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5658000000016

第16章 涅槃无名论(3)

位体第三 尚书云。位次也。如阶品次高下不同。今明涅槃体相次第。故云尔也。无名曰。无名是答。答家明涅槃本无名字。故曰无名也。盖是涅槃之外称下。涅槃正体非有非无。言有言无。乃是应物假名。故云外称也。而存称谓者封名志器像者耽形。存称谓者。谓著名字人也。志器像者。谓著形相人也。封封执。耽耽著也。名也极于题目下。言名字者。但能游在于题目之内。已外不能名也。形但尽在于方圆之内。降此之外本能形也。方圆有所不写下。言方之与圆。不能图写得非方圆之法。题目亦不能传得非题目之法也。焉可以名于无名下。焉可者不可也。无名者。非题目法。无形者非方圆法。所谓涅槃也。难序云有余无余者下。前难中所序有余无余也。信是权寂致教之本意下。谓序有余。是权教意。所序无余。是实教意。权谓显也。实谓隐也。但未是玄寂绝言之幽致下。玄寂谓寂灭真理也。环中空也。术者道路也。韩子云。弃灰于术者斩指。此古法也。子独不闻正观之说下。二经是正观文也。然则圣人在天下寂漠虚无下。言圣人应物如此也。无执。谓无所执著也。无竞。谓不与物竞也。涅槃云。世智说有。我亦说有。世智说无。我亦说无也。即其事耳。譬犹幽谷之响明镜之像。此二喻喻后。不喻前也。不知所以来而来。不知所以往而往也。恍焉而有下。此亦是来往义也。动而逾寂。逾越也。越动越寂。越隐越彰也。变化无常。言不恒也。其为称也因应而作。谓因应化。故有称谓动作耳。然则有无之称本乎无名。本是无名。从应化故。方有有无之名耳。无名之道于何不名。于于也。虽曰无名。无所不名种种名也。是以至人下。明种种应现也。原夫能天能人者。原本也。若实是人。则不能为天。若实是天。则不能为人耳。果以非天非人。而能应化人天耳。其为治也。谓圣人治化世间也。应而不为下。虽应化而终无心有所为作固事。而为无所施设也。施莫之广。广施设也。为莫之大。言大圣凡所施为。人天六道。小圣小贤。更莫能加莫能过。故云施莫之广。为莫之大也。返于小成。返在小也。归于无名。返归无也。经曰菩提之道不可图度下。此是修行道地经文也。然则涅槃大道下。结归非有非无耳。而惑者下。非惑计也。岂足以榜玄道而语圣心者乎。不得以有无边见。题榜涅槃之道。语般若之心也。题谓名题。榜者榜示。言涅槃无名。不可如此而得耳。意谓至人寂泊无兆下。通示至人之相也。隐显同源者。谓隐显无别。即如下说也。何则佛言吾无生不生下。无有生处。而不受生。此大品经文也。彼具文云。菩萨终不受胞胎。终不受五欲。无生不生。终不为生法所污。今加以无形不形。准生言之耳。以知存不为有者。此结不有也。以此文证。故知存不为有也。有本云。以知存不为有更加亡不为无者。非也。亡不为无。自在后文。不阙此段也。经言菩萨入无尽三昧。此下方明亡不为无耳。此经未详。又云入于。般涅槃而不入于涅槃。此涅槃经文也。彼云般涅槃时。不般涅槃耳。以知亡不为无者。此句始结不无也。以此经文。故知亡不为无耳。亡不为无虽无而有下。此两句但覆疏非有非无耳。然则涅槃之道。果出有无之域。绝言像之径为句也。果决定。定出有无之域。定绝言像之经也。断矣者。判断分明。可得知矣也。子乃云下。非前说也。无乃乖夫神极。无乃乃也。无乃乖者。意言乖也。经曰法。身无像应物以形下。形现也。缘境也。万机顿赴而不挠其神。言圣应感之道。一时适赴万缘。心神不挠乱。说文云。挠字扰音。文字集略云。挠者曲行也。一时各对千难。而思虑无所挠浊也。动若行云止若谷神。行云虽动而无心。谷神虽止亦无心也。谓山谷之神老子谷神不死。是谓玄牝。谓能养神。如山谷之神。则不必死也。注云谷养神者。非也。无器而不形。有缘皆现也。无感而不应。有扣皆应也。然则心生于有心。众生有心感之。则现形像耳。故金流而不燋者。庄子云。至人也物莫之伤也。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今言不焦即不热也。日用而不动老云。用之不勤。勤劳也。纷纭自彼于我何为。纷纭缘自纷纭也。圣人常静。我者圣人也。所以智周万物而不劳。圣智通鉴万物。何所苦劳者。为无心也。身形应八方而无患害者。为无身无我也。益不可盈损不可亏。欲益之而不可益。欲损之而不可损也。宁复痾疠中逵寿极双树。痾疠病也。逵道路也。尔雅九达谓之逵。双卷泥洹经云。佛将涅槃。向拘尸国。中路患痢。后至双树。遂即涅槃。今言何有斯理也。涅槃经云。佛正说法。至第十卷。中途现病。此亦痾疠中逵也。灵竭天棺体无焚燎。佛涅槃后。叠缠绵[果/衣]。入金银椁。次铜次镜。盛满香油。以火焚之。此是转轮圣王之法。故云天棺也。焚燎皆烧也。而惑者居见闻之境。寻常耳目见者。见灭烧尽。大谓圣亦然耳。寻殊应之迹。寻遂事迹。有谓言定有。无谓言定无也。秉执规矩以拟大方。贾逵注国语云。秉执也。规圆矩方也。大方谓大乘也。老子云。大方无隅。何得执规矩以拟议耶。欲以智劳至人下。谓有智为劳有形为患也。舍有入无因以名之。舍有为入无为。名涅槃也。故云因以名之耳。岂所谓采微言于听表。言微言深妙。可以意得。玄根冲邃。可以理宣。执言取相者。此非采微言于视听之表。拔玄根于虚无之境也。

