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五時與頓漸之義如是。秘密不定藏通別圓其義云何。答秘密教者。前四時中。如來三輪不思議故。或為此人說頓。或為彼人說漸。彼此互不相知。能令得益。故名秘密教。不定教者。於四時中。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此則如來不思議力。能令眾生於漸說中得頓益。於頓說中得漸益。如是得益不同。故名不定教 藏等四教。行人修行。斷惑證道之法。不可具錄。今當略示。言藏教者。小乘三藏也。一修多羅藏。即四阿含經。二阿毗曇藏。即俱舍婆沙論。三毗尼藏。即五部律等。聲聞依生滅四諦修行。斷三界見思惑盡。證偏真理。緣覺觀十二因緣。覺真諦理。此人斷見思盡。更侵習氣。故居聲聞上。菩薩依四諦境。發四弘願。修六度行。滿三阿僧祇劫。入世第一位。發真無漏。頓斷見思習氣。木菩提樹下。成劣應丈六身佛。為鈍根三乘人。說生滅四諦。現老比丘相。入無餘涅槃〔言通教者。通前藏教。通後別圓。又此教三人同以無言說道。體色入空。故名通教。聲聞但斷三界見思惑盡。不能侵習。如燒木成炭。辟支佛更侵習氣。如燒炭成灰。菩薩正使斷盡。與二乘同。扶習潤生。遊戲神通。淨佛國土。機緣若熟。頓斷殘習。七寶菩提樹下。天衣為座。現帶劣勝應身成佛。為三乘人。說無生四諦。此藏通二教。三人所證雖同。大小巧拙永異。何者。藏則小拙。謂不通於大故小。析色入空故拙。雖當教內三人上中下異。望通三人。則一概鈍根。通則大巧。謂大乘初門故大。體色入空故巧。雖當教內三人上中下異。若望藏教。則一概為利。般若方等部內共般若等。即此教也。言共般若者。共二乘法說也〕〔言別教者。別前二教。別後圓教故也。諸大乘經廣明菩薩歷劫修行。行位次第互不相攝。並此教之相也。此教菩薩行位次第。有五十二。謂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也。十信伏三界見思煩惱。初住斷見。七住斷思。與藏通二佛齊。十住斷界內塵沙惑。伏界外塵沙。十行斷界外塵沙。十向伏無明。習中觀。登初地。破一分無明。證一分三德。謂法身般若解脫也。現身百界。八相成佛。化度群生。然不知上地菩薩舉足動步。次入二地。千界作佛。如是地地功德十倍。從此至妙覺。破十二品無明。坐蓮華藏世界大寶花王座。現圓滿報身成佛。為鈍根菩薩眾。說無量四諦〕〔言圓教者。諸大乘經說佛境界不共三乘位次。捴屬此教。如華嚴云。初發心時。便成正覺。所有慧身不由他悟。法華云。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維摩云。入此室者。唯聞諸佛功德之香。有經云。如人浴大海已用諸河水。如是等類。並屬此教。此教位次。如別教五十二位。然別則位位互不相攝。圓則位位相攝。如帝網珠珠珠相映。於此五十二位。更加五品弟子位。謂一隨喜品。二讀誦品。三說法品。四兼行六度品。五正行六度品。此位圓伏五住煩惱。即外凡位。與別十信同。次追六根淨位。即十信也。初信斷見。現真理。七信斷思。十信斷界外塵沙。與別住行向齊。次入初住。斷一品無明。證一分三德。現身百界。八相化物。與別初地齊。華嚴云。初發心時便成正覺者。即此位成佛。是乃此教真因。謂成妙覺。謬之甚矣。從此至第二行。各斷一品無明。增一分中道。與別妙覺齊。三行已去。別教之人。尚不知名。何況伏斷。故以我家之真因。為汝家之極果。從三行去。至於妙覺。破三十品惑。究竟登涅槃山頂。諸法不生。般若不生。不生不生名大涅槃。以虛空為座。成清淨法身佛。居常寂光土。說無作四諦。是為五時八教之大綱。具如天台妙玄中說〕。
初在寂滅場 十方賢聖會 文殊普賢等 法身諸大士 及與眾龍天 拱之為影響 佛現舍那身 頓說華嚴經 是法不思議 法界以為體 一塵含十方 剎那攝三際 一多即無二 三法無差別 清淨妙法身 湛然應一切 初發道心時 即便成正覺 又令諸大士 各談五位法 亦有善財童 歷參諸善友 各隨其所問 答示種種法 如是圓滿教 大山機所擔 小雖在其座 猶如聾瘂等 譬如喪家子 一日到其舍 見父勢尊嚴 畏懼便他走
