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破家之痛(上)
在生于死的边缘前前后后徘徊了十多个小时的李晓算是捡回了一半的命,为什么说是一半呢?因为此刻李晓的身体虽然没有被碎石压住,但任然还是处于昏迷状态,要是醒来算是得上天的眷顾,之前的努力没有白费,或者醒不来,只能说这是他的命。
现在已经是李家沟风暴之灾发生的第二天,正值中午时节,高挂天空的红日显得格外的刺眼。村里的人也开始从震惊、恐惧、痛苦中清醒过来了,一个个急切呐喊声回荡在变成废墟的村子各个角落,可不管活着的人怎么呼喊、着急,回答他们的只有偶尔的鸟叫、虫鸣声。
古色古香的房屋变成了埋葬亲人的坟墓,曾经地小桥、流水变成了失去家人痛苦的无助和泪水,被暴风刮走的树木、破裂的山石无形、有形变成了阻碍他们和亲人团聚的一堵大墙!
山路本就不好走七转八拐的,交通也不是很方便,一些吊车、挖掘机这类的机器更是进不来,这也给别的村和镇上来救援的人造成了很大的麻烦。说来也奇怪,这场莫名的大风暴波及范围只在李家沟以内,很少、甚至没有吹到其它地方去。
到了下午,从安宁镇各个地方赶来的两百多人才陆陆续续的出现在李家沟,说是“沟”现在都不能算是了。因为这里经过一夜凶猛而又无情的风暴洗礼,以变得面目全非,原本清澈见底的小溪沟早就被一些泥土和树木灌平了,而村子两边的斜坡,也让一些爆裂开的大石块赛的满满的,老远看上去,原来的李家沟,现在像是一个被两座大山包裹住的小平谷。
赶到李家沟的人们都是些乡里乡亲的,平时下地做农活,聚会之类的还是能经常见到面的,农闲的季节都喜欢三五成群的谈些家常。不像住在城市里面的人,也许那个人就住在你家的对面、隔壁,走在大街上你也一时不认识,甚至一辈子也不认识。所以乡亲们一到李家沟就自主的分成了几个小队,年青力状的负责清理倒塌的房屋,看看有没有人压在下面,年龄稍大一点的老者则是帮忙照看着小孩子,妇女们有的在照看着伤员,有的更是拿起了从自家带来的锅、碗、清水,做起饭来了,她们知道恐怕从昨晚到现在李家沟活着的人都还没吃过一口饭,人是铁,饭是钢,在这种情况下,可再也不能让站起的人,再次倒下了,看来女人们的心还是挺细的。
清理废墟和救人的工作在热心而有朴实的乡亲们帮助下,进行的有条不紊。在人多、事多、一片慌乱的情况下,却没有一个大声说话的人,有的只是一个个热心的照顾、安心的问候、认真商量的做事。
人多加上又齐心就是力量大!在没有任何现代化的机器,只靠人力和一些简单的工具的情况下,不到三个小时就清理了一半的废墟,当然这里所说的一半是指所有倒塌的房屋一半,并不指整个李家沟。没有办法,在这种情况下肯定是已先救人为主,失去的人多半是被压在倒塌的房屋下了,所以是从清理房屋开始的。三个小时辛苦而又紧张的劳动,成果也是硕大的,从废墟下找到的人就有二十多个,见到是自己的家人被救了出来,在一边个个都是喜极而泣,三三两两爆头痛苦。人就是这样,伤心会哭,高兴也会哭,没有经历过生于死的分别,是不会明白能在一起是那么的幸运而又幸福的。
在另一边也有人抱头痛哭,不过他们是不幸的、伤心的痛哭,因为在找到的二十多人中,没有了呼吸的人就有五人,而痛哭的人正是他们的家属。随着他们心脏停止跳动的那一刻起就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甚至都没来得及和他们关心的人,爱护的人说一句告别就离开了。
“有幸运就有不幸运,有公平就有不公平,世上的事林林总总谁说的清楚了,昨天还是健健康康、生龙活虎的人,今天就变成了这样,活着的人总要向前看,生活还得过下去。”人群中一位穿着老式中山装衣服的老人看着死者、死者的家属,重重的叹息了一句。
“好了,大家听我说,我明白你们的痛苦,有我还在,有政府在,国家是不会放弃你们的,但现在我们更应该加把劲寻找可能还活着的人,不要让悲剧再次上演,不要让每一个可能团聚的家庭再次破裂。”不得不说,作为一个镇长他说的话有说服力,也很会说话,几句话下来,就再次把乡亲们的情绪调动起来了,暂时忘掉失去亲人的痛苦,振作起来。
众人七手八脚,分工合作又开始清理剩下的一半废墟,这一清理不知不觉已经要到晚上了,西边的红日就快看不见了。晚上,这里没有好的照明条件,救人很不方便,这时压在废墟下的人早一点出来,就有可能得救,所以大家都是使足了劲快速而又不慌乱的进行着救人工作。
到了晚上七点左右,这时外面的天空已是灰蒙蒙的一片,偶尔还能看间繁星闪烁着微弱的光芒。清理工作也快接近尾声了,由于村上大多数都是木制房屋,所以相对城市那种钢筋混凝土的房子来说,好清理的多。前前后后从早上天刚刚亮,到下午各村来的人一起清理,再到晚上七点多,用时十多个下时,终于算是把清理房屋的工作做完了。
这时候镇长统计了一下,前后一共找到的人有七十七个,缺胳膊短腿的人不少,严重的在救出的当时,就立马送往镇上的医院。其中没有呼吸的人就有二十六个,这个数字,对于村里的人来说,不得不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在和幸存的人一对计,加上活着的人死去的人,到现在还有十几个人没有找到,没有在倒塌的房子下,就是极有可能被暴风吹到其他地方去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