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念佛菩薩者。十方三世諸佛菩薩。其數無量。名亦不同。若總念者。境寬心散。三昧難成。應隨有緣一佛一菩薩。專心禮念。則感應易成。即見真身。聞法悟道。普見十方無量諸佛一切菩薩海會圍遶。若於現世。未得親覩。後世隨意必生其處。親承供養矣。故淨土論云。一佛功德與一切佛功德無異。以同一法性故。是以念一佛時。即是念一切佛也。(云云)云何得知有緣者。謂若從善友聞。若從經中見。隨所見聞。即附信心者。是大抵眾生多障故。修諸道業。而中廢頗多。唯念佛者。萬不漏一。譬如世間薄德之人。借王力。則在在所往。無陵犯者。所須無乏。身心無畏。念佛者亦爾。由佛攝故。天魔外道不能惱亂。障滅智增。世世所生。常在佛前。故五停心法云。多障眾生修念佛觀。又經云。靜心念佛。五體投地。則成天業。散心稱念。低頭舉手。則成人業。自是不復墮三惡道。常生人天。受勝妙樂。最後遇佛。證得妙果。言修營佛廟造建僧坊者。安佛舍利及聖形像之所。謂之佛廟。眾僧經行坐臥之處。謂之僧坊。若人敬重三寶。若新造立若修故。所獲功德不可限量。毗波沙論云。比丘經營精舍有五事。一為報佛恩故。二長養佛法故。三為滅凡劣眾自貴高故。四為將來弟子折伏憍豪故。五為發起將來福業故。賢愚經云。須達長者最少女子。端正無比。為國王婦。後乃懷姙。生卵一枚。尋即開敷。生十男子。形貌端正。勇壯非凡。長者異之。將詣佛所。佛為說法。母及十子證阿羅漢。阿難問彼宿因。佛告阿難。過去毗波尸佛滅後。分而舍利起無量塔。中有一塔。將欲崩壞。有一老母。而修治之。有十年少。因行遇見。即共修治。從是已來。不隨惡道。天上人中。恒與俱生。受福快樂。今遭我故。出家得道。又百緣經云。過去維衛佛滅後。末法之中。有一人。行見佛塔小有破落。和泥補之。并買金薄而以塗之。從是已後。不墮惡道。天上人中。身常金色。最後生於迦羅衛城一長者家。身亦金色。世所希有。身光所照。皆作金色。年漸長大。求佛出家。得阿羅漢。又法句喻經云。佛在世時。有一羅漢。持佛髮爪。至罽賓國南山中起塔。常有五百羅漢。晨夕遶禮。于時山中有五百彌猴。見僧遶塔。即共負石學僧作塔。遶之禮拜。時因天雨。山川暴張。眾猿一時沒水而死。生忉利天。尋詣佛所。聞佛說法。五百天子一時皆得須陀洹道(云云)。且此所引一二之緣。乃是少分結緣之者。如此微緣。感報尚爾。奚況始發善心。全辦經營者乎。又彼眾猿學僧戲作。轉報證道。尤可悚然。況復為人誠心施作。所獲功德曷勝言哉。
言塑畫聖形者。夫真佛無形。而假立形像。歸依求願。似如顛倒。然取相凡夫不可向空興敬。故須借像表真。如祈雨者作草龍而禱之。則真龍降霔。建假像而敬之。則真佛垂應。安用以真假為分別乎。如優陀迎王經說。世尊升忉利天。優陀迎。王心懷渴仰。雕栴檀造其像而供養之。世尊降來。像起出門。祇迎真身。讓云。我當不久入滅。像自久住於世。福利一切。吾敢及仁像。即果其言而先入門。佛因為說造像功德。乃云。若人造佛形像。功德無量。世世所生。不墮惡道。常生人天。受福快樂。身恒金色。眼目清淨。面貌端正。諸相具足。若生人中。常生帝王大臣長者賢善之家豪尊富貴。若作帝王。王中特尊。若作輪王。王四天下。若生天上。天中最勝。乃至得作六欲天王。於六天中。最為第一。若生梵天。常為諸梵之所尊敬。最後得生無量壽國。於諸菩薩亦為第一。又云。若人臨終語人造像。乃至大如[麩-夫+廣]麥。是人能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又有經云。修故勝於新成(云云)。是以昔有貧女。補小缺面。世世面為金色。富樂自在。於末後生。遇佛證果。又有長者。治一破指。生生指放燈光。屍寶常隨。無所乏短。終值於佛。出家得道。噫。如是所作甚小。而獲益之大者。盖投種於無上良田之然也。古所云。春種一粒穀。秋收萬顆子。斯之謂歟。
言歌詠三寶者。經云。娑婆眾生耳根利故。以音聲為佛事。是以歌詠之時。非但自心益生虔敬。亦令幽顯一切視聽生歡喜心。增發道意。自他兼利。功莫大也。
