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骨
味甘,平、微寒,無毒。主心腹鬼疰,精物老魅,咳逆,泄痢膿血,女子漏下,癥瘕堅結,小兒熱氣驚癇,療心腹煩滿,四肢痿枯,汗出,夜臥自驚,恚怒,伏氣在心下,不得喘息,腸癰內疽陰蝕,止汗,縮小便,溺血,養精神,定魂魄,安五臟。白龍骨,療夢寐****,小便****。禹錫等按:泄精通用藥云:白龍骨,平,微寒。齒,主小兒、大人驚癇,癲疾狂走,心下結氣,不能喘息,諸痙,殺精物,小兒五驚、十二癇,身熱不可近,大人骨間寒熱。又殺蠱毒。得人參、牛黃良,畏石膏。禹錫等謹按:驚邪通用藥及《藥對》云:龍齒,平。角,主驚癇瘈尺曳切瘲子用切,身熱如火,腹中堅及熱泄。久服輕身,通神明,延年。生晉地川谷及泰山巖水岸土穴中死龍處。採無時。畏乾漆、蜀椒、理石。
《圖經》曰:龍骨并齒、角,出晉地川谷及泰山巖水岸土穴中死龍處,今河東州郡多有之。或云是龍蛻,實非死骨,得脊腦,作白地錦文,舐之著舌者良。齒小強,猶有齒形。角強而實。採無時。李肇《國史補》云:春水時至,魚登龍門,蛻其骨甚多,人採以為藥,而有五色者。《本經》云:出晉地。龍門又是晉地,豈今所謂龍骨者,乃此魚之骨乎?或云骨有雄雌,細文而廣者是雌,粗文而狹者是雄。凡入藥,五色具者尤佳,黃白色者次,黑色者下。皆不得經落不淨處,則不堪用。骨、齒醫家常用,角亦稀使。石晉時鎮州接邢臺界,嘗鬥殺一龍,鄉豪有曹寬者見之,取其雙角,角前有一物如藍色,文如亂錦,人莫之識。曹寬未經年為寇所殺,鎮帥俄亦被誅。又云:海上人言龍每生二卵,一為吉吊。吉吊多與鹿游,或於水邊遺瀝,值流槎則黏著木枝,如蒲槌狀,其色微青黃,復似灰色,號紫稍花,坐湯多用之延齡。
《藥性論》云:龍骨,君,忌魚,有小毒。逐邪氣,安心神,止冷痢及下膿血,女子崩中,帶下,止夢中精,夜夢鬼交,治尿血,虛而多夢紛紜,加而用之。
陶隱居云:今多出梁、益間,巴中亦有。骨欲得脊腦,作白地錦文,舐之著舌者良。齒小強,猶有齒形。角強而實。又有龍腦,肥軟,亦斷痢。云皆是龍蛻,非實死也。此來巴中,數得龍胞,吾自親見,形體具存,云療產後餘疾,正當末服。
《唐本》注云:龍骨,今并出晉地,生硬者不好,五色具者良。其青、黃、赤、白、黑,亦應隨色與腑臟相會,如五芝、五石英、五石脂等輩。而《本經》不論,莫知所以。
《日華子》云:龍骨,健脾,澀腸胃,止瀉痢,渴疾,懷孕漏胎,腸風下血,崩中帶下,鼻洪,吐血,止汗。又云:龍齒,澀,涼。治煩悶,癲癇,熱狂,辟鬼魅。
《外臺秘要》:療傷寒已八九日至十餘日,大煩渴,熱盛而三焦有瘡囗者,多下,或張口吐舌呵吁,目爛,口鼻生瘡,吟語,不識人,除熱毒止痢。龍骨半斤,碎,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沉之井底。令冷,服五合,漸漸進之。恣意飲,尤宜老少。
《千金方》:婦人無故尿血。龍骨一兩,以酒調方寸匕,空心,日三。
《肘後方》:治熱病不解而下痢欲死。龍骨半斤,搗研,水一斗,煮取五升,候極冷,稍稍飲,得汗即愈。又方:若久下痢,經時不止者,此成休息。龍骨四兩,如小豆大,研碎,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令冷,分為五服。又以米飲和為丸,服十丸。
《經驗方》:暖精氣,益元陽。白龍骨、遠志等分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臥時冷水下三十丸。
《梅師方》:治失精,暫睡即泄。白龍骨四分,韭子五合,右件為散子。空心酒調方寸匕服。
《廣利方》:治鼻中衄血及咯吐血不止。五色龍骨作末,吹一江豆許於鼻中,立止。
《姚氏方》:治小便出血。末龍骨二方寸匕,水調溫服之,日二服,差。
《姚和眾方》:治小兒因痢脫肛。白龍骨粉,撲之。
