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时代去拿各种资源,绝大部分是有物可拿,所以更能彰显拿来的锐利与实效。然而,生活表象的复杂多变,有时则显得空而无物,无物可拿。这个时候,要怎么办?难道真的是想拿却无从下手?当然不是!拿来可以做到——无中生有,只要拿对了,一切皆有可能,包括无中生有。
正如魔术师的隔空取物,生活中也有许多奇妙无比"大变活人"的拿来戏法。20世纪60年代,美国肯塔基州小镇上有家餐馆。餐馆虽然格调高雅,菜品也不错,但就是生意冷清,顾客寥寥无几,几乎称得上是门可罗雀。为了招揽顾客,餐馆老板是绞尽脑汁。当有一天,餐馆老板看到电话机旁的黄页时,灵光乍现,一个大胆拿来的主意在他脑海中冒了出来。
他翻开黄页,开始查找他想要的。功夫不负有心人,很快"JoHNwAYNE"这个家喻户晓的名字出现在当地一个农场主的记录上。"JOHNWAYNE"是当时最红的美国巨星,西部片的主角人物,上至总统下至平民,都是他的铁杆粉丝。餐馆老板立马给这位JOHNWAYNE打电话,声称他是随机抽奖的获奖者,能够免费在餐馆享用一顿豪华双人套餐。
听了也不客气,欣然应邀。
第二天,餐馆老板就在自家门口贴出巨型海报,"欢迎下周二光临本餐厅"。消息一出,小镇几乎引发骚动,大家奔走相告,都想一睹巨星风采。周二晚上,餐馆人满为患,被挤了个水泄不通。餐位早就被预订一空,店外还排起了长龙。等到主角出现,人们才发现眼前这个""不过是个与巨星同名同姓的老农民而已。但这有什么关系呢?至少大家从这个近乎"恶作剧"一样的拿来点子中获得了无比兴奋与期待,为平静的小镇生活增添了一丝乐趣,这就已经足够了。
对于餐馆老板来讲,这招利用"名同人不同"的"无中生有",不正好拿到了自己最想要的人气与客源吗?二者皆在这个"无"中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何乐而不为?与此相类似的无中生有的拿来,还有一个英国珠宝商的"大变活人"。这名珠宝商重金聘用了一名酷似戴安娜王妃的模特,到自己店里转了一圈,结果一下子便让店的生意起死回生,而且获利颇丰。
也许有人会说,这餐馆老板与珠宝商都是拿来了名人效应,应该是有物可拿吧?表面看似如此,但实质又不完全对。如果说完全拿来名人效应,那就当直接去找名人代言才对,何必如此呢?实际上他们的这招拿来就是典型的"无中生有",类似于中国书画作品中的"留白"。国画中,画者往往在画面的一隅留下空白,但又不脱离整个画面景致,这就足以让观赏者拥有无尽的想象空间。无中生有的拿来也就如同"留白"之效果,通过人们的想象空间,拿来自己想要的。
美术上的"留白"、音乐上的"无声胜有声",文字上的"省略",激发的:是人们无限的想象力,拿来手法中的"无中生有"则激发的是人们最宝贵的创造力。拿来时代,人人都在拿,意味着竞争愈发激烈。犹如下棋,如果失去先手,则极容易陷于被动。
无中生有的拿来,就是帮助人们反败为胜、绝境逢生的最佳方法之一。这种拿来是非常态下的一种极致发挥,可以最大限度地去激发人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去获得一些看似不可能或不存在的有利资源。":无中生有"的拿来: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如果说美国小镇餐馆老板与英国城市珠宝商的"无中生有"
的拿来还不易为人所理解的话,那么一位中国商人的"无中生有"的拿来,则堪称"留白"效果之现实运用的最好注解。
金融危机下,张老板遭遇了自己创业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危局,企业已被逼到了悬崖边上。市场销售方面在下滑,前景不容乐观,更要命的是,两家最大的原料供货商还趁机落井下石,提出了更为苛刻的条件。被逼无奈之下,张老板决定兵行险招,放手一搏。
