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隱居云:大者如足大指,以背行,反駃於腳,雜豬蹄作羹,與乳母不能別之。《詩》云:領如蝤蠐,今此別之,名以蠐字在下,恐此云蠐螬倒爾。
《唐本》注云:此蟲有在糞聚,或在腐柳樹中者,內外潔白;土糞中者,皮黃內黑黯。形色既異,土木又殊,當以木中者為勝。採雖無時,亦宜取冬月為佳。按《爾雅》一名蝎音曷,一名蛣囗,一名蝤蠐。今按陳藏器《本草》云:蠐螬,主赤白遊。以物發破碎,蠐螬汁塗之。
禹錫云:按《蜀本》注云:今據《爾雅》:蟦,蠐螬。注云:在糞土中。
《本經》亦云:一名蟦蠐。又云:生積糞草中。則此外恐非也,今諸朽樹中蠹蟲,俗通謂之蝎,莫知其主療,惟柳樹中者,近方用之,治眼得效。
《外臺秘要方》:《刪繁》丹走皮中浸淫,名火丹,方:取蠐螬末傅之。
《千金方》:治稻、麥芒入眼。取蠐螬,以新布覆目上,持蠐螬從布上摩之,其芒出著布上,良也。
《百一方》:諸竹木刺得在肉中不出,蠐螬碎之傅刺上,立出。
《衍義》曰:蠐螬,此蟲諸腐木根下有之。構木津甘,故根下多有此蟲,其木身未有完者。亦有生於糞土中者,雖肥大,但腹中黑,不若木中者,雖瘦而稍白。生研,水絞汁,濾清飲下妙。
烏賊魚骨
味鹹,微溫,無毒。主女子漏下赤白經汁,血閉,陰蝕腫痛,寒熱,癥瘕,無子,驚氣入腹,腹痛環臍,陰中寒腫,令人有子。又止瘡多膿汁不燥。肉,味酸,平,主益氣強志。生東海池澤。取無時。惡白斂、白及、附子。
《圖經》曰:烏賊魚,出東海池澤,今近海州郡皆有之。云:是囗烏所化,今其口腳猶存,頗相似,故名烏鰂,能吸波噀墨以溷水,所以自衛,使水匿不能為人所害。又云:性嗜烏,每暴水上,有飛烏過,謂其已死,便啄其腹,則卷取而食之,以此得名,言為烏之賊害也。形若革囊,口在腹下,八足聚生口傍。只一骨,厚三四分,似小舟輕虛而白。又有兩鬚如帶,可以自纜,故別名纜魚。《南越志》云:烏賊有碇,遇風便虬前一鬚下碇而往碇,亦纜之義也。腹中血及膽,正如墨,中以書也,世謂烏賊懷墨而知禮。
《藥性論》云:烏賊魚骨,使,有小毒。止婦人漏血,主耳聾。
陶隱居云:此是囗音剝烏所化作,今其口腳具存,尤相似爾。用其骨亦炙之。其魚腹中有墨,今作好墨用之。
《唐本》注云:此魚骨,療牛、馬目中障翳,亦療人目中翳,用之良也。
陳藏器云:烏賊魚骨,主小兒痢下,細研為末,飲下之。亦主婦人血瘕,殺小蟲并水中蟲,投骨於井中,蟲死。腹中墨,主血刺心痛,醋摩服之。海人云:昔秦王東游,棄算袋於海,化為此魚。其形一如算袋,兩帶極長,墨尤在腹也。
孟詵云:烏賊骨,主目中一切翳。細研,和蜜點之。又,骨末治眼中熱淚。
《日華子》云:烏賊魚,通月經。骨療血門,殺蟲。心痛甚者,炒其墨,醋調服也。又名纜魚,鬚腳悉在眼前,風波稍急,即以鬚粘石為纜。
《食療》云:骨,主小兒、大人下痢,炙令黃,去皮細研成粉,粥中調服之良。其骨能銷一切目中浮翳。細研和蜜點之,妙。又,點馬眼熱淚甚良。久食之,主絕嗣無子,益精。其魚腹中有墨一片,堪用書字。