征出第四 征责涅槃出有无外。故云征出也。有名曰夫浑元剖判万有参差。剖开也。判分判也。老子云。有物浑成。先天地生。谓之为道。今言浑元。即斯道也。易云。天地未分。谓之大易。元气始萌。谓之大初。气形之端。谓之太始。形变有质。谓之大素。质形已具。谓之太极。形气既分。曰两仪。以人参之。曰三才。今言参差者。即三才之间。万有诸法如此也。有既有矣不得不无下。言有法终归于无也。必无因有耳所以高下相倾。举体例。皆相待有也。此自然之数者。言理极数自然矣。数极于是。理数极此也。化母所育理无幽显。化母道也。育养也。若幽若显皆道生也。恢诡谲怪无非有也。恢大也。诡戾也。谲乖也。怪异也。今云。此等诸法皆是有也。诡谲字。或有从心者。字林尔也。有化而无无非无也。有变化即成无也。然则有无之境理无不统。理皆统摄诸法也。经曰有无二法摄一切法。此是诸经大义也。虚空谓太虚也。数缘尽。以智数断烦恼惑尽也。非数缘尽。谓不由智数。自然而断者。如须陀洹人。初得果已。三恶道业自然而尽。不由智数断之令无。智所断者。谓五见及疑也。数缘尽即涅槃也。此言涅槃是无为法。不得非无也。核责核也。为定是有。为当是无果。若无也无则无差。若定是无。无则无别。同无为之无也。总而括之即而究之。双论有无两法也。无有异有而非无下。异有即是无。异无即是有也。而曰有无之外可有妙道下。非前说也。吾闻其语矣。虽闻此语。心未信矣。

超境第五 超谓超越。境谓境界。明涅槃之法。超越有无之境界也。无名曰有无之数诚法无不该。诚信也。该括也。统摄也。然其所统俗谛而已。而有无之法。但摄俗法也。经曰真谛何也下。此是引经文。或是释经语。引经文者。通真俗两句。皆是经文也。释经语者。经言真谛者。涅槃是也。经言俗谛者。有无是也。何则有者有于无下。对明有无。皆俗法也。然则有生于无下。有从无生。无从有生也。有无相生其犹高下相倾。此直世间之事耳。然则有无虽殊俱未免于有。言有言无。皆俗谛有法也。此乃言像之所以形下。言必言于有无。像必像于有无。是之与非。皆因有无而起。或有以有为是。以无为非。或有以无为是。以有为非也。岂是统夫幽极。此之有无。既是是非之境。不得统摄涅槃幽极法也。良以有无之教止于六境耳。有无之数。但在六尘境界也。六境之内非涅槃之宅故借出以祛之耳。六境既非涅槃。故云涅槃出有无耳。云言也。庶希道之流。庶冀望也。希冀慕也。仿佛谓近真而非真也。幽途谓玄道也。托情谓安心也。绝域谓至理也。得意亡言。取意弃言也。言者所以在意。得意亡言。吾安得亡言之人。与之言哉。体者解也。解其非有非无。明是中道也。岂曰有无之外别有一有而可称哉。不离有无。条然别有一妙有。谓之涅槃也。经言三无为下。解前无为难也。纷挠谓邪乱也。笃甚也。尤过也。绝有之称莫先于无。破有要假于无。故说三无为明涅槃。是数缘灭以破众生有病耳。故借无以明其非有。借无为名。明涅槃不是有为也。明其非有非谓无也。但言非有。非即无也。

