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经序
夫针术玄奥。难究妙门。历代名工。恒多祖述。盖指归有异。机要互陈。或隐秘难明。
或言晓宗斯经将来夫黄帝正经者。是先圣之遗教。及后人之令范。是以先明流注孔穴。靡不指名其原。若或苟营指从缘春夏阳气在上。人气亦在上。故当浅取之。秋冬阳气在下。人气亦在下。故当深取之。是以春夏各致一阴。秋冬各致一阳者也。然春夏温必致一阴者。初下针沉之。至肾肝之部得气。乃引持之阴也。秋冬寒必致一阳者。乃初纳针浅而浮之。至心肺之部得气。而内之阳也。
是谓春夏必致一阴。秋冬必致一阳者也。凡孔穴流注。所出为井。所流为营。所注为俞。所过为原。所行为经。所入为合。此针之大法也。春刺井。夏刺荣。仲夏刺俞。秋刺经。冬刺合也。
行于经心。出少冲为井。手少阴脉也。流于少府为营。注于神门为俞。过于通理为原。行于灵道为心包络脉。手厥阴之脉也。出于中冲为井。流于劳宫为营。注于大陵为俞。过于内关为原。
大肠。出于商阳为井。手阳明脉也。流于二间为营。注于三间为俞。过于合谷为原。行于阳三焦出于关冲为井。手少阳脉也。流于腋门为营。注于中渚为俞。过于阳池为原。行于支沟小肠。出于少泽为井。手太阳脉也。流于前谷为营。注于后溪为俞。过于腕骨为原。行于阳足三阳三阴穴流注者。
胃。出厉兑为井。足阳明脉也。流于内庭为营。注于陷谷为俞。过于冲阳为原。行于解溪为胆。出窍阴为井。足少阳脉也。流于侠溪为营。注于临泣为俞。过于丘虚为原。行于阳辅为膀胱。出于至阴为井。足太阳脉也。流于通谷为营。注于束骨为俞。过于京谷为原。行于昆脾。出隐白为井。足太阴脉也。流于大都为营。注于太白为俞。过于公孙为原。行于商丘为肝。出大敦为井。足厥阴脉也。流于行间为营。注于大冲为俞。过于中封为原。行于中都为肾。出涌泉为井。足少阴脉也。流于然谷为营。注于太溪为俞。过于水泉为原。行于复溜为又云。能知迎随之气。可令调气。调气之方者。必在阴阳。然所谓迎随者。知营卫之流行。
随其坚付取之其病又云。刺营无伤于卫。刺卫无伤于营。然针阳者卧针而刺之。刺阴者。先以左手捻。按所针又云。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者。然是金木水火土。当互相平也。缘东方木。
西水方补又曰。夫言气实者热也。气虚者寒也。针实者以右手持针。左手捻按开针穴以泻之。虚者以又云。虚者徐而疾。实者疾而徐。徐即是泻。疾即是补。补泻之法。一依此也。下针之时。
转也不转鱼食缓缓若肚者如人行三里许。悉人嘿嘿而不言。安心大坐。候气脉安定。乃可下针。
又云。夫针之者。不离身心。口如衔索。目欲内视。消息气而不得妄行针。针入一分。
知天者无主筋髓五日死。刺若中肾。六日死。刺若中肺。三日死。刺若中脾。十日死。刺若中胆。一日半死又云。无刺大醉。无刺大怒。无刺大劳。无刺大饱。无刺大饥。无刺大渴。无刺大惊。以上古之深诫也。
又黄帝问歧伯曰。余闻九针之名。上应天地四时阴阳。愿闻其方。传于后代。歧伯对曰。
