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寅者。未明。旦者。已明。即清晨明相初出時也。梵語阿留那。或云樓那。或云薩埵。漢言明相。有種種異名。明了論云。東方已赤故。通慧指歸云。此方約日未出前二刻為曉。此為明相。以見掌紋為限。就中有三種色。若日照閻浮提樹。則有黑色。若照樹葉。則有青色。若過樹照閻浮提界。則有白色。是中白色為正。即是寅旦之時也。又別部明地了時。謂見地色明了故。暮者。金烏西墜日沒時也。薩婆多論云。以五陰為晝夜。若日到閻浮提界。名日沒。即暮也。一切者。槩指之辭。眾法相生曰眾生。以能所八法。謂地。水。火。風。色。香。味。觸。而稟其質也。普曜經云。如來過去心淨離著。不惱眾生。所行之處。脚輪不汙。蟲蟻不損。自迴護者。謂蜎飛蝡動。微細昆蟲。皆具靈覺之性。故圓覺經序云。夫血氣之屬。必有知。凡有知者。必同體。以我等凡夫形質。心未離著。行未齊聖。將行動之時。而願彼等自護其生命也。設若悞傷其形。即仗偈呪法力之功。即時往生淨土。而脫其輪迴也。淨土者。世界皎潔。目之為淨。是淨所居。名之為土。乃純善所成。無四惡趣。法華論云。無煩惱眾生住處。名為淨土。良由眾生行有美惡。土成穢妙。娑婆五濁。由積惡而丘坑。安養七珍。因習善而華勝。三昧經云。凡人求道安禪。先當斷念。人生所以不得道者。但坐思想穢念多故。五濁穢汙。不名淨土。佛制悞傷者。以其無心。故不治罪。與世律同。然亦有悞傷而還悞傷之報者。如朝埜僉載。梁武帝素敬信榼頭師。時遣使召來。帝方與人下碁。欲殺一段。聲曰殺却。使遂斬師。帝碁罷喚師。使言。向者陛下令臣殺却也。帝問。師臨死有何言句。使曰。師云。貧道前劫為沙彌時。以鍬剗地。悞斷一曲[(乏-之+虫)*善]。今帝是也。此報固宜。由是觀之。悞殺仍以悞償。可不慎歟。
引證。分別功德經云。第一念佛何事。佛身金剛。無有注漏。若行時。足離地四寸。千輻相紋。跡現於地。足下諸蟲。七日安隱。若其命終。皆得生天。昔有一惡比丘。本是外道。假服誹謗。逐如來行。自殺飛蟲。著佛跡處。言佛踏殺。然蟲雖死。遇佛跡處。尋還得活。所謂念佛。其義如此。
行步不傷蟲
【記】行步者。乃四儀中之一法也。不傷蟲者。謂具仁慈之心而發護生之念也。有足曰蟲。無足曰豸。此躡上偈而來。謂下單鳴指已。臨舉步時。心中作觀。即誦此偈。
若舉於足。當願眾生。出生死海。具眾善法。
唵。地利日利莎訶(三遍)
【記】舉足者。行儀也。謂修道之人。行住坐臥。常當調攝其心。不使一毫走漏。是故凡欲舉足。必先舉心持此偈呪。則心不外馳。念不虗動。善法自具。道業自成。所謂經行及坐臥。常在於其中。即是體會中道之理。則生死大海可越。涅槃山頂可登。生死海者。言廣大也。古云。生不知來處。謂之生大。死不知去處。謂之死大。故云如海之廣大也。如是廣大。欲出不難。只要具眾善法也。善法者。即菩薩行願。謂先以行滿所願故。於是菩薩。凡舉足時。即願一切眾生。出生死海也。若眾生同于菩薩行願。何處見有生死。秪為行願不同。妄執塵勞。造諸不善。所以飄蕩苦海。若能一念回頭。具眾善法。則彼岸在即。苦海斷流。眾生名盡。佛亦不為。是名至善。何愁善法之不具耶。
