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环阁,目前夕拾工作的书肆名。
可良说的好听,招的撰写名录先生。先生啊,应该是很值得尊敬的称呼吧?
可是夕拾工作了三天,啥先生啊,她就一个打杂的。
本来夕拾的工作应该是撰写名录,就是抄抄书名,整理归类什么的,然后登记登记借还书本的情况。结果可良很委婉的告诉她,起码要等她把字练的可以供他人辨认了,才能去做那个工作。在此之前,夕拾的工作都是打杂......
虽然可良说的很委婉,夕拾的自尊心还是受挫了,只能很无言的接受可良的安排。
工作了,夕拾才知道,原来魏晋书肆里书是可以外借的,只要交一年的书费,和担保费就可以把书拿回家去观看。
而年费却是不贵的,只要一百文钱,押金也才五百文钱。可如有损坏,却是要十倍补偿的。
虽然这数目在魏晋人心里的确不贵,但在看多了小说里都是以黄金百两来开端的夕拾眼里,这简直就是等同与免费看书了,如果她知道自己的工钱只有五两白银,估计会觉得五百文钱实在是太贵了,简直是抢钱呀。
可惜夕拾这会还不知道自己的工钱,那么丑的字还历历在目,实在是不好意思问。
原先在琅环馆工作是是无住宿的,但在夕拾悲痛欲绝地描诉一个负心汉抛弃糟糠之妻的人伦惨剧下,当然主角改了不是青楼女子,而是佚名女子。她又接着感叹:天下虽大,可竟无处可容吾身,真是不如归去。可良抽抽嘴角忍住吐血的冲动,终于破例给夕拾一个小角落自由生长去了。
世上没有轻松的活,即使外人看来都是书的书肆实在没什么可忙的,但只有你经历了才知道,原来书肆的事情是那么的多。
不说那么大的书肆有打扫卫生,擦桌抹地这类小事。单是搬书就是够呛了。一本书你是不觉得如何,如果是十本,二十本呢?一本书半斤重总有吧,十本,二十本就是五斤,十斤。
一会也没什么,要是一个多时辰都在搬书......想想手都酸了。其实可良倒是没有叫夕拾一个姑娘家去搬书,主要是夕拾自己不好意思闲着。
这样的情况还不少,印刷出新书的时候,或者搬旧书出来晒太阳的时候,来来回回好是一番折腾。
别以为古代出新书的日子间隔很久,其实几乎每天书肆都要进新的书,不过这个书其实更可以简称是报纸了。上面写的无非都是昨晚谁谁喝醉酒,酒后狂书写下的诗词。还有谁谁家的姑娘因求之不得哪家的公子写下一篇很缠绵悱恻的,真是见者伤心,闻着流泪。名为暗恋记事的文言文。
能用几百个文言文概括上千字她所要表达的内容,夕拾还是很佩服那位姑娘的。夕拾仔细看过那文章,虽然文言文看得很辛苦,但夕拾还是觉得:写得真是好啊,搁到现代,那绝对是一个大文豪,比某些把一句话分几句打出来就称为诗人的人来说,这姑娘的文采绝对是一流水平。
收到新书,夕拾要做的就是把现代称为报纸,古人称之为薄录的东东对折。新印好的薄录,都是很大张的长方形。为了客人拿着方便,夕拾的工作就是把它对折。一天折近万份......大半的时间就过去了。于是夕拾折纸的操作手法成直线水平往上升。
新出版的薄录,墨香很重,一天下来,夕拾也闻不见其它味了......
除了书肆的工作,夕拾还要到厨房帮忙洗菜,淘米。因为可良的母亲是一个很勤快的老人,也喜欢别人勤快。在别人的屋檐下,夕拾懂得,老板他娘也是个必要讨好的人物。所以这三天夕拾都很忙碌。
是活计,夕拾都会去抢着干,因为她很珍惜这得之不易的工作。
曾经夕拾也想背几首唐诗宋词来一鸣惊人的,可惜夕拾在熟悉书肆里书的大致分类和归处时,发现了一本朱元璋记事后彻底打消了念头。
朱元璋生活的年代是明朝,而那本朱元璋记事,描写了大部分夕拾看电视所记得情节。而夕拾只记得唐宋诗词若干首......
现在即使有人说魏晋是外星球人,夕拾也会明面上保持镇静,内心持续波涛汹涌。
除了累点苦点,对目前的生活,夕拾还是很满意。
吃的有了,和可良他们一起吃。穿的,书肆的有统一的衣服,男女款式不一样。女子的是粉色,男子的是蓝色,夕拾很是喜欢。
夕拾觉得穿越的主角对古人的衣服嫌弃是一件很奇怪和莫名其妙的事情。觉得古人的衣服难穿?可是古人的衣服明明都是系带的,左交右衽,难道不比现代有些都是扣子的衣服好穿?
夕拾是汉人,小时候每到春节联欢晚会,******唱五十六个民族的时候,看其他民族的人都有自己的民族服载歌载舞,而汉族总是千篇一律的白衬衫,黑西装总是有些惋惜的。
别的人有没有做个这样的事情,夕拾不知道,但她从小就爱披着被单装成电视里的古装姑娘,衣袂飘飘的模样。
对于自己祖先们曾穿过的衣服,她喜欢都还来不及,怎么还会去嫌弃这身华服难看呢?
如今可以冠冕堂皇的穿上这一身衣服,夕拾不但没觉得有违和感,反而觉得,她就该这么穿一样,这也算圆了她小时候的一个梦了。
综上诉:魏晋其实是个好地方。在现代她累的是脑现在她累的只是身体而已。如果家人能和她在一起,其实在那里也无所谓。
好吧,如果还要再说些不满意,其实从先生沦落到打杂的还是很有落差的。自愿做是一回事,但人还是喜欢做轻松的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