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時中既動靜皆為佛事。假饒有人以利刀毒藥加及我。我則坦然閑暇無所畏也。故靈山會上有五百比丘得四禪定具五神通。以宿命智各現過去殺父殺母及諸重罪。於自心中各懷疑怖。於是文殊仗劒持逼如來。世尊謂文殊曰。住住。不應作逆。勿得害我。我必被害。為善被害。文殊師利。從本已來無有我人。但以內心見有我人。內心起時我必被害則名為害。五百比丘自悟本心如夢如幻。於夢幻中無有我人。乃至能生所生父母。於是五百比丘同聲贊言。文殊師利大智士。深達法源底。自手握利劒。持逼如來身。如劒佛亦爾。一相無有二。無相無所生。是中云何殺。天衣徵云。作麼生說箇如劒佛亦爾。若明此箇因緣。故能縱遇鋒刀常坦坦。假饒毒藥也閑閑也。
我師得見然燈佛。多劫曾為忍辱仙。
非獨我今修此忍辱。乃至十方諸佛釋迦如來盡皆修此忍辱苦行也。所言然灯佛者。世尊因地為雪山童子時。值然灯如來出世。將五百金錢親買蓮華往彼献佛。願我成等正覺。然灯如來為其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說法度人與我無異。故云我師得見然灯佛也。忍辱仙者。世尊因地為忍辱仙人。在於山中修諸苦行。值歌利王與諸宮人入山遊獵。王晝寢時諸宮人各去遊山。忽見菴中有一仙人儼然獨坐。是諸宮人俱來瞻仰。王起問諸近臣。宮人何在。左右奏曰往彼仙人菴所也。王怒躬自拔劒殺彼仙人。於其手足節節支解。時彼仙人神色不動。王怪而問曰。我今殺汝汝還嗔否。答曰否。王曰汝雖不言嗔。必懷嗔怒。答曰我心若嗔不得平復。我心不嗔。使我此身平復如故。言訖。即時仙人平復如故。王見甚異驚怖而走。至於中路天降風雨霹靂雲霧。迷失道徑終不能去。迴入山中至仙人所求乞懺悔也。乃至捨身飼餓虎。割肉濟鷹飢。已至種種苦行非止一劫。故云多劫曾為忍辱仙也。
幾回生。幾回死。生死悠悠無定止。
此乃真覺傷歎之辭也。未發菩提心已前。經無量劫受無量身。生死海中浪自出沒無有了時。於不遷境上空受輪迴。向無脫法中妄生纏縛。如春蚕之作繭。似秋蛾之赴灯。以二見之絲。纏無明之質。以無明貪愛之翅。撲生死之火輪。從生至死無有休息。如繩繫飛鳥。放去又還來。故云。幾回生。幾回死。生死悠悠無定止也。
自從頓悟了無生。於諸榮辱何憂喜。
自從頓悟了一切法皆悉無生。則於諸榮辱之境有何憂喜。良由至人於生死界內得其自在。故寒山詩云。莊生說送終。天地為棺槨。吾皈此有時。唯須一番泊。死作餒青蠅。吊不勞白鶴。餓著首陽山。生廉死亦樂。若得其旨即頓悟了無生也。於諸榮辱何憂喜者。既能頓悟無生。生死尚得自在。即知榮辱之境則可外矣。榮辱既忘。憂喜之心從何而有也。
入深山。住蘭若。岑崟幽邃長松下。
入深山者。則非闠閙之處也。住蘭若者。具足應云阿蘭若。即僧舍也。岑崟者。山之高貌也。長松下者。即物外優遊之地也。見性之人隨緣度日任性逍遙。或入深山或居岩谷。隨處建立應物無方。無不可也。白雲青嶂。松下水邊。皆道人之境界也。
優遊靜坐野僧家。閴寂安居實蕭洒。
優遊者。不拘繫之貌也。出家之士識心達本。優遊三界脫洒四生。不為塵勞縈絆。逍遙自在。靜坐安居。故雪豆云。出家兒得與麼尊貴。得與麼高上。萬乘位高而不挹。五侯門峻而不趍。目對千山心閑一境。重重嵓樹垂陰善吉之門。疊疊溪雲布彩維摩之室。此中相見。豈不快哉也。
覺則了。不施功。一切有為法不同。
覺了一切諸法即不施有為功行也。有為功行非究竟也。故寒山云。我見轉輪王。千子常圍遶。十善化四天。莊嚴多七寶。七寶鎮隨身。莊嚴甚妙好。一朝福報盡。猶若栖蘆鳥。還作牛領蟲。六趣受業道。況復諸凡夫。無常豈長保。以此而知。有功之功功皆無常。無功之功功不虗棄。故云一切有為法不同也。
住相布施生天福。猶如仰箭射虗空。
住相布施者。不與般若相應。為著相故成有為功行。非究竟。故古德云。若般若不修。萬行虗設。所修功行不能稱性也。所言布施者。運心廣大謂之布。推己惠人謂之施。故曰布施也。即六度之一度也。生天福者。所感果報祇生天之福也。終非究竟。譬如仰箭射空。終不至天也。
勢力盡。箭還墮。招得來生不如意。
