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行疏鈔。載西域。皆朝中嚼齒木。盥漱清淨。方行禮敬。淨穢不相雜也。
鈔。楊枝有五利。一。明目。二。除痰。三。除口氣。四。辨味。五。消食。發隱。草木。都為鬼神所棲。上有宮室。人自不見。故木不可輕伐。
漱口偈 澡漱口齒。當願眾生。向淨法門。究竟解脫。
【箋】食時。菜甲遺齒脥間。久之作氣。故食後須澡漱口。言此當願。不但澡漱自己口齒。清淨而已當願與一切眾口齒無量法門。同時清淨。究竟解脫也。
寄歸傳。凡受食。及餘飲食。既入其口。身即成觸。要將淨水漱口之後。方得觸餘人。若未澡漱被觸人。並成不淨。
禮拜第七
【箋】大方廣寶篋經。智燈聲聞問文殊言。云何禮佛。文殊言。若見法淨。名見佛淨。若身若心。不低不昂。正直而住。不動不搖。其心寂靜。行寂靜行。是名禮佛。華嚴孔目。三種禮佛。一。成過禮。謂禮佛時。身儀不正。與輕慢相應。如碓上下。佛制有過。二。相似禮。謂禮佛時。身儀雖似端正。與雜覺相應故。三。順實禮。謂禮佛時。身義端正。與正智相應。隨順實禮故。華嚴隨疏演義。凡禮敬三寶。必須五體投地。所以折伏憍慢。用拜虔誠故。一右膝。二左膝。三右手。四左手。五首頂。一。願我右膝著地時。令諸眾生。得正覺道。二。左膝。願我左膝著地時。令諸眾生。於外道法不起邪見。悉得安立正覺道中。三。右手。願我古手著地時。猶如世尊坐金剛座。地震現瑞。證大菩提。四。左手。願我左手著地時。令諸眾生。遠離外道難調伏者。以四攝法。而攝取之。令入正道。五。首頂。願我首頂著地時。令諸眾生。離憍慢心。悉得成就無上菩提。增一阿含經。禮佛五種功德。一。端正。因見佛相好。發歡喜心。而生渴仰。來世即得相貌端正。二。好聲。因見佛相。三稱南無佛名。來世得好聲音。三。多饒財寶。於諸佛所。而作大施。散花燃燈。來世獲大財寶。心無貪者。四。生長者家。若見如來相好長跪叉手至心頂禮。來世生長者家。五。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上。由敬禮佛所獲功德。來世得生善處及於天上也。珠林。既知聖教。禮佛功德不可思議是故行者。常預作意。不得自惰。恐無常忽至。瞻禮無處。譬鼠入角。路窮何趣。佛說偈云。命如風中燈。不知滅時節。今日復明日。不覺死輪至。冥冥從業緣。不知生何道。
今此所敘威容相狀。中邊時俗各有異儀。故中天虔敬。震旦不同。彼則拜少而繞多此則拜多而繞少。彼則肉袒露足。而為恭。此則申屣備整。而為敬。翻譯。槃那寐。名出。
聲論。或名槃談。訛云和南。皆翻我禮。禮者。履也。體不備。君子謂之不成人。南山云。四儀若無法潤。乃名枯槁眾生。故天台明四種三昧之法。是知四儀法則。名禮。身業。恭敬。名拜也。
經律禮佛。無侍者敷具之文。此葢憍慢。非至敬禮也。侍者敷具。為山行。及隨處等。然禮佛。必須自敷具或為老病。侍者代敷。可也。今之色力強健者。亦必侍者敷具習為故態。非憍慢而何。大論。禮有三。一。口禮。二膝禮。頭不至地。三。頭至地。是為上禮。口禮者。合掌問訊也。
僧祇。禮拜。不得如瘂羊。當相問訊。善見論。當安慰舒顏。先語平視。和色正念。在前問訊。比丘到佛所問訊云。少病少惱。安樂否。二。屈膝者。即互跪也。今訛云胡跪葢梵世遺種。居竺間葱嶺之北。諸戎羌胡。今經律多翻互跪。以三處翹聳故名互跪。即右膝著地也。涅槃疏。明三義。一。右膝。有力跪。能安久。二。右膝有力。起止便易。三。右膝躁動。著地令安若兩膝著地。則名長跪。輔行。準地持阿含。皆以雙膝雙肘。及頂至地。名五體投地。亦名五輪。五處圓故。西域記。致敬之式。其義九等。一。發言慰問。二。俯首示敬。三。舉手高揖。四。合掌平拱。五。屈膝。六。長跪。七。跪膝地。八。五輪俱屈。九。五體投地。凡斯九等。極一拜跪而贊德謂之盡敬。
五燈。和安通自幼寡言。時人謂之不語通因禮佛次。有禪者問。禮甚麼。師曰是佛。者乃指像曰。這個是何物。師無對。至夜具威儀禮。問今日所問某甲。未知意旨何如。者曰。座主幾夏。師曰。十夏。者曰。還曾出家也未。師轉茫然。者曰若也不會。百夏奚為。乃伺命參馬祖。及至江西。祖已圓寂。退謁百丈。頓釋疑情。有人問師是禪師否。師曰。貧道不曾學禪。師良久。召其人。人應諾。師指椶櫚樹子。人無對。