華嚴以法界為體。圓融無礙。一多不二。該括始終。無出無沒。不可思議。剎那此云一念。三際是過去現在未來也。謂一念之中。諧盡三世之際。三法者。佛法心法眾生法。經中有如來林菩薩云。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又有金剛幢法慧等諸大士眾。承佛神力。各說五位法門。謂住行向地等妙覺也。又善財童子。覺城東畔。初遇文殊。頓證法界。自此歷參五十三知識。因問各答所知一法。大山機者。經云。譬如日出。先照須彌等諸大山王。佛日亦爾。先照菩薩諸大山王(云云)。是以二乘雖在一席。如聾若瘂。故四教儀云。所說法門雖廣大圓滿。攝機不盡故。未暢如來出世本懷也。喪家窮子事如下注。
佛即作是念 若但讚佛乘 眾生不信受 破法墮惡道 我寧不說法 疾入於涅槃 尋念過去佛 所行方便力 我今所得道 亦應說三乘 是時十方佛 皆現讚善哉 如諸佛所行 且設方便事 脫舍那珍服 著丈六垢衣 不動寂滅場 而遊鹿野苑 先為前五人 轉四諦法輪 聞已即成果 世有三寶名 從茲十二年 說四阿含經 諸有三乘人 依修皆證道 是名半字教 黃葉止啼耳 如父設方便 引子令除糞 止得一日價 便自以為足
法華偈云。作是思惟時。十方佛皆現。梵音慰喻我。善哉釋迦文。第一之導師。得是無上法。隨諸一切佛。而用方便力。我等亦皆得最妙第一法。為諸眾生類。分別說三乘。我聞諸佛音。即趣波羅奈。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以方便力故。為五比丘說(云云)。又珍服垢衣以譬為言。如法華經說。今示其略。有一長者。失子既久。其子遊行。遂至父舍。見父尊嚴。畏懼而走。父遙見之。審知是子。遣使捉來。窮子驚喚。迷悶躃地。長者方便。脫其珍服。即著垢衣。乃接其子。以喻如來現舍那身。頓說華嚴。二乘如聾。竟無所益。如設方便。現丈六身。說生滅法。乃令入道。然不離寂場而遊化鹿苑。不捨本身而示現迹形。言鹿野者。昔群鹿所居。以之名也。事如大論中說。佛趣鹿苑。作是思惟。我欲開於甘露法門。誰應先聞。因念憍陳如等五人。悉皆聰明。又夙有願。先應度之。時五人等投佛出家。世尊喚言善來比丘。鬚髮自落。袈裟著身。即成沙門。佛問。汝知色受想行識為是常無常。為是苦非苦。為是空非空。為有我非有我。五人聞已。漏盡意解。成阿羅漢。即便答言。是五陰法。實是無常苦空無我。諸天唱言。如來今日轉大法輪。世有三寶。謂如來是佛寶。四諦是法寶。五羅漢是僧寶。為諸天人第一福田。又三寶亦云三尊。此三尊稱寶者何。寶性論云。三寶有六義。一者希有義。如世珍寶。貧窮之人所不能得。三寶亦爾。薄福眾生萬劫難值。二者離垢義。如世珍寶。體無瘕謫。三寶亦爾。隨離諸垢。三勢力義。如世珍寶。除貧去毒。有大勢力。三寶亦爾。具不思議大神通力。四莊嚴義。如世珍寶。能嚴身首。令身殊好。三寶亦爾。能嚴行者。令身清淨。五最勝義。如世珍寶。諸物中勝。三寶亦爾。一切世中最為殊勝。六不改義。如世真金。燒打磨煉。不能改變。三寶亦爾。不為世間諸法改故。四阿含者。增一阿含。長阿含。中阿含。雜阿含也。此中分別三界之法。極至二乘之果。但是九部經耳。九部名目文煩不錄。半字黃葉二譬。出涅槃經。如有長者教諸癡子。先教半字。後授滿字。則能易解。佛亦如是。為鈍根人先教小法。漸令入大。又如嬰兒啼哭不已。母將黃葉弄而與之。兒謂是金。悅而不啼。二乘亦爾。證二涅槃。謂是究竟。自以為足。
華嚴與阿含 一時無前後 小見丈六佛 但說阿含經 大覩舍那佛 恒說華嚴經 一佛一音說 機見乃不同 譬如但一水 四見各殊異 又如五天王 見一珠各色
華嚴阿含一時者。佛身是一。法門無二。而機見各異。何者。三藏機。見佛在木菩提樹下。生草為座。現劣應身。說生滅四諦。通教機。見佛在七寶菩提樹下。天衣為座。現帶劣勝應身。說無生四諦。別教機。見佛在蓮華藏世界大寶華王座。現尊特報身。說無量四諦。圓教機。見佛在常寂光土。以虗空為座。現清淨法身。說無作四諦。是則如將一水。天見琉璃。人見水。魚見屋。鬼見火。又如佛以隨色摩尼珠。示五方天王云。此珠何色。東曰青。南曰赤。西曰白。北曰黑。中曰黃。互說異色。而珠圓明。無定色也。佛身亦爾。清淨無礙。但隨機緣。示現四身。非止四身。隨類攝化。則普現六道四生無量種身也。若局論。則華嚴攝在阿含時中。若通論。則華嚴時長。通至五時。何者。彼經云。常說恒說無時不說故也。
