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分别而失照。是名无记。非智也。有分别而照体常寂。亦智也。今莫管分别不分别。一味顾正念去(二)。
悟有浅深大小。千处万处透。亦随其本所悟处而已。如主一邑。则一邑之千万人皆其统御。推而一郡一国皆然也。直至世尊见明星而大悟。方为了当(三)。
书经忏悔大好。若断源。则须理忏。所谓观罪性空是也(四)。
拈颂古人公案。不无见处有到与未到。今人颇多臆说者。此非大彻不能披拣。且置之可也(五)。
答余姚蒋居士(二条)
欲为生人根本。断之诚难。有不净观。治其标也。反究欲念起处。治其本也。今只消究念佛者就是(一)。
持名念佛。且专一持名。但礼佛时作观可也(二)。
答朱白民居士(三条)
参禅别无方便。只贵谛信不惑。如沩山所谓研究至理。以悟为则而已(一)。
人谓我但求西方。我实求西方而尚未能。人谓我犹参理路。我实参理路而尚未彻(二)。
顶圣眼天之说亦有不尽然者。尊堂临终一段因缘自是好境界。来报殊胜可知。不必疑也(三)。
答龚广淇居士(三条)
不论在家出家。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即执持名号四字是入头处。执持二字莫草草看过(一)。
返照念佛人是谁。与参禅意同(二)。
诸大乘经可看。而以顾正念为主(三)。
答大镜(三条)
塔中二佛。是表物我不分。古今一致。不是二谛(法华宝塔品一)。
心以何为宗。令人自参。不许穿凿问人(二)。
以上教意宗意不必妄求。但自精勤念佛。念到一心不乱。自当悟入(三)。
答姜居士(五条)
转身后更有转身。未得不受后有。故求生净土为贵(一)。
念观音无验者有二。一则定业难转。二则念力未精。真善人而被祸者亦有二。一则定业难转。二则心虽善。智不足(二)。
睹善境而复谤者。夙世善根轻浅。常有之。不足为怪(三)。
因境动心。虽似心随境转。试问木人遇境曾有转否。毕竟心外无境。境全是心(四)。
法虽不在藏之存亡。而众生必赖文字入理。经阐佛心。寺彰佛迹。自有缓急轻重(五)。
答吴士瑾居士
五戒杀生为首。在家不杀足矣。若不能断肉食。食三净肉可也。渐入佳境后不食肉。则善之善矣。第二偷盗。此不必论。第三惟禁邪淫。正非所禁。第四妄语亦易持。第五饮酒。如不能持。节省之。亦渐入佳境可也。大抵五戒全持。则为满分优婆塞。半持。则为半分优婆塞。持其一。则为少分优婆塞。亦随人所持无碍。
答吴广颖居士
皮为鼓而供佛。牛亦有功。角为灯而供佛。羊亦灭罪。
答董广曙居士
易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宅上正积善之家。而反家主有疮疡之灾。家属有疾疫之难者何也。其故有二。一者小灾免大灾。轻难免重难。正繇积善。虽见疮疡疾疫。而不伤身。若非善功。必有大灾重难。不止如此而已。正当感谢佛天。不可嗟怨。二者善虽积。犹未广大。比之全不修善者则过之。比之万善咸备者则不及也。正当益加为善。不可自足。
答洪大慈居士(三条)
一。我忆十六七时。自期三十不中乡科。则捐举业。隐湖山间。四十不中会试则亦归隐。乡科官决不可做。今以廿八岁为期。更早矣。何言迟也。又先父母过世。我方敢出家。先母在。即举业可舍。家不可出也。
二。目所睹有改经改监而中者。有改经改监而依然不中者。夫子云。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得之不得曰有命。奈何读圣人之书而漠然不信乎。尽人事而听天命。此至言也。
三。莫论清浓奇平种种体格。亦不必迎合主司趋附时尚。但只要文字好。文字好者。谓与题目相应也。作时文如写真相似。但贵肖像彼人耳。否则虽笔仗之尖耸。颜色之华丽。何益也。
杂答
问。世尊默然良久。外道谓开我迷云。空生宴坐不言。帝释云善说般若。
答。良久处欲望开迷。阴霾万里。宴坐边拟闻般若。说竟多时。虽然如是。鞭头得旨空里飞花者毕竟见个甚么。
问。自性西方。惟心净土。
答。若直指西方。不但过此娑婆十万亿刹者为非也。说个自性已涉程途。若实谈净土。不但宝池金地种种庄严者为非也。才道惟心。翻成垢秽。离此二边。作么生是西方净土。
问。净土与禅优劣。
