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初句等者。以前遺民云而今談者欲求聖心之異等。故今舉而責之。隨聲下。十地論釋示說分齊中文。論云。隨聲取義有五過失。一不正信。二退勇猛。三者誑他。四者謗佛。五者輕法。雷同者。謂春雷一發百蟄同起。今取同義。俱出下。彼四十一篇云。大方無隅。大器晚成等。用其文不取其義。廉隅。廉稜隅角也。前識下。彼三十八云。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今謂前境所發之識謂之前識。
疏。由前下。謂即言定旨等。通成此二見也。
疏。不合下。中論云。因有而生常。因無而生斷。
疏。初二句下。潛用大鈔。謂緣生恒無性。無性恒緣生。理事無礙也。
疏。初二句下。可物。執取於物也。紛紛紜紜。廣多之貌。三假者。仁王經大意云。法假即相也。名假即一切諸名。受假者。謂妄想領納也。陳。列也。如不真空論釋之。真空下。即還源觀序。初二句。迷真智而成妄想。次二句。迷真如以成名相。物非下。境空也。受取下。心空也。名相性空即圓成性。大論四十一云。取色取名故名為受等。
疏。不取下。依境辨心靡無也。意云。名相即虗而令智照自寂。實相妙存靈知昭昭。若依大論釋之。不取者取之成過故。不捨者捨之失益故。
論。此攀緣等者。論出經意。謂離心緣相。
疏。初句等者。疏示頗略。今復釋之。智之生者。妄智之心依名相而生。法本下。法謂諸法。即指名相。名相之法無自性生。性相俱離。故云無相。境既無相。心亦寂滅。事之初現曰兆。華嚴下。本疏略云。量智則遍入三世。理智則悉皆平等。四無所畏下。放光。大品。智論等甚廣。圓覺普眼章疏云。一正知一切法無畏。謂佛誠言我是一切正智人等。二說盡諸漏及習無畏。言我漏盡等。三說一切障道法無畏。四說出苦道無畏。佛作誠言。說此四法決定無畏。智論云。得無所疑。無所忌難。智慧不却不沒。衣毛不竪等。汗竟弗生者。智論二十六云。薩遮尼犍子銅鍱鍱腹自誓言。無有人得我難而不流汗破壞者。大象乃至樹木瓦石聞我難聲亦皆流汗。作是誓已。來至佛所與佛論議。佛質問之皆不能答。汗流淹地舉體如漬。佛告尼犍。汝先誓言。無有聞我難者而不流汗。汝今流汗淹地。汝試觀佛。見有汗相不。佛時脫鬱多羅僧示之。言汗在何處。復次有人言。或有頭汗身不汗者。佛頭雖不汗。身必有汗。以是故佛脫鬱多羅僧示其身。因是外道大得信向皆入佛法中。是智慧因緣身業隨行。十力者。略以二門示之。一依梵行品出名。二依智度論釋義。初者。一是處非處智。二過現未來業報智。三諸禪解脫三昧智。四諸根勝劣智。五種種解智。六種種界智。七一切至處道智。八宿命無礙智。九天眼無礙智。十永斷習氣智。然此十智唯一諸法實相智。此智約度人因緣有十種用。故為十也。二依智論釋義者。然論文極廣。今略示之。一是處等者。有二意。一道理相應名是處。不相應名無是處。如論云。女身作輪王無是處。二轉輪王一時出世無是處。二佛一時出世亦如是。反此。男子作輪王等有是處也。二因果相應有是處。如行善得善報。行惡得惡報。有是處。行善墮三塗。行惡生人天。無是處。二業報智者。謂佛知一切眾生所作。有過去業過去報。亦有過業招現在未來等報。現在未來等業招報亦然。此則智為能知眾生業報所知也。三諸禪解脫三昧智者。禪謂四禪。佛知是禪佐助道法。禪攝一切****。三昧即定。定說解脫攝一切定。如是一切諸禪定解脫即三昧。佛以甚深智力悉知等。四諸根勝劣智者。佛知眾生利根鈍根上根中根下根。是人如是根。今世能得初果二果等。此人得初禪二禪等。如是等一切眾生上下根相皆悉遍知等。五種種解智者。解謂欲解。謂眾生信喜好樂種種不同。如孫陀羅難陀好五欲。提婆達多好名聞。須彌剎多羅好世間財利。乃至如舍利弗好智慧等。