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虎夺将最终花落民间,意外的结局,无论是大唐朝廷还是契丹迎亲使团,都措手不及。
朝廷有担忧。一个出身低微,不谙兵事的种田郎领兵护送公主和亲,在民间那是脍炙人口的传奇故事,但在朝廷看来,怎么说都有点滑稽和不靠谱。
契丹使团方面,某些贵族哑巴吃黄连,他们苦心孤诣谋划杀虎夺将是有目的的,可到头来为一个中国平民作了嫁衣裳姑且不论,更严重的是破坏了他们将要展开的行动,他们得重新谋划了。
李居柏却是喜忧参半,本以为李琅必死,可结果完全出乎他的意料,如今李琅已经自己争取到朝廷封赏,自然不再需要汗帐请封,而他却仍然需要用到李琅,双方主客易位了。
“恭贺李大郎一举夺魁,喜晋官身。”李居柏第一时间向李琅贺喜,主动示好,“契丹使团会尽力配合阁下护送公主前往汗帐。”
“俟斤客气了,少不得要麻烦你们的。”李琅点头一笑。
虽说和亲途中契丹迎亲使团受护送公主和亲将校,也即他的节制,但朝廷重视的是兵强马壮的契丹而非他,碰到棘手之事时,借重契丹人出面跟朝廷交涉,效果要比要他自己好得多。
唐契杀虎夺将落下帷幕,继去年新丰事件后,李琅再度轰动京兆。很多事前没有押李琅胜出的人肠子悔青,为什么当初就不相信李琅能再次爆出奇迹呢。也有那么极小一部人喜不自禁,他们抱着抄冷门的心理而赚得盆满钵满。当然,更多的人们都在热议李琅其人其事的本身。
与民间坊市热烈相反,官场衙门却依旧静悄悄的,几乎无人发声。
这是有原因的,一则李琅是一个有犯上“前科”的人,二则李琅得罪了很多位高权重的要员。官场险恶,如履薄冰,哪个当官的敢跟这样一个人沾边,生怕受到牵连,躲开还来不及呢。
广平郡公程若冰打算在崇仁坊一酒楼设宴,酬谢和庆贺李琅,但勋贵圈子里的官宦人等竟无一人愿意陪坐,程若冰自感很没面子,干脆作罢。
程若冰派人把这事告诉李琅,李琅苦笑,他面临的局面是,民间哄抬,官场排挤。他借着契丹的势硬生生挤进官场,但官场不接受他,远离他,甚至敌视他。
朝廷调派护送公主和亲契丹的军队是咸阳驻军一部,15个团,共计三千骑兵,临时编成一个营,兵部授号松漠营,已经集结在城东长乐坡,钱粮拨付俱以到位。
由于主将次日就要入营,李琅来不及回到骊山的家,更没时间去宜寿县见自己在公元八世纪的亲人,急急赶去吏部顺利领受官牒告身后,又马不停蹄前往兵部领取领兵鱼符。
兵部大门外,李琅见到兵部侍郎陈希烈正在亲自送一个挂着紫金鱼袋的五六十岁男子出来,执礼甚恭:“田老柱国此去北京节度河东,千余里之遥,山水迢迢,望多加保重。”
“承蒙陈侍郎挂怀。”田老柱国微微点头,笑道,“不劳远送,请陈侍郎就此留步。”
等那位田老柱国走后,李琅下马,上前谒见陈希烈。陈希烈去年在骊山见过李琅,他是经常进宫给皇帝讲学的玄学大师,对老君神迹保留有兴趣和印象,勉强回道:“哦,原来是李大郎,来领鱼符吧,可去兵部司找刘郎中。”
陈希烈面无表情,也不称呼李琅的官名,一副仍旧视李琅为平民百姓的姿态,说完撇下李琅,自顾自转身进了兵部大门。
李琅随后也进了兵部,找到兵部司。
兵部司主官刘惇却是个很热情的人,一见面就笑容可掬,招呼李琅落座,不急着授以鱼符,先问道:“李校尉在梦遇老君的大千世界里饮过茶吗?”