黃檗。在鹽官殿上禮佛。次時唐宣宗為沙彌。問曰。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僧求。禮拜當何所求。師曰。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僧求。常禮如是事。彌曰。用禮何為。師便掌。彌曰。大麤生。師曰。這裏是甚麼所在。說麤說細。隨後又掌。
禮拜不得占殿中央。是住持位。
【箋】中央。是主法之位。雖前戒。不敢擅占。此位。況後戒者。
有人禮佛。不得向彼人頭前經過。
【箋】其義有二。一。恐妨禮佛正觀。二。恐足起塵悖。觸彼頭面。令彼煩惱故。
凡合掌。不得十指參差。不得中虗。不得將指插鼻中。須平胸高低得所。
【箋】憍慢禮者。謂指合。而掌不合。有掌合。而指不合。由心散慢故合掌下三句正形寫不存觀法。懶惰懈怠之狀。若禮佛不存觀法徒禮何益。論語。手與心齊。高不過揖。與合掌義同。觀音義疏。此方以拱手為恭。外國以合掌為敬。手本二邊。合而為一。表專至一心也脫有個漢。向纔合掌處。頓悟臨濟三玄要旨。也不為分外。
不得非時禮拜。如欲非時禮。須待人靜時。
【箋】朝暮大。眾同時禮佛之時。除此二時私自禮佛。雖是好事。未免招搖動眾。若人靜時。及閒居獨處。無礙時時禮佛。
師禮佛。不得與師並禮。當隨後遠拜。
【箋】尊卑上下。不可紊亂。故不得與師並肩禮佛。隨後遠拜。以別別上下之分。
師拜人。不得與師同拜。
【箋】凡師與人作禮。非前輩耆宿。即師友道。若渾然同拜。不別尊卑故。
在師前。不得與同類相禮。在師前。不得受人禮。
【箋】同類。同學也。古德云。佛前受人禮拜。大不祥。況沙彌年少。正在學地。當禮拜於人。勿受人禮拜也。
己手持經像。不得為人作禮。
【箋】手持經像。即佛在手。凡遇耆宿尊客。俱不應作禮。但云經像在手。不敢作禮。或不免作禮者。須安置經像。然後作禮。
凡禮佛。須精誠作觀。教列七種禮。不可不知。
【箋】珠林。天竺勒那三藏。覩此方不習禮之儀。傳此七種之法。雖通云禮佛。而有是非淺深不同。葢欲人知我慢求名二種之非。而歸身心等五種之正也。從淺至深。修行獲益故。一。我慢禮。謂身雖設拜。無有敬心外覩似恭。內懷我慢也。二。求名禮。亦名唱和禮。謂但要名譽。詐現威儀常行禮拜。實無慇重心也。唱和禮者。口雖稱唱佛名。心實馳求外境也。三。身心恭敬禮。謂口稱佛心心存相好身業翹勤。恭敬供養。無異念也。四。發志清淨禮。謂慧心明了。達佛境界。內外清淨。虗通無。礙禮一佛時。即禮一切諸佛。禮一切諸佛。即禮一佛。以諸佛法身。體本融通故。禮法禮僧。亦復如是。五遍入法界禮。謂想自己身心等法。從本以來。不離法界。諸佛不離我心。我心不離諸佛。性相平等。本無增減。今禮一佛。即遍通諸佛。如一室中。懸百千鏡。鏡鏡皆現。鏡無不照。影無不現。如是正觀。則功歸法界。德用無邊。是名遍入法界禮。六正觀修誠禮。謂攝心正念。雖對佛身。即禮自己。佛身葢由一切眾生本有覺性。與佛平等。為隨染緣。迷於己性。忘認為惡。無始以來。未曾將一燈。一香。一禮。供養己身佛性。若能返照本覺。則解脫有期。故維摩經。觀身實相。觀佛亦然。是名正觀修誠禮。七。實相平等禮。謂前正觀中。猶存有體有觀。自他兩異。今此一禮。無自無他。凡聖體用不二。若見佛可尊。可敬。見凡可卑可慢。此心即成邪執故。
金剛經。是法平等。無有高下。能禮所禮其性空寂。是名實相平等禮。
登殿堂道場 若得見佛。當願眾生。得無礙眼。見一切佛。
【箋】若得見者。言不易見之辭也。既得見佛。當生自慶。然佛性。人人本具。何不易見。惟其本具。故不易見。所謂不見廬山真面目。只因身在此山中。言眾生不易見佛者秪為妄想執著為礙耳。若妄執消盡。本覺始覺。同一圓明。同一清淨。況有生佛之名。能所之相分別哉。所以得無礙眼。即得見佛。得見佛者。即是佛見。見佛見者。即無礙眼。
華嚴疏。十種見佛。菩薩修殊勝行。離諸障礙。稱佛所行。得見十佛。了了分明。如是見者。乃名真見。故云十種見佛。一。安住世間。成正覺佛。無著見。二。願佛出生見三業報佛。深心見。四。住持佛。隨順見。五。涅槃佛。深入見。六。法界佛。普至見。七。心佛。安住見。八。三昧佛無量無依見。九。本性佛。明了見。十隨樂佛。普授見。
