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帝天和間。摩勒國達磨流支。華言法希。為大冢宰晉陽公宇文。護。譯婆羅門天文二十卷。
又摩伽陀國禪師闍那耶舍。華言藏稱與其弟子闍那崛多等於長安故域四天王寺。譯定意天子問經六部。沙門圓明道辨城陽公蕭吉等筆受。
陳拘那羅陀
華言親依。或云波羅末陀。華言真諦。西天竺優禪尼國人。梁武皇帝盛昌三寶大同中直後張汜等。送扶南貢使返國。且使請求名德三藏。彼國乃以諦應詔。而併賷至大乘論諸雜華經等。大同十二年八月十五日。達南海。大清二年八月。屇京師。帝頂禮於寶雲殿。即欲傳翻。屬寇羯憑陵弗果諦亦漫遊東土。檀越富春。令陸元哲。招延。與沙門寶瓊等二十餘人。翻十七地論。昉五卷。太寶三年。侯景徵還供養。元帝啟祚。止金陵正觀寺偕願禪師等二十餘人。翻金光明經。後隨方傳譯。靡寧厥止。心欲汎舶往楞伽脩國。道俗結誓留之。遂停南越。重覈所翻。文帝天嘉四年。楊都建元寺沙門僧宗法准僧忍律師等。欽渴新聞。遠承芳問。諦感其意。乃為翻攝大乘等論。旋至梁安。將返西國。而業風飄舶。還廣州。刺史穆公頠。延住制旨寺。與沙門慧愷等。翻廣義法門經及唯識論等。穆公薨。世子紇為檀越。仍事傳譯。然其神思通幽。非世所測。甞居絕島。紇往候之。波濤[漓-禸]涌。未即渡。諦望見。因敷坐具水上。跏坐。絕流達岸。而坐具略不霑。濕或折荷葉乘之。不少傾側。
至光太二年六月。入南海北山。將捐身命。慧愷聞之。輟講奔赴。刺史稽顙請留。群眾遮挽。三日乃已。因是迎致王園寺。議還建鄴。會有忌者。沮於上。乃止。大建元年。正月十一日。遘疾遷化。年七十有一。所譯經論。僧宗法准等。奉還匡山。
諦雖廣出眾經。偏宗攝論。故隨處翻傳。親流疏解。後疏則僧宗所釋也。宗愷則窮括教源。詮題義旨。每面揚闡。情理無伏。
諦一日喟然長嘆。而謂愷曰。君等實副參傳。而遇非其時。則奈何。愷泣數行下。因跪啟曰。法被中國。群生垢重。致是擾攘。必何時而可定耶。諦指西北。且曰。此方有大大國。非久當盛弘吾教。但恨君等不及覩耳。嗚呼其亦有待於今日乎。
諦自梁武之末。陳宣之初。二十三載。所出經傳記。六十四部。合二百七十八卷。
于時有中天竺優禪尼國王子月婆那首華言高空。以魏元象中。於鄴城司徒公孫騰第。出僧伽吒經三部七卷。沙門僧昉筆受。屬齊受禪。南抵金陵。大同間。譯大乘頂王經一部。梁武詔那。總監外國諸使。大清二年。遇于闐沙門求那跋陀。華言德賢。賷勝天王般若梵本至。那從祈請得之。適丁侯景之亂。未暇翻傳。陳天嘉乙酉歲。始譯于江州興業寺沙門智昕筆受。
陳扶南國僧須菩提
華言善吉。於揚州至敬寺。譯大乘寶雲經八卷。較之梁世曼陀羅所出七卷。少差耳。並見隋三寶錄。
陳法泰
不知何許人。早與慧愷僧宗法忍等知名。梁代天竺沙門真諦。流寓嶺南。泰偕宗愷等事之。以赴廣州刺史歐陽頠之請。傳譯於制旨寺。陳太建三年。講所譯新經於建鄴。驚異時眾。會彭城靜嵩來扣。泰為隨機按旨。披釋無遺。事見嵩傳。慧愷曹姓。義理淹博。詞力尤殷贍。贊諦譯事。每恨相見之晚。住廣州顯明寺。延諦房中。講俱舍論。光大間。僧宗法准法忍等。就諦求學。為講攝論。與獲聽受請愷於智慧寺。講俱舍。至業品疏第九卷。遘疾不救。明年春。諦又化。
有受菩薩戒弟子曹毗。愷之叔子也。少隨愷入南中。既善攝論。兼承諸部。晚住江都。甞以章甫縫掖。登座開演而沙門僧榮日嚴法侃等。皆咨稟焉。
時智敷道尼亦為愷所賞識。故愷之亡。諦撫膺哀慟。率敷尼等十有二人。於法准房。傳香火。誓弘攝舍。後敷雖遇跋摩利三藏弟子慧哿。從究涅槃論。僅得敘分。而哿以疾殂。乃專講攝論。