《聖惠方》:治傷寒熱毒氣攻眼,生赤白翳。用烏賊魚骨一兩,不用夫皮,杵末,入龍腦少許更研令細,日三四度,取少許點之。
《外臺秘要方》:治癧瘍風。取三年醋磨烏賊魚骨,先布磨肉赤,即傅之。
《千金方》:治婦人水戶痛。烏賊魚骨燒末,酒下方寸匕,日二服。
《子母秘錄方》:治小兒重舌。燒烏賊魚骨和雞子黃,傅喉及舌上。
《衍義》曰:烏賊魚,乾置。四方人炙食之。又取骨鏤為鈿。研細,水飛,沉下,比去水,日乾之,熟蜜和得所,點目中翳,緩取效。
鰻鱺魚鰻音曼,鱺音黎
味甘,有毒。主五痔,瘡瘻,殺諸蟲。
《圖經》曰:鰻鱺魚,《本經》不載所出州土,今在處有之。似鱔而腹大,青黃色。云是蛟蜃之類,善攻碕岸,使輒頹弛,近江河居人酷畏之。此魚雖有毒,而能補五臟虛損,久病罷瘵,人可和五味,以米煮食之。患諸瘡痔漏及有風者長食。歙州出一種,背有五色紋,其功最勝。出海中者名海鰻,相類而大,功用亦同。海人又名慈鰻,又名猧狗魚。
陶隱居云:能援樹食藤花,形似鱔,取作臛食之。炙以熏諸木竹,辟蛀蟲。膏,療諸瘻瘡。又有鰍音秋,亦相似而短也。
《日華子》云:海鰻,平,有毒。治皮膚惡瘡疥,疳囗,痔瘻。又名慈鰻、猧狗魚。又云:鰻魚,平,微毒。治勞補不足,殺傳尸疰氣,殺蟲毒,惡瘡,暖腰膝,起陽,療女人產尸瘡蟲癢。
《聖惠方》:治諸蟲心痛,多吐,四肢不和,冷氣上攻,心腹滿悶。用鰻鱺魚淡炙令熟,令患人三五度食之。又方:治骨蒸勞及腸風下蟲。以魚二斤,治如食法,切作段子入鐺內,以酒三盞煮盛、醋食。
《經驗方》:治惡瘡。用鮀魚骨作末,入諸色膏藥中相和合,傅上,紙花子貼之。
《食醫心鏡》云:主五痔漏瘡,殺蟲方:鰻鱺魚一頭,治如食法,切作片,炙,著椒、鹽、醬調和食之。
《稽神錄》云:有人多得勞疾,相因染死者數人。取病者於棺中釘之,棄於水,永絕傳染之病,流之於江。金山有人異之,引岸開視,見一女尤活。因取置漁舍、多得鰻鱺魚食之,病愈。遂為漁人妻。
《衍義》曰:鰻鱺魚,生剖曬乾,取少許,火上微炙,俟油出,塗白剝風,以指擦之,即時色轉。凡如此五七次用,即愈,仍先於白處微微擦動。
鮀魚甲鮀音駝
味辛,微溫,有毒。主心腹癥瘕,伏堅積聚,寒熱,女子崩中,下血五色,小腹陰中相引痛,瘡疥死肌,五邪涕泣時驚,腰中重痛,小兒氣癃眦潰。肉,主少氣吸吸,足不立地。生南海池澤。取無時。蜀漆為之使,畏狗膽、芫花、甘遂。
《圖經》曰:鮀甲生南海池澤,今江湖中多,即龍也,形似守官、陵鯉輩,而長一二丈,背、尾俱有鱗甲,善攻碕岸,夜則出邊岸,人甚畏之。南人食其肉,云色白如雞,但發冷氣痼疾。其皮亦中冒鼓。其頭骨燒灰,研末,米飲服,主腸風痔疾,甚者入紅雞冠花末,白礬為末,和之,空腹服,便差。今醫者少有用黿、鮀甲者。
陳藏器云:主惡瘡,腹內癥瘕。甲更佳,炙,酒浸服之,口內涎有毒也。
《藥性論》云:囗甲,臣,味甘,平,有小毒。主百邪鬼魅,婦人帶下,除腹內血積聚伏堅相引結痛。