仰箭射空。勢力既盡終墜於地。人天福謝亦復如是。所謂人間四相天上五衰。皆福謝之相也。所言四相者。一生相。二老相。三病相。四死相也。五衰者。一花冠墮地。二目睫瞤動。三眷屬離散。四身光自滅。五不樂本官也。招得來生不如意者。古德云。人天福報為三生冤。人罕知之。良由世人因其福力不明其本就上增添。以此世福恣情娛樂。臨命終時福盡業在。返墮惡道受種種苦。故云招得來生不如意也。
爭似無為實相門。一超直入如來地。
故知諸位小乘人天福報有為之法皆非究竟也。爭似無為實相門。一超直入如來清淨覺地。此之一路。從來千聖不曾蹈著。向第二門中略憑言說。所以西竺初祖云。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則法法絕待。盡皆照體獨立。如指不自觸。如刀不自割。如地不自堅。如水不自濕。如火不自熱。如風不自動。如耳不自聞。如鼻不自嗅。如舌不自了。如身不自覺。如意不自知。如眼不自見。所以云。若眼作眼解則生眼倒。若眼作無眼解則生無眼倒。若執有眼即迷其無眼。由有眼故則妙見不通。故經云。無眼無色。復有迷眼作無眼者即失其真眼。如生盲人不能辨色。故經云。譬如眼敗之士。其於五色不能復利。諸聲聞人亦復如是。唯其如來得真天眼。常在不昧。悉見諸佛國土。以不二見故。即不仝凡夫。所見悉能見故。不仝聲聞。所見不同凡夫所見。謂之超凡。不同聲聞所見。謂之越聖。既能超凡越聖。即達佛之知見。故云一超直入如來地也。
但得本。莫愁末。如淨瑠璃含寶月。
若得其本。末可知也。古德云。今之講者偏彰漸義。禪者唯播頓宗。禪講相違。胡越之隔。由是人與法差。法與人病。佛意本末難見散義浩愽難尋。然而泛學雖多。秉志極少。以本接末則可知矣。故云但得本莫愁末也。如淨琉璃含寶月者。琉璃喻法身妙境。寶月喻解脫真智。境智冥合瑩徹十方。爍爍靈光騰今騰古。猶如琉璃盤內更盛明月也。
我今解此如意珠。自利利他終不竭。
如意珠者。摩尼寶珠也。唯此一珠具諸功德。於諸寶中此寶為上。利用如意。可喻心寶也。經云。獨王頂上有此一珠。不妄與人。此之一寶非從外得。但猶一切眾生妄念蓋覆不能明現。古德云。譬如衣下明珠。雖明不照。似宅中寶藏。似有如無。今日永嘉解此一珠賑濟有情。用無窮盡。故云終不竭也。
江月照。松風吹。永夜清霄何所為。
入夜月華牕底白。有時松韻枕根清。此箇消息。設使千聖出興。具無碍辨才。也說不及。放一線道。且向建化門中略憑話會。強而言之。此是文殊普賢大人境界。一切眾生雖生其中而不自知。諸小乘人不能趣向也。此之境界不凡不聖。雖難可見。祇在目前。山高海濶栢短松長。柳綠花紅鶯吟鶴唳。江月照。松風吹。永夜清霄何所為。若是本分道人。一覺直到天曉也。
佛性戒珠心地印。霧露雲霞體上衣。
般若是一法。佛說種種名。或謂之佛性。或謂之戒珠。或謂之心地。或謂之心印。皆一法也。隨其功用各得異名。能覺知故名曰佛性。瑩淨無垢名曰戒珠。能生諸法名曰心地。號令群品名之曰印也。雖有三名而無三法。以此而推。森羅萬象觸目遇緣。器界山河皆同一體。霧露雲霞盡非他物。故曰霧露雲霞體上衣也。
降龍鉢。解虎錫。
鉢盂錫杖皆道具之名也。鉢盂即應量器也。錫杖者。振作錫聲也。所言降龍鉢解虎錫者。名隨緣起而得名。降龍鉢者。因世尊降火龍外道也。昔者有三迦葉投佛出家。退失道心。侍火龍外道。佛觀其根性既熟。即往度之。爾時往彼求宿。時迦葉言。此無空室可宿。唯有火龍石窟。還可宿否。佛往彼宿。是時中夜火龍現通。鼻中出烟鱗甲生火。逡巡熾然欲害於佛。爾時世尊即起慈心。現三昧火。漸漸明瑩。火龍毒火返自燒身無處逃避。唯見世尊寶鉢之中清凉廣大。乃自投身入於鉢內。故名降龍鉢也。解虎錫者。始因高僧稠禪師在懷州王屋山習定。見二虎闘。即以錫杖以中解之。二虎各自分去。遂此名焉。故云降龍鉢解虎錫也。
兩鈷金鐶鳴歷歷。
兩鈷者。表真俗二諦也。六鐶者。表六波羅蜜也。中心表中道也。鳴歷歷者。振錫之聲。上士聞之即可入道。小乘錫杖即四鈷十二鐶也。四鈷表四諦。十二鐶表十二因緣。中心浮圖表住持三寶也。忽若在衲僧手中何如表示。祇如大師當時持往曹溪親見六祖。遶禪床三匝。大振一下。且道成得什麼邊事。明眼衲僧試定當看。
不是標形虗事持。如來寶杖親蹤跡。