言掃塔功德者。菩薩本行經云。過去定光佛滅後。正法末時。有一貧人。賣薪自濟。向澤採薪。遙見澤中有一塔寺。即至其所。瞻覩作禮。唯見鳥獸止宿之處。草木荊棘不淨滿中。絕無人迹。無供養者。貧人見之。心用愴然。而不曉知如來神德。但以歡喜。誅伐草木。掃除不淨。作禮而去。以是因緣。命終之後。生光音天。受樂無量。盡其天壽。而復百反作轉輪王。王四天下。輪王福盡。常為國王大姓長者。財富無量。容貌端正。見者愛敬。若欲行時。道路自淨。虗空之中。雨散眾華。如是受報。經九十劫。最後身值釋迦如來。出家得道。今婆多竭利尊者是。又阿含經云。若人掃滿閻浮提地。不如掃佛塔一牛臥地。有云。命終直往安樂世界(云云)。
言獻華功德者。百緣經云。過去維衛佛遺法之中。有一人。行到塔上。見有萎華塵土污坌。即取拂塵。還用供養。以是因緣。九十一劫不墮惡道。常生人天。身體柔軟。顏色鮮澤。財富無量。有大威德。終值釋尊。出家得道。今威德比丘是。拂塵古華而供養者。所感若斯。何況特造而供者。其福莫論。
言燒香功德者。百緣經云。過去毗婆尸佛滅後。遺法之中。有一人。入佛塔中。以栴檀香燒之。供佛舍利。以是因緣。九十一劫生人天中。容貌端正。身諸毛孔。出栴檀香。終乃值佛。得阿羅漢果。今栴檀香比丘是。
言然燈功德者。賢愚經云。舍衛國中。有一女人。名曰難陀。貧窮孤獨。乞丐自活。見諸國王大臣爭供養佛。心自念言。我宿何罪。生處貧賤。雖遭福田。無有種子。後報可知。感傷自愽。尋欲設供。竟日乞求。唯得二錢。持詣油家。將用買油。足成一燈。持向祇桓。佛前然之。因發誓願。今我來世得智慧燈。滅一切暗。作是願已。禮佛而去。以重心故。於眾燈中。明好獨朗。至曉天明。目連當欲滅之。盡力不能。佛見語言。此是發大心人所施之燈。非汝聲聞所能傾動。正使汝注四大海水。及以毗嵐猛風。亦不能滅。至曉。難陀來詣佛所。佛與授記。汝於來世。過二阿僧祇劫。當得作佛。號燈光王。十號具足。難陀歡喜。出家為尼。為眾所仰。又譬喻經云。阿那律尊者。過去身為劫賊。入佛塔中。欲盜物時。塔中像前然燈欲滅。以箭正明。見像嚴麗毛竪。自念。他人尚能捨物求福。我云何盜。便捨而去。以此九十一劫恒生善處。漸捨諸惡。福祐日增。終得值佛。出家證果。天眼第一。能見三千大千世界。如觀掌中菴摩勒果。大論云。但施燈燭。生六天中。身常光明。
言作樂供養者。百緣經云。迦毗衛城中。有一長者。其家巨富。財寶無量。其婦懷妊。十月滿足。生一肉端。謂為非祥。便往問佛。佛語長者。但好養育。長者聞已。歡喜而退。到七日頭。肉端開敷。有百童子。端正殊妙。年漸長大。兄弟百人。投佛出家。一時俱得阿羅漢果。大眾見已。問佛宿因。佛言。過去毗婆尸佛滅後。有王起塔。安佛舍利而供養之。時有同邑一百餘人。作諸伎樂。供養彼塔。以此因緣。九十一劫得生人天。受福快樂。今值於我。出家證果。
言奉養師親者。世間深恩。無過父母。出世大恩。莫先師長。故佛言。無佛世時孝父母。則等供佛福。又墮藍本經略要云。若人為求福。常行於布施。金鉢盛銀粟。銀鉢盛金粟。金鼎具百味。寶牀敷臥具。象馬及車乘。眾寶以莊嚴。如是等物數。各八萬四千。以用布施人。所獲福無量。不如以一食。施一求道人。飰百求道人。不如一初果。飰百初果人。不如一二果。飰百二果人。不如一三果飰。百三果人。不如一四果。飰百四果人。不如孝父母。又彌勒菩薩勸孝偈云。堂上有佛二尊。懊惱世人未識。不用金彩粧成。非是檀香雕刻。祇看現世爺娘。便是釋迦彌勒。若能供養得他。何用別作功德。乃至云。在生甘旨無虧。死後不須追憶。君能如是用心。天地龍神佑翼。又報恩經云。父母者三界最勝福田。又毗奈耶云。佛聽比丘盡心盡壽供養父母。不然則得重罪。又云。佛聽縱極破戒。應供養父母及親教師軌範師病人等。又云。出家人若供養父母者於三衣外自餘物。或從施主乞。或從僧得利或僧所常食之分。減半供給。若常乞食。亦與己所滿腹食肉。聽取其半濟其父母。又不思議光經云。若以種種飲食及諸珍寶。種種供養。非報父母恩。若能引噵。令向正法。乃名報恩。又慈悲懺經云。師長之恩。過於父母。何者。父母雖愛其子。不能令出三界樊籠。師長教之以善。令離三有趣向菩提故爾。傳曰。昔有三州之人早失其父者。以一無子老人共為父。至誠奉孝。現感天神之祐。五郡之人喪其母者。以一無子老婆共為母。盡心終孝。現蒙國君之賞職。噫。以他人假為父母而事之。其驗也若此。奚況於己受生父母。承順孝養。其福可勝言哉。又有抱竹而泣。雪裏笋生。敲氷而哭。水上魚踊。此亦孝誠之至也。由此觀之。師與親不可遺也。