孟詵云:黿,療驚恐及小腹氣疼。
《日華子》云:黿甲,臣,平,無毒。主五臟邪氣,殺百蟲毒,消百藥毒,續人筋骨。又脂塗鐵燒之便明。淮南王方術內用之。
白殭蠶
味鹹、辛,平,無毒。主小兒驚癇夜啼,去三蟲,滅黑,令人而色好,男子陰瘍病,女子崩中赤白,產後餘痛,滅諸瘡瘢瘕。生穎川平澤。四月取自死者,勿令中濕,濕有毒,不可用也。
《圖經》曰:白殭蠶,生穎川平澤,今所在養蠶處皆有之。用自殭死白色而條直者為佳。四月取,勿令中濕,濕則有毒,不可用。用時仍去綿絲及子,炒過。今醫家用治中風急喉痺欲死者,搗篩為末,生薑自然汁調灌之,下喉立愈。又合衣魚、鷹屎白等分為末,面膏和塗瘡瘢疵,便滅。
《藥性論》云:白殭蠶,惡桑螵蛸、桔梗、茯苓、茯神、萆薢,有小毒。治口噤發汗,主婦人崩中,下血不止。與衣中白魚、鷹屎白等分,治瘡滅瘢。
陶隱居云:人家養蠶時,有合箔皆殭者,即暴燥都不壞。今見小白色,似有鹽度者為好。末以塗馬齒,即不能食草,以桑葉拭去乃還食,此明蠶即馬類也。
《日華子》云:殭蠶,治中風失音,并一切風疾,小兒客忤,男子陰癢痛,女子帶下。入藥除綿絲并子盡,勻炒用。又云:蠶蛹子,食,治風及勞瘦。又研,傅蠶病、惡瘡等。
《聖惠方》:治風遍身癮,疼痛成瘡。用白殭蠶少許,焙令黃色,細研為末。用酒服之,立差。又方:主偏、正頭疼并夾腦風,連兩太陽穴疼痛。以白殭蠶細研為末,溫茶調服方寸匕。
《小兒宮氣方》:主小兒口瘡通白者,及風疳瘡蝕透者。以白殭蠶炒令黃色,拭去蠶上黃肉、毛,為末,用蜜和傅之,立效。
《斗門方》:治中風急喉痺欲死者。用白殭蠶以火焙乾令黃色,搗篩為末。用生薑自然汁調灌。
《千金方》:主婦人崩中,下血不止。以衣中白魚、殭蠶等分,為末。以井花水服之,日三服,即差。
《衍義》曰:白殭蠶,然蠶有兩三番,惟頭番殭蠶最佳,大而無蛆。治小兒驚風,白殭蠶、竭梢等分,天雄尖、附子尖共一錢,微炮過,為細末。每服一字或半錢,以生薑溫水調,灌之。其蠶蛾,則第二番者,以其敏於生育。
原蠶蛾
雄者,有小毒。主益精氣,強陰道,交接不倦,亦止精。屎,溫,無毒。主腸鳴,熱中消渴,風痺癮。
陶隱居云:原蠶是熏養者,俗呼為魏蠶。道家用其蛾止精,其甕繭入術用。屎,名蠶沙,多入諸方用,不但熨風而已也。
《圖經》曰:原蠶蛾,《本經》不載所出州土,今東南州郡多養此蠶,處處皆有之。此是重養者,俗呼為晚蠶。北人不甚再養,蓋惡其損桑。而《周禮》禁原蠶者,鄭康成注云:為其傷馬,傷馬亦是其一事耳。《淮南子》曰:原蠶一歲再登,非不利也。然王法禁之者,為其殘桑是也。人既稀養,市中貨者亦多早蛾,不可用也。至於用蠶沙、蠶退,亦須用晚出者,惟白殭蠶不看早晚,但用白而條直者。
陳藏器云:原蠶屎,一名蠶沙,淨收,取曬乾,炒令黃,袋盛浸消,去風,護諸節不隨,皮膚頑痺,腹內宿冷,冷血瘀血,腰腳疼冷。炒令熱,袋盛熱熨之,主偏風,筋骨癱緩,手足不隨及腰腳軟,皮膚頑痺。
