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月后,诗人高远在报上发表了一首诗,诗名为《古洞》。
相传一对恋人殉情
走进幽深莫测的古洞
不知所终
穿着燕尾服的精灵
从洞穴时代飞来
衔出一枚远古的太阳
恋人穿过时间隧道
寻觅传说中的伊甸园
在豁然洞开的地方
种下世界
梦中的苹果落地
惊醒世人
黑暗中一轮太阳
戴在纤纤玉手上
在一次为业余诗歌作者的讲课中,有人朗诵了这首诗并请高远老师讲解一下这首朦胧诗。在高远看来这诗一点也不朦胧。于是诗人重述了那位处长讲的故事,当然那个故事梗概被高远加了工,玉姑娘和掏燕窝的小伙子都有了姓名,场景有了渲染,细节有了补充,这堂诗歌辅导课严格说来不像是讲诗而是讲小说了。高远讲完了问:这首诗懂了吗?学生们齐声回答:不懂!高远摇摇头,说:算了算了,你们没写诗的悟性,诗是什么,是心灵中跳动的精灵,像燕子洞的燕子,像故事中的玉姑娘,像从高空落下时的感觉,像我手中这个玲珑剔透翠绿欲滴的玉戒……说着高远从口袋里掏出那枚玉戒,高举过头顶,说,你们看你们看,它是什么?是玉戒,是我讲的故事的实证,是诗的灵感,是……不不,不是,你们看见一百年前的风了吗?看见这绿色花纹记录的往事了吗?你们看见什么啦!他激动地用手指往玉戒里一套,手指在玉戒中来回挪动,诗人高远又接着嚷道:这是什么,是诗眼?穿过去,穿过去,就这样穿过去,这就是时间隧道,我们回到百年前去,问问玉姑娘和她的情人,他们是怎样走进去的,沿路有什么?黑色的花,蓝色的草,黄色的树,红色的天,白色的山……
座下一个学生说,这不是底片吗?
就是底片!不是反转片。高远继续发挥:我现在找到了一张一百多年前的底片,就是这只玉戒指。想想有多少人戴过它?是些什么样的手?每只手都是一首诗,怎么,还不懂?你们想象呀!这就是诗!
台下响起似是而非的掌声,都不知道是在为什么鼓掌,为诗,为老师,为激情,为久远的传说还是刚才的故事。
有一个人没鼓掌。他姓郑。是旅游局的一名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