。怀这样的旧人,在惆怅中感到幸福,在苦涩中感到甜美。这不是很高的报酬吗?对逝去者的怀念,更能激发起我们‘后死者’的责任感。先死者固然能让我们哀伤,后死者更值得同情,他们身上的心灵上的担子更沉重。死者已矣,他们不知不觉了。后死者却还活着,他们能知能觉。先死者的遗志要我们去实现,他们没有完成的工作要我们去做。即使有时候难免有点儿想懈怠一下,休息一下。但一想到先人的声音笑貌,立即会振奋起来。这样的怀旧,报酬难道还不够高吗?”所以,季老为自己的几位恩师一一写悼念文字,并一再强调这些学者身上值得学习的精神品格。如陈寅恪影响季老颇深之“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胡适之“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梁漱溟之“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马寅初之“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怀念别人,可以从他们身上集成优秀精神,以达到净化身心的目的,这是季老怀旧可净化灵魂的佐证。通过怀旧,追忆一些珍贵的东西,记住那些应该记住的,的确让我们的生活更富活力和意义。
“80后”集体怀旧经典案例——李雷和韩梅梅
李雷和韩梅梅是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试用版)初中英语教科书中的两个虚拟人物。但是当“80后”们开始奔三,这两个虚拟人物阴差阳错成了他们集体怀旧的一个突破口,并形成社会话题,成为某一时期的流行文化。
2006年《南方周末》第一次八卦李雷和韩梅梅事件,随后一名叫做蔡凯的美术设计者开始为课本人物制作周边物品,并专门做了一个网站。2007年,一群女大学生组成了一支“Li Lei &;Han Meimei’s”乐队。她们称这个名字是“对于中学英语的怀念、致敬以及反抗”。同年,网上出现一个帖子,《Li Lei,Han Meimei,和Jim Green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后来被称作该主题著名的三篇文章之一。并致使该话题急剧升温,全面在互联网蔓延。
2008年1月,豆瓣成立了一个小组,名叫“李雷都这么牛×了,韩梅梅却不喜欢他”。7月10日,《南方周末》也以《李雷都这么牛×了,韩梅梅却不喜欢他》为题做了报道,采访了当初英语教材的编辑刘道义老师和“邪恶”的周边纪念品设计者蔡凯。该报道还把这个现象上升到社会学高度,将Li Lei和Han Meimei现象定义为“80后”的“集体记忆(collective memory)”。
其后,有相关漫画图书出版,歌手徐誉滕的《李雷和韩梅梅》之歌一时火暴,夺得“80后”乃至“90后”们的广泛眼球。
李雷和韩梅梅是近年来社会出现“集体怀旧”事件的最大话题,将怀旧主体设定为两个根本不存在的英语课本人物角色,说来确实令人有点儿匪夷所思,但也的确是社会共同意志影响的结果。表面上看,让人感觉荒诞,实际上却是奔三的“80后”们对自己青春的集体缅怀,也是对人生纯纯阶段的黯然回味。这里的潜台词可能是:我们不再有那些纯纯的小暧昧,集体告别纯真年代,变身为浑身武装了生存本领每日疲于奔命的社会中流砥柱。
整个社会看到,一代人通过怀旧,久久凝望自己来时的路。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觉得往回看也是必要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一再暗示“向前,向前”,结果就忘了当初为什么要向前。或许,季老觉得通过怀旧去追思那些当年并肩走过的人,集成他们的高尚思想,是怀旧的最大报酬。但个人看来,怀旧对灵魂的最大净化,就是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80后”的怀旧也许还有一点儿吊儿郎当和不正经,但在这表面的嬉皮之下,是对自己来时路的深刻眷恋。包括我们整个社会,都在不知不觉地进行怀旧。最典型的就是文化界近年来强劲兴起的“国学热”和“中医热”。
前凤凰卫视著名主持人梁冬在电台搞了一个中医节目《国学堂》,每次节目开始,都播放一段节目的广告语“不扭曲不变形,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认识生命的本质……”这是一句非常具有智慧的节目广告策划,为了纠正我们的扭曲、变形,为了弄明白我们自己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需要怀旧,需要重读经典,需要认真坐下来静心理解我们五千年前的文明和智慧。
在这个物欲横流、人心浮躁、压力巨大的社会里,我们深刻地怀念从前的生命智慧,想要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有时候回头走来时路,未必不是一个真正高效的方法。
可能有很多人觉得“中医热”“国学热”不具备说服力,那么,如果你有足够的视野和灵敏度,当会感觉到现在世界各地都在搞一些“复古活动”。例如2009年伦敦宣布的低碳自行车方案,规定政府在每年8-10月,举行一系列的自行车骑行活动,以鼓励人们骑车上班。中国政府也在一线城市推广每周一天不开车活动,以灌输大众环保观念,阻止环境进一步恶化。而在近年来在全球各个地方兴起的“慢生活”,更是对城市快节奏生活提出抗议的复古活动。《新周刊》第327期专题策划“急之国”中,以高度赞赏性的态度报道了在韩国首尔举办的“第三届国际慢城联盟大会”,极力倡导慢生活,标题是《从慢食、慢城到慢生活,慢的是美的》。
我们由慢到快,又由快到慢,这不是一个走来时路的过程吗?我们宣扬的自然,宣扬的养生,宣扬的低碳,宣扬的慢生活,说到底,亦是集体怀旧。而这种怀旧,是对我们现实社会状态的重新认知。我们必须知道,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