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秋光里写跋,心里就有收获的感觉。
在东海之滨,筑堤为坝,圈了一大批海域。建设者喝令大自然让沧海变为桑田,竟然实现了。
在写作这部以围垦人为主角的长篇报告文学之前,我就已经写过两部以上类似的书稿。一部是《脊梁》,另一部是《东海魂》,还参与了《决胜千里》的写作。因为两耳听惯了大海的涛声,身上流过与围垦人一样的汗水,所以,当下洋涂围垦指挥部的同志找到我,让我再写一部关于围垦人的书,我义不容辞地接受了。
不过,在正式接受写作任务之前,我还是与建设者进行了探讨,那就是围垦对环境的影响问题。我有一个担心,人类对大自然的贪婪和索取,最终会影响到人类自身。不过,在我看到国家权威部门对围垦工程的环境评估报告后,心中的担心消失了。环评报告明确指出,这一项工程的环评合格。
现在,到底不是“与天斗,其乐无穷”的时代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一种趋势和必然。而人改造自然,是建立在不破坏和谐的基础上的。我很感动这项工程为此作的努力。
在采访的过程中,我不仅为宏伟的大坝所折服,更为一大批为围垦工程作出努力的人所感动。所以,我的整部书稿围绕着两条主线铺排,一是建设物质的大堤,二是建设精神的大堤。
不管是虚构的作品,还是写实的作品,它们的目的是相同的,那就是人性的体现。人性的高尚,人性的卑劣,是作家颂扬和鞭鞑的对象。这部非虚构的作品,显然是歌颂多于批评。大千世界里,有阴暗的地方,有阳光的地方,这部书的视角显然选择云开日朗的时候,一种将人性美的赞颂放在首位的美学选择。用一句时尚的话说,就是传递社会正能量吧。
这里还需要说明的是,虚构作品中的“实与虚”的问题,一直来有两种说法:一种意见认为,既然是非虚构,就要百分百的真实;另一种意见认为,文学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句话同样适用于非虚构作品。我赞同后一种说法,即在非虚构作品中,保持基本事实的真实,而在细节的描摹上,允许作家的想象成分存在。如果连这一点都剥夺了,那么,报告文学就只有报告,没有了文学。那么,报告文学这一个文体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这部书的采访、写作、出版,得到了宁海县下洋涂围垦指挥部(包括长街镇、力洋镇)的大力支持,得到了各参建单位的支持。书稿完成后,时任宁波市政府副市长的马卫光同志亲自作序,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但愿这部为下洋涂围垦工程写照的书,能为读者所喜欢。
2013年10月27日于宁海崇寺山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