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按:王吴本、殿本、局本讹「八」。北宋本、傅校本、明抄本、明刻本及唐会要卷五二、册府元龟卷六七、通鉴卷二0一均作「二」,应据改。
「张九龄上书其余县令以下固不可胜言」。刊本脱「可」字,据监本改。
锦按:殿本、局本脱「可」。北宋本、傅校本、明抄本、明刻本、王吴本及曲江集卷一六、文苑英华卷六七六均有「可」。
「天下虽广朝廷虽众士之明贤诚可知也」。刊本「明」讹「名」,据监本改。
锦按:北宋本、傅校本、殿本、局本及文苑英华卷六七六均作「名」,明刻本作「明」,俱通。
「彼身言及书岂可同为铨序哉」。刊本「彼」讹「比」,据监本改。
锦按:王吴本、殿本、局本讹「比」。北宋本、傅校本、明抄本、明刻本均作「彼」。
卷十八选举六
「评曰昔者唐虞皆访于众」。刊本「者」讹「有」,据监本改。
锦按:殿本、局本讹「有」。然「者」亦非杜氏之旧,应据北宋本、傅校本、明抄本、明刻本改「在」。
卷十九职官一
「弃作后稷」。刊本脱「作」字,据汉书增。
锦按:各本均脱「作」,当据汉书百官公卿表上补。
「五监」注「少府将作国子军器都水」。刊本「子」讹「予」,今改。锦按:殿本讹「予」,北宋本、傅校本、明抄本、明刻本、局本均作「子」。
「官数唐六十员」。一本下有「虞十六员」四字。
锦按:北宋本、傅校本、明抄本、明刻本均有「虞六十员」四字,王吴本、殿本、局本脱,应补。「六十」考证倒误。
卷二十职官二
「三老五更昔三代所增也」。案:「昔」监本作「者」。锦按:北宋本、明抄本、殿本、局本均作「昔」。明刻本作「者」。
「汉制三公不与盗贼若领兵入见皆交戟叉颈而前」注「魏武破张绣入觐天子亦行此制汗流浃背」。刊本「浃」讹「洽」,据别本改。
锦按:「洽」字不误,各本均作「洽」。说文:「洽,沾也。」
「晋初置三上公」注「惠帝天安元年以齐王冏为太师」。刊本「天」讹「大」,据晋书改。
锦按:各本皆作「大安」,应据晋书惠帝纪改「太安」。考证谓作「天安」,误。
卷二十一职官三
「北齐干明中置丞相清河中分为左右」。刊本复衍「中」字,据监本删。
锦按:殿本、局本下「中」字复衍。北宋本、傅校本、明刻本、王吴本及隋书百官志下「中」字均不复衍。「河清」考证误倒作「清河」。
「散骑常侍后魏北齐位在中书之右其资叙为第三清」注「明亳曰臣本官常侍是第三清今授武勇其号至浊」。刊本「勇」讹「通」,据监本改。
锦按:殿本、局本均讹「明亳」,北宋本、傅校本、递修本、明抄本、明刻本、王吴本作「明毫」,亦误,应据魏书良吏传、北史循吏传改「明亮」。北宋本、傅校本、明抄本、明刻本、王吴本倒作「武勇」,殿本、局本「勇」又讹「通」。魏书、北史作「勇武」,是,应据以乙改。
「大唐武德初为内史令」注「常有敕而中书门下不时宣行高祖责其迟晚」。刊本「晚」讹「由」,据监本改。
锦按:北宋本、傅校本、明抄本、王吴本、殿本、局本均作「由」,是。责其迟由者,责问其迟宣上敕之缘由也。明刻本作「晚」,臆改。
「中书侍郎晋置四员及江左初又改为通事郎」。刊本「又」讹「右」,据监本改。
锦按:北宋本、傅校本、递修本、明刻本、王吴本均作「又」。殿本、局本讹「右」。
卷二十二职官四
「都堂居中左右分司」注「旧尚令书有大厅当省之中今谓之都堂」。刊本「今」讹「令」,今改。
锦按:殿本、局本讹「令」。北宋本、傅校本、递修本、明抄本、明刻本、王吴本均作「今」,是。
「尚书左丞兼纠弹之事」注「崔洪曰我举郄丞而还奏我此挽弓自射之谓也」。刊本「谓也」讹「所谓」,据别本改。
锦按:北宋本、递修本、明抄本、殿本、局本作「所谓」,明刻本、王吴本作「谓也」,晋书崔****无「谓」有「也」。
「元嘉以后有二十曹郎」注「元嘉十八年增删定曹郎即魏世之定科郎也」。刊本复衍「郎」字,据监本删。
锦按:「删定曹郎」北宋本、明抄本、殿本、局本均迭「郎」字。明刻本不迭。
卷二十三职官五
「魏改选部为吏部晋与魏同」注「江霦为选官霦音彬」。刊本「彬」讹「林」,据韵会改。
锦按:「霦」晋书江统传作「虨」。各本均作「霦音林」,应作「霦音彬」。
「大唐龙朔二年改吏部尚书为司列太常伯」。案:「二」唐书作「元」。
