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辱學
持志科
晉支孝龍
淮陽人。美風姿。少喜清言。常以小品為心要。陳留阮瞻頴川庾凱從之遊。或嘲之曰。大晉龍興。天下為家。沙門何不全膚髮。去袈裟。釋梵服。被綾羅。龍曰。抱一以逍遙。唯寂唯寞。以致誠。剪髮毀容。改服變形。彼謂我辱。我棄彼榮。故無心於貴而愈貴。無心於安而愈安耳。初得放光。便能講解。學者追崇之。後不知所終。
晉康僧淵
西域人。生關中。梵相而漢語。有志操。誦放光道行。為心要。成帝時。與康法暢支敏度俱渡江。有才思。名譽甚遠著人物始義論等。暢常捉麈尾行。每遇名賓。輒清談盡日。庚元規曰。此麈尾乃常在乎。暢曰。廉者不取。貪者不與。故得常在也。敏度亦有風韵。著傳譯經錄行世。
淵以清約自將。每行乞食。人初不知其賢。偶逢陳郡殷浩。浩與語。終日不能屈。為改觀。結友。琅邪王茂弘。以鼻隆眼深戲之。淵曰。鼻眼人面之山淵也。山不高不靈。淵不深不清。聞者以為名對。建寺豫章山。帶江近邑。有茂林脩竹之勝奇。比丘多過之。歿於此山。
晉竺法乘
不知何許人。敏悟絕倫。依竺法護為沙彌。護愛其清真有氣節。護住持殷富。長安有男子。世奉佛。一夕蒼黃入寺。從護借錢二十萬。護未答。乘年十三。從旁對曰。和尚意已許矣。客退。乘曰。觀其人情色。非實借錢者。特欲相試耳。護曰。吾意亦以為然。明日男子領其宗人百餘輩。來請戒法。且謝借錢之過。曰妄以世俗。仰測道德。為愧。自是乘名聞關右。後遊燉煌建寺。從之者如雲。至武夫悍卒。戎狄頑很。向化革心。既歿葬其處 同學竺法行。竺法存。並以高潔致名。
晉竺僧度
姓王氏。始名晞。字玄宗。東莞人也。少孤。天姿秀發。獨事母。以孝聞。年十六。求同郡楊德慎女茗華為妻。既納采矣。而苕華母亡。俄其父又亡。繼而晞母亦亡。由是感悟。易名出家。妻移書以承宗奉祀之義勸焉。係之以詩。辭尤悽惋。度不為動。答書與詩。以見其志。而絕之。卒究羣經。著毗曇旨歸。行世。
晉慧持
慧遠之弟也。冲默有遠量。長八尺。風神俊爽。年十四。讀書日倍同學。年十八出家。與遠俱師事安公。精究經論。在廬山三千僧。推以為冠。其姑為尼。名道儀。自江夏觀化都下。持送之。止東安寺。衛軍王珣因賞識。珣既請西域沙門僧伽羅叉。出中阿含經。持為詳定。後還山。豫章太守范寗。請講法華毗曇。於是珣以書問寗。遠持兄弟孰愈。寗答曰。誠今日之二難也。王曰。然觀其兄。則足以見其弟矣。又惡得而優劣哉。羅什致書。願結為友。持欲遊蛾眉。遠留之不可。曰人生愛聚。若獨喜離何如。持曰。出家當以西方為期耳。徑去不顧。時桓玄殷仲堪在荊州。持無停意。止蜀之龍淵精舍。大弘佛法。刺史毛璩。雅相傾挹。道俗爭追崇之。有譙縱者。攻殺毛璩。據蜀自王。縱有從子道福。凶悖尤甚。將兵入持所居。眾驚潰。持方盥潄。神色無忤。道福至旁。持彈指漉水。淡然自若。福愧汗下。出謂人曰。大人故與眾異也。以義熈八年卒。將終謂弟子曰。經言。戒如平地。眾善由生。若行住坐臥。宜自謹。經籍在東間者。以付道泓。在西間者。付曇蘭。遂歿。壽七十六。