出堂
【記】出者。對入而言。謂舉足向外行也。堂者。殿也。亦即禪堂。乃十方衲子栖心修道之處。龐居士云。十方同聚會。箇箇學無為。此是選佛傷。心空及第歸。此之謂也。
從舍出時。當願眾生。深入佛智。永出三界。
【記】舍者。屋也。止息為屋。又置也。能置身安宿之處。亦云堂舍。又小屋為舍。言深入佛智。永出三界者。乃託事以明理。謂出有為之舍。而入無為之智也。佛智者。世出世間。無有與等。以知覺之性。窮盡眾生。因果業性。若好。若惡。一一本末。咸悉知之。大經云。如來智慧。無處不至。故云佛智。亦名自然智。無師智也。又此佛智。人人本具。只因情塵覆蔽。乃有聖凡。故須深入也。三界者。華嚴孔目云。一欲界。欲有四種。謂****。****。貪欲。婬欲也。下至阿鼻地獄。上至第六他化自在天。男女相參。多諸染欲。欲名欲界。二****。色即色質。已離欲界穢惡之色。猶有清淨色在。始從初禪梵天。終至阿迦膩吒天。凡有十八天。並無女形。亦無欲染。皆是化生。尚有色質。故名****。三無色界。謂但有心識。而無色質。始從空處。終至非非想處。凡有四天。但有受想行識四心。而無形質。故名無色界。若出三界。得證有餘涅槃。則絕分段生死。若永出三界。得證無餘涅槃。則無變易生死。而五住盡。煩惱忘。深入佛智矣。合參云。此偈如華嚴玄奧之大幅。兼貫法華譬喻之全章。然毗盧圓鏡。豈有去來。火宅窄門。能無出入。故知無火而火。歘然三界者。大火宅也。其有小智聲聞。已出此舍。暫得遊戲者。小火宅也。不知舍外之火。殆有甚焉。若非深入佛智。曷能速離火宅。頓入清凉哉。
登廁
【記】從下而上曰登。居高臨垂曰廁。廁。圊也。說文。清也。古謂之清者。以其至穢之處。宜常修治。使清潔也。又廁者。雜也。言一切人雜廁其上故。律攝云。應於寺之東北角。安置圊廁。四邊應裁荊棘。大小行廁。並須別作。各安門扇。皆著傍扂。其便利處。宜在屏處。凡欲入廁。應脫上衣。在於上風。淨處安置。
集。欲大小便即當行。莫待內逼倉卒。須脫換鞋脚。不可淨鞋入廁。至。當三彈指。有二義。一。使內人知。不得迫促內人使出。二。恐噉穢之鬼。令他避之。上槽。復當三彈指。默念此偈呪。
大小便時。當願眾生。棄貪嗔痴。蠲除罪法。
唵。狠魯陀耶莎訶(三遍)
【記】大小便者。謂順利不淨。令身輕安也。經云。一切眾生。皆依食住。謂資益諸根。長養四大故。既有飲食滋味入於腸胃。則輕清上升。重濁下墜。故有便利。可見人之一身。兼淨穢世界也。淨世界。即戒定慧之福業。穢世界。即貪嗔癡之罪法也。貪嗔癡者。名三毒煩惱。今以棄除不淨穢濁。而對治三毒。令淨盡故。此三毒乃是起業造罪之因。今故以戒防之。三毒之因既空。則當來業果何存。故古德云。向穿衣喫飯時。屙屎撒尿處。不雜用心。便是好工夫。何愁不透脫也。若能悟此淨穢本源。則可以悟大千世界不在心外。從此垢盡心淨。不知吾身之為法界。法界之為吾身。我身法界。非一非二。則三毒自去。罪法自除也。
就水
