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有没有傻瓜?有的,但却不是被别人称作“傻瓜”的人,而是认为别人是傻瓜的人,这样的人自己才是天下最大的傻瓜。
——季羡林
自作聪明的人通常都把别人当做傻瓜,所以他自己常常就是傻瓜。这是季老的论断,也是这个世界告诉我们的事实。
正所谓“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很长时间以来,我们都拿王熙凤作为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典型,既然是聪明,又怎么能自误呢?这听起来有点儿像个伪命题。其实,说到底,这聪明仅仅是小聪明,自以为是。在这种自己界定的眼界里看到的东西、盘算的逻辑,通常并不具备广泛的适用性。所以,生活中充满了貌似聪明、实则愚蠢的人。就像《三国演义》里盗书的蒋干一样,他的全部聪明才智,在周瑜的智慧面前,不过是使他更完美地扮演了小丑一职。
《士兵突击》里,兰小龙安排了一个跟许三多完全相反的人物角色——成才。许三多有多蠢多笨,成才就有多聪明多机灵。而且,两位当事人都难能可贵地认识到自己的特性,一个觉得自己笨到了家,另一个觉得自己是个聪明绝顶的人精。
开始的确如此,蠢笨的许三多在军队中处处碰壁,成才则颇有些如鱼得水的味道。他总是随身带着三种烟,最好的红塔山给连队领导,次点儿的红河给班长,最差的春城给战友。并且他认为这种聪明外交即使不能赢得全连队的认可,至少也能赢得半个连队的支持。结果,当他要离开连队的时候,在大雨中为他送行的只有一个“呆子”许三多。
用北京人的话说,“谁也不会比谁傻两秒”。成才的人生挫折正来自他三种香烟式的小聪明,而许三多的成功,相反来自他既蠢又笨的傻瓜作风。这个世界上,是傻瓜还是聪明人,有时是很难分清楚的,所以轻易不要给别人贴这样那样的标签。免得一不留神,你就成了傻到冒泡的那一个,这种滋味可不好受。
《阿甘正传》这部电影演了一个著名的傻子福克斯·甘,他的妈妈有一句名言,叫做:“stupid is that a stupid does”,意思是做蠢事的人才是蠢人。自以为聪明的人,常常就是在一种自我良好的感觉中去做蠢事的人。但像阿甘这样的人,本分地过自己的人生,他在智商方面低于一般人,但他却一直在做对的事情,做聪明的事情,所以他做什么事情都能成功。这并不是上天垂怜这个弱智者,而是对做对事情的人的奖励。
这部电影,想来导演并不是要我们尊重弱智人士,更不是要我们认为所有弱智人士都有成为百万富翁的潜能。而是告诉我们这些常常自以为是的聪明人,假如我们不去做那些自以为聪明的事情,或许我们早就成功了。
这个世界,或许根本就不需要那么高的智商。
真正聪明的人,我们必须承认,还是存在的,他们得上天宠幸,获得非同凡响的天赋,就像王安石的老乡仲永一样,没怎么学习就出口成章。但很可惜,他还没来得及学会使用这样的天赋,便“泯然众人矣”了。但总有些人,学会了使用自己的聪慧,没有泯然众人,但他们却常常是一副大智若愚的样子。
一个流行颇广的小故事,说美国第九届总统威廉·亨利·哈里逊出生在一个小镇上。他从小就是一个不爱说话且很怕羞的孩子,所以大家都把他看做傻瓜。镇上的人们闲极无聊,就喜欢捉弄威廉这个傻瓜,他们的方法是将一枚五分硬币和一枚一角硬币丢在地面上,让威廉任意捡一个,而威廉总是去捡那个五分的,于是大家便哄笑他的傻瓜行为,并以此取乐。
某天,一位善良的老妇人看不过去,便偷偷把威廉叫到一边,对他说:“威廉,下次他们再这样干你一定要去捡那个一角的,难道你不知道一角要比五分值钱吗?”可是威廉却说:“我当然知道,只不过,如果我捡了那个一角的话,恐怕他们就再也没兴趣扔钱给我了。”
愚蠢常常是聪明最好的保护色,说得文雅一点儿,这叫做锋芒内敛。因为这个世界上有句话叫做“早出头的椽子先烂”,藏在后面,有时候反而能够走得更加长远。所以,对于喜欢“中庸”文化的中国人来说,我们承传下来的传统基因更倾向于那些深藏不露的人。
这样讲,大智若愚有成为三十六计的嫌疑。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们的确喜欢把大智若愚当做一种谋略来看待。比如著名的王翦向秦王索要封赏田地、萧何故意贪污受贿的故事,都把藏智(或“志”)当做一种生存策略。当然,这不失为一条非常有效好用的策略,但这并不是大智若愚的真正意义。
若真的撇开那些聪明不谈,做人就是需要傻一些。傻到像《天下无贼》中的傻根,那我们这个世界就真是“天下无贼”的世界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古代君主采取的“愚民政策”倒是很智慧的。所谓“愚民”,并不是让大家都变成蠢蛋,而是大家都莫要自作聪明,也不要互相耍小聪明占便宜,一分劳动一分收获,本本分分生活,倒真是一个理想社会。
所以,当你不能成为傻根、阿甘时,并不是你很幸运,或许恰恰相反;既然如此,假如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傻根、阿甘这样的人,我们着实该肃然起敬,好好礼遇。如果说,鲁迅先生认为那些敢于留学的硬骨头是我们民族的脊梁,那么这些从不耍小聪明、一心只做对的事情的人,就是我们和谐社会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