如是佛悉遍知等。六種種界智者。界名為性。佛知世間種種別異性故。性名積習從性生欲。謂眾生各各之性差殊無量不可數。佛知眾生如是生如是欲。可度不可度。定不定。今世可度後世可度等。佛悉遍知。七一切至處道智者。業即是道。業因緣故遍行五道。業能有所至故。如無漏思業至三乘聖道。以是故諸業是一切至道。一云一切聖道名道。以此聖道隨意利益。故云一切至處道也。又云一切善道。一切惡道。一切聖道。各各知其至處。佛悉遍知。八宿命無礙智者。宿命有三。一六通中宿命通。二三明中宿住智證明。三十力中一力也。外道凡夫有通而無明。二乘有通有明而無力。佛則具之。以此知己身及眾生無量無邊世中受如是報。因如是業。所更種種。佛悉遍知。九天眼無礙智者。佛用天眼見眾生生死處。凡夫天眼極多見四天下。聲聞傍見小千界。梵王亦然。辟支佛見百千世界。諸佛見無量無邊世界。又云得天眼最第一者阿平盧豆****四大造色半頭清淨。如來天眼四大造色遍頭清淨。是為差別。十永斷習氣智者。即漏盡智也。煩惱習氣俱名漏。智能盡之。非二乘所及。諸佛自知盡漏。亦知盡他人漏等。論又問曰。是十力何者最勝。答曰。各各於自事中大。如水能漬。火能燒。各自有力。有云初力為大。能攝十力故。或漏盡力大。事辦得涅槃故。已上略釋名題。欲廣知事義如論。事無不契者。總相釋云。謂說理如理。說事如事。說業如業。說果如果等。達僧祗下。即華嚴阿僧祇品也。此品佛說以此品中僧祇為大數之首。數之復至僧祇。始名僧祗僧祗。乃至不可說不可說。復數不可說不可說以至不可說不可說轉等。表因位難知。故佛親說。此乃後得智用之力也。塵墨者。法華化城喻品云。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假使有人磨以為墨。過於東方千國土乃下一點。乃至如是展轉盡地種墨。是人所經國土。若點不點。盡磨為塵等。如是微細聖智悉知。窮法界下。法界雖通事理。且屬一真法界。此一真法界與餘法界作泉源故。何者。謂此一真。舉體常為萬法。舉體常自寂然。返流隨流皆依此故。故大經雖列四種法界。統以一真而無源故。
疏。字悞下。定傳寫之謬也。正意云。為遣有知而生無知。有知既祛。無知何立。第一義中無無知也。無有知也。故華嚴十六云。無中無有二。無二亦復無。意謂因一生一元無自性。論至於此。故兼拂之。以顯真照非有非無。至妙之趣在理實當。肇公復起不易吾言矣。然自唐迄今諸家。皆隨論文釋義。人之常見多守文定義。是古非今。文義乖訛強生穿鑿。吾不與也。
疏。權實下。初示中道。寂照同時故云雙現。二德同寂故云雙亡。孰能等者。疏釋略也。據論令使二言。似屬權智。感而動之。令智有也。感謝而靜。使智無也。此釋順文。然實智必具。故以動為權。靜為實。此之二智皆非有無。論故屬對。各一邊說之。亦互隱互顯。
疏。且徵等者。謂略却無起無滅等。起信下。即彼中說帶言真如空如來藏。非有。非無。非非有。非非無。非亦有亦無五句也。此中具有四句。言非有者。謂非斥彼執有之情。般若非是非有也。餘例知。
疏。放光下。至涅槃論具示。淨名弟子品亦云。其說法者無說無示。其聽法者無聞無得。以知下。知謂情解知見。此是迷真之病根。事須剪伐。然後見法。古人云。心不可傳。相契名傳。此之謂也。以前下。遺民問後索其證據。故論主引教出理。具足示之。末段引放光。又示無說之理。絕言之道。心知非傳。貴在玄契爾。
疏。據前下。通辨論文。問在後而答在前。照前可知。