锦按:旧唐书职官志一、唐会要卷五八均作「二」,与通典合。惟新唐书百官志一作「元」。
「考功郎中一人」注「宋元嘉三十年又置功论郎」。刊本脱「上」字,「功」讹「公」,据宋书百官志增改。
锦按:考证校语有误,应作「刊本脱十字」。各本均脱「十」。傅校本、明刻本作「功」。北宋本「三年」下板残。
「郎中一人」注「武德初改为礼部郎中」。刊本「德」讹「帝」,据监本改。
锦按:殿本、局本讹「帝」,北宋本、傅校本、递修本、明抄本、明刻本均作「德」。
「屯田郎中一人」注「柳彧为屯田侍郎」。刊本「柳彧」讹「补或」。又「时制三品以上门皆列戟」。刊本「制」讹「以」。又「颎闻而叹服」。刊本「叹」讹「战」。并据隋书改。
锦按:殿本、局本讹作「补或」,北宋本、傅校本、明抄本、明刻本作「柳彧」。「制」各本皆作「以」。殿本、局本讹「战」,北宋本、傅校本、递修本、明抄本、明刻本、王吴本均作「叹」,与隋书柳彧传合。
卷二十四职官六
「后汉以来谓之御史台」注「蔡邕以侍御史转侍书御史」。刊本「侍」讹「持」,据后汉书改。
锦按:殿本、局本作「持」是,北宋本亦作「持」,与后汉书蔡邕传合。考证谓后汉书作「侍」,误。
「北齐琅琊王为御史中丞」注「高道穆为御史中丞寿阳公主行犯清路以赤棒呵之」。刊本「以」上衍「执」字,「棒」下衍「卒」字,据监本改。
锦按:北宋本、递修本、明抄本、殿本、局本均作「执以赤棒卒呵之」,本通。明刻本删去「执」「卒」二字。
「后周有司宪中大夫二人」注「上尝谓崔隐甫曰卿为大夫深副朕意」。刊本「意」讹「委」,据监本改。
锦按:明刻本作「意」,臆改。北宋本、明抄本、殿本、局本均作「委」,是。旧唐书崔隐传云:「甚副朕之所委也。」委,任也。
「内供奉二员」注「庶仆台例占阙者得职田」。刊本「得」讹「传」,据监本改。
锦按:殿本、局本讹「传」。作「得」是,北宋本、傅校本、递修本、明刻本、王吴本均作「得」。
「监察御史初秦以御史监理诸郡谓之监察御史汉初罢其名」。刊本脱下「御」字「初」字,据监本增。
锦按:考证据明刻本增「御」字「初」字,误。北宋本、递修本、明抄本、殿本、局本均无「御」「初」二字。然各本作「监察史」亦非,应据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改作「监御史」。
「里行五员并监诸军出使等」注「比来御史监军乃有控制军中大小之事非所以委专征也」。刊本「征」讹「往」,据监本改。
锦按:各本均作「征」,殿本亦不作「往」。
卷二十七职官九
「寺人」注「掌王之内人及女宫」。刊本「宫」讹「官」,据周礼改。锦按:各本均讹「官」。
「内常侍」注「宝应元年敕诸道州所承上命不得辄便信中使宣敕即遵行」。刊本「辄」讹「悬」,据监本改。
锦按:北宋本、傅校本、递修本、明抄本、王吴本、殿本、局本及唐会要卷六五均作「悬」,是。悬,虚也。谓诸道州府所承上命,须凭正敕,不得空信中使口说即遵行。明刻本作「辄」,臆改。
「后汉大长秋属官有中宫谒者三人」。刊本「三」讹「二」,据汉书百官志改。
锦按:殿本、局本讹「二」。北宋本、傅校本、递修本、明抄本、明刻本、王吴本均作「三」,与后汉书百官志四合。考证校语有误,「汉书」上脱「后」。
「凡中书谒者尚书令仆射中常侍」。刊本「射」讹「侍」,据后汉书改。
锦按:通典各本同。尚书令仆即指尚书令、尚书仆射。考证改「侍」为「射」,非是。应作「尚书令仆侍中中常侍」,原脱一「中」,当据后汉书百官志增。
「丞汉有六人」注「其后损益」。刊本「后」讹「有」,据监本改。
锦按:北宋本、递修本、明抄本、殿本、局本均作「有」。明刻本作「后」,臆改。叶德辉辑山公启事作「甚有顿益」,近是。
「置五经百名」。刊本「名」讹「石」,据监本改。
锦按:摘句应作「郡国置五经百石卒史」。考证因误读而误校。北宋本、傅校本、递修本、明抄本、殿本、局本均作「石」,与汉书儒林传合。明刻本妄改「石」作「名」,考证竟从之。
「书学博士」注「凤阁侍郎王方庆曰臣七代祖僧绰」。刊本「僧」讹「曾」,今改。
锦按:殿本、局本讹「曾」。北宋本、傅校本、递修本、明抄本、明刻本均作「僧」,是。王僧绰,宋书有传。
卷二十八职官十
「魏献子卫文子并居将军之号」注「文子为卫之将军名弥牟」。刊本「弥」讹「称」,据礼记改。