【記】就者。近也。水者。潔身之謂也。根本百一羯磨云。世尊說不淨染汙教者。欲除去臭氣。令安樂住故。佛言。勝義洗淨有三種。一洗身。二洗語。三洗心。毗奈耶云。佛告苾蒭。汝等當知。此是當行法。當須存意。如是洗淨。有大利益。令身潔淨。諸天敬奉。是故汝等。若依我為師者。咸應洗淨。若不洗者。不應遶墖。禮佛。誦經。不禮他人。不受他禮。不應噉食。坐僧床榻。不得入眾。由身不淨故。能令諸天。見不生喜。所持呪法。皆無靈驗。若違得惡作罪。
集。大便畢。臨水即念此偈呪。
事訖就水。當願眾生。出世法中。速疾而往。
唵。室利婆醯莎訶(三遍)
【記】事訖者。謂大小行事已畢。就水洗僻處時也。此當願者。非同世間之願。及世間之法。當為眾生。發出世之願。說出世之法。具有優劣於此。何也。於世間法。秪名事相而已。在出世法。中即事顯理。深達中道之義。速疾往者。言五濁惡世。所見所聞。無非煩惱惡業。纏縛身心。沉淪生死。流轉三界。如處牢獄。受罪之法。牢獄尚有盡期。煩惱實無邊際也。三毒如此利害。是故喻如穢廁。不可久停。故當速離世間穢濁之行。而行出世清淨之法也。如經律所明。入廁洗淨。若不默持諸呪。縱用七恒河水洗之。不得清淨。何以故。種子不淨故。
洗淨
【記】洗者。除也。謂除去不淨。而成潔淨。故曰洗淨。
洗滌形穢。當願眾生。清淨調柔。畢竟無垢。
唵。賀曩密栗帝莎訶(三遍。用左手後二指洗之)
【記】洗滌者。清淨義。即蠲棄也。謂此幻形之有穢濁。必假淨水方得蠲棄也。若不滌除惡觸。不合受用僧伽敷具床榻。律攝云。若苾蒭受食。未漱口以來。乃至大小行訖。未將淨水去穢。受禮。禮他。授法。聽法。皆不聽許。不坐床座。及噉飲食。違者得罪。然雖洗滌。必仗偈呪法力之功。方可身心清淨。乃得調柔也。而云畢竟無垢者。即事以明理。謂此身心。皆因煩惱。所知。二障所纏。而我法二執未空。自從無始以來。無明障蔽。真理何能得顯。今之所以畢竟無垢者。以持戒之功勳。以定慧之力用。畢竟清淨。畢竟無染。則知寂淨光生。煩惱永喪矣。
洗手
【記】手是總名。乃吾人身形所具。能司執持之支分。若無掌。不可名手。無指。亦不可名手。有掌有指。方名曰手。兩手。太陽之精也。字魂陰掌圖法天。指法五行。大曰拇指。第二曰食指。中曰將指。第四曰無名指。第五曰小指。第六曰枝指。謂既專執持。則穢觸難免。故當洗焉。
以水盥掌。當願眾生。得清淨手。受持佛法。
唵。主迦囉耶莎訶(三遍)
【記】水。柔為性。離垢去染為用。盥者澡也。以掌掬水澡淨曰盥掌。夫手沾塵垢。今淨水去其掌垢。表法水除其心垢。所謂日新。又新。純其德也。當願眾生者。謂持戒之人。所修梵行願生身心清淨。受持如來清淨法味。續佛慧命。化化不絕也。言佛法者。廣則百千三昧。無量法門。乃至三藏十二部。異則一四句偈。皆名佛法也。唵下誦呪之時。一浣而再浣。再浣至七浣。自然佛法現前。究竟我手。佛手。眾生之手。同於清淨。同於受持。是真清淨佛法之手。受持佛法也。
引證。師子國。釋迦彌多羅。三果人也。麟德初。來京。高宗尊處禁中。總章初。康藏猶為居士。請受菩薩戒。眾謂梵僧曰。是行者誦華嚴。兼善講梵網。梵僧驚歎曰。但持華嚴。功用難測。況解義耶。若人誦淨行品。百四十願。已為得菩薩具足戒者。何煩別授。西國相傳。有人讀此經。以水盥掌。水沾蟲蟻。其捨命者。皆得生天。何況持說此經。教化眾生者乎。此賢者後來。必廣大饒益一切也。