李琅微微诧异,怎么开口就扯闲篇?看着刘惇没有掩饰的期待表情,鼻子又闻到房中有清新的茶香,李琅点了点头,笑道:“饮茶韵高致静,能修身养性,精行俭德,大千世界饮茶之风盛行,茶的品种繁多,茶香处处。”
“我想也该是如此。”刘惇大喜。
刘惇祖籍河北易州,非官宦世家,到父亲辈才从军入仕,祖上干的是茶叶营生,传下来浓郁的喝茶家风。刘惇自小嗜好喝茶,他问李琅有没有喝过茶,是希望得到老君神迹对喝茶的认同,不曾想李琅岂止是认同,还给予高度评价,怎不令他高兴。
盛唐流行喝酪浆,喝茶尚未成为主流,甚至有人宣称茶连给酪浆当佣人都不配,可刘惇却不但自己有喝茶嗜好,还一惯特别热衷于推荐别人也喝,并以得到别人的认同和推广茶文化为满足,他这也算是一种强迫症了,同僚们常常笑称他为“茶痴”。
当然,内中更有利益驱动,由他出资,让内弟替自己出面在长安晋昌坊开了一间装潢考究的茶铺。越多人爱上饮茶,他的茶铺不就赚得越多了吗。
趁着刘惇高兴,李琅问道:“我现在没有职司衙门,刘郎中是否方便将我安排去节镇。”
京城盛世繁华,但不是李琅能呆得住的地,他在京城混出头的可能性近乎为零,李琅把目光定位于朝廷权贵鞭长莫及的节镇。先在节镇把军职转为文职,再砸钱运作到相对安全的南方。兵部的兵部司又叫司戎司,分管的正是节镇事务。
刘惇笑容一疆,但随即又笑道:“这个……不急。李校尉是我辈茶道中人,知音难觅。来,欢迎品一品我煮的茶。”
刘惇邀请李琅走进公房后面的私人小茶室,茶香味就是这间小茶室飘出来的,刘惇把他那一套宝贝茶具取出来,开始亲手煮茶。
刘惇以往只给上官或跟他身份地位相当的人亲手煮茶。六部下设的司级衙门主官是从五品上,而李琅仅仅是从八品上,官品差距悬殊,按理说他不会放下架子亲手煮茶给李琅喝,可他心里对李琅打起了小算盘:
李琅加持老君神迹,拥有他所缺乏的名气,从李琅口中发出去的声音影响比他大得多。如果李琅认同他的茶艺,那他推广饮茶将会事半功倍。
刘惇先拿出一个结条铁笼子,放进去一块圆形茶饼,架在炭火上烤,嘴里喋喋不休:“喝茶首先要烤,里面很有学问,要讲远近,看茶色,闻茶味……”
刘惇细致地将茶饼烤得茶香四溢后,立即夹出,以很快的速度放进纸袋里密封,又将纸袋放进一有盖的铁坛子里。
等烤过的茶饼冷却后,将其取出,敲成小块倒入茶碾子碾碎,再用箩筛选出粗细适中的茶颗粒备用。
接着,刘惇开始用烹煮器煮水。
“掌握好火候,一沸放佐料;二沸舀出一瓢沸水待用,然后放茶叶,搅拌;三沸倒入舀出的这瓢水止沸……”
刘惇的每个动作都非常细腻、雅致,李琅只看得眼花缭乱,刘惇似乎瞧出了李琅在想些什么,笑道:“李校尉不要觉得繁琐,茶道乐趣尽在其中。”
刘惇面带享受地煮好茶后,舀出一小碗摆上了李琅身前的案几,清香四溢。
“李校尉请饮。”
“多谢。”
李琅端起茶碗,专注地慢慢品味。还别说,刘惇茶艺着实精湛,亲手煮出来的茶真不是盖的。茶水柔绵清心,润喉而下,回味无穷……就是有点咸,要是茶水中不放盐就更符合李琅口味了。但若是按照唐人的喝茶习惯,这茶必是很不赖。现在不过才八九岁的茶圣陆羽后来能写出《茶经》,应该是接触过很多像刘惇这样的茶艺高手才积累出经验来吧。
看着李琅喝完,刘惇不掩期待地问道:“李校尉,这茶跟你在大千世界里喝过的茶可有一比?”
刘惇很明显地希望李琅赞誉他的茶艺,这样就可以沾李琅名气的光,可李琅不愿意吹捧刘惇。唐代毕竟有别于崇尚物质和理性的后世,唐人,特别是唐代的名人,总要讲点风骨和底线,或许大唐比刘惇茶艺更高的还大有人在,他谬赞刘惇,传出去惹来争议就不好了,给自己的名声带来负面影响。
然而,李琅又需要刘惇将他调到节镇。不夸赞几句,刘惇铁定不爽,李琅的事情就百分百要黄。这事可谓两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