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別
黃帝問於岐伯曰:余聞人之合於天道也,內有五藏,以應五音、五色、五時、五味、五位也;外有六府,以應六律,六律建陰陽諸經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節、十二經水、十二時,十二經脈者,此五藏六府之所以應天道。夫十二經脈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學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之所難也。請問其離合出入奈何?岐伯稽首再拜日:明乎哉問也!此粗之所過,上之所息也,請卒言之。
足太陽之正,別入於膕中,其一道下屍五寸,別入於肛,屬於膀胱,散之腎,循膂當心入散;直者,從膂上出於項,復屬於太陽,此為一經也。足少陰之正,至膕中,別走太陽而合,上至腎,當十四傾,出屬帶脈;直者,繫舌本,復出於項,合於太陽,此為一合。成以諸陰之別,皆為正也。
足少陽之正#1,繞囗入毛際,合於厥陰;別者,入季脅之間,循胸裏,屬膽,散之上肝貫心,以上挾咽,出頤頷中,散於面,繫目系,合少陽於外毗也。足厥陰之正,別駙上,上至毛際,合於少陽,與別俱行,此為二合也。
足陽明之正,上至囗,入於腹裏,屬胃,散之脾,上通於心,上循咽出於口,上類順,還繫目系,合於陽明也。足太陰之正,上至囗,合於陽明,與別俱行,上結於咽,貫舌中,此為三合也。手太陽之正,指地,別於肩解,入腋走心,擊小腸也。手少陰之正,別入於淵腋兩筋之問,屬於心,上走喉嚨,出於面,合目內毗,此為四合也。
手少陽之正,指天,別於巔,入缺盆,下走三焦,散於胸中也。手心主之正,別下淵腋三寸,入胸中,別屬三焦,出循喉嚨,出耳後,合少陽完骨之下,此為五合也。
手陽明之正,從手循膺乳,別於肩髑,入柱骨下,走大腸,屬於肺,上循喉嚨,出缺盆,合於陽明也。手太陰之正,別入淵腋少陰之前,入走肺,散之太陽#2上出缺盆,循喉嚨,復合陽明,此#3六合也。
【音釋】
屍枯毛切。肛胡公切。頤頷上以之切,下戶上切。
經水
黃帝問於岐伯日:經脈十二者,外合於十二經水,而內屬於五藏六府。夫十二經水者,其有大小、深淺、廣狹、遠近各不同,五藏六府之高下、小大,受穀之多少亦不等,相應奈何?夫經水者,受水而行之;五藏者,合神氣魂魄而藏之;六府者,受穀而行之,受氣而揚之;經脈者,受血而榮之。合而以治奈何?刺之深淺,灸之壯數,可得聞乎?岐伯答日:善哉問也!天至高,不可度,地至廣,不可量,此之謂也,且夫人生於天地之間,六合之內,此天之高,地之廣也,非人力之所能度量而至也。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視之,其藏之堅脆,府之大小,穀之多少,脈之長短,血之清濁,氣之多少,十二經之多血少氣,與其少血多氣,與其皆多血氣,與其皆少血氣,皆有大數。其治以針艾,各調其經氣,固其常有合乎?
黃帝日:余聞之,快於耳,不解於心,願卒聞之。岐伯答曰:此人之所以參天地而應陰陽也,不可不察。足太陽外合於清水,內屬於膀胱,而通水道焉。足少陽外合於渭水,內屬於膽。足陽明外合於海水,內屬於胃。足太陰外合於湖水,內屬於脾。足少陰外合於汝水,內屬於腎。足厥陰外合於澠水,內屬於肝。手太陽外合於淮水,內屬於小腸,而水道出焉。手少陽外合於漯水,內屬於三焦。手陽明外合於江水,內屬於大腸。手太陰外合於河水,內屬於肺。手少陰外合於濟水,內屬於心。手心主外合於漳水,內屬於心包。凡此五藏六府十二經水者,外有源泉而內有所稟,此皆內外相貫,如環無端,人經亦然。故天為陽,地為陰,腰以上為天,腰以下為地。故海以北者為陰,湖以北者為陰中之陰,漳以南者為陽,河以北至漳者為陽中之陰,漯以南至江者為陽中之太陽,此一隅之陰陽也,所以人與天地相參也。
黃帝曰:夫經水之應經脈也,其遠近淺深,水血之多少各不同,合而以刺之奈何?岐伯答曰:足陽明,五藏六府之海也,其脈大血多,氣盛熱壯,刺此者不深弗散,不留不寫也。足陽明刺深六分,留十呼。足太陽深五分,留七呼。足少陽深四分,留五呼。足太陰深三分,留四呼。足少陰深二分,留三呼。足厥陰深一分,留二呼。手之陰陽,其受氣之道近,其氣之來疾,其刺深者皆無過二分,其留皆無過一呼。其少長大小肥瘦,以心撩之,命曰法天之常,灸之亦然。灸而過此者得惡火,則骨枯脈澀;刺而過此者,則脫氣。
黃帝曰:夫經脈之小大,血之多少,膚之厚薄,肉之堅脆,及胭.之大小,可為量度乎?岐伯答日:其可為度量者,取其中度也,不甚脫肉而血氣不衰也。若夫度之人,痛瘦而形肉脫者,惡可以度量刺乎。審切循捫按,視其寒溫盛衰而調之,是為因適而為之真也。
【音釋】
澠彌善切。漯通合切。以心撩之一本作以意料之。
#1正:原作『證』,據趙府居敬堂本改。
#2太陽:《太素》卷九《經脈正別》作『大腸』。
#3此:《太素》卷九《經脈正別》『此』下有『為』字。
#4膕:《太素》卷五《十二水》作『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