经过两天秘密准备,张老板带上业务主管小赵,来到冯老板的办公室。坐下之后,张老板很诚恳地说:"冯老板,你看我们合作这么久,而且一直合作得很愉快。市场情况,你是行家,你比我了解的更清楚。上次你提出的新的合作条件,说实话,并不过分,应该是可以接受的。只是目前这种情形下,我也没办法。你是知道的,现在我们承受的市场压力很大,你是不是再考虑考虑。
如果能帮兄弟一把,兄弟感激不尽。当然,如果你确实为难,兄弟也决不勉强。你也先别着急给我答复,大家再考虑考虑。"
又闲聊了一小会儿,张老板说还有事情要处理,起身带着业务主管小赵匆匆离去。冯老板转身回到自己的办公桌前,忽然看到对面沙发上有个公文夹,那正是刚才小赵坐的位置。冯老板过去拾起公文夹,顺手打开瞧上一眼,里面第二页郝然是一纸供货合同,上面详细地列着各种材料价格、数量、结算方式以及其他相关事宜。合同下方盖着甲乙双方公司红色印章,法人代表签名处,正是张老板和自己最大竞争对手薛老板的签名。冯老板脸色顿时凝重起来。
正当冯老板托着腮帮子,来回踱步陷入思索之时,忽然听到门外传来一声低低地斥责声:"你是怎么办事的!"声音虽然压得很低,但仍然听得出其中遏制不住的愤怒。这时门被推开,张老板虽然还是满脸堆笑,却明显看得出,他笑得有点儿勉强。
业务主管小赵则不知所措,脸色有点儿发白,跟在张的身后。
"冯老板,不好意思啊,刚才我们落了一个公文夹在你这儿。我们到了地下停车库才想起来的。"
"是吗?我没注意啊,你们自己找找看吧。"
"老板,在这儿!"小赵忍不住喊了出来,以最快的速度把公文夹捡起来,递到张老板的手中。张老板似乎也是如释重负,两人再三致歉后转身离去。
过了几天,张老板和冯老板就合作条件重新达成了共识,而且另签了一份长期供货合同,条件极为优惠……商场如战场,兵者,诡道也。兵不厌诈,不仅适用于战场,有时也可巧用于商场。这一系列的连环设计,不亚于诸葛亮唱空城计。现在大家清楚了张老板那两天在精心准备什么了吧?合同!一张根本不存在的、却足以乱真的合同!正是利用这张合同,给了冯老板"无限的想象空间"。
从进入冯老板的办公室,张老板的话中就已经开始在施放烟幕弹。表面听起来,张老板谦恭有礼,但实质却是态度鲜明地拒绝了冯老板先前提出的合作条件,而且显得底气十足,暗示自己并非十分在意与冯老板的继续合作。这样一来,反倒让冯老板疑窦重重。因为照理张老板应该是上门妥协,有求于他的。现在出乎意料,竟然表示并不在乎与他签单。
冯老板的反应当然是正常不过的,这也正是张老板希望的结果,他就是要让对手心中充满了怀疑。这就是商战心理战术:
掩其实,疑其兵。让对方不知自己的实力究竟如何,不敢轻易做出决断。当年,飞将军李广就用这招吓退了匈奴几万精兵。
一次,李广带着十几个亲兵随从去查探军情,结果一不留神遭遇了匈奴的先头部队。李广知道如果掉头就跑,肯定是跑不掉的。于是李广下令所有士兵下马,解下弓箭佩刀,躺下就地休息。这一下,轮到对方傻眼了。远远看着对方才十几人,居然不跑,还躺在草地上晒太阳,似乎很享受的样子。凡是打过仗,杀过人的,通常第一反应就会是其中有诈,可能有鬼!双方对峙了片刻之后,匈奴将领大旗一挥:撤!几万匈奴兵便急匆匆往回撤退。看到对方跑没影了,这边吓出一身冷汗的李广才急忙带着卫兵撒开脚丫子往自己军营跑。
李广兵行险招,是算准了对方会以为自己有后援,害怕陷入己方的包围。张老板之所以这般表明态度,也是猜到了冯老板心中肯定会起疑。但如果仅仅是让对方怀疑自己有"底牌"
是不够的,还必须让对方相信、并且亲眼看到这张"牌",才是此行的根本目的。如果又按一般人的常规思维,可能又会这样打算了:既然表明了自己不怕,而且有后盾,那就不妨直接告诉对方:冯老板,如果你不答应修改条件,也没关系。老实说,我跟薛老板已经签了一份合同。你不信?我可以拿合同给你看。
当然,张老板不是一般人,所以他绝对不会傻到自己去亮底牌,更何况这张牌还是假的。如果张老板按通常方法去做,那计划又有可能泡汤,而且还会涉及法律上纠纷——涉嫌欺诈。
生意场中,合同通常都是最高的商业机密,绝无可能主动把自己的合同给商业竞争对手去看。如果张老板主动把合同给冯老板看,冯老板肯定是不会相信的,这是商业秘密,明摆着是忽悠人嘛。退一步讲,即便冯老板相信了,但心中肯定要对张老板的人品与信誉产生极大的怀疑,"你能把你和姓薛的合同给我看,自然也会把我和你的给别人看"。如此一来,以后张老板要想继续和冯老板合作,冯老板肯定对他是十二万分的提防。
