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胸怀崇高理想、并为之努力不懈的人,他的人生之所以灿烂,就是因为他总是在不同环境中定位自己,每时每刻认识自己,智慧、优雅、高尚的理念在他心中构筑着一种良好的模式。
公元618年,隋炀帝没,李渊废掉隋恭帝称帝,改国号为唐。公元626年,李世民认为父王老了,该轮到自己当皇帝了,然而李渊却立了长子李建成为太子。李世民为不能做唐朝第二代皇帝而不服,但碍于是同胞兄弟,为大局着想不争夺王位了。但他总认为自己是可以兴唐的,而哥哥建成不是治国的料,如果他不做皇帝,李氏家族开创的王业可能就会被另外的势力所取代。正在这时,有人告密说李建成要杀死他。于是就有了玄武门事件——李世民杀同胞兄弟。公元627年,李世民做了唐朝的第二位皇帝,改年号为贞观,开始了他人生的又一里程。如果没有充分认识自己的实力,李世民也就没有后来的人生大舞台了。
所以说,一个人要充分地认识自己,不是只凭抽象的思维,而是应该有良好的策略来实施的。历史上认识自己而成与不认识自己而败的事例屡见不鲜。
走过历史,回到当今社会,现代人应打开思维的大锁。去过内蒙古的读者都知道,野兔与狼在草原上的竞争是相当激烈的。野兔一钻出洞就告诫自己,今天要比昨天更精明,否则就会被狼吃了。而狼一觉醒来就告诫自己,今天要比昨天跑得更快,反应更灵活,否则扑不到兔子就会饿死。
从这个小故事中,我们应该注意到,兔子与狼充分地认识到了竞争对手的优缺点,都在想办法超过对方,否则生存的空间就没有了。
发明了电话的贝尔先生,并不知道有位叫格雷的科学家也在研究电话,但他心中明白这一门学科肯定会有人研究,一定要走在别人前面。于是他一试验成功就抢先申请了专利,而格雷先生比他迟了两个小时。仅仅差120分钟,贝尔成为巨富,誉满全球。这是因为贝尔认识了自己,认识了自己的事业,认识到时间与个人价值的关系,所以他成功了。
一个短跑运动员认识到自己若与对方相差0.01秒就会只是第二名,所以在竞技场上,他拼命要比对方快0.01秒以获第一名,因为冠军与亚军的荣誉与财富有如云泥之别。
认识了自己的责任、义务,就有一种动力,这是成功者总在思考的问题。
相传公元1618年,努尔哈赤为报明朝杀害他祖父与父亲之仇,率两万人马直攻抚顺,明朝守将李永芳不战而降,努尔哈赤为庆祝胜利,决定举办百鸟宴招待文武,并亲自进山张网捕鸟。不一会网中就有好多鸟了,他忙命令人收网,网中的鸟都呼啦啦一起飞起来,连着网被鸟一起带着飞走了。几个部将愣愣地呆住了。努尔哈赤忙道:“追,快追上去!”
部将们异口同声说:“算了吧,追不上了。”
努尔哈赤说:“如果网中只有一只鸟就追不上了,现在网中这么多鸟,一定能追上。”于是部将们听命追去。
一网的鸟都想尽快飞出网,有的要回森林,有的要回湖畔,有的要回草原,大家意见不一致就落了下来,被努尔哈赤一网打尽了。
努尔哈赤首先相信自己对鸟的认识,它们各怀私心,是飞不远的。如果一群鸟只有一个目标,它们是可以飞走的。正因为私心作怪,它们断送了前程与生命!同时他也告诫自己的将士:要团结,要明白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
新西兰鱼类学者苏丹,在一个玻璃盆中,用一块玻璃将之分成两个隔断,两个档中分别放进一条鲮鱼与一条鲦鱼;鲮鱼是吃鲦鱼的,看到鲦鱼,鲮鱼拼命地朝玻璃隔板撞,企盼吃到鲦鱼,直至撞得头昏眼花不能动弹。苏丹先生将玻璃隔板拿开,鲦鱼在它嘴边游过时,鲮鱼也不动了。它连最后进攻的信心与欲望都没有了。
生活中我们有时就像鲮鱼一样,遇到点风浪就弃船而逃,受了点打击就放弃理想。这是没有认识自己,没有把自己活着的真正意义搞清楚。首先要认识自己才能成功!
现代人应打开思维的大锁。走向成功的第一把钥匙,应该是重新定位和研究自己。一个人若真的了解了自己,也就成功了一半!
我在这里提出三个问题:
你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你的人生目标是什么?
你最喜欢做什么工作?
就目前的社会现实,为了生计之后,很多人都在做着自己并不喜欢的工作。
我有一位朋友毕业于国内某名牌大学,之后在一所大学教语文。快20年了,他始终站在讲台上,但成绩并不显著;别人都评上了副教授或教授,他始终只是一位讲师。他说他讨厌这份工作,这样是没有多大希望成就事业的。
为什么这位朋友不太可能成功呢?
首先他没有认识自己。据我与他在同一所大学共事时观察,他平时谁都看不起,认为谁都比不上他的知识含金量高,仿佛天上人间唯独他行。结果是多少年论文不见一篇,专著不见一本。当别人论文专著硕果累累时,他冷冷一笑,说:“他那写的什么破玩意儿,真是天下书报一大抄,他就会抄,还有什么本事?我是不想动笔,我若哪一天想开了一动笔,中国有几个专家、学者敢跟我叫板!”
其实他不是没有时间,只要有休息时间,他就找人下围棋、象棋之类的。这种人,40多岁了还没有人生目标,他能成就什么事业呢?
香港富商李嘉诚说得好:“一个人首先是要找到自己的优点与缺点,不断地学习成功人士的长处,同时不断地改正自己的短处,还要帮助你的得力助手也同样这样做,你不成功才怪!”
中国一位生产复读机的成功企业家,他在不断考察市场、研究竞争对手时,对自己的员工讲:“我们要不断地研究同行的朋友制造的产品好在什么地方,我们一定要比竞争对手做得好。想想我们的产品质量、服务等,与别人相比,哪些方面需要改善。我几乎总在想,我们每位员工要了解自己的优点与缺点,发扬长处,改正短处,始终走在竞争对手的前列,我们就会立于不败之地!”
现代社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济济如林中之木,哪个更出类拔萃,就看他的思维水准,说到底,人才之间的竞争是思维与思维的竞争。一个成功的人士,总在拿镜子照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正,拿电筒照别人的优点并加以学习,有这种竞争意识,并在实际中付诸行动的人,才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