集。若但小便時。唯用水洗手一次即淨。若是大便。去穢後洗手。或用灰泥皂角。如法洗之 溪堂雜錄云。元祐中有蜀僧智超法師。甞誦華嚴經。已三十年。偶見一童子。風貌清爽。舉手高揖。超曰。何來。曰。五臺來。超曰。何遠至此。曰。有少事欲相導故。超曰願聞。曰。吾師誦經。固可嘉矣。但失在登廁洗淨時。觸水淋其手背。而未常用灰泥洗之。所用灰泥。律制七度。今但二三。緣此觸尚存。禮佛誦經。悉皆得罪。言訖。不見。超慚而改過。識者或曰。此必文殊化現。有警於超也。故知洗手。必須依法。因果經云。觸手請經。當獲廁中蟲報。
洗面
【記】額前曰面。又頭面也。凡物皆有背。有面。又相向為當面。乃一身之首。起則先見於人。既先見人。必先見佛。故須日日早淨。以便行禮持誦也。
以水洗面。當願眾生。得淨法門。永無垢染。
唵。嚂。莎訶(默持二十一遍)
【記】以水洗面者。謂此幻質。乃不淨之體。九孔常流于外。面向竅次所在。常溢洟唾不淨之物。故須水以滌除之。是故每於晨朝沐其面也。楞嚴經云。自未得度。先度他人。菩薩發心。故行者洗面。即先發是願也。淨法門者。即事顯理。以八萬四千塵勞之門。轉為八萬四千清淨法門。亦即是陀羅尼門。此門總一切法。持無量義。乃至三賢十聖。遊履之門。一切行人解脫之門。若能真窮惑盡。本來面目。不假拭而明矣。如上之門面。自得之後。直至成佛。畢竟清淨。故曰永無垢染也。
飲水
【記】飲者。咽也。梵語阿伽。此云水。水者。準也。準平物也。名義云。潤萬物者。莫過於水。形為四大。氣冠五行。五分律云。有內用。有外用。內用者。飲食之屬。外用者。澆灌浣濯洗和之屬。上偈洗面灌沐等。是外用。而此偈吞咽等事。謂內用也。
佛觀一鉢水。八萬四千蟲。若不持此呪。如食眾生肉。
唵。嚩悉波囉摩尼莎訶(三遍)
【記】水中生靈甚微。人之眼根麁障不能觀察。惟佛五眼明淨。徹見微細昆蟲。非凡小肉眼能視。既見斯類。以慈悲故。說此偈呪。薩婆多論云。舍利弗以淨天眼。見空中蟲。如水邊沙。如器中粟。無量無邊見已。斷食。經二三日。佛勅令食凡制有蟲水齊肉眼所見。漉囊所得。不制天眼見也。鉢者。受食之器。今顯一鉢水。具有八萬四千蟲者。謂人身具有八萬四千戶蟲。今以鉢水曉之。若持此呪。即成法水。生自遠離。如初果耕地。蟲離四寸耳。若不持者。食之盡為血肉矣。故持戒比丘。每於飲用時。雖有漉囊濾過。而疑惑木除。必須仗此偈呪法力之功。默念三遍。則飲用者可無愆尤矣。故云。若不持此呪。如食眾生肉也。
五衣
【記】五者。五條。衣者。依也。謂依此以庇寒暑也。斯乃出世法服。非同世俗可比。當護之如皮。敬之如墖。薩婆多論云。此衣九十五種外道所無。惟佛法中有也。
集。梵語安陀會。此云作務衣。五條。一長一短。凡寺中執勞服役。路途出入往還。當著此衣。誦此偈呪。戒壇經云。五條表斷貪。淨身業也。
善哉解脫服。無上福田衣。我今頂戴受。世世不捨離。
唵。悉陀耶莎訶(三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