九八七应应九针通九窍。除三百六十五节气。此之谓各有所立也。黄帝问曰。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天地合气。别为九野。分为四时。月有小大。日有长短。万物并至。不可胜量。虚实 吟。敢问其方。歧伯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可胜竭。故针有悬布天下者五。黔首共余食莫知之也。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制砭石小大。五曰知脏腑血气之诊。五法俱立。各有所先。今末世之制也。虚者实之。满者泄之。此皆众工所共知也。若夫法天则地。随应而动。和之者若响。随之者若影。道无鬼神。独来独往。黄帝曰。愿闻其道。歧伯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存针。众脉不见。众凶弗闻。外内相得。无以形先。可玩往来。乃施于人。人有虚实。五虚勿近。五实勿远。至其当发。间不容 。手动若务。针耀而匀。静意视义。观适之变。是谓冥冥。莫知其形。见其乌乌。见其稷稷。从见其飞。不知其谁。伏如横弩。起如发机。黄帝曰。何如而虚。何如而实。歧伯曰。刺虚者须其实。刺实者须其虚。
经气已至。慎守勿失。深浅在志。远近若一。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今列孔穴图经于后者也。
具列一十二人形共计二百九十穴
在额颅上。直鼻中央。入发际一寸。陷容豆。是穴。督脉气所发。主疗头风。
头气若灸即恐拔气太上。令人眼暗。故不用相续。加灸满五十壮。即以细三棱针刺头上。令宣通热气。若热不止。热气上冲头痛也。慎酒面荞麦。
囟会一穴。在上星上一寸陷者中。是穴。督脉气所发。主疗鼻塞不闻香臭。宜灸之。日灸二灸至四日。盒饭渐可。至七日即瘥。针入二分。留三呼。得气即泻。主疗头风痛。白屑起。
多睡发根不前顶一穴。在囟会上一寸五分。骨陷中。是穴。据甄权针经。一寸是穴。今依素问。一寸五即灸百会一穴。在前顶后一寸半。顶中心。督脉足太阳之会。主疗脱肛风痫。青风心风。角弓反忘三五日讫。绕四畔。以三棱针。刺令出血。以井华水淋。淋令气宣通。不得一向火灸。若频灸。恐拔气上。令人眼暗。忌酒面猪肉鱼荞面蒜齑等物。
天突一穴。在结喉下一夫陷者宛宛中。是穴。阴任脉之会。针入五分。留三呼。得气即泻。
下食及辛璇玑一穴。在天突下一寸陷中。仰头而取之。是穴任脉气所发。主胸皮满痛。喉痹咽痈。
水华盖一穴。在璇玑下一寸陷中。仰而取之。是穴。任脉气所发。主胸胁支满。痛引胸中。
咳紫宫一穴。在华盖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是穴任脉气所发。主胸胁支满也。痹痛骨疼玉堂一穴。在紫宫下寸六分陷中。一名玉英。是穴。任脉气所发。主胸满不得喘息。肾痛骨膻中一穴。一名元儿。在玉堂下一寸六分。横直两乳间陷者中。是穴任脉气所发。宜灸之。
针中庭一穴。在膻中下一寸六分陷中。是穴。任脉气所发。主胸胁支满。心下满。食饮不下。
巨骨一穴。在心脾骨头。是穴日灸三壮至七壮止。主惊痫。破心吐血。禁不可针。针则倒悬冷等云门二穴。在巨骨下气户两傍。各二寸陷中。动脉。应手举臂取之。山桃经云。在人迎下第理肺少商二穴者。木也。在手大指端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白肉际。宛宛中是也。手太阴脉之灸。