疏。大品等者。然諸經多有。有執下。但內學之人於真空幻色之理未了。有是執也。一執青黃等色為實。異於真空。故經云。色不異空。謂幻色不異真空。二有執真空在於色外。異色而有。故經云。空不異色。謂真空不異於幻色故。三小乘等析破色法始空。色非即空。四有執空非即色。故經云。色即是空等。廣示如法界觀。寶性下。即彼論第四。略云。散亂心失空。眾生者。謂初發心菩薩。起如是心。實有法斷滅。後時得涅槃。是菩薩失空如來藏修行。又復有人以空為有物。我應得空。又生如是心。離色等法別更有空。我應修行。令得彼空等。釋曰。初計色滅方空。今言色即是空。此計自遣。第二計空別為一物。今云空即是色。此見即遣。三則計空異色。今云空不異色等。此計亦遣。今以下。通出上下論意。此段辨二諦相即之境。後段示權實相融之心。
疏。前四句等者。遺民謂心兩異縱而奪之。若一下。謂一心見色。一心見空。同時兩心並照二境。何有此理。疏中以兩心分經四句合而明之。從其省約。
疏。謂凡夫下。據疏意。以依他所執之法緣生性空故。令遍計能取之情自空。凡夫不了依他性空。故起遍計執實定相。不同法相。存依他之似有但空遍計。非色之非。斥破之辭。
疏。前二下。論意云。不於空中非斥其色。只於色中非之。故云非色。疏云。色空不異者。以非色含空義故。
疏。承上等者。意云以境求心。境既融而非殊。心亦即而不異。直以一心齊照。約諦分之為權為實。豈以諦二二於心乎。故仁王經云。於諦常自二。於解常自一。會違等者。古釋但會色不異空等四句。謂四異執教亦不同。予謂經雖四句不同者。大底明色空不異。由不異故相即。皆二諦相融之意也。故今約法相會之。彼宗說二智在賴邪識中。法爾道理各有種子。登地已去別發現行。本智照真。後智了俗。二諦區分三智別照。如此何邪。答由群情不同等也。
疏。依心等者。疏初斷定四句之中皆初示境後辨心。初句中既實而恒權。如何前云失撫會之功。二句中既權而恒實。如何前云異乎無相。三句中可知。四句中下。且依句數來勢釋之。由非有故所以無。由非無故所以有。乃亦有亦無句。此意正雙遮時而恒雙表。此中下。辨具心境。文理下。論語公冶長篇云。子在陳曰。歸與歸與。吾黨之小了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今謂文理明白似不犯乎此責。
疏。即真下。顯非二也。義引放光等經。
疏。承前等者。出論中再標談者之意。差謂下。差謂差似。論主比擬遺民之意。非敢直非。但差乎空有兩心等也。輔教編訓脫忽也。亦通。
疏。玄機下。疏取前論以釋此。前云懷前識以標玄。存所存之必當。今云若能捨己心等。前云即言定旨尋大方而徵隅。此云尋玄機於事外等。令忘言捨情可契也。推移下。謂隨宜進止。如秤錘在衡推移不定。
疏。為即下。依理反責。
論又云等者。答是當之問。亦可下。就而示之。
疏。心有下。凡有所住。情念乃生。起諸惑業。
疏。有所著者。著心只在一可字。
疏。名相等者。名相是境。起好惡是情生。由境有違順。令心生好惡。好惡既彰則憎愛****。諸業隨作。三報鬱典。四生往來。皆由一著字。苟亡此著。則外亡名相。內消美惡。業華無由而開。報果何由而結。
疏。初二句下。識以了別為義。知即妄知。識乃心識。知覺識用。次二句下。約相約名以辨非相非名。
疏。是當等者。謂有住之情只住於名相。真至者。真是至當之情。非般若神心。
疏。此有下。出意也。一令下。令遺民等也。二顯下。論主本意。異執下。執言定理之儔。隨言相而生見。由言相異故令諸見不同。不能殊途而同歸。言象本空者。非空不能顯理也。聖心本絕者。非言非相也。跡可例說者。但改言字作跡字。讀之可了。
疏。擬心等者。瞥然而起即成一念。亦剎那心也。謂念起已差。況隨念生分別。依分別起言相。執言相求玄理。展轉相因遠之又遠。然遺民下。出意也。遺民以遠公為師。以生公等為友。英悟敏識固非淺淺。而覽此論豈實有疑。但再叩玄關。令更析玄理以覺後來。而未達者苟見此論謂實不了。殆執跡迷旨之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