禹錫云:按《日華子》云:晚蠶蛾,壯陽事,止****,尿血,暖水臟。又,蠶蛾,平。治暴風,金瘡,涼瘡,湯火瘡并滅瘡瘢,入藥炒用。又云:蠶布紙,平。治吐血,鼻洪,腸風瀉血,崩中帶下,赤白痢,傅丁腫瘡。入藥燒用。又云:蠶沙,治風痺頑疾不仁,腸鳴。
《聖惠方》:治風瘙癮遍身癢成瘡。用蠶沙一升,水二斗,煮取一斗二升,去滓,溫熱洗。宜避風。
《勝金方》:治刀斧傷,止血生肌,天蛾散:晚蠶蛾為末,摻勻絹裹,隨手瘡合血止。一切金瘡亦治。
《簡要濟眾方》:小兒撮口及發噤方。晚蠶蛾二枚,炙令黃,為末,蜜和,傅兒口唇內。
《衍義》曰:原蠶蛾,有原復敏速之義,此則第二番蛾也。白殭蠶條中已具。屎,飼牛代穀。又以三升醇酒,拌蠶屎五斗,用甑蒸熱,於暖室中鋪於油單上,令患風冷氣閉及近感癱風人,就所患一邊臥,看溫熱,厚蓋覆,汗出為度。若虛人須常在左右,防大熱昏冒。仍令頭面不得壅覆。未全愈,間,再作。
蠶退
主血風病,益婦人。一名馬鳴退。近世醫家多用蠶退紙,而東方諸醫用蠶欲老眠起所蛻皮,雖二者之用各殊,然東人所用者為正。用之當微炒,和諸藥可作丸、散服。
《集驗方》:治纏喉風及喉痺,牙癰,口瘡并小兒走馬疳。蠶蛾退紙不計多少,燒成灰存性,又煉蜜和丸,如雞頭大。含化咽津。牙宣,牙癰,揩齦上。口瘡,乾傅患處。小兒走馬疳,入麝香少許,貼患處佳。
《衍義》曰:蠶退,治婦人血風,此則眠起時所蛻皮也。其蠶退紙,謂之蠶連,亦燒灰用之,治婦人血露。
蛞蝓上音闊,下音俞
味鹹,寒,無毒。主賊風喎口乖切僻,軼音益筋及脫肛,驚癇攣縮。一名陵蠡,一名土蝸,一名附蝸。生泰山池澤及陰地沙石垣下。八月收。
陶隱居云:今蛞蝓無殼,不應有蝸名,其附蝸者,復名蝸牛。生池澤沙石,則應是今山蝸,或當言其頭,形類猶似蝸牛蟲者,俗名蝸牛者,作瓜字,則蝸字亦音瓜。《莊子》所云戰於蝸角也。蛞蝓入三十六禽限,又是四種角蟲之例。營室星之精矣,方家殆無復用乎。
禹錫云:按《爾雅》云:附螔囗蝓。注云:蝸牛也。而《玉篇》蝓字下注亦云:螔蝓,蝸牛也。此則一物明矣。形似小螺,白色,生池澤草樹間,頭有四角,行則出,驚之則縮,首尾俱能藏入殼中。而蘇注云無殼蝸牛,非也。
《衍義》曰:蛞蝓、蝸牛,二物矣。蛞蝓,其身肉止一段。蝸牛,背上別有肉,以負殼行,顯然異矣。其為一物,《經》中焉得分為二條也。其治療亦大同小異,故知別類。又謂蛞蝓是蝸牛之老者,甚無謂。蛞蝓有二角,蝸牛四角,兼背有皮殼肉,豈得為一物也。
蝸牛
味鹹,寒。主賊風喎僻,踠跌,大腸下脫肛,筋急及驚癇。
陶隱居云:蝸牛,字是力戈切,而俗呼為瓜牛。生山中及人家,頭形如蛞蝓,但背負殼爾。前以注說之。海邊又一種,正相似,火炙殼便走出,食之益顏色,名為寄居。方家既不復用,人無取者。
禹錫云:按《藥性論》云:蝸牛角亦可單用,又名蠡牛,有小毒,能治大腸脫肛,生研取服,止消渴。
《日華子》云:冷,有毒。治驚癇等,入藥炒用。此即負殼蜓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