所以,张老板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让冯老板自己看到"底牌",而且是不合法地看到。前面所做的一切都是准备,都是为了接下来的好戏创造条件。正如电影预告片那样,几个精彩镜头一晃,让你不由得想去一看究竟。冯老板想象空间已经打开,张老板"趁机"起身离去,而且走得有点儿"急"。"忙中出错",正因为"急忙",所以落了东西,来不及收拾,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所以,冯老板才可以有机会无意中获取对方的一份重要商业合同,并了解其中最为至关重要的商业机密。
好了,事情到这一步,张老板基本上算是大功告成,但还只是基本,在计划全部完成之前,任何细节的失误都有可能功亏一篑。为了确保计划的最终成功,张老板还有最后一步棋要走。为什么那么巧?为什么冯老板恰好能听到张老板在门外怒斥业务主管小赵?为什么回来后的张老板又急又怒?为什么小赵吓得不知所措?为什么看到公文夹后,他们会觉得如释重负如果你是冯老板,看到对方这个样子,是不是也相信这个公文夹对他们真的无比重要?那你是不是也会相信这公文夹里的东西肯定是真的呢张老板算准时间,"急匆匆"地赶回冯老板的办公室取回公文夹,才是最致命的一击。任何人看到他们的表现,都不会怀疑合同的真实性,甚至可能还会因此而觉得自己运气不错,居然能获得这样关键的信息。当然,凭借张老板的精明,这份花了两天精心准备的合同,内容条款方面一定是极具可信度,不可能太过夸张。这份与薛老板的合同书在冯老板的眼中一定是鸡肋的效果:食之无肉,弃之有味。薛老板能赚一点儿,但赚得不多。正因为这样,既合现实又合情理,所以才更具真实性。
如果你是冯老板,你又怎能不陷入思索?姓薛的开出的条件这么优惠,难怪姓张的敢不买我的账,牛哄哄的。订量还这样大,这不是明摆着想踢我出局吗?如果姓张的以后只跟他签单,我就丢了一份大单。不行,得想办法把姓张的留住如果你是冯老板,你要怎样做才能留住姓张的?是不是要参考这份合同内容?你开出的条件不说与此对等吧,至少不能比对方的差,否则是留不住这个大客户的。张老板的终极目标也正是在此。
现在回头再来看看冯老板的表现,事实上冯老板也是个异常精明的人,这从他处理那个公文夹里不难发现这一点,只不过他的对手太强了,而且其表演水准简直可以获"奥斯卡"奖。
当冯老板看过公文夹里的内容后,他知道这东西对方肯定要回来取,于是不露声色,还是原样放回原处。有人或许不解,干嘛要放回原处?张老板回来了,直接还给他不就行了?如果你这样想,只能说你对人性理解还欠缺一点儿火候。站在冯老板的角度来想,如果自己把公文夹直接还给张老板,张老板会怎样想?张老板心中是不是会:犯嘀咕:文件夹他会不会看过?会不会摸到我的底了冯老板的聪明在于,如果原样放回,装着自己什么都不知道,也是给自己留个后手,在下次商谈合同时,还可以适当加加码,能多赚一点儿是一点儿。不至于完全按照对方与薛老板的合同来照搬。另外,装没看见,还可以让对方放心,减少对方的警惕性,避免尴尬。
不能说冯老板不聪明,但他想不到的是,对方恰恰要的就是这种结果。他装着不知晓,张老板心中却是乐开了花:公文夹里的一纸合约是个道具,根本就不存在。我自己没拿出来,你冯老板自己偷偷地看到,你自己愿意相信,与我何干?就算最后东窗事发,你知道了事情真相,那又能怎样?难道你还能去告我合同欺诈?反倒是我可以说你这人不道德,趁机偷窃别人的商业机密呢。
看完张老板与冯老板斗智的故事,你是不是会觉得"无中生有"拿来的威力所在。"无中生有"是一种非常态,所以无中生有的拿来运用也是针对非常态的情况下。换句话说,如果不是冯老板落井下石,逼得张老板近乎崩溃,张老板也不会祭起"无中生有"的拿来法宝来救自己的企业。还是那句话,非常态下就得采取非常态的拿来手法。拿来是方法,没有对错之分,只有运用的目的与人物才有正邪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