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釋此典。先依賢首般若略疏。開為五門。一教興。二藏攝。三宗趣。四釋題。五解文。今於題文之前。亦懸敘三義門也。
初。教興因緣
依大智度論云。如須彌山王。非無因緣。非少因緣。令得振動。毗尼教興。亦復如是。具多因緣。一。為師資模範故。二。為行止根本故。三。為滅眾惑業故。四。為生諸福慧故。五。為成三聚戒故。六。為弘四誓願故。七。為攝持身心故。八。為利益自他故。九。為發覺初因故。十。為圓滿佛果故。具斯十緣。令此教興。
二。藏乘教攝
於中開三。
先。藏攝者
藏有三。
一。三藏
經律論也。經是化教。開誘化導也。律是制教。制約行業也。論則推徵解釋經律之意也。偈出華嚴淨行品。屬於化教。經藏攝也。據問答義意。及立名題。偈後戒相。屬於制教。律藏攝也。而無問答註解。故非論攝。
二。四藏
前三藏外。加一陀羅尼藏。偈下諸呪。陀羅尼也。經律。顯教攝。呪。則密教攝也。
三。二藏
聲聞。菩薩也。並願利他。不專己故。菩薩藏攝。非聲聞也。
次乘攝者
乘有二。
一。顯教
明五乘。謂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也。偈是文殊以答智首。屬菩薩大乘攝。揀非前四乘也。
二。密教
明四乘。謂聲聞。緣覺。方廣。金剛也。寶王經說。一切陀羅尼。皆從方廣大乘最勝金剛乘中流出。此之三十七呪。並屬後二乘攝。非前二種乘也。
後。教攝者
教有二。
一。十二分教
一。修多羅。此云契經。長行文相也。二。祇夜。此云重頌。重說偈頌也。三。和伽那。此云授記。說與果證也。四。伽陀。此云孤起。孤諷起頌也。五。優陀那。此云無問自說。不請自陳也。六。尼陀那。此云因緣。有故而說也。七。阿波陀那。此云譬喻。取喻得解也。八。伊帝目多伽。此云本事。本昔事業也。九。闍陀伽。此云本生。本昔受生也。十。毗佛略。此云方廣。稱理廣談也。十一。阿浮達磨。此云未曾有法。希有神力也。十二。優婆提舍。此云論義。逐為問答也。今是孤起。因緣。方廣。三分教攝。非餘九部也。
二。賢首五教
一。小乘教
但說我空。縱少說法空。亦不明顯。但依六識。三毒。建立染淨根本。未盡法源。故多諍論。
二。大乘始教
亦名分教。於中但說諸法皆空。未盡大乘法理。故名為始。但說一切法相。有不成佛。故名為分。
三。終教
亦名實教。說如來藏。隨緣成阿賴耶識。緣起無生。一切皆如。定性二乘。無性闡提。悉當成佛。方盡大乘至極之說。故名為終。以稱實理。故名為實。
四。頓教
總不說法相。惟辯真性。亦無八識差別之相。訶教勸離。毀相泯心。但一念不生。即名為佛。不依地位漸次。故說為頓。
五。圓教
所說唯是法界。性海圓融。緣起無礙。相即相入。帝網重重。主伴無盡。故名為圓。今多華嚴偈文。正屬圓教。偈云。入深法界。心無障礙。又云。得無礙眼。見一切佛。皆圓義也。約所詮法。亦通前三。偈云。勤求佛道。心無懈歇。又云。具足盛滿。一切善法。分教也。偈云。得淨法門。永無垢染。又云。成就佛身。證無相法。始教也。偈云。設大施會。示如實理。又云。皆得妙法。究竟清淨。終教也。偈云。心得解脫。安住不動。又云。入第一位。得不動法。頓教也。斯則有其所通。無其所局。故此圓教。語廣。該攝無量教乘。語深。唯顯一佛乘也。準知此部。圓頓攝矣。
三。所詮宗趣
當部所宗曰宗。宗之所歸曰趣。然先總。後別。總以自行佛戒。止惡作善。清涼心地為宗。化他佛道。同一圓覺。一如無二為趣。別開五對。一者。教義對。毗尼教相為宗。令悟偈呪妙義為趣。二者。行願對。隨事起行為宗。善巧發願為趣。三者。身心對。身修行願為宗。防心不散為趣。四者智悲對。大智運心為宗。大悲利物為趣。五者。因果對。悲智圓因為宗。成證果德為趣。此五是從前起後。漸漸相由矣。
四總釋名題
於中分二
初釋法題
毗尼日用切要