言行世仁義者。夫仁義乃諸善之本。三王五帝之道。不踰於此。孔孟之得聖賢名。亦由此而已矣。世道稱五常。出世法名五戒。名異義同。故知人王法王之道。俱不越仁義也。
言敬老慈幼者。亦仁義而已。可以意得。謂敬則義。慈是仁也。故仲尼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則天下可運於掌。至於內教亦然。敬事先德而受教。慈育後生而誨進。如是相傳不已。則普天之民。可以為道矣。大論云。昔有鳥名迦頻闍羅。有二親友。一者大象。二者彌猴。共在畢跋羅樹住。自相問言。我等不知誰應為大。象言。我昔見此樹。在我腹下。以此推之。我應為大。彌猴言。我曾蹲地。手捉樹頭。我應為長。鳥言。我於畢跋羅林中。食此樹果。子隨糞出。此樹得生。我應最大。鳥復說言。先生宿舊。禮應供養。即時大象背負彌猴。鳥在猴上。周遊而行。一切禽獸見而問之。何以如此。答云。恭敬長老故也。禽獸受化。皆行禮敬。不侵民田。不害物命。國人亦效。皆行禮敬。自古及今。化流萬世。國土大平(云云)。於戲。其在鳥獸。敬長遵禮。況居人數。可得心行縱逸乎。外書曰。正己而天下正。斯之謂歟。
言悲諸有情者。菩薩萬行。悲心為始。故華嚴經云。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又墮藍本經云。若人飰百辟支佛。不如飰一佛。飰百佛不如有人作佛塔。若復有人。但能發心歸命三寶。勝上眾善。又上所列布施等善。不如有人受持五戒。持戒不如慈心憫傷眾生蠕動之類。諸經雜要云。若人捨阿僧祇身。供養十方諸佛菩薩聲聞。不如有人施畜生一口飲食。乃至施與螘等悲田。其福最勝。如舍利弗。以一飰上佛。佛迴施狗。而問舍利弗。汝以飰施我。我以施狗。誰得福多。舍利弗言。佛施狗得福多。又寶積經云。妙莊嚴忍世界眾生。悉皆具足一切安樂。若有眾生。於彼國土。億百千歲。修諸梵行。不如此娑婆世界一彈指頃。於諸眾生起慈悲心。所獲功德。倍過於彼。又優婆塞戒經云。若或田倉多有鼠雀。犯暴穀米。但作是念。如是鼠雀。因我得活。念已歡喜。無觸惱想。當知是人得無量福(云云)。凡求佛道者。應當如是學。
言隨喜他善者。一切眾生。無始劫來。繫於六趣輪中。受無量苦。未得解脫者。但由嫉妬心強。破障他善故也。雖或作善。欲勝他故。人我執心熾然不息。遠解脫期。若能隨喜他善。則滅嫉妬障。成柔順忍。易免苦輪矣。大品經云。一毛破為百分。滴取大千海水。可知其數。隨喜之福不可知數。又諸經要集云。若有貧窮薄福人。絕無塵許可施物。見他行施心生喜。其福與施等無異(云云)。智者應急改往脩來耳。
言謙心者。除慢病之妙藥也。而此慢心。法中大障。譬如世間之輪。不能到於高山之上。法輪亦爾。不得轉於我慢高山。是故學佛者。應先折慢。上敬三寶。中恭尊長。下順凡庸。是則可為善人歟。是以不輕菩薩。常禮一切。云不輕汝。普賢大士亦云。我於一切眾生。種種承事。種種供養。如敬父母。如奉師長。乃至如來等無有異。又近世法華法師。道行清灑。為眾所敬。若行之時。但視地而行。見有微蟲當路。即自念言。焉知此佛子先我而得道。便避而行。學者可不思齊。
言軟語者。悅可眾心之先務者也。夫世間之人。三業造罪。口過為重。口四惡中。惡言最甚。何者。非獨自心起嗔。亦令對者懷恨。因作怨根。漸漸增長。從劫至劫。互相殘害。永無了期。爭似與人語時。當出軟音。或教以善令其歡喜。乃至於一切畜生。不得加其惡言。彼雖未了人之所言。而怒相現前。令彼畜生見而驚怖。是以不無罪業。業若成則報必不虗。而自當之。如護口經說。昔三藏比丘以一惡言故。報為百頭魚。殃及其母。亦作廁虫(云云)。又大方便經云。人生世間。禍從口出。甚於猛火。猛火止燒世間之財。惡口熾然。燒七聖財。口中之舌。鑿身之斧。滅身之火。可不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