佛憫鈍根人 貪著小三藏 謂是究竟法 不生樂大心 欲令入大乘 八載說方等 彈偏以褒圓 斥小而歎大 毀訾二乘人 如焦芽敗種 是斷佛種者 諸佛所難化 二乘聞此語 泣動大千界 迴心耻小法 而生慕大志 如子不畏父 雖出入其門 猶謂客賤人 止宿草庵中
第三方等時。對半說滿。四教俱說。彈斥偏小。褒揚圓大。二乘聞已。耻小慕大。得通教益。訶嘖二乘事。如淨名等經說。如彼窮子。到其父舍。為除糞穢。經二十年。長者告言。汝如吾子。由是之故。於其門內。入出無難。猶處門外。止宿草庵。二乘亦爾。雖聞方等大乘之法。而謂是菩薩事。非己智分。不肯迴小向大。猶居羅漢。
次經廿二年 說諸部般若 諸法皆清淨 色空無罣礙 佛說法度生 而無聞說者 菩薩行六度 亦無能所相 求佛以色聲 是人甚邪倒 觀法離人我 乃名真佛子 佛說如是義 加空生身子 轉教諸菩薩 令知法寶藏 菩薩聞是法 日夜勤精進 得受諸佛記 當成無上道 而彼二人等 雖能為他說 以為非己分 永無希取想 如子受父勑 領知諸寶藏 猶未捨劣心 無懷取一喰
第四般若時。但說空理。破諸有相。言諸法者。謂一切世間陰界入等。及與三乘諦緣度法。乃至諸佛十力菩提。如是諸法。悉皆清淨。無二無別。是以大般若云。五蘊清淨故。一切智智清淨。乃至諸佛無上正等菩提清淨。又金剛經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又云。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又云。菩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我應滅度無量眾生。而無有一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般若論云。其說法者無說無示。其聽法者無聞無得。淨名云。平等真法界。佛不度眾生。空生則須菩提也。以其生時家中庫藏皆空故以名焉。身子則舍利弗也。舍利母之姓。弗者翻云子也。以其母身好故。竺人皆稱身子。空生解空第一。身子智慧第一。而此二人易解般若之義。故佛以般若。加此二人。轉教菩薩令知法藏。心漸通泰。如彼窮子受其父勑。領知眾物。而無希取一喰之意。下劣之心亦未能捨。
佛知機已熟 如癰將欲潰 久默之本懷 正當可暢時 次至靈鷲山 三周說法華 開權顯真實 會三歸一乘 諸法本寂滅 世間相常住 龍女頓成佛 聲聞受佛記 天人及鬼畜 乃至蜎[虫*非]類 一切有心者 無一不成佛 當知佛知見 蘊在眾生心 盡令開悟入 一大事圓成 父知子心大 命聚王與族 家珍悉以付 相對共歡娛
佛興于世者。但為一大事因緣故也。何謂大事因緣。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而機宜不同。故始自華嚴。終至般若。於其中間。先以專大。次復專小。或半滿相對。或權實相隔。橫說竪說。廣演諸法。逗機益物。無有毫差。然非本懷也。及靈山說法華經。令三乘九界咸悟一佛乘。乃暢本懷。大事因緣妙極於此。三周者。法說周譬喻周因緣周。上根於法說周。悟佛知見。得記作佛。而中根抱迷未遣。次說火宅三車譬。乃得領解。得受佛記。又有下根。猶未能解。次說過去因緣。乃能悟入。皆受記莂。開權顯實者。開前四時三教之權。顯一佛乘實相之真。又開眾生三毒妄心。即顯諸佛三德實相。會三歸一者。融會三乘。顯一佛乘。天台智者大師以本迹二門消釋。謂從序品至安樂行品十四品。名為迹門。從涌出品盡經十四品。名為本門。諸經中本迹。以寂場所成法報為本。從本所起勝劣兩應為迹。今經取塵點劫前本坐道場所成三身為本。自大通中間。乃至今日所成三身。皆名為迹。妙樂記云。他人不見今經本迹。但知從勝專求法身。如此法本與眾經共勝翻成劣。若得久本。則近迹不失。若但云法身。尚失中間。何況遠本。玄義云。迹與諸經有同有異。本與諸經一向永異。解曰。迹與諸經同者。謂諸部中圓。異者諸部中兼三教故。本則一向永異者。諸部中不明久遠之本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