【記】毗尼日用切要者。乃此集之總題也。對偈呪。有能所制化之別。題為能詮。依制教得名。屬律藏也。偈呪為所詮。依化教成文。屬經藏也。然經家七種立題。此但約法為目。如人六根。以目為首。展其目。而諸根俱現。見此題。則知有如是偈呪也。又毗尼。是通名。日用切要。是別名。取止惡作善為宗。教化眾生同入佛道為趣。防護諸惡。故名為止。策修眾善。故名為作。毗尼。止義。是惡應止也。日用切要。作義。是善應行也(上略釋。下廣箋)。梵語毗尼。華言善治。謂能自治一切惡。亦能治眾生一切惡也。此從功能得名。又翻為調伏。謂調練三業。制伏過非。調練。通乎二持。制伏。惟明止惡。此從功用得名。正翻為律。律者。法令也。從法得名。謂斷割輕重。開遮持犯。非法不能定故。譬如國家。賞罰號令。必從王出。諸侯僭越。士庶失信。則敗亡無日矣。佛法亦爾。大千世界。佛為法王。律是佛勅。菩薩二乘。不敢增減一字。若容他說。則羣生不奉。法不久住矣。此二字顯教也。日用者。即從旦至暮。從暮至曉。二六時中。用此偈呪。束縛身心。令初學受戒人。於五塵境上。四威儀間。或早覺。或洗足。涉歷事緣。皆即發弘誓願。離諸過惡。持秘密呪。調伏三業。普令一切眾生。均霑法利。同成覺道。良以入道初門。發心為首。欲登戒品。立願為先。心發。則眾生可度。願立。則佛道可成。是故初學戒時。須當讀此偈呪。日用行持。證入有日矣。譬如國王。與怨敵共戰。必得猛將。統眾向前。始能取勝。初發心人。亦復如是。欲與生死怨賊共戰。先須用此偈呪。勇往直前。統攝身心。精修善法。方能降伏煩惱魔軍也。故遠公曰。心為一身之主。萬法之本。心王若正。則六賊不侵。正念現前。易得入道。今日用偈呪。正其身心。所謂生處轉熟。熟處轉生。如是用心。日新其道。故名日用。此二字彰行也。
合上釋之。毗尼。是約教。日用。是約行。教非行而教為虗設。行非教而行為邪謬。教行相兼。始成勝用。五祖演禪師云。衲子守心城。奉戒律。日夜思之。朝夕行之。此之謂也。
切要者。謂親切簡要。揀非疎漫冗雜也。謂此偈呪。是切近身心。如切物器具。乃道德要務。如要行徑路。俾學戒者。於穿衣喫飯。禮佛坐禪。乃至出入行來。大小便利等。時時刻刻。撿束根識。不使一毫放逸。喻如調象施鈎。御猴用鎖。今以偈呪。制心一處。晝夜無間。則無事不辨也。但不得輕此偈呪。惟是持誦邊事。當知皆是大乘菩薩所發上求下化之弘願。及諸佛心印秘密之妙法。受戒之人。果能如是起慈悲心。具真實念。依事顯理。發願行持者。即同究竟覺。無二無別也。此二字。切。約理。與身心最親切故。要。約果。是道德之緊要故。合此四門。總名為毗尼日用切要也。淨行品。智首問云。菩薩云何得無過失身語意業。云何得圓滿檀波羅蜜。尸波羅蜜。豈非此中毗尼義耶。文殊答云。若諸菩薩。善用其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德。豈非此中日用義耶。又智首問云。云何得與一切眾生。為依為救為炬為導。豈非此中切要義耶。準此文義。教屬圓頓。時涉華嚴。後之學者。不可忽也。箋釋法題已竟。
次釋人題
寶華山弘戒比丘讀體重集
【記】人中三意。先。住處。寶華。山名。此山是寶誌公開闢。以人彰名。故云寶也。華者。山似蓮華形也。誌日去金陵七十里。遠句容五十里。羣峯環繞。勢若垂蓮。般若經云。南海北有寶華山。古佛所居。賢劫千佛名中。有華山佛。明李太后。忽夢一山皆蓮。因下部遍搜名山。有蓮華其名者。部以此山應。勅建銅殿。并賜寺額聖化隆昌。師住此山。弘揚法化。故先舉也。
次。人名。弘戒者。人之法行也。廣布戒法曰弘。清淨身心曰戒。比丘前立此二字者。人能弘道故。不云經論而云戒者。三無漏學。固無不博。弘傳利濟專尚律宗。故云弘戒也。比丘者。僧之通稱也。翻為破惡。修正助道。破見思惡故。