答。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今之执禅谤净土者。却不曾真实参究。执净土谤禅者。亦不曾真实念佛。若各各做工夫到彻底穷源处。则知两条门路原不差毫厘也。
问御魔何法。
答。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即圣境现前。切不可作圣解。若一执着。便落邪手。况魔境圣相终有分别。纵然魔能巧现。明眼者一照。其破绽处历历分明。则彼即饮迹矣。如未能如是。更有捷径法。只是单单坚守正念。任他是圣是魔。一切莫管。
问。病中如何用心排遣。
答。人在病中。凡有四等。为病所使。忘失正念。不知排遣者。愚夫之用心也。虽罹病缘。坚持正念。善巧排遣者。初学之用心也。病忘其病。正念自如。不须排遣者。大贤之用心也。为众生故。示现病身。排遣不排遣。两不必论者。诸佛无所用心之用心也。昔人有言。老僧自有安闲法。八苦交煎总不妨。此安闲法。愚夫昧不得知。初学知不能用。正大贤分上事。但言之极易。行之极难。勿轻视也。世有狂徒。见他人病。极善开导。或云四大本空。何病之有。或云一切放下。莫著于病。是则固是。争奈自到病中。都忘却开导他人言语。依旧空不去。放不下束手无措。甘伏死门而已。我辈观此。应自猛省。务臻实效。莫学虚头。趁四大康健时讨取个本空。即今目前就要放下。若待病生方做手脚。所谓寇至筑垣。亦复何及。尝记僧问古德。还有不病者么。答云。有。又问。不病者还来看和尚么。答云。老僧看他有分。前答有字。初学亦知。后答看他有分。久参禅客犹恐未彻在。古人此处毕竟是何道理。毕竟得何三昧。病苦之中安闲乃尔。我辈共宜勉之。
问。做工夫必应避喧取静否。
答。工夫最怕拣择。有志于学者。只是一个正念常在胸中。逢静时也如此。逢闹时也如此。凭他静闹变迁。而我这个念头断然无有移易。如是方无间断。谓之善做工夫也。岂不见古人道。智者除心。愚者除境。如必嫌喧取静。则境界恐无有静之时。亦无有静之处。夫求静者莫如居深山之中。然深山静矣。而樵斧闻于隔云。牧笛鸣于斜照。则耳畔又安能静也。然樵斧牧笛。或可屏绝之。使不交于吾耳。至于清宵而猿啼虎啸。白昼而鹊噪鸦鸣。则耳畔又安能静也。然猿啼虎啸鹊噪鸦鸣。或可驱逐之。使不交于吾耳。至于狂风起而万窍怒号。迅雷发而千山震撼。则此时嫌喧取寂者。将屏绝之耶。驱逐之耶。以此推之。境界决无有静之时也。决无有静之处也。学人但患志不猛烈耳。存一猛烈之志。则何之而不可。
问。一心称名时又着求生。不几二念乎。
答。求生。须于早晚发愿时。若称名时。一心一念。不可夹杂。譬如举业家。读书作文其行也。其所以读书作文者为何。要中举中进士其愿也。
已上俱未详问人。
儒家之悟与佛家之悟虽则无异。然根本枝叶自有浅深。
修行若不向般若上用功。则虽禅定亦化为福。福是有漏之因。天福亦有时尽。
通宗不通教。开口便乱道。故人先宜看教。
宗是佛心。教是佛语。
端坐念佛。恐心难摄。不若经行。
参念佛是谁。须是有真疑起。真疑未起。且默念去。
净土非无日月。但佛光大日月为佛光所掩。
天竺语往往是倒说。如祴衣则曰衣祴。到彼岸则曰彼岸到。
楞严最有次第。故人宜看。
禅定人。虽愿力不深。亦能往生。然修净业者。信愿行如鼎三足。缺一不可。
人心如破屋。妄想如贼。东逐则西来。南逐则北来。
今人能断百思想。已便好了。
宗门语。如世人捉呆。不可作实****。
庞居士虽见地高于王龙舒。然龙舒实行亦自的确。大庄严论虽未了义。却有益于人。
古人棒喝。适逗人机。一棒一喝便令人悟。非若今人以打人为事。
此云佛法须让老僧。彼即礼拜。可见不在神通。通不是道。有道自有通。有通未必有道。只论神通。则神有通。鬼亦有通。道如官。通如车旗服饰。求通原有法。今日追忆往日。往日又追忆。则他生可知。然非是道。
抹杀一蚂蚁。复受一蚁身。彼业未尽。何能转生他道。众生都然。徒令受此杀苦。
法灭之际。人举一茎草。便成枪刃。可以杀人。此时诸法已灭。止留弥陀一句救人。人有念得一句全者。便为世间师。
朱紫阳辈都是贤者。即有异同。彼亦不瞋其人。然不可过为贬驳。
不乱之心。即是无住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