搜玄第六 搜谓搜括。玄谓玄妙。搜括玄妙之所在。故云搜玄也。有名曰论云涅槃既不出有无下。牒前语也。不在有无则不可于有无而得之下。定宗也。求之无所使应都无然复不无其道。既无定求之处。则应都无涅槃。而复不得云无涅槃也。其道不无则幽途可寻。言幽玄途略可寻求耳。所以千圣同辙。千圣言多佛。多佛谓诸佛。诸佛皆同此辙。辙车辙。喻正道也。诸佛皆遵此辙。无有虚返。虚返者。谓前无涅槃。然后却返也。其道既有下。既有涅槃之道。而复言其不出不在。必应有意。愿欲闻也。

妙存第七 非有非无。是谓妙有。故云妙存也。无名曰夫言由名起下。言因名字。名字因体相也。相因可相无相无名也。若以义分之。则因可相属前科。谓相貌因可相而立也。无相无名下。覆遣前语。诸法无相。是故无名。以无名故无言说。以无言说故不可闻也。若以文势读之。则相因可相。无相无名为句也。经曰涅槃非法非非法下。涅槃十九云。如来涅槃非有非无。非有为非无为等。今述彼大意也。子欲闻之耶。而汝欲闻。当为说也。小雅云。而如汝乃。尔若皆汝也。虽然善吉有云。此大品经文也。庶述其言亦可以言。汝既望述其言。今亦可以言说也。净名曰不离烦恼而得涅槃。此是彼舍利弗章中语耳。天女曰不出魔界下。即净名天女语也。彼云佛说淫怒痴性。即是解脱。解脱佛界也。淫怒痴魔界也。然则玄道存于妙悟。若然者。妙悟即见道也。妙悟存于即真。知即俗是真是。谓妙悟也。即真则有无齐观。既知即俗即真。即有无齐一同实相也。齐观即彼已莫二。既能齐观。则此彼何别。已是此也。所以天地与我同根。同一道根也。万物与我一体。同一道体也。同我则非复有无。既知同矣。更无有无之别也。异我则乖于会通。若言万物与我异者。则不能会通也。所以不出不在下。正以万物无别故。道在其中。体之则不出。惑之则不在也。何则夫至人虚。心默照下。释所以不出不在也。虚心者无执。默照者潜通也。妙理皆尽。故无不统耳。怀六合于胸中下。四方上下六合也。明见六合于心中。而心智有余力也。明见万有于心中。而心神无滞执也。至能拔玄根于未始。无始已来。玄理根源。而能拔出。又如群动即静也。恬淡渊默妙契自然。恬淡静也。渊默如渊之澄静也。妙契谓妙悟也。自然谓天然之理也。所以处有不有居无不无。处有不同有也。居无不同无也。居无不无故不无于无下。居无不同无。亦不无于无也。处有不同有。亦不有于有也。故能不出有无。而不在有无。正以处有不有故不在有中。不有于有故不出有中。居无不无故不在无中。不无于无故不出无中耳。然则法无有无之相下。若然者。则知诸法无有无之相等也。无有定有定无相。无有定有定无知也。圣无有无之知故则无心于内下。心是内法。数是外法也。此彼寂灭物我冥一。此谓内心也。彼谓外法也。物我亦是内外彼此也。泊尔无朕乃曰涅槃。寂泊无迹也。图度绝矣。言不可测度也。容可责之于有无之内下。何容可责于有无之内求涅槃也。又可征之于有无之外。容字贯下句。何容复可问有无之外征涅槃乎。

难差第八 史记云。言论相拒。谓之难。今难三乘三位两种差别。故云难差也。有名曰涅槃既绝图度下。领前言也。斯则穷理尽性下。穷尽至理究竟物性也。理其然矣。谓其理实然。无有差别也。而放光云三乘诸道。大品经文也。金刚般若亦云尔也。佛言昔我为菩萨名曰儒僮于燃灯佛所已入涅槃。儒僮之名。诸经散说。已入涅槃。是法华文。彼云。于此时间。我说燃灯佛等。又复言其入于涅槃。今所引者。义意与法华有别。法华燃灯佛涅槃。今引言儒僮涅槃。恐是旧经。翻译有异也。于七住初获无生忍。关河大德。凡言住者。皆是地也。儒僮菩萨见燃灯时。位当七地。得无生忍也。进修三位者。谓八九十三地也。若涅槃一也则不应有三下。双难前三乘之三。及三位之三也。如其有三则非究竟者。若有三乘。若有三位。明知未究竟之道。下既云究竟。何有升降之殊。升谓高升。降谓降下也。众经异说下。诸经各说不同。何为耶中正耶。