燈錄。初祖云若一切作處。即無作處。無作法。即見佛。肇註。行合解道。即見佛。
觀佛偈 諦觀佛時。當願眾生皆如普賢。端正嚴好。
【箋】諦觀。誠實觀也。莫將父母。所生之眼。而觀須將父母未生前清淨正眼觀之也。端正嚴好者。謂普賢因中行願齊修。故其報身福慧莊嚴。世間無比。故當修普賢行願。而成嚴好之相也。
贊佛偈 贊佛相好。當願眾生。成就佛身。證無相法。
【箋】法界次第。如來三十二相。以表法身眾德圓極。人天中尊眾聖之王也。華嚴隨疏演義鈔。有八十隨形好又經云八萬四千相。八萬四千隨形好 如來德相嚴好。贊不可盡。假使以虗空為口。須彌為筆。香海為墨。盡大地為紙。略舉如來一相一好贊之。經劫所不能盡。況以父母所生口。兼以三寸筆。乃欲全舉如來萬德相好。而以是句非句所能贊之哉。故發是願願與當來大心眾生。不離眾生之口。而成佛口。不離眾生之身。而成佛身。何以故。以贊佛故。而成佛口。成佛口故。即成佛身。成佛身故。證無相法。證無相法。是真贊佛。
徵。菩薩曠劫修行乃得成。云何不離眾生之身而成佛身耶。
訓。永嘉云。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未嘗離眾生身。別有佛身也。
徵。既成佛身。云何又曰證無相法。若實有身。不應曰無相。既曰無相。何身成佛。
訓。此正顯佛身相好。贊不及處。句句回互。絕諸滲漏。亦見生佛名異。而體同。若眾生名盡。佛亦何有。故成佛句。為盡眾生之名。無相句。為盡諸佛。之跡。名跡俱空也宗鏡錄心無形相。故號無相法門。亦名無相道場。若於一切相見無相之理。即惟心如來。是無生。即見無相。諸相既無。惟是覺體。名見如來。由是則知佛身無相。
寶訓。懶菴曰。涅槃經云若人聞說大涅槃。一句一字。不作字相。不作句相。不作聞相。不作佛相。不作說相。如是義者。名無相相。達磨大師航海而來。不立文字者。葢明無相之旨。非達磨自出新意。別立門戶。近世學者。不悟斯旨。意謂禪宗。別是一種法門。以禪為宗者非其教。以教為宗者。非其禪。遂成兩家之說互相詆呰譊譊不已。噫。所聞淺陋一至於此。非愚即狂甚可歎息。
釋迦佛因中贊弗沙佛偈。
【箋】四教儀觀音玄記。底沙佛。有二弟子。一釋迦。樂修利他行。所化機先熟。二慈氏。樂修自利行。所化機在後熟。彼佛念曰。多人就一人則難。一人就多人則易。欲今釋迦先成道故。乃捨二弟子入山。時釋迦菩薩。隨後入山。尋師不見踪跡。正行次。忽見彼佛在寶龕中。入火界定。威光赫奕。特異於常。行次忘下一足。經於七日說於一偈。因此精進。超於九劫。在彌勒前成佛。菩薩本行經。佛告阿難。往昔有如來出現於世。號弗沙佛。時彼佛在雜寶窟內。我見彼佛。心歡喜。合掌翹一足。七日七夜。以此偈贊嘆。阿難。我以此偈贊彼佛已。發如是願。乃至彼佛語侍者言。是人過於九十四劫。當得成佛。號釋迦牟尼。我於彼時。得授記。不舍精進。增長功德。無量世中。作梵釋天。轉輪聖王。以是善業因緣力。我得四種辯才。無有一人能與我論。降伏我者。我得成阿耨菩提轉於無上法輪。
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
【箋】此偈與世尊降生機緣合參。乃見世尊舊習未忘。奇哉。九十四劫。而不忘七日舊習。非宿命通。安得若此。今人熟讀章句。隔一日夜。盡情忘却。何能至劫也。其聖凡之隔如此。今人若能發願。亦如釋迦之贊弗沙。亦以此偈七日七夜翹一足。而贊釋迦。其人必親見釋迦。而為授記。復見千百億釋迦。亦不出自心也。釋迦示誕成道。詳早覺偈下。
禮佛作觀偈。
【箋】毗尼日用。報國茂律師所集謂此偈。是文殊菩薩說。藕益法師謂此偈乃唐國清湛然。即荊溪尊者依法華補助儀。第七實相禮作也若然。則日用為文殊說誤矣余復閱補助儀第六正觀禮注此偈則知藕益亦誤矣。余疑荊溪引證文殊之偈。發明。
正觀亦未可知。不然。則集毗尼日用。并較諸宿。何謬至此耶。姑闕疑。質之大方。
大聖文殊師利菩薩贊佛法身四十一頌。出大乘一切境界智光明莊嚴經。在竟凾。若依此頌贊禮於佛。得大辨才。
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