隋那連提黎耶舍
華言尊稱。北竺烏傷國人。弱冠出家。備聞正教。既登具足。徧訪聖踪。天梯石臺之奇。龍廟寶塔之勝。並躬頂禮。無所遺逸。甞有異尊者。見舍而謂之曰。苟能靜脩。當證道果。遊涉徒勞。終無所成舍不從艱關諸國。乃屆齊境。則文宣皇帝。天寶七年。也。時舍齒方強仕。氣貌雄雅。物議憚之。詔安置天平寺。號翻經三藏。禮遇隆至。內出梵本千餘夾。為建道場。以示尊崇。帝躬拜伏。顧謂群臣曰。此三寶洪基也。故宜偏敬。初譯眾經五十餘卷。詔昭玄大統沙門法上等。二十餘人監掌。沙門法智。居士萬天懿。度語。未幾詔授舍昭玄統。俄為都。
及齊曆告終。教亦隨替。避地東南。不遑寧處。綿歷四載。有隋御宇。光復大法。開皇二年。七月。奉璽書。偕弟子道密等入京。居大興善寺。冬十二月。即事翻譯。前後出菩薩見寶月藏日藏法勝毗曇像頭精舍大乘總持等經論一十七部。並沙門法纂僧琛明芬。給事李道寶等筆受。昭玄統沙門曇延。昭玄都沙門靈藏等二十餘人。監護。
舍年邁行厲。每以舍利弗陀羅尼自課。夢身作佛。境界殊妙。後住廣濟寺。為外國僧主。撫存覉旅。得其歡心焉。久之不疾而化。適滿百齡。開皇九年。八月二十九日也。
隋闍那崛多
華言德志。北賢豆揵陀羅國人。髫齓出家於其國之大林寺。既登戒品之三夏。年方二十有七。即與其落髮師勝名。得戒師志賢。遊方弘法。路由迦臂施國踰大雪山。備甞嶮岨。至鄯州。則西魏後元年也。以周明帝武成初。駐錫長安之草堂寺。未幾譽徹上聽。詔偕勝名智賢二師。後園論法。且為造四天王寺。傳度梵文。則十一面觀音。金僊所問經是也。會譙王宇文儉鎮蜀。邀俱往。止龍淵寺。建德廢教。逼從祿仕。以死辭。詔放歸。北陷突厥。連丁二師喪。初沙門寶暹。道邃。僧曇等。以齊武平間西訪經法。獲梵本二百六十部。以東。至是亦宿留突厥。以避周禍。相得歡甚。會隋受禪。而暹等先以所獲經來。上詔訪宿德傳譯。開皇五年。崛多偕使者。謁文帝於洛陽。即詔就職於大興善寺。時耶舍已亡。久曠元匠。更詔婆羅門僧達磨笈多。居士高天奴。高和仁。兄弟。同傳梵語。置十大德。沙門僧休。法粲。法經。慧藏。洪尊。慧遠。法纂。僧暉。明穆。曇遷。等。監掌翻事。銓定宗旨。明穆彥琮重對梵本。詳審文義。開皇二十年崛多唱滅。春秋七十又八。始終出經三十七部。一百七十六卷。則佛本行集。法炬。威德。護念。賢護。等是也。
隋達磨笈多
華言法密。南賢豆。羅囉國人。姓弊耶伽羅。華言虎氏。剎帝利種。年二十三。出家於中賢豆。師事沙門覺密落髮。二十五年。從沙門德施。沙門普照。受具。通大小乘經論。又從照師行乞食。禪觀法三年。略窺戶牖。俄而事照師赴吒伽國王之請。留一年。迨師云返。獨留四年。居天遊寺。天遊蓋其王之所造寺也。自茲行役。倍多見聞。商旅盛傳。以支那大國。三寶鬱興。然猶未之信。及踰雪嶺所傳益真。於是始係心焉。間關跋涉。屢移歲敘。開皇十年。冬抵京師。旋處大興善寺。笈多經洞字源。論窮聲意。推居譯首。允愜輿情。煬帝定鼎洛都。彌加崇嚮。詔開翻經舘於上林中。招徠儁彥。訖大業之季。凡二十八年。合出經論七部三十二卷。即起世。緣生。藥師本願。攝大乘。菩提資粮。等也。唐武德二年終。
唐波羅頗迦羅密多羅