故鱼际二穴者火也。在手大指节后。内侧散脉中。是穴。手太阴之所流为营也。主虚热。
洒洒毛坚。恶风寒。舌上黄。身热咳嗽。喘痹走背胸不得息。头痛甚。汗不出。热烦心。少气不满。
出。
在发际直鼻上。督脉上一夫发际是也。足太阳阳明之会。主疗肿气。风痫。
癫风灸二宜热曲差二穴。在神庭傍一寸半发际。是穴。足太阳脉气所发。主心中烦满。汗不出。头项痛。
临泣二穴。在目上 。入发际五分陷者中。是穴。足太阳少阳之会。理卒不识人。风眩鼻塞眉冲二穴。一名小竹。在当两眉头。直上入发际。是穴。理目五般痫。头痛鼻塞。不灸。
通水沟一穴。在鼻柱下人中。是穴。督脉手阳明之会。主疗消渴。饮水无多少。水气遍身肿。
行。
壮。
承浆一穴。在颐前下唇之下。宛宛中是也。足阳明任脉之会。主疗偏风口 。面肿消渴。
面佳息病又除但灸多令人血脉枯竭。四肢细而无力。既复失精神。又加于细。即令人短寿。
俞府二穴。在巨骨下。去璇玑傍各二寸陷中。是穴。足少阳脉气所发。主咳逆上气。喘呕中二穴。在俞府下一寸六分陷中。仰卧取之。是穴。足少阴脉气所发。主胸胁支满。
咳逆神藏二穴。在 中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是穴。足少阳脉气所发。主胸胁支满。
咳喘灵墟二穴。在神藏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是穴。足少阳脉气所发。主胸胁支满。
引神封二穴。在灵墟下一寸六分。是穴。主胸满不得息。咳逆。乳痈。洒淅恶寒。灸五壮。
针步郎二穴。在神封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是穴。足少阴脉气所发。主胸胁支满。
鼻不五处二穴。足太阳脉气所发。在头上督脉傍。去上星傍一寸半。主目不明。头眩风闷。
针入承光二穴。在五处后二寸。是穴。足太阳脉气所发。主风眩头痛。欲呕吐。心烦。针入三分通天二穴。在承光后一寸半。是穴。足太阳脉气所发。主项痛重。暂起仆僵。针入二(三)分攒竹二穴。在两眉头。少陷宛宛中。是穴。足太阳脉气所发。主目视KT KT 。视物不明。眼中热痛。及眼 。针入一分。留三呼。泻三吸。徐徐出之。不宜灸。亦宜细三棱针。
针入三分睛明二穴。在目内 头外畔。陷者宛宛中。是穴。手足太阳阳明之会。主肤翳白膜。覆童子雀目者。
迎香二穴。在禾 上一寸。鼻下孔傍。是穴。手足阳明之会。针入三分。得气即泻。主鼻息呼。
在目下七分。直目童子陷中。是穴。跷脉任脉足阳明二会。主疗KT 眼目不正。口 目 。面动叶叶然。牵口眼。热疼赤痛。目视KT KT 。冷泪。眼睑赤。针入四分半。得气即泻。特不宜灸。若灸无问多少。三日以后。眼下大如拳。息肉日加长。如桃许大。至三十鸠尾一穴。在臆前巨骨下五分。是穴。主心惊痫。发状如鸟鸣。破心吐血。心中气闷。
不喜然。
巨阙一穴。心之募。在鸠尾下一寸。是穴任脉气所发。主疗心中烦闷。热风。风痫。浪言或六分上管一穴。在巨阙下一寸。去巨骨三寸。是任脉足阳明手太阳之会。主心中热烦。贲豚。
气状应中管一穴。一名太仓。是胃之募。在上管下一寸。是穴。手太阳少阳足阳明所生。任脉之会心至四百壮止。忌猪鱼生冷酒面毒食生菜醋滑等物。
建里一穴。在中管下一寸。是穴。治肠中疼痛。呕逆上气。心痛身肿。通灸。针入一寸二分。
