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5319300000047

第47章

天台沙门湛然述

佛道品

今明此品略用三意通释。一明此品来意。二释此品名。三入文解释。初明此品次观众生品来者。前品正明通相入空。正成问疾品通教从假入空。调伏界内有疾菩萨。兼成室外为国王长者说法。已如前说。今此品次明通相从空入假观。明非道之道非种之种非眷属之眷属。此即不有而有。正成问疾品明别教通相从空入假观。调伏恒沙实疾菩萨。上文云以无所受而受诸受。未具佛法不应灭受取证也。亦兼为室外呵诸大弟子。不能于诸见不动而修三十七品。以五逆相而得解脱等。故有此品来也。次释此品名。言佛道者佛以觉为义。自觉觉他名之为佛。道以通达为义。所觉之理能通观智从因达果名之为道。此以智理标名故云佛道品。正如此品用非道之理即是佛道。是以净名答文殊云。菩萨行于非道通达佛道名为佛道。言非道者大论云十二因缘有三种道。一烦恼道。二业道。三苦道。烦恼即无明爱取三支。业即行有二支。苦即识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七支。此之三道皆非佛道故言非道。非道之理即是诸佛实相智慧功德之理。理即是道故说非道即是佛道。问此品不约因缘明义。何得约因缘三道为非道也。答一切非道不出此三。何者十界摄一切九皆非道。唯佛法界名为佛道。此经明不思议佛道故九界非道皆是佛道。是九界道中六道是有为十二缘。三乘是无为十二缘。即世出世二边之道各有三道。不能通相从空入假顺入不思议解脱之道。故皆非佛道。但此品不别明菩萨是非道者。以有四教菩萨道故。别圆入中即是佛道。复次方便菩萨皆有悲愿快顺佛道。故不简出。实非佛道。若是佛道净名何故呵四菩萨八千之徒。复次此品明遍入诸道断其因缘。岂不入方便教菩萨断其有为无为缘集。问若佛是能觉智。道是所觉理者。此非道之理即佛性理不。答如所问也。问若即是者佛性有三。谓正缘了。非道亦得是三因不。答亦如是具如玄义。何者苦即正因烦恼即了因业即缘因。故大经云十二因缘名为佛性。佛性不出三种。因名三种佛性果名三德涅槃。何者苦即法性五阴。属正因佛性。故大经云无明有爱是二中间则有生死名为中道。中道者即是正因。若转无明为明是则由惑有解。即是了因。若转恶为善则由恶有善。即是缘因。故知三种非道之理即是三种佛性之理。故净名言行于非道通达佛道。问诸师多云此经未明佛性。何得引涅槃明十二因缘是佛性义以释此品。答大经云若言十一部经不明佛性非谤佛法僧。若说十二部经不明佛性即谤佛法僧。今此方等具十二部。何得言不明佛性。问此经始终无佛性名。何得说言明佛性也。答此品净名说非道为道。文殊说非种为种。种性即是眼目异名。如天帝释岂异憍尸。若谓不作佛性名说。不开佛性义者。有经不以二谛名说亦应不开二谛。何得言诸佛常依二谛说法

问若佛性有三种亦三不。答如所问。故此品文殊言有身为种六入为种。即苦道正因种性之异名也。无明贪恚等为种。即烦恼道了因种性之异名。十不善为种。即业道缘因种性之异名也。种性之与性义实相映。故法华云唯有如来知此众生种相体性。即其义也。问种以能生为义义映无常。性以不改为义。义映于常。此二义别何得言映。答缘了映种不足致疑。但正因映种义似有乖。深求其致亦相映也。如真非因果说为正因。是则非因性为正因性。何以不得非因种说为正因种子。问若此经明如来种与涅槃佛性同者。何故言若见无为入正位者。不能复发菩提心也。犹如根败。种义可断佛性之义则不可断。何以得同。答此带方便明种性义。于利根菩萨即是究竟。二乘不了故须呵折。呵折其声闻密有发理。故法华云。而昔于菩萨前毁呰声闻乐小法者。然佛实以大乘教化。即其义也。问十二因缘法性皆是正因。观因缘智通是了因。助修之善并是缘因。何以偏判各有所属。答义有通别。若如所问乃是通义。别对不尔。法性五阴有无明恶业即成生死五阴。如阴气起水结成冰。无明转为明不善成善。即显五阴成五种涅槃。如阳气起则冰还成水。问无明烦恼岂是智性。答文云不入烦恼大海不得无上智宝。十地论师说。七识是智识。摄大乘说七识但是执见识。诤论云云。皆由不达了因种性义也。六识不达起诤亦尔。问若尔般若法华明佛性不。答此方等经尚有此义况般若耶。故大经云言佛性者有五种名。所谓佛性.般若.首楞严.金刚三昧.师子孔三昧。又大经明成大果实见如来性。引法华八千声闻得受记别成大果实。如秋收冬藏更无所作即其义也。观心者若知一念十二因缘具十界三道之理。即三如来种三种佛性。是则三道非道不障三德。如世伊字诸法亦然。是不思议智理即是非道。通达佛道故名佛道品也