華言作明知識。一名波頗。華言光智。中天竺人也。本王種。姓剎帝利。十歲出家。隨師習學。誦一洛叉大乘經偈。受具後。因習律部。略通戒綱。心樂禪觀。更從勝德習定。閱十二年。南遊伽陀國。那蘭陀寺。時戒賢師。方弘十七地論。復獲聽受。然以此論兼明小教。仍誦小乘論一洛叉偈。門人般若因陀羅跋摩傳燈本國。託以紹承。乃展轉北行。達于西面可汗葉護衙。以法訓勗。曾未浹旬。可汙信嚮。武德九年。高平王使而見之。將載與俱。而葉護君臣未即許。高平馹奏聞。詔葉護津發。毋滯留。十二月偕高平詣京師。謁帝。詔居興善寺。賜綵段納帔。從僧加常供給。問勞勤至。三年三月。詔所司。[打-丁+(容-口+又)]揚碩德一十九人。就波頗所居寺傳譯。沙門慧乘等證義。沙門玄暮等譯語。沙門慧賾。慧淨。慧明。法琛。等綴文。上柱國。尚書。左僕射。房玄齡。散騎常侍。太子詹事。杜正倫。參助銓定。光祿大夫。太府卿。蕭璟。總知監護。出寶星。勝光。般若燈。大莊嚴經論。合三部三十五卷。六年繕寫云畢。上聞。賜波頗綵百假。餘賜束帛有差。當是時。或謗以為故聚名達。廢棄講貫。僥倖取譽。誠非弘通本意者。監護使以沙門靈佳之辨弗聽。會太子疾。迎入內。承顧問。寵眷益隆渥。然其氣剛志確。終以前謗。不能平。遂分散衣資。造諸淨業。貞觀六年四月六日。觀佛坐逝於勝光寺。遺表施身。詔闍維收舍利起塔。
唐慧賾
李姓。荊州江陵人。九歲依本邑隱法師出家。為沙彌。執卷誦文。紙盈四十。初聽涅槃。法華。後別聽三論。隋開皇中。鄉里以賾器質夙成。請為法主。講涅槃。辨答率屈耆宿。時纔十二歲。刺史空龍公元壽。聞而謁焉。大加褒賞。以其名聞。詔入京師。既引見。賜納僧伽棃。併餘衣一襲。仍住清禪寺。冠蓋日擁門。憚煩。從應禪師稟資心學。大業末。避地終南之高冠嶺。唐室隆興。出遊都邑。屢建法筵。武德初。詔於延興寺。百座開仁王經。公卿盛集。吉藏竪論。賾言清理詣。銳責鋒起。四部駭異。藏歎伏。尤善楷書。太宗文皇帝。在秦邸。欲致之別第。以崇供養。使者六反。固辭。貞觀詔。簡僧傳譯。眾咸推讓。訖事奏上。詔賜帛百匹。衣服一襲。賾又著般若燈論敘。文多不載。十年四月六日。終於所住。壽五十有七。葬京師之東郊。太常博士褚亮撰碑詞。有集八卷行世。
唐伽梵達磨
華言尊法。西印土人也。史失載其出處之詳。永徽中。譯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一卷。又按千臂經。序云。偕沙門智通譯。
唐阿地瞿多
華言無極高。族氏出家。史不載。永徽三年。壬子正月。屆長安。所奉西印土梵夾。詔於慈門寺安置。仍同沙門大乘琮等十六人。英公李世勣。鄂公尉遲德等十二人。於慧日寺。浮圖院。建陀羅尼普集會壇。所須有司供辦。屢現靈瑞。道俗忻嘆。四年翻譯金剛大道場經中撮要陀羅尼集經十二卷。沙門玄楷筆受。
唐智通
生郟州安邑趙氏。隋大業隸總持寺。出家受具。後遊方洛京。學梵書語于翻譯舘。頗復諳究。貞觀中。北天竺沙門。奉千臂千眼經梵本至。太宗詔求材學。足以綴文筆受者。充翻經舘職事。通應命。偕梵僧譯成二卷。高宗。永徽四年。復出千囀陀羅尼。觀世音菩薩呪一卷。觀自在菩薩隨心祝。一卷。觀世音菩薩清淨陀羅尼一卷。共四部五卷。或謂其善瑜伽秘密教。每獲感通。
唐若那跋陀羅
華言智賢。南海波凌國人。善三藏學。麟德中。成都沙門會寧。遊西域。道由波凌遂與賢於阿笈摩經內。譯出世尊焚棺收設利等事。為涅槃後分二卷。附舶達交州。寧復西進。儀鳳初。都督梁難敵遣使偕寧弟子運期來上。三年大慈恩寺沙門靈會。於東宮。啟請施行。賢竟終於其國云。
唐佛陀多羅
華言覺救。北天竺罽賓人也。出大方廣圓覺了義經於洛陽白馬寺。文辭諧暢。理趣精微。誠如來之慧命。眾生之心地也。然而來遊歲月。平昔行藏。史皆不載。惜諸。
唐地婆訶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