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岱身边突然冒出一骑,马上骑士高声呐喊:“呔,你是什么东西,也配让我家主公出战,看我陈留人马英来会你!”
“杀!”典韦大喊一声,纵马飞驰过去,照着马英的头顶就是一戟,马英挺刀上架,只听咔嚓一声,戟刀相交,大刀被震得脱手而出,马英的脑袋被铁戟砸的粉碎,尸身倒在马下,一命呜呼了。
典韦一招之内就斩了马英,刘岱手下大将全都倒吸一口冷气,自问不是他的对手。刘岱见他们都互相“谦让”,只能派将,厉声道:“胡文才,你去会会他!”
胡文才嗓子眼冒凉气,心想完了,这次多半要壮烈了。硬着头皮,杀了上去。不等典韦说话,先声夺人,照着典韦的嗓子眼就是一枪,典韦身子向后一仰,躲了过去,双腿夹住马腹,一戟就击中了胡文才的战马前腿,只听咔嚓一声,战马一声嘶鸣,倒在地上,把胡文才也掀翻在地。典韦战马盘旋,转过身来,在胡文才还没来得及爬起来的空当,一击砸中他的脑袋,胡文才也上西天去了。
“呜!呜!呜!呜”有节奏的号角声,从西凉军欢呼的海洋中冒起,战鼓轰天,其声势让西凉军生出一股霸道绝伦的气势,刘岱军众人被压制的透不过气来。
何雷趁势大喊:“将士们,随我杀!”
刘岱见西凉军发起冲锋,怒喝道:“杀!”
两只大军像两条狂飙的黑龙一般撞在了一起,登时激起无数的血腥。铿锵声、呐喊声、叫骂声响成一片,十里可闻。
在西凉军悍不畏死的攻击下,刘岱军的伤亡开始增大,由于先前被挫了锐气,他们一次一次的败下阵去,可是刘岱又在刘岱亲自督阵之下杀了回来,而且越杀越勇,越杀越不顾生死,一个刘岱军倒下去,后面的刘岱军立即补上来,他们前仆后继,无视死亡,用刀枪、用拳头、用牙齿挡住了西凉军的攻势,让他们寸步难进。
两军士兵都杀红了眼,整个战场中,残肢断臂横飞,内脏胃肠遍地,突然冒出的鲜血不多时便把人的身体染得通红,此刻每一个人的眼睛都是红色,看不见敌人,也看不见自己,只知道不停地回到,不停地向前,不停地杀戮。
两军的颤抖从清晨一直到下午,地上的鲜血越来越多,到处都是青紫色的胃肠,耳边仿佛都可以听到鲜血流动的响声。
一直到日落西山,双方才各自罢兵回去,居然谁也没能占了谁的便宜。
回到帅帐,何雷把大刀扔在兵器架上,面对众将厉声道:“这样不行,刘岱的兵力远胜于我,在这样下去,我们必败无疑,你们有没有什么好办法!”
贾诩站出来说:“主公不必烦心,诩有一计,可以击败刘岱。”何雷道:“有没有把握?”贾诩道:“敢拿项上人头作保!只是提前要做一些准备!”
何雷道:“一切全凭先生裁处!”
从帅帐出来之后,贾诩命人准备了五十两马车,八百个装满生石灰的袋子,又制造了二十两春秋战国时代才会使用的战车,每一辆车上放置三十名手持弓箭的士兵。何雷和一众大将都不知道他搞什么名堂。
何雷不给刘岱喘息的机会,第二天一大早便帅兵出营,做第二次攻击。贾诩请求改变布阵顺序,让他的五十两马车在最前面,何雷注意到每一辆马车后面都有几十个装满生石灰的袋子。而马车后面的战车上的战士,每人手中都持有一定数量的火箭,不知道是干什么用的。
这一次没什么废话,两军对圆,同时擂鼓,向着对面杀了过去。
贾诩命令放箭,战车兵射中了马股,马儿四蹄狂奔,冲向敌阵,马车上面放着的满装生石灰的袋子,系的都是活扣,绳索拴在马尾巴上。马尾摆动,袋口大开,登时石灰飞扬,刘岱军被石灰迷了眼睛睁不开。战车上的士兵发出火箭,点燃布袋,战马大惊,直扑刘岱军阵地,兵车继续向前,万箭齐发,战鼓震动天地。
刘岱的军队第一线惊骇,向后撤退,迫使第二线再向后撤退,一霎时全军崩溃,四散逃命。何雷下令追击,杀上及杀死刘岱军无数,刘岱也死于乱军之中,连尸首都找不到了。剩下的刘岱军,想要撤入城内,却没想到早已经被张辽抢了先机。张辽率领两千骑兵,先一步通过吊桥,进入城内,把来不及入城的士兵截在了半路上。士兵们纷纷抛弃武器,跪在地上请求投降。
刘岱手下的大将刘瑁见到大势已去,赶忙带人投降,何雷率领西凉兵进入梁郡。这一战,刘岱军损失惨重,死伤过半,剩下的三四万人马,全部投降。
何雷带领大军到梁郡城内休整,一面派人打探袁术和曹操军的战况。袁术和曹操听说董卓军灭了刘岱,都感觉到事情不对,为了不让董卓军有可乘之机,两人立即议和,各自撤回到自己的地盘上。
何雷重赏贾诩,并且正式任命他为司隶校尉府长史、程昱担任司隶从事、荀彧担任司隶校尉府司马。
大军在梁郡休整了三个月,何雷听说袁绍的大军已经从扬州返回正在回冀州的路上,而且曹操和袁术已经罢兵,再也没有什么可乘之机,于是命张辽率领两万人马留守梁郡、洛阳,自己带着大军返回长安,向董卓复命。
此时已经是公元一百九十一年初平二年的十一月份,正是隆冬时节,等到何雷帅军返回长安已经是十二月份的事情了。
何雷扫平叛军,大胜而归,汉献帝出城两里相迎,当然这些都是董卓安排的,迎接大军的队伍里,有两个人非常的生气和担心,他们就是吕布和王允,眼看情势已经在他们的控制之中了,怎么半路有杀出个牛辅出来,这可如何是好?吕布看到牛辅那么风光,气的哇哇大叫,差点把牛辅从马上拽下来,暴打一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