《楊文公談苑》:澤州山中多龍骨。蓋龍蛻於土中,崖崩多得之,體骨、頭角皆全。
《衍義》曰:龍骨,諸家之說,紛然不一,既不能指定,終是臆度。西京穎陽縣民家,忽崖壞,得龍骨一副,支體頭角悉具,不知其蛻也?其斃也?若謂蛻斃,則是有形之物,而又生不可得見,死方可見;謂其化也,則其形獨不能化。然《西域記》中所說甚詳,但未敢據憑。萬物所察各異,造化不可盡知,莫可得而詳矣。孔子曰:所不知,蓋闕如也。妄亂穿鑿,恐誤後學。治精滑及大腸滑,不可闕也。
麝香
味辛,溫,無毒。主辟惡氣,殺鬼精物,溫瘧蠱毒,癇痓,去三蟲,療諸凶邪鬼氣,中惡,心腹暴痛,脹急痞滿,風毒,婦人產難,墮胎,去面囗音孕、目中膚翳。久服除邪,不夢寤魘寐,通神仙。生中臺川谷及益州、雍州山中。春分取之,生者益良。
《圖經》曰:麝香,出中臺山谷及益州、雍州山中,今陝西、益、利、河東諸路山中皆有之,而秦州、文州諸蠻中尤多。形似獐而小,其香正在陰前皮,別有膜裹之。春分取之,生者益良。此物極難得真。蠻人採得,以一子香,刮取皮膜,雜肉餘物、裹以四足膝皮,共作五子。而土人買得,又復分揉一為二三,其偽可知。惟生得之,乃當全真耳。蘄、光山中,或時亦有,然其香絕小,一子纔若彈丸,往往是真香,蓋彼人不甚能作偽耳。
《藥性論》云:麝香,臣,禁食大蒜,味苦、辛。除百邪魅鬼,疰心痛,兒驚癇客忤,鎮心安神,以當門子粒,丹砂相似,細研,熟水灌下。止小便利,能蝕一切癰瘡膿。入十香丸,令人百毛九竅皆香。
陶隱居云:麝形似獐,常食柏葉,又啖蛇,五月得香,往往有蛇皮骨,故麝香療蛇毒。今以蛇蛻皮裹麝香彌香,則是相使也。其香正在麝陰莖前皮內,別有膜裹之。今出隨郡、義陽、晉熙諸蠻中者亞之。出益州者形扁,仍以皮膜裹之。一子真香,分揉作三四子,刮取血膜,雜以餘物,大都亦有精粗,破看一片,毛共在裹中者為勝,彼人以為誌。若於諸羌夷中得者多真好,燒當門沸良久即好。今惟得活者,自看取之,必當全真爾。生香,人云是精溺凝作之,殊不爾。麝夏月食蛇、蟲多,至寒香滿,入春患急痛,自以腳剔出之,著屎溺中覆之,皆有常處。人有遇得,乃至一斗五升也。用此香乃勝殺取者。帶麝非但香,亦辟惡。以真者一子,置頸間枕之,辟惡夢及尸疰鬼氣。
《日華子》云:辟邪氣,殺鬼毒,蠱氣,瘧疾,催生墮胎,殺臟腑蟲,制蛇蠶咬、沙虱、溪瘴毒,吐風痰,內子宮,暖水臟,止冷帶疾。
雷公云:凡使,多有偽者,不如不用。其香有三等:一者名遺香,是麝子臍閉滿,其麝自於石上,用蹄尖彈臍,落處一里草木不生并焦黃。人若收得此香,價與明珠同也。二名膝香,採得甚堪用。三名心結香,被大獸驚心破了,因玆狂定,雜諸群中,遂亂投水。被人收得,擘破見心,流在脾上,結作一大乾血塊,可隔山間早聞之香,是香中之次也。凡使麝香,并用子日開之,不用苦細研篩用之也。
段成式《酉陽雜俎》云:水麝臍中,惟水瀝一滴於斗水中,用灑衣,衣至敗其香不歇。每取以針刺之,捻以真雄黃,則合香氣倍於肉麝。天寶初,虞人獲,詔養之。
《楊文公談苑》:公常言:商汝山多群麝,所遺糞常就一處,雖遠逐食,必還走之,不敢遺邇他所,慮為人獲,人反以是求得,必絕群而取之。麝絕愛其臍,每為人所逐,勢急即投巖,舉爪剔裂其香,就縶而死,猶拱四足保其臍。李商隱詩:投巖麝退香。許渾云:尋麝採生香。
《廣利方》:治中惡客忤垂死。麝香一錢,重研,和醋二合服之,即差。又方:治小兒驚啼,發欬不定。用真好麝香研細。每服清水調下一字,日三服。量兒大小服。
《楊氏產乳方》:療中水氣,已服藥未平。除麝香如大豆三枚,細研,奶汁調,分為四五服。
《衍義》曰:麝每糞時,須聚糞,及有遺麝氣,遂為人獲,亦物之一病爾。此獵人云。餘如《經》。
牛黃
味苦,平,有小毒。主驚癇寒熱,熱盛狂痓,除邪逐鬼,療小兒百病,諸癇熱,口不開,大人狂癲,及墮胎。久服輕身增年,令人不忘。生晉地平澤,於牛得之,即陰乾百日,使時燥,無令見日月光。人參為之使,得牡丹、菖蒲利耳目,惡龍骨、地黃、龍膽、蜚蠊,畏牛膝。