讀體者。師之別名也。亮如法師云。自性理體。讀教方成。因是取之。今在華山。大闡律法。教化眾生。頓徹本源心地也。按傳。師字見月。滇南白鹿郡許氏子。祖籍江南句容。洪武初開滇黔。以軍功封昭武將軍。世襲指揮使。遂世居白鹿焉。父胤昌。母吳氏。感異而生師。師生而神敏。稍長。輒有曠致逸情。善繪事。尤工大士像。人爭寶之(一時稱為小吳道子)。年十四。父母繼卒。伯無子。育師為嗣。至二十七。忽念世相無常。棄襲爵而去。於劍川州赤宕嵓。遇一蘭若老僧。與語甚契。授華嚴。閱世主妙嚴品有省。遂詣寶洪山亮如法師乞度。先一夕。法師夢一人。身披袈裟。眾僧擁跽而求剃染。及旦見師。喜為再來人也。遂與禁戒。聞江南三昧律祖慕之。偕友成拙。携瓢笠東行。艱苦備甞。先入南岳。參傘居道人顓大師。代演楞嚴四依解。繼登破額山。馮茂山。禮諸祖道場。進九華。朝五臺。再渡大江。始遇昧祖于海潮菴。圓具戒。充上座。代講梵網。四眾莫不稱善。師猶欿然不自足。乃于藏中。檢四分廣律。及餘部律文覈之。遇壅滯。禱佛求解。默坐移時。渙然氷釋。次從昧祖。傳戒金陵報恩寺。座下千人。師臨壇教授。忽憶昔時。夢至一大寺。金碧交輝。苾蒭雲集。自顧已成僧相。一瞿曇丹衣高座。招上授經命講。眾皆跪聽。汗流而覺。及是所見。恍符前夢焉。後隨昧祖主華山。以教授兼掌院務。廢寢忘飡。始終不怠。昧祖甞語眾曰。老人三十年戒幢。若非見月。幾被摧折。示寂日。取榮昌公主紫衣。并諸部戒本付之。師嗣席。即以十誦勵眾。一不與剃度為徒。二不受納資養老。三不攢單給疏。四不積蓄香儀。五不私備菓食。六不私設厨庫。七不避作務。八不行弔賀。九不立化主募緣。十不許絲衣晚食。有違約者。決不留住。自後依律受具。結界安居。人見聞者。咸謂南山再世也 國初山寇入寺蹂躪。師齋畢。以利害曉之。眾皆俯首即刻遁去。巴廒二將軍。與陳中丞異之。給帖讚護。於是躬修般舟三昧。為眾楷模。九十晝夜。不坐不臥。如此者二次。復遵祇園遺制。建石戒壇于銅殿之右。斸基之夜。感大士現瑞炳然。壇殿交光。直冲霄漢。師開壇說戒。少則五千指。多至萬四千指。受別請。如常州之天寧。真州之五臺。金陵之碧峯。及紫竹林。宿遷之極樂。并本山。慈應。天隆。所至道俗老幼。闐咽街衢。將謝世。示微疾。囑諸門人曰。勿進湯藥。更七日行矣。至期端坐而逝。當生于萬曆辛丑年三月三日。示寂于康熙己未年正月二十二日也。世壽七十九。僧臘四十四。坐夏三十三。經七日。茶毗時。四眾弟子。遐邈皆集。悲鳴徧埜。佛聲震天。燄光中或見佛相。紫烟內或現蓮華。火滅後。收取靈骨。獲舍利五色者。不可勝數。師一生來。八坐道場。開戒七十餘期。法嗣六十餘人。門弟子以數萬計。所著止持會集(十六卷)作持續釋(十五卷)傳戒正範(四卷)大乘玄義(一卷)藥師懺法(一卷)剃度正範(一卷)僧行軌則(一卷)三歸五八戒正範(一卷)教誡尼正範(一卷)黑白布薩(一卷)幽冥戒正範(一卷)等諸書。並行於世。身長大。頂肉髻。聲若鉅鐘。貌類古佛。有自誦南雞足山來者云。師是迦葉尊者化身。至於馬陵之枯泉自溢。龍眠之三世冤消。冥戒歸依。神龍護法。種種靈奇。難可具錄。餘詳御史李模。督河孫在豐。二塔銘。太史尤侗。侍御方亨咸二傳。及方伯丁思孔道行碑中。須者檢之。
後。纘述。重集。重聚也。結法之詞。葢初心人。難以入道。故重採經論偈呪。類聚成章。令其日用。警策身心。戒乘均急。自他共利。何因不圓。何果不證也。箋釋人題已竟。
五。別解偈文
早覺
【記】早者。清晨也。人從寐醒曰覺。後夜初覺曰早。若人熟睡之時。煩惱覆葢。六識歸種。不起分別。就電閃雷轟。風吹石擊。亦莫能醒。名曰不覺。誠所謂暫時不在。如同死人。毗尼母經云。時諸比丘。貪著睡眠樂故。廢捨正業。金剛力士。作是念言。如來三大阿僧祇劫。種種苦行。乃得成佛。今諸比丘。貪著睡眠樂故。不復行道。云何得爾。諸比丘聞已白佛。佛告諸比丘。食人信施。不應懈怠。夜三時中。應二時禪誦經行。加工進道。以補晝之不足。中夜神疲聽其歇息。今從睡眠中醒。故曰早覺也。
集。經律通制。出家弟子。初夜。後夜。精勤佛道。勿貪睡眠。懶惰放逸。故醒覺時。當誦此偈。
睡眠始寤。當願眾生。一切智覺。周顧十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