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的《谏逐客书》是文学名篇,说理透彻,逻辑清晰,读后使人悦服,秦王也因此而改变政策,或许也正是这篇文章改变了历史。
秦王下逐客令
李斯是楚国人,是当时著名的学者荀况的学生,才华出众。他为了能够实现自己的抱负,找到施展才能的地方,于前247年由楚国来到秦国,投到秦国宰相吕不韦的门下,当了门客。吕不韦看他博学多才,确实是个人才,就向秦王推荐,于是李斯被拜为客卿。
就在李斯刚当上客卿,欲大展宏图之际,秦国内部却出现了逐客风波。当时,秦国正大举攻韩,韩国无计可施,就派一个叫郑国的水利专家到秦国,让他向秦王鼓吹兴修渠道发展水利,借此消耗秦国国力,曲线救国。秦王让郑国主持修建郑国渠,工程十分浩大。可修到半途,郑国的计谋败露,秦国国内哗然。秦国的本土势力、宗室大臣都乘机劝秦王:各国来秦国做事的大都是间谍,把他们统统赶走吧。于是秦王下了逐客令,凡其他六国人一律赶出国门。来自楚国的李斯,也在被驱逐之列。
李斯上书
李斯被逐出咸阳城,一直沉浸在悲愤、焦急之中。他想秦国是天下最强大的国家,是自己实现远大抱负最合适的地方,他不甘心就这么被驱逐出秦国。于是在路途中,李斯顾不得鞍马劳顿,挑灯伏案,奋笔疾书,整整写了一夜,写成了著名的《谏逐客书》。一大清早,他把这份书信交给驿使,说是有机密的事情报告秦王,让他务必传到。
书信很快送给了秦王。秦王展信,见信上写道:“大王下令逐客,我认为这是一个大过错。太行山不失掉一点泥土,才汇集成今日的高山;河海由千万条细小支流才能汇成那样的深度;君主广纳贤德的人,自己才能成为贤德的君主。先王穆公求贤,得繇余于西戎,从宛得到百里奚,从宋国迎来蹇叔,从晋国迎来丕豹、公孙枝。孝公用商鞅定秦国之法,国家因此富强;惠王用张仪,达到了瓦解六国联合反秦的合纵计策的目的;昭王用范雎为丞相,废了穰侯,赶走了国舅华阳君,实行远交近攻的外交策略,使秦国更加强盛。这些人都不是秦国人,但四位先王都是依靠这些客卿才得以成功的,这些客卿也没有做对不起秦国的事情。四位先王的成就,都是外求贤人帮助的结果。如果这四位先王不重用外来的贤才,秦国就不会强大,也不会威震天下。这样看来,外来的贤人并没有对不起秦国的地方,为什么要把他们赶走呢?如果大王把这些贤德的人都赶跑了,这些人肯定被别的诸侯国所重用。您的做法就是帮助别的国家搜罗人才,而削弱自己的力量,秦国的危险将不日而至了。”
秦王收回成命
秦王读完这封信之后如梦初醒,立即派人去追赶李斯,并下令取消逐客令。
历史词典
老鼠的启示
李斯年轻的时候,在郡里当看守粮仓的小文书,负责仓内的粮食进出登记。一天,他内急进厕所,尚未解手,却惊动了厕所内的一只老鼠。这只在此安身的老鼠瘦小干枯,探头缩爪,且毛色灰暗,身上又脏又臭,令人恶心,看到人来慌忙逃窜。李斯看着这只老鼠,忽然想起了自己管理的粮仓中的老鼠,它们一个膘满肠肥,皮毛油亮,整日在仓中大快朵颐,逍遥自在,平时根本无人惊扰。与眼前厕所中的这只老鼠相比,真是天上地下!李斯不禁想到,它们同为鼠类,命运却截然不同,顿悟“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意思是说,一个人有无出息就像这老鼠,在于能不能给自己找到一个优越的环境。此刻天下显学有三家,即儒、兵、法。儒主仁政,兵主杀伐,法主刑峻法治。在老鼠的启发下,李斯离开了这个小城,去投奔一代儒学大师荀况,从此开始了寻找“粮仓”之路。但李斯并没有专攻儒学,而是兼修法学,最终成为法家学说的代表人物。
李斯回到咸阳,秦王亲自向他道歉,让他官复原职。李斯向秦王献计说:“从前穆公成为霸主的时候,还有很多的诸侯国,秦国的实力远不如现在强盛,因此穆公也只能做到称霸。自孝公以来,周室衰微,诸侯相互侵伐、吞并,如今只剩下了六国了,而这六国论实力都不如秦国。现在凭着秦国强大的实力、大王的贤明,正是消灭六国、统一天下的好时机,机不可失,大王应该赶快行动。”秦王说:“你的建议正合我的心意,我也正在想这件事,那先攻打哪个国家最有利呢?”李斯说:“韩国离秦国最近,而且很弱小,可以先攻占韩国,使其他国家都感到惧怕。”
从此,秦王重用李斯,拉开了兼并六国、统一天下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