下管一穴。在建里下一寸。是穴。足太阴任脉之会。主腹胃不调。腹内痛。不能食。小便赤。腹坚硬癖块。脉厥厥动。针入八分。留三呼。泻五吸。灸亦良。日灸二七壮。至二百罢。
神聪四穴。在百会四面。各相去同身寸一寸。是穴。理头风目眩。狂乱风痫。左主如花。
在鼻直上入发际一寸。是穴。理风头。多鼻涕。鼻塞。三日一报针。入三分。
当阳二穴。在当童人直上入发际一寸。是穴。理卒不识人。风眩。鼻塞。针入三分。
前关二穴。在目后半寸。是穴。亦名太阳之穴。理风。赤眼头痛。目眩目涩。不灸。针入三四白二穴。在目下一寸。是穴。足阳明脉气所发。主头痛目眩。针入三分。先补后泻。
主目禾 二穴。在鼻孔下。侠水沟傍五分。是穴。手阳明脉气所发。主鼻窒口 。鼻多清涕。
出巨 二穴。在鼻孔下。侠水沟傍八分。是穴。跷脉足阳明之会。主疗面风寒。鼻频(音准)上地苍二穴。在侠傍旁四分外。如近下有脉微动者是也。跷脉手阳明之交。主疗大患风者。
其左壮事廉泉一穴。在颔下结喉上舌本间。阴维任脉之会。主舌下肿。难言。舌 设。多咳嗽。
少气分水一穴。在下管下脐上一寸。是穴。任脉气所发。主腹肿。不能食。肠坚腹痛。胃胀不调入五阴交一穴。在脐下一寸。是穴。任脉气所发。主脐下热。小便赤。气痛。状如刀搅。作块状气即石门一穴。甲乙经云。一名利机。一名精露。一名丹田。一名命门。在脐下二寸。是穴。
是遂成结块。崩中断结。灸亦良。日灸二七壮。至一百止。
关元一穴。是小肠募。一名次门。在脐下三寸。是穴。足三阴任脉之会。主脐下 痛。
小便因产落胎中极一穴。一名玉泉。一名气原。在关元下一寸。是穴。是膀胱募任脉足三阴之会。主妇人或因灸亦后顶一穴。在百会后一寸半。枕骨上。是穴。督脉气所发。针入四分。灸五壮。主风眩。
目强间一穴。在后顶后一寸半。是穴。一名大羽。是督脉气所发。主头如针刺。不可以动。
项脑户一穴。在树骨上。强间后一寸半。是穴。一名仰风。一名会颅。是督脉足太阳之会。
主喑门一穴。一名舌厌。在顶后入发际宛宛中。入系舌本。是穴。是督脉阳维之会。仰而取之出之舌泻大椎一穴。在第一椎上。陷者宛宛中。是穴。主三阳督脉之会。疗五劳七伤。温疟 疟。
疰背膊闷。项强不得回顾。针入五分。留三呼。泻五吸。灸亦得。日灸七壮至七七壮罢。在大椎节下间。俯而取之。是穴。督脉足太阳之会。主头重目瞑。洒淅寒热。
脊身柱一穴。在第三椎节下间。是穴。督脉气所发。灸五壮。主癫疾。螈 。怒欲煞人。
身狂神道一穴。督脉气所发。在第五椎节下间。俯而取之。是穴。主寒热头痛。进退往来。
疟至阳一穴。在第七椎节下间。俯而取之。是穴。督脉气所发。主寒热。解烂淫乐。胫酸。
四筋缩一穴。在第九椎节下间。俯而取之。是穴。督脉气所发。主惊痫。狂走癫疾。脊急强。
脊俞一穴。一名神宗。一名脊中。在第十一椎中央。是穴。督脉气所发。治风痫癫邪。
温病悬枢一穴。在第十二椎下节间。是穴。督脉所发。主腰脊强。腹中上下积气。针入二(三)分命门一穴。一名属累。在第十四椎节下。俯而取之。是穴。督脉气所发。主头痛如破。
身热腰俞一穴。一名背解。一名髓孔。一名腰注。一名腰户。在第二十一椎节下。陷者宛宛中。是穴。挺腹地。舒身。两手相重支额。纵四体。然后乃取其穴。是督脉气所发也。主腹髋七壮。
至七七壮止。慎房事。不得擎重物。甲乙经云。针入二寸留七呼。灸三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