同类推荐
  • 唐律疏议

    唐律疏议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说琴

    说琴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台宗精英集

    台宗精英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Tattine

    Tattine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The Skin Game

    The Skin Game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热门推荐
  • 我真的没开外挂啊

    我真的没开外挂啊

    全服武林联赛上,出尘期一桌,超凡期一桌,少年缓缓的问:“无双王者坐哪?”
  • 启禀九爷,那小妾又作妖了

    启禀九爷,那小妾又作妖了

    有一日清晨,九阿哥理着袖扣,却意外的抖落出几枚铜钱。见他英眉微拧,眼如冰锋,哼了一声,问道:“这是怎么回事?”小丫鬟腿软跪地,嗫嚅道:“回九爷,格格说昨个儿晚上您伺候的好,这是给您的……赏…赏钱……”男人气的一脸惨白,薄唇微顿,睨着小丫鬟,追问:“她人在哪儿?”“格格说……您定要打死她的,逃命去了。”那小妾又作妖了!胤禟心里如是想道。--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咸鱼展了翅

    咸鱼展了翅

    一个人,一条路,坑坑洼洼,一道疤,一个印,淡然一笑。看你,笑的云淡风轻。苦楚时,宁愿躲着哭泣。多想是条鱼的记忆。
  • 万界神王

    万界神王

    我成道时,天要泣血,地要哀鸣!时间长河里我称霸群雄,诸天万界里我锋芒毕露!放眼天下,海天之内,世间万宗,任你天才、妖才、神才、鬼才,尽皆要匍匐在我之脚下!若无镇天之意,岂能做逆天之修?我雷力,誓要镇压诸天!求收藏,求推荐,各路神仙,请施展法力神通相助俺吧!
  • 神探驾到

    神探驾到

    跳脱的古代少女杨梧桐是个神探,表示全镇都知道╮(﹀_﹀)╭!表面一本正经的翩翩公子实际是个禽兽,表示只有杨梧桐知道<(`^?)>
  • 战争时期日本精神史:1931-1945

    战争时期日本精神史:1931-1945

    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二战结束,日本以“国体”之名,让包含殖民地在内的全日本帝国笼罩在强烈的国家意识形态支配下,对战争、天皇、国家极端狂热,进而深化其大亚细亚主义与玉碎思想。通过考察日本人的锁国性格与自卑感、知识分子的思想历程、国家的强制力,以及国家与人民的关系,鹤见俊辅精辟地剖析日本如何从一个在明治时期走向富强,精神思想自由、开放的国家,转变为保守、狭隘,法西斯主义横行的侵略国。他进而解释日本知识分子对国家主义的挣扎、反省、抵抗为何会失败,又如何在受到压迫后屈服“转向”,成为军国主义的“共犯”,最终在国家发动战争时,宣传并正当化军国主义和超国家主义,致使日本走向玉碎之路。
  • 万道仙穹

    万道仙穹

    虚空为引擎,乾坤为零一;操作吾自身,程序皆万物。***********?***********哦豁?这是什么神操作? 林源一脸惊愕却又十分兴奋的瞧着眼前的系统,神色开始变得不一样起来。 赚了,肯定赚了,反正亏不了。别人穿越送个破系统就完事了,而他林源……嘿嘿嘿!
  • 美人戈

    美人戈

    她,亡国公主,天玄国第一美人远嫁入北澈国,本只想安分守己做个贤惠的好王妃,好妻子,但痛失孩子的那刻,让她瞬间明白很多,这宫中,也许只有权力才能够活的永久,她明白,东宫俩兄弟虽表面倾心于她,实则只是将她当做了另一个女人的替身罢了,她笑了,这又怎么样?
  • 都市之生死轮回眼

    都市之生死轮回眼

    少年偶得神秘生死轮回眼,一眼掌人生,一眼掌人死;月读,天照,神威,更有须佐能乎;从此醒掌天下权,醉卧美人膝;一眼看破万年,一剑荡遍九州。
  • 政治正当性

    政治正当性

    本书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大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承担的重大研究项目“中西思想史视野中的政治正当性”的阶段性成果之一。本书作者都是研究中国与西方思想史、政治哲学的专家学者。当他们从古今中西各自的专业视角研究了政治正当性在不同的时间与空间的理论形态和话语方式之后,发现即使在不同的文明模式和现代性轴线上,不同形态的政治正当性依然面临着共同的问题意识和时代困境。遂围坐在一起,以自由讨论的方式进行了一场关于政治正当性的古今中西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