尔时下三入文文为三。初明佛道。二明如来种。三明眷属。此三辞异意同。皆是通相入假观也。若就觉知非道之理通达无壅名为佛道。此理显理能生如来名如来种。所生福慧自行二严。能生法身及诸功德。即以此为眷属。若是化他皆假名无壅。三文虽殊同是通相从空入假。故大品云。菩萨能以一切道起一切道种名道种智。即是从空入假智也。初文为四。一文殊略问。二净名略答。三文殊重问。四净名广答。初文所以住此问者。假名分别佛道无量蕴在非道。初心菩萨闻问疾品明不思议通相入假莫之能知。故问菩萨云何通达佛道

维摩至佛道二净名略答者。菩萨以无所受而受非道诸受。即行于世出世二边非道。通达佛道者。达此二边即是佛道。复次世间非道即是爱见。爱即魔非道见即外道非道。出世非道者。即二乘四门等种种诸门。具如上释从空入假明诸受也。此世出世皆名非道。菩萨以无所受为欲通达非道之受而受诸受。自行化他。入假分别药病。未具佛法终不灭受取证。即能通达一切佛道。故上问病品云诸魔外道皆吾侍也

又问至非道三文殊重问。所以重问者以向答意玄时众未解故重请广说

答曰下四净名历别广答文为八重以明非道。一约无间因果.二约色无色界.三约三毒.四约十弊。五约二乘.六约人间诸恶果报.七约入无余.八总结。初约五无间因果明非道者。菩萨入假为利众生示五逆因受三途果。虽为此事而无恼恚。即是通达佛道。何者观此五逆因缘生心从假入空尚不见逆心。况有逆果。以无所受为物而受逆心逆果。此五逆心即是无生。即阿字门。谓诸法初不生故亦是无垢三昧。若知诸法不生即具一切佛法。如一微尘中有大千经卷。逆心亦尔。具足世出世法。顿渐道品一切佛法十心数十弟子起十法门。庄严双树枯荣之教具在一念五逆生死心中。故言行于非道通达佛道。此即三道五逆之因即是烦恼道业道之非道。三途之果即是苦道之非道。今取最恶因果尚通达佛道。其余理然。故言菩萨行五无间而无恼恚。即是通达佛道。本无逆业而行逆者。即是以无所受而受诸受。通达佛道即是未具佛法。自行化他未满不应灭受而取证也。菩萨于逆如是。通达具一切法即是自行。示行此事即是化他。示有二种。一者示忏。如阇王未受恶果。而求忏法令无数人发菩提心。二者不忏。如调达乃至入大地狱。阿难随目连往看劝令忏悔调达。答言我受此苦如第三禅乐。是为行于非道为利一切。又非恶无以显善。是故调达无数劫来常共释迦行菩萨道。一行佛道一行非道更相启发。如法华所明。至于地狱而无罪垢即约果也。此是无垢三昧破地狱有。入此三昧一切三昧悉入其中。如调达在地狱语目连言。若汝更为凡夫我当出此地狱。又如婆薮虽在地狱教无数人。得出地狱听方等经。若自有罪何能如是。良由虽处地狱无有罪垢而能利他。出于地狱即是行于非道而无罪垢。即是入无垢三昧通达佛道。本无地狱之业而至地狱者。即是以无所受而受不取证也。自此已去皆须取问疾品以无所受而受诸受文。来对行于非道之语。历一一句皆类此也。至于畜生无有无明憍慢等过者。如大象猕猴鵽鸟相敬因以化人。即是入不退三昧通达一切佛道。至于饿鬼而具足功德。如请观音云。现身作饿鬼手出香色乳。即是入心乐三昧通达一切佛道

