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你和孩子谈话的内容是什么,一定要设法让你的目光充满爱意。有人说,爱的目光是孩子成长的营养源。哪怕只是两岁的孩子,只要他感受到了大人的诚意,就能很快明白道理并控制自己的行为。
因此,父母和孩子说话时,在注意倾听孩子说话内容的同时,别忘了投去鼓励和尊重的目光,这是对孩子最好的引导。如果你的目光是专注而真诚的,自然会引起孩子的好感。这样一来,孩子无论有什么话都愿意向你诉说,而且也会欣然接受你的建议。
总之,与别人谈话时保持目光交流,不仅是出于礼貌以及保证交流顺畅的需要,而且是要从对方的眼神里获得谈话内容之外的更多信息。在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今后孩子也会在与人交流时做到专注地倾听,当然也就会认真倾听父母的话。
爱心指导读懂孩子的目光语言
1孩子双目凝视,紧紧盯着一样东西,这时孩子可能在聚精会神地思考,父母不要轻易打扰他。
2孩子眼睛发亮,出现兴奋的光芒,说明孩子想明白了什么事情,此时父母应予以夸奖,并进行适当的讲解。
3孩子怒目而视,说明孩子认为父母处理某事不公平,他很不满意。此时,父母应给孩子申辩的机会,而不应一味压制。
4孩子目光迟钝,左顾右盼,是他拿不定主意的时候,此时父母要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最后鼓励他做出决定。
5孩子眼睛躲闪着,不敢和家长的目光相对,往往说明孩子做了错事。这时家长可以先等一等,看孩子能不能主动认错;假如孩子不认错,可追逐着孩子的目光,用微笑和探询的目光鼓励孩子认错。当孩子认错以后,要肯定他的勇气,并用“爱的目光”告诉他:父母依然爱他。
多给孩子一些微笑
微笑是一种无声而有效的沟通方式,是人与人之间的润滑剂。面部表情是一个人内在态度的表现。一般来说,在与别人见面交谈时,首先就是看对方的面部表情。面部肌肉松弛,态度和蔼,往往使人感觉比较容易亲近;面部肌肉紧绷,总板着面孔,往往使人产生距离感,让人很难接近。这就是微笑的力量。
人与人的交流离不开微笑,心与心的沟通也需要微笑,同样,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更需要微笑,在与孩子沟通时,微笑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教育家卢勤曾说过:“对孩子来说,爸爸妈妈的面部表情非常重要。微笑能照亮所有看到它的人,它像穿过乌云的太阳,带给人们温暖。”善于微笑的父母,总是会博得孩子们的喜欢,自然也就会让孩子更听话。
上学后第一次期末考试的成绩出来了,小智考了全班第一名。当老师和很多其他同学的家长来向小智“取经”的时候,小智说他能取得第一名的成绩,最感谢的是父母的微笑。那微笑似乎就在说:“孩子,你已经很用心,很努力了,考第几也没有关系。”因为有了父母的微笑,他才没有了后顾之忧,正是父母一直以来的微笑,给予了他进取的动力。
孩子上学以来,小智的父母没有像大多数家长一样给孩子买复习资料,上辅导班以更好地帮孩子学习功课,而是有一套特殊的教子方法——微笑。爸爸很有见地,他认为,尊重孩子应该是第一位的,到了上学的年纪,孩子对于很多事情会有自己的想法,不能什么事情都由父母说了算,应该让小智自己安排自己的生活,父母应该做的是孩子放学回家后,多给他些微笑。因为一个真诚的微笑,对孩子来说,是最好的安慰和肯定,它能驱散孩子整日学习的疲惫,远比说“你先歇会儿再做功课”要好得多。此外,当孩子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安慰他不仅不会对他有什么帮助,反而会让孩子觉得很烦,从而破坏孩子的心情。最重要的是,当孩子主动来找父母时,父母就要陪他说说话,谈些孩子感兴趣的话题,或者带孩子出去逛逛走走,以让他心情变得平静轻松。
其实,每个孩子都非常善于观察父母的表情,他们喜欢从父母的表情中推测父母的想法和态度。在许多孩子看来,只有在父母表情比较温和的时候,才能商谈事情,得到父母同意的可能性才会越大,而当父母板着脸的时候,孩子的表现也就比较沉默,不敢讲他们的事情。
因此,当父母微笑着点头认可孩子时,孩子会觉得比听到“你真乖”更高兴。因为微笑和点头,不仅仅给予孩子一种认可和鼓励,而且让孩子体验到了父母对自己浓浓的爱。这样孩子当然就更容易接受父母的建议。
实际上,父母对孩子微笑,孩子也会以微笑回报父母,这种微笑不仅是双方情感的体现,也是一种表示友好的社会性行为。亲子间的微笑往往可以消除亲子间的争执、冲突、愤怒等,从而避免不良情绪以及内心隔阂的产生。所以,在面对孩子的时候,要给孩子多一点微笑,让微笑在父母与孩子之间荡漾,化解亲子之间的矛盾。
爱心指导学会对孩子微笑
1当孩子征求你的意见时,无论同意与否,你都要用微笑表示友善和蔼,不要板着脸对孩子说话。
2如果你让孩子去尝试做一些事,而孩子没有勇气去做,你可以用微笑的眼神鼓励孩子去尝试;如果孩子坚持不去,你也可以用微笑安慰孩子。
3当你发现年幼的孩子正在跃跃欲试想要独自爬上楼梯而遇到困难,然后用征求的眼光注视着你的时候,你可以用微笑、点头表示你对他的肯定;同时,你可以在恰当的范围内做好安全保护工作,但是不要去帮助孩子,而让孩子自己登上楼梯。