晉慧永
生潘氏。河內人。年十二。師事沙門曇現。學於安公。而與慧遠善。同遊匡山。依止西林。有一虎。隨永常臥室中。客多不敢造門。永每叱去之。以進客。甞出邑暮歸。至烏橋。烏橋營主醉。騎馬當道。遮永不聽過。永以杖指馬。馬驚走。營主墮地。因致疾。且就永寺悔罪。永曰。非貧道本意。必戒神所為耳。
填南將軍何無忌填潯陽。駐虎溪。請永及慧遠相見。遠擁徒百餘。皆端整有風敘。高言華論。舉動可觀。永獨執杖持盋。翛然而往。當時之人。莫不高永公之標致。而偉遠公之模範也。義熈十年歿。壽八十三 又沙門僧融。亦有高行苦節。通靈。能伏鬼物云。
宋道淵
生寇氏。不知何許人。出家。止京師東安寺。善經論。潛光隱德。世莫知之。後開講。使學者積滯冰釋。移止彭城寺。宋文帝特師敬焉。沒壽七十有八 弟子慧琳。通內外典。誹諧好談笑。長於製作。然誕傲矜伐。頗為清議所黜。宋世祖雅重之。家見常昇獨榻。一日淵詣傅亮。而琳先在座。不為淵禮。坐自如。淵怒見於色。亮杖琳二十乃已。後琳著黑白論達性論。皆詆訶釋教。顏[這-言+(衣-〦)]之宗炳駮之。各萬餘言。
宋道溫
生皇甫氏。玄晏先生之後也。事廬山遠公長安什公。住襄陽檀溪寺。善大乘諸經。樊沔間。師宗之。吳國張邵填襄陽。子敷甞聽溫講還。邵問溫何如。敷曰。義解足以析微。道心莫之能測。邵躬往候之。後從容謂曰。法師如不棄。當處以別駕。溫即日引去。曰彼且桎桔我矣。邵嘆恨。孝武建初中。自江陵詔至京師。止中興寺。大明中。詔為都邑僧主。四年皇太后。造普賢像成。就寺齋房慶讚。感應真之瑞。賜錢五十萬。詔闢齋房。為天安寺。太始中歿。壽六十五 有沙門僧慶。善三論。惠定善涅槃毗曇。僧嵩者亦以能講授聞。但莫年邪執。死時舌本先爛云。
宋道亮
不知何許人。住京此北多寶寺。悟解絕倫。神觀英特。然性剛忤物。元嘉末。被徙南越。時人譏其不能保身。亮曰。業景可逃乎。與弟子智琳等十二人。留廣州。六年講授眾經。化行嶺外。大明中。還止京師。法席復盛。著成實義疏八卷。太始中歿。壽九十九。
同時有沙門靜林慧隆。俱有道行。林善涅槃經。隆甞臥疾。有送和劑。至者云。秣陵令所送。授已忽不見。隆服之即愈。蓋神授也。
宋智一
居靈隱山中。標致高潔。翛然有出塵韵。望之知其為世外士也。姿性善嘯。引聲一發。窅眇入雲。抑楊縱翕。殊合律呂。颼飀凄切。聽者生哀。謂之哀松梵。養一白猿。遠放林壑。竚立呼之。調極清婉。猿則隨至。謂之白猿梵。眾因以猿父目之。若乃像前讚詠。塔下歌謠。或唄起經筵。或頌流齋會。使物類感之。則此心之虗靈。進於善矣。
齊曇遷
生建康支氏。少出家。遊心竺義。兼通孔老。善辭章。研究十地。甞註之。以行世。巧於轉讀。梵聲清婉。特拔終古。與彭城王義康。范曄王曇首遊。初居祗洹寺。後徙烏衣寺。終始一節。不為世俗變也。范曄既被誅。合門十二。喪莫敢舉。遷貨衣盋。營葬焉。孝武聞而義之。謂徐爰曰。卿著宋書。慎勿遺此士也。建元四年卒。壽九十九。
齊法慧