行色至为胜二明行上界非道通达佛道。所以约上界者。此二界是世间善。若因中生着是菩萨缚。若受果报即长寿天难。即非佛道。菩萨从假入空以无所受而受此因果。不以为胜。以非出世观练薰修之胜法也。而于此非道修白色三昧乃至我三昧等十一三昧。未是自行化他一切佛法。终不灭受取证即能通达佛道也

示行至其心三明示行三毒。即是烦恼非道而通达佛道。以无所受而示行贪欲非道。离诸染着即是无漏禅定之佛道。示行嗔恚非道。无有恚即是修法缘无缘之佛道。示行愚痴非道而以智慧调伏。即是三智之佛道。若未具佛法不灭三毒之受而取证。是为通达佛道。故诸法无行经云。贪欲即是道恚痴亦复然。如是三法中具一切佛法

示行至他教四约十弊非道通达佛道。此十亦多是烦恼亦有是业。义推可知。若以无所受而受十弊。入假修十波罗蜜未具佛法。终不灭十弊受而取证。即能通达一切佛道。问八蔽八度如文可解。憍慢对愿诸烦恼对力其义如何。答憍慢轻他。若不发愿岂能作桥梁令他履践。若不转烦恼岂能和光不染常清净也

示入至众生五明行二乘非道通达佛道。二乘沈空故有无为缘集十二因缘三道非道。菩萨以无所受受二乘沈空之受。而能从非道通达佛道示作声闻。为众生说未闻法。如身子善吉若作支佛。大悲教化如大迦叶。未具佛法终不灭二乘受。而通达佛道。故法华云知众乐小法而畏于大智。是故诸菩萨作声闻缘觉少欲厌生死实自净佛土

示入至因缘六明示受人间果报苦道非道通达佛道。此有八句初七示受人间报。后一总明现入诸道。前七是受四天下诸受。此诸果报皆是非道。而从空入假修如幻等四种三昧。未具佛法终不灭此诸受而取证也。后一句现遍入诸道而断其因缘者。世间诸道不出其六。此文未明修罗六欲。若受此道亦是苦道非道。而修欢喜三昧及不动等六种三昧。未具佛法终不灭此果报受而取证。即能通达佛道。言断其因缘者得二十五三昧。能破二十五有即是断其因缘。复次现遍入诸道即是遍入十法界道。断其因缘者断四教菩萨因缘三道

现于至生死七明现二种涅槃非道通达佛道。上明二乘有为功德。今明二乘无为功德。皆是非道。又上但说二乘今兼三乘入二涅槃皆非佛道。除圆妙觉示现其余皆有无为缘集三道非道若应以三乘灭度而得度者。即现三乘而不断生死者。菩萨大悲处于生死。通达生死非道即是佛道岂可断也

文殊至佛道八结成佛道义。菩萨若能行前七种明于非道之理具一切佛法者。即是通达佛道也

于是下二明如来种。所以净名问文殊者。上文殊问净名答非道为佛道。今净名问文殊答非种为如来种。此二大士互为宾主之仪。为欲显上所明行于非空入假。其理幽玄诸未悟者多生疑怪。今净名问如来种。欲显非道佛道令义分明。若知三道是如来种者即能通达非道是佛道也。文为五。一净名问。二文殊答。三净名重问。四文殊解释。五大迦叶称叹领解述成。初问何等为如来种者。正为成非道为道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最奇趣的妙语故事

    最奇趣的妙语故事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语言,不同阶层有不同阶层的语言,不同的场合也有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任何时候,人类都不缺乏语言,缺乏的是表达时代特色的奇言妙语。
  • 少年群像