4当孩子登上楼梯后,你可以再对他笑一笑,并用适当的手势表扬孩子,这样孩子就会高兴地笑起来,因为他在你的微笑中读到了鼓励和支持。这样孩子就会更有信心,会把每件事做得更好。
5当然,孩子有不良行为时,父母也应用摇头表示制止,让他不要做这种行为。但是,摇头的时候也要微笑,微笑同样会对孩子起作用,就是表达一种友善。
“弯腰”和孩子说话
纪伯伦说:“孩子来自你的身体,但是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他们爱,但不能塑造他们的思想……你们是弓,你们的孩子是从弓上发出的生命箭矢。”然而,有些父母想尽办法,为子女安排一切,希望孩子有美好的未来和幸福的人生,有的家长觉得自己为了孩子好,似乎有很大的权威,经常用命令式的口吻与孩子对话,甚至为孩子做出很多选择……这些做法显然是不对的。
在中国,长辈与晚辈说话时,通常会站在较高的位置上,象征着一种权威。而中国式家庭中父母在与孩子说话时,也总是站着对孩子发号施令,以显示家长的权威,强制孩子按自己的意愿行事。虽然父母对孩子的主观愿望是好的,但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这种教育方式只会让孩子感到一种不平等,孩子会感觉父母不理解他们,不懂得他们的想法,久而久之父母这种“权威”的说话方式就会让孩子感到厌烦,最终造成孩子与父母之间沟通的障碍。
如果父母弯下腰或者蹲下来与孩子说话,情况很可能发生变化。弯下腰蹲在孩子面前,父母的面部以及眼神就和孩子一样高了,这会使孩子感觉到亲子之间的平等。那么这个时候与孩子进行交谈,孩子就会认真地听你说话。
弯腰或者蹲下来,这样看似非常简单的动作,却体现了家长对孩子的尊重,体现了家长对孩子的事情或问题认真而亲切的态度,从而拉近了孩子和父母的距离。要知道爱的细节不仅能感染孩子,更能教育孩子。
有位8岁的小男孩,他特别喜欢和隔壁邻居的阿姨交朋友,心里话都愿意跟她倾诉,而不愿意与自己的妈妈讲。一般情况下,这个年龄段的小孩子本应该更喜欢与父母在一起才对。有一天,小男孩又与那位阿姨开心地交谈。出于好奇,有人就问他,为什么喜欢和这位阿姨说话。小男孩说:“阿姨总是弯着腰和我说话,与我一样高!”
这句话令人感到震撼!弯腰,与孩子一样高,他觉得自己受到了对方的尊重,他们的关系是平等的,他们的关系是平起平坐的。的确,人人都渴望平等,即使是个孩子也渴望得到对方的尊重。那个小男孩的父母平时又是如何与他进行交谈呢?
原来,小男孩的妈妈跟他讲话时,总是居高临下的,无论站着、坐着都比他高。8岁的孩子在与父母谈话时面对这种居高临下的姿态,会产生一种压迫感,觉得两者的地位特别不平等,因此心里话就不愿意跟父母讲;而父母如果能蹲下来,跟孩子平起平坐,就一下拉近了与孩子的距离,那么,孩子自然也就愿意向父母倾诉心里话了。
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和自己一样高”对孩子来说是多么重要的事情。如果母亲能够弯下腰来与孩子进行交流,那么孩子就会觉得父母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而是自己最好的朋友。
美国精神病学家威廉·哥德法勃曾经说过:“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要把孩子当成与自己人格平等的人,给他们以无限的关爱。”当然,弯下腰或者蹲下来让自己的面部与孩子一样高是人格平等的最基本体现,但是要真正做到人格平等,还需要父母从心理上“弯下腰来”,抛弃居高临下的姿态,然孩子感觉到你真诚的关爱。
爱心指导用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
1当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时,无论多么幼稚,父母都不应该嘲笑、责骂孩子,应用平等的态度,以商榷的口吻与孩子沟通,可以询问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努力去理解孩子。
2当自己生气时,不要与孩子对话,要知道人激动时,很有可能把不该说的话说出来,也有可能伤害孩子的心。
3在你与孩子交谈时,语言要充满爱心和亲切感,态度要和蔼,最好不要使用命令的口吻与孩子说话,可以用商量的口气与孩子说话。
4在讨论家事的时候,可以让孩子参加,不管是否采纳他的意见,都能让孩子感受自己在家庭中的重要性,是家庭中的一员。
5站在孩子的角度和孩子进行交流。作为父母应该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来和孩子交流,注意说话的语气、方式和态度:教育的话形象着说;批评的话表扬着说;拒绝的话引导着说;多商量,少命令。这样孩子就会认为父母非常尊重自己,也就非常愿意听家长的话。
6真诚地对待子女。父母对待子女一定要真诚,必须放下权威,蹲下身体心平气和地与孩子谈话,向孩子表示父母尊重他们的能力,尊重他们的独立性。
7与孩子进行平等的对话,可以配合正确的肢体语言进行。例如,脸上露出亲切温和的表情,眼神里充满了关爱,语调轻声而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