《圖經》曰:牛黃,出晉地平澤,今出登、萊州,他處或有,不甚佳。凡牛有黃者,毛皮光澤,眼如血色,時復鳴吼。又好照水,人以盆水承之,伺其吐出,乃喝迫,即墮落水中,既得之,陰乾百日。一子如雞子黃大,其重疊可揭,輕虛而氛香者佳。然此物多偽,今人試之,皆揩摩手甲上,以透甲黃者為真。又云:此有四種:喝迫而得者名生黃;其殺死而在角中得者,名角中黃;心中剝得者,名心黃,初在心中如漿汁,取得便投水中,沾水乃硬,如碎蒺藜或皂莢子是也;肝膽中得之者,名肝黃,大抵皆不及喝迫得者最勝。凡牛之入藥者,水牛、囗牛、黃牛取乳及造酥、酪、醍醐等,然性亦不同,水牛乳涼,囗牛乳溫,其肉皆寒也。其自死者皆不可食。其酥以合諸膏,摩風腫,腕跌血瘀,則牛酥為強,醍醐尤佳。又有底野迦,是西戎人用諸膽和合作之,狀似久壞丸藥,赤黑色,今南海或有之。又中品有牛角鰓,用水牛、黃牛久在糞土中爛白者,主赤白下,燒灰末服之。
陶隱居云:舊云神山出入鳴吼者有之,伺其出角上,以盆水承而吐之,即墮落水中。今人多皆就膽中得之。多出梁、益。一子如雞子黃大,相重疊。藥中之貴,莫復過此。
《唐本》注云:牛黃,今出萊州、密州、淄州、青州、嶲州、戎州。牛有黃者,必多吼喝,迫而得之,謂之生黃,最佳。黃有三種:散黃粒如麻豆;慢黃若雞卵中黃糊,在肝膽;圓黃為塊,形有大小,并在肝膽中。多生於囗特牛,其吳牛未聞有黃也。
禹錫云:按《藥性論》云:牛黃,君,惡常山,畏乾漆,味甘。能辟邪魅,安魂定魄,小兒夜啼,主卒中惡。
《日華子》云:牛黃,涼。療中風失音,口噤,婦人血噤,驚悸,天行時疾,健忘,虛乏。
雷公云:凡使,有四件:第一是生神黃,賺得者;次有角黃,是取之者;又有小黃,是病死後,識者剝之,擘破其心,其黃在心中,如濃黃醬汁,採得便投於水中,黃沾水復硬,如碎蒺藜子,許如豆者,硬如帝珠子;又有肝黃,其牛身上光,眼如血色,多玩弄好照水,自有夜光,恐懼人,或有人別採之,可有神妙之事。凡用,須先單搗,細研如塵,卻絹裹,又有黃嫩牛皮裹,安於井面上,去水三四尺已來一宿,至明方取用之。
吳氏云:牛黃,無毒。牛出入呻者有之,夜光走角中,牛死入膽中,如雞子黃。
《聖惠方》:初生兒至十日口噤。以牛黃少許細研,淡竹瀝調下一字,灌之。更以豬乳點口中,差。又方:治小兒腹痛夜啼。用牛黃如小豆大,乳汁化服。又臍下書一田字,差。
《廣利方》:治孩子驚癇不知,迷間,嚼舌,仰目。牛黃一大豆研,和****服之。
姚和眾:治小孩初生三日,去驚邪,辟惡氣。牛黃一大豆許,細研,以赤蜜酸棗許熟研,以綿蘸之,令兄吮之,一日令盡。
《衍義》曰:牛黃,亦有駱駝黃,皆西戎所出也。駱駝黃極易得,醫家當審別考而用之,為其形相亂也。黃牛黃輕鬆,自然微香,以此為異。蓋又有耗牛黃,堅而不香。
熊脂
味甘,微寒、微溫,無毒。主風痺不仁筋急,五臟腹中積聚,寒熱羸瘦,頭瘍白禿,面皯疱,食飲吐嘔。久服強志,不饑,輕身,長年。生雍州山谷。十一月取。
《圖經》曰:熊脂并膽,出雍州山谷,今雍、洛、河東及懷、衛山中皆有之。熊形類犬豕,而性輕健,好攀緣,上高木,見人則顛倒自投地而下。冬多入穴而藏蟄,始春而出。脂謂之熊白,十一月取之,須其背上者。寒月則有,夏月則無。其腹中肪及他處脂,煎煉亦可作藥而不中啖。膽,陰乾用。然亦多偽,欲試之,取粟顆許,滴水中,一道若線不散者為真。其足蹯,為食珍之貴,古人最重之,然臑之難熟,多食之令人耐寒。腦髓作油摩頭,可去白屑。有痼疾者不可食熊,令人終身不愈。熊惡鹽,食之則死。
陶隱居云:此脂即是熊白,是背上膏,寒月則有,夏月則無。其腹中肪及身中膏,煎取可作藥,而不中啖。今東西諸山縣皆有之,自是非易得物爾。痼疾不可食熊肉,令終身不除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