    少年群像

    男一女一不够看?文字太水无营养?学院七大校草遇上六大校花,共同引出一段波澜壮阔的青春史诗及其背后隐藏的巨大谜团,这篇小说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完美融合。比之格调高的没有它通俗易懂,比之通俗的没有它有格调。可能是90后最好的现实题材长篇青春文学。
  • 传说的足迹

    传说的足迹

    这是一个很久之前的故事……神创造了人,同时,也创造了人永远的敌人魔……
  • 逍遥三界间

    逍遥三界间

    吾为天下,甘入轮回!天下人却决心断吾此生!尽悲凉!尽凄惨!既如此,我便舍了这不义的天下人,独自逍遥!自此起,再无冰殇圣主的转世之身,唯有逍遥仙子——华韶!
  • 嫡后策之女帝本纪

    嫡后策之女帝本纪

    李长姝本以为那日皇城之下,万箭齐发穿心,已是必死无疑,但世间总有她始料未及的事物。那只是一个开始罢了.她望尽眼前万箭齐发,立下毒誓:若有来世,必要颠覆了你的万里山河,一世荣华.魏国都城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知。她可执一笔绘天下万里山河,乱世如歌。也可谈笑间,算尽天下人,强虏灰飞烟灭。还有,她的“三姐”,天下第一美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既然你我要争这皇权江山,且看最后胜负谁定!可那位名满天下的才子谋臣,谋得九国君王对他青睐有加,魏国王孙将臣对他闻风丧胆,站在巍巍宫墙之上,望着远方狼烟四起,兵马厮杀,他立在墙头上冷然言道:“谋一个天下罢了,且得了它入手中,送你,又何妨?
  • 废材小姐要雄起

    废材小姐要雄起

    当她穿越来的第一天,看着这凄惨的身世,以为自己是女主。后来,她发现自己特喵只是一个连名也算不上的炮灰!再后来,她发现,这个女主确定不是校园文里的贫民女孩傻白甜?她不管了,以前那些人怎么欺负她,她就怎么还回去,谁还没个金手指在身上!但是,当她一心一意地想修炼成大神穿越回地球时,不小心招惹到了某位骚里骚气的狐狸。狐狸勾了勾手指,妩媚地说道:“娘子不能丢下为夫呀~”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快乐心灵的寓言故事(青少年快乐阅读系列)

    快乐心灵的寓言故事(青少年快乐阅读系列)

    为了全面提高广大中小学生的知识基础,培养阅读的兴趣和爱好,这套课外读物主要包括有关成长、生命、神童、亲情、爱心、感恩、母爱、父爱、心态、美德、人格、幽默、思维、习惯、励志、真情、名人、英雄、语文、数学、名著、唐诗、地理、历史、美术、音乐、文学、电影、谜语、哲学、哲理、信仰、智慧、文明、发现、科幻、推理、侦探、战争、探险、惊险、财富、时尚、神话、民间、公主、医学、天文、寓言、建筑、名胜、海洋、奥秘、奇趣、植物、动物的故事,既有一般的故事,也有知识故事,这样,把阅读故事与掌握知识结合起来,就能扩大阅读的深度和范围,这正是设计本套新课标课外读物的最大特色。
  • 如初难

    如初难

    主人公南乔国后主梁琦在五岁那年因遭仇家追杀,流落到原南乔国南边境的小南村中被一户普通村民所收养。一次巧合之下,他来到了离城县城中的一家名为“易居”的酒楼中打工,让他原本平淡的生活产生了质变。他得知了自己的真实身份后,又与父皇身边的原贴身侍卫结识,同时又广泛结交江湖中的各路豪杰,以图日后复国。可在度过了一系列的艰难险阻,终于要苦尽甘来时,他发现发生的这一系列的事情,远没有当初自己所想的那般简单。在友情,亲情,爱情的参与下,他渐渐地有了自己独立的认知。他终于明白了,有些事情破坏容易,可如初很难。
  • 血引灵

    血引灵

    别人养宠物,大都是有血有肉的动物,木泓随便一出手,白骨归他手。别人赚银钱,要么拼了老命努力奋斗,要么享受祖上之资,木泓不费吹灰之力便财宝百万。可是,这样真的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