不是外現威儀標其形體虗然自謂任持也。故寶公云。丈夫運用堂堂。逍遙自在無方。一切不能為害。堅固猶若金剛。豈虗事持耶。如來寶杖親蹤跡者。經云。佛告比丘。汝等應受持錫杖。所以者何。過去如來現在諸佛皆執持故。為聖人標幟也。故曰如來寶杖親蹤跡也。如或不薦。問取德山老人。
不求真。不斷妄。了知二法空無相。
不求真。故越凡夫法也。不斷。妄故越二乘法也。二乘之人弃妄求真。斷煩惱求菩提。證有為涅柈。故非究竟出離之道也。大乘之人更不求真亦不斷妄。則知真妄二法本無相狀。故寶公云。也無頭。也無手。世界壞時渠不朽。故云了知二法空無相也。
無相無空無不空。即是如來真實相。
上句展轉拂迹。下句直明真諦也。因上所言不求真不斷妄了知二法空無相。永嘉切恐後人落在空無相中。故有此點示也。言無相者。即無諸事法也。無空者。即無諸理法也。無不空者。則能遣之法亦空也。即是如來真實相者。即入如來無相微妙法門也。
心鏡明鑑無罣碍。廓然瑩徹周沙界。
心鏡既明。鑒物無碍。傳曰。諸智慧者以譬喻得解。明心之士其心猶如明鏡。能接眾象盡入其中。無有窒碍。清淨含容無有邊際。古德云。打破鏡來與汝相見。盡十方世界是一面鏡。且向什麼處下手。若向這裡薦得。靈光透漏無蓋覆處。故云廓然瑩徹周沙界也。
萬象森羅影現中。一顆圓光非內外。
在天燦然。仰而觀之謂之萬象。在地卓爾。俯而察之謂之森羅。傳曰。森羅及萬象。一法之所印。豈從外得耶。祇在一切眾生一念心光影現之中。故云萬象森羅影現中也。一顆圓光非內外者。一點光明無表無裏。靈明烜赫瑩徹十方。無有內外。故肇法師云。會萬法皈於自己者。其為聖人乎。
豁達空。撥因果。漭漭蕩蕩招殃禍。
豁達空者。乃西天外道所修斷滅空也。撥因果者。一向著空撥無因果也。故知世出世間人天一切因果善惡等業毫髮不差。經云。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忘。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且外道不知此法故迷因果也。既落斷滅之見。所招殃過不可言說。譬若大海漭漭蕩蕩無有邊表。故云漭漭蕩蕩招殃過也。
棄有著空病亦然。還如避溺而投火。
若弃其有見而著無見。則其病亦然也。故古德云。便擬疑心斂念接事皈空。不瞬不動。閑目藏睛。隨有念起即便破除。細想纔生即便揭擦。如斯見解正是落空外道魂不散底死人。故云弃有著空病亦然也。譬如有人避大水之溺而投火燧之中。故云還如避溺而投火也。
捨妄心。取真理。取捨之心成巧偽。
若捨虗妄之心。欲取真如之理。則取捨之心成巧偽之行也。傳云。取一邊。捨一邊。徒增妄慮。執自性。逃自性。轉失真源。其由空有兩忘一味雙顯。居斷絕地即煩惱根。信不誣矣。故羅山云。麤飡易飽。細嚼難飢。根本差殊。良由自錯。學般若之人到此切須子細體究。
學人不了用修行。真成認賊將為子。
學般若之人不了心地法門而修有為功行。皆非究竟。盡屬有為。正在生死岸頭。如棱嚴十種修仙與諸不了義權位行人。皆未能出離也。良由以取捨虗偽之心而謂修證無上菩提。猶如世人認賊為子欲其親的無有是處。故云真成認賊將為子也。
損法財。滅功德。莫不由斯心意識。
既認賊為子。法財功德如何保任。盡皆失去。故云損法財滅功德也。莫不由斯心意識者。對境覺知異乎木石名之曰心。以心籌量名之曰意。了了別知名之曰識也。以此三法遷流種種諸行。造作種種之業。皆由此也。傳曰。心異則千差競起。心平則萬法坦然。心染則六道四生。心空則一道清淨。故云莫不由斯心意識也。
是以禪門了却心。頓入無生知見力。
上來所修皆是無益苦行。固非真實也。唯般若一法方為究竟。大般若經云。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是諸佛母。能示世間諸法實相。出家之士得不盡心於此。是以雲門大師警策兄弟曰。一等是蹈破草鞋行脚。拋却父母師長。直須者些子眼睛始得。若遇本色咬猪狗手脚。不惜性命入泥入水相為。有可咬嚼。眨上眉毛。高掛鉢囊一十年二十年。打取徹去。莫然不成辦。從上諸聖無不擊發勸於此箇門中用心。故云是以禪門了却心。頓入無生知見力也。
大丈夫。秉慧劍。般若鋒兮金剛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