锦按:殿本讹「称牟」。北宋本、傅校本、递修本、明抄本、明刻本、局本均作「弥牟」,与礼记檀弓合。
卷二十九职官十一
「魏以司马景王为大将军置掾十人别无属官」。刊本「别」讹「则」,据监本改。锦按:北宋本、明抄本、殿本、局本均作「则」,明刻本作「别」,俱通。
「征东将军」注「以张辽为之」。刊本脱「之」字,据别本增。锦按:各本均无「之」。
卷三十职官十二
「咸亨元年赞善大夫别自为官皆掌侍从翊赞」。刊本「赞」讹「养」,据监本改。
锦按:殿本、局本讹「翊养」,北宋本、傅校本、明抄本、明刻本、王吴本及唐六典卷二六均作「翊赞」。
卷三十一职官十三
「十九关内侯」注「如淳曰列侯出关就国也」。刊本「也」讹「侯」,据监本改。
锦按:北宋本、殿本、局本及后汉书百官志五刘注引如淳注均作「侯」,是。如淳曰:「列国出关就国,侯但爵身,其有家累者与之关内之邑,食其租税也。」侯属下为读。明刻本「侯」妄改「也」,考证竟从之。
卷三十三职官十五
「天宝元年改州为郡」注「义宁二年罢竹使符颁银兔符」。刊本「兔」讹「菟」,据监本改。
锦按:北宋本、傅校本、明抄本、明刻本、王吴本均作「兔」。殿本、局本作「菟」。「菟」通「兔」,改从古本可也,不得云讹。
卷三十四职官十六
「通议郎」注「散官直」。刊本「直」讹「置」,据监本改。
锦按:殿本、局本讹「置」。北宋本、傅校本、明抄本、明刻本、王吴本均作「直」,与隋书百官志合。
「将仕郎」注「许练通时务者始得参选」。刊本「练」讹「拣」,今改。
锦按:北宋本、明抄本、殿本、局本均作「拣」,明刻本作「练」,旧唐书职官志作「简」。拣、练、简,义同,择也。应从古本。考证谓「练」讹「拣」,非。又,观考证摘句,似读破原文。
卷三十六职官十八
「五命赐则」注「五命赐之以方百里二百里之地也」。刊本脱「地」字,据监本增。
锦按:各本均有「地」。
「第七品太中中散谏议三大夫」。刊本「太中」讹「太史」,今改。
锦按:殿本、局本讹「太史」。北宋本、明抄本、明刻本、王吴本均作「太中」,是。
卷三十七职官十九
「第五品给事中黄门」。刊本脱「中」字,据宋书增。
锦按:各本均脱「中」。全句应读作「给事中。黄门、散骑、中书侍郎」。观考证摘句,似误读。
「十五班领护军将军」。刊本脱上「军」字,据隋书增。
锦按:各本均脱上「军」,应据隋书百官志补。
「十一班秘书监」。刊本「监」讹「郎」,据隋志改。
锦按:北宋本、递修本、殿本、局本讹「郎」。明刻本、王吴本作「监」,与隋书百官志合。
「大中大夫」。刊本「中」讹「子」,据隋志改。
锦按:北宋本、递修本、殿本、局本讹「子」。明刻本、王吴本作「中」,与隋书百官志合。
「十班大匠卿」。刊本脱「卿」字,据隋志增。
锦按:各本均脱「卿」,应据隋书百官志补。
「八班皇弟皇子之庶子府长史」。案:隋志此下有「司马」二字。
锦按:各本均脱「司马」,应据隋书百官志补。
「五班皇弟皇子湘荆河司益广青衡七州别驾」。按:隋志「荆河」作「豫」。
锦按:通典避代宗讳而改「荆河」。尚书禹贡「荆河惟豫州。」
「四班嗣王国郎中」。案:隋志此下有「令」字。
锦按:北宋本、递修本、明抄本、殿本、局本脱「令」。明刻本、王吴本有「令」,与隋书百官志合,应据补。
「三班嗣王庶姓北徐北兖梁交南梁五州别驾」。刊本「南梁」讹「南兖」,据隋志改。
锦按:各本皆讹作「南兖」,应据隋书百官志改。
「二班皇弟皇子国常侍」。刊本「弟」讹「帝」,据隋志改。
锦按:北宋本、明抄本、明刻本、王吴本、局本均作「弟」,殿本讹「帝」。
「武骑常侍」。案:隋志此下有「材官将军」四字。
锦按:各本均脱「材官将军」,应补。
「七班太子家丞」。案:隋志「家」下有「令」字。
锦按:北宋本、递修本、明抄本、殿本、局本脱「令」。明刻本、王吴本有「令」,与隋书百官志合,应据补。
「二卫中员外将军」。案:隋志「二卫」下有「殿」字。
锦按:各本均脱「殿」,应据隋书百官志补。
「六班嗣王庶姓湘荆河司益广青衡七州西曹祭酒」。刊本「庶姓」下脱「湘」字,据隋志增。
锦按:各本均脱「湘」,应据隋书百官志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