生夏侯氏。不知何許人。持律甚嚴。隱禹穴天柱峯。誦法華經。足不履人間者三十年。為汝南周顒所師禮。王公貴人。得一識面。為一時美談。終於所居云。
梁僧喬
生吳興之華氏。少隷龍光寺出家。甞聞前脩立義同異於僧旻。且慕其論議英敏。撫掌屢歎。願師事之。隆昌間。拉同寺僧整。寶淵。慧濟。慧紹。請旻移住。以遂研究。疎衣糲食。貧寒不小變。閱三四年。優習經論。於是旻還莊嚴。時沙門慧生。問旻曰。諸子優劣。可得聞乎。旻曰。喬之儒雅清虗。履今用古。固遺法之所寄也。整之精勤博綜。情懷可重。亦同業之所推也。淵之心性偏激。濟之尫羸。紹之資費蕭條。雖不免於累。而皆有所成。則其志之同如此。天監初卒。年三十六。
梁慧韶
生丹陽之田里。其先頴川陳氏也。幼養於兄。以友悌稱。年十二。出家稟戒。遊京揚。聽莊嚴旻公釋成論。僅再講。即盡記憶通暢。因謂同學慧峯曰。吾如是。將非其所開之義淺歟。抑其善教然歟。遂更依藏法師於開善。鑽仰日至。後依龍光綽法師。貧無以得論本。眾共斥不許住。時方嚴寒。獨一帔。因鬻之以資寫論。久之武陵王填巴蜀。邀與俱。訓徒龍淵寺。甞講罷。坐房中。見神人青袷服。致敬曰。法師幸常此弘道。當相擁衛也。先苦氣疾。每思慮輒發。至是頓愈。法席推為成都盛。凡學者有失。皆自罰。性不騎乘。間赴貴家請。值雨潦泥淖。必策杖戴笠往。天監七年。忽染微恙。醫者以猪脂藥進。拒不服。而禮佛誦經。顏色怡悅如常時。候問者以為喜。乃告曰。吾茲無處不痛。政若敗車行路。常患摧折。但自強耳。頃之卒于寺之摩訶堂。是年七月三日也。春秋五十四。既卒。民有應始豐者。夢被攝。至閻王所。聞趣迎韶法師。及至。王降階。合掌頂禮。還坐殿上。畫文書。作大政字。俄法師飛騰去。安浦寺尼夢。送法師等五百僧。登七寶梯。到天宮殿。
梁慧皎
未詳姓氏。會稽上虞人。住嘉祥寺。好學。春夏講演。秋冬著述。撰涅槃義疏十卷。及梵網經疏。行于世。又甞以唱公所撰名僧傳。黜隱遁。而取榮顯。誠非吾釋割親逃祿。薙染本指。於是作高僧傳十四卷。且曰。若實行潛光。則高而不名。寡德適時。則名而不高。名而不高。本非所紀。高而不名。則備今錄。後不知所終。
梁曇准
弘姓。魏郡湯陰人。出家從智誕法師受業。善涅槃法華。住昌樂王寺。既承齊之竟陵王講說。遂南渡。止湘宮寺。隨席談論。不憚涂沮。次公嘆曰。此北道人。非徒其容止言笑可觀。至於烈亮恢廓。揚搉理妙。殊有標致。臨川王映。長沙王晃。尤加欽禮。廬江何默。彭城劉繪。造房接足。請誥戒。北面而成業者。二百餘人。天監十四年終。壽七十七 寺復有智深比丘。亦魏人也。博綜經論。天子王侯。莫不賓禮。性好直言。無所推屑。每語及北方僭叛事。輒慍見於色。由是自致廢棄。不甚顯。
梁道宗
荊州江陵人。氏族則未聞也。蚤歲薙染。居瓦棺寺。性脩潔。動靜有常度。力學甘貧苦。齊末大饑。分衛不給。南遊嶺表。其道大行。且誓以死化誘。已而卒。壽五十餘。
法敝居延賢寺。其進業固窮。視宗殊未讓。天監初。西遊陸海。東歸全楚。弘宣有功焉。
梁慧簡
有道業戒行。素以膽勇。為建武王公門。師及王公出填。荊州。邀與之偕。州治之東偏。有別齋三間。尤便近。然空無人居久矣。蓋以數見怪異。而易致凶惡也。至是而簡得之中一間。以奉佛像。旁二間以安經書。以接賓客。簡當臥未起。俄見一黑衣無目人。從壁間出。倚門立。簡時心目了了。即欲語不可得。然意念觀世音。不小輟。其人曰。知君精進。故爾相試。今能操守不亂如此。吾又安敢逼哉。忽入壁間。不復出。簡徐起澡盥。禮誦訖。以倦復就寢。夢向所見人曰。僕自漢末居此數百年。為性剛直。多不能容。君既淨行自脩。故以相讓。毋恐也。自此絕無他。雖歷積載如一日。去後終無有繼簡者。
魏道登
生東莞芮氏。聰警有信力。聞徐州僧藥明經論。挾策從之。悉究涅槃法華勝鬘。後從僧淵究成論。譽動魏都。屢見徵聘。同學法度曰。盍行乎隨方適化。為物津梁。彼慧遠拂衣廬阜。曇諦滅迹昆山。亦秪一時耳。豈可以今日比哉。及到洛陽。寵逮族屬。以其本姓不華。詔易耐氏。玄侶追隨。講說斯盛。晚年居恒岳。遂終於報德寺。壽八十五。時景明間也。
魏法貞
未詳氏族。渤海東莞人。九歲出家。居洛下廣德寺。年十一。師事道記。誦法華經。意所不解。隨以造問。遂通曉其義。記尤加獎。稍長善成實論。與僧建齊名。時人以建文句無雙。以貞為入微獨步。且相友愛。每講。聽者千數。得襯施。造像供養。清河王懌。汝南王悅。並頂禮奉訓戒。會魏德衰陵。以圖南邁。以梁普通二年。貞為進騎所及而死。春秋六十一矣 建清河人。又有慧聰道寂。皆記公弟子。學亦可尚。建南達江陰。止何園寺。武帝詔集僧於樂受殿立義。而建之業頓進。聰寂不知所終。
魏僧意者
每聚徒於太山之谷山寺。寺有高麗像。相國像。女國像。吳國像。崑岡像。岱京像。凡七像。皆金銅範模。相好姝麗。列之殿堂。不置關鑰。以縱瞻仰。而鳥獸無敢入者。故靈裕讚云。應感而來。誠無指屬。謂其神通冥著。不知何所從來也。意束躬供養。迄於暮齒。
將終之前一夕。見已亡沙彌。禮拜云。違奉已來。常為天帝驅役。廢脩道業。竊聞天帝。不久請師講經。願因一言。獲免形苦。意即澡浴更衣。焚香端坐以俟。未幾。果有冠服羽儀。如世之貴顯者。入寺。而意竟逝。且其都講維那職事之人。各在異邑。驗其逝去。皆同日也。
齊曇遵
河北程氏子。少厭欲塵。而容色美盛。甞投法光出家。光公恐其或染或淨。遣令返俗。資學既明。允當時寄。有魏擢為員外郎。非其志也。復請光公。而光公猶以前患不許。遵跪啟曰。今畢命歸依。永崇至道。如不允副。必從邪見。壞及三寶。光審其識至。即為授具。而就勗督之學。功踰一紀。一乘頓義。法界心源。並披析義理。挺超時匠。初化行洛下。流衍齊楚晉魏。乃至燕趙。通以言教。攝治相襲。而無著述。丞相淮陰王肱深器禮之。年踰七十。舉為國都。尋陞統。俄而小疾。坐誦維摩勝鬘。終卷而逝。年八十有五。遵賦性清高。舉止有法。開戶褰帷。形無妄涉。口靡俗談。目罔邪睹。然而敬愛前脩。撫循後進。世罕其比。光公終日。遵方居齊州。聞訃號慟。悶絕從牀墜地。熱血涌口。其孝如此。
齊曇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