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earning应运而生,引发了教育领域的新革命。谁也不能否认,互联网正在快速地改变我们的工作、生活、娱乐和学习,互联网正以它无限的容量、广阔的覆盖面、交互和定制化特色,迅速改变着传统。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步入一个E化的世界。
所谓E-Learning,就是在线学习或网络化学习,即在教育领域建立互联网平台,学生通过PC上网,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当然,这种学习方式离不开由多媒体网络学习资源、网上学习社区及网络技术平台构成的全新的网络学习环境。在网络学习环境中,汇集了大量数据、档案资料、程序、教学软件、兴趣讨论组、新闻组等学习资源,形成了一个高度综合集成的资源库。而且这些学习资源对所有人都是开放的。一方面,这些资源可以为成千上万的学习者同时使用,没有任何限制;另一方面,所有成员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将自己的资源加入到网络资源库中,与大家共享。
据统计,在美国,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人数正以每年300%以上的速度增长。1999年,已经有超过7000万的美国人通过E-Learning方式获得知识和工作技能,超过60%的企业通过E-Learning方式进行员工的培训和继续教育。E-Lear ning的蓬勃发展使人们有理由相信,E-Learning的推行正在引发教育领域的新革命。
5.2.1 外显特征,媒体技术的功利主义
谁也不能否认,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程,而教育的每一次突破性的进展,都与科学技术的革命性进步息息相关。
在人类历史上,一共发生了五次教育革命。口语技术的出现引发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教育革命,虽然口语传播的技术含量低,信息量少,传播范围小,但是它交互性强,使用方便,具有人性化。文字的出现引发了第二次教育革命,文字交流是传播媒体首先作用于视觉,但它传播的信息量和传播的范围还是有限的。印刷术的发明使得信息可以大量的复制并传播到较大的范围,为班级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可以说是第三次教育技术革命。20世纪初,第四次教育技术革命发生了,电视技术的出现是教育技术发展迈出的重大一步,它同时以声音、图像的直观形象呈现给学习者,并突破了传播距离的“瓶颈”。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的出现为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使教育的发展产生了质的飞跃,不仅教育信息全球传播,而且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全球资源共享,可谓第五次教育革命。
从PC到网络的发展,尤其是因特网(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现为教育技术的发展写下了辉煌的一页,它不仅使计算机的功能发生了惊人的变化,更将信息时代的社会细胞(多媒体计算机和掌握多媒体技术的人共同构成信息时代的社会细胞)联为一体,由此创造出全新的网络文化。所谓联网,绝不仅仅是计算机的联网,而是人类智慧的联网!以往我们常说,计算机是思维的工具,是人脑的延伸,而因特网却通过全球计算机的互联,将古今中外全人类的智慧汇聚到覆盖全球的巨型网络系统之中,这才真正称得上是人脑的延伸,不仅延伸了个体的大脑和思维活动,而且创造了一个外化的、每时每刻都在急剧发展的全人类的大脑!
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童年的梦想是:“在每张书桌上,在每个人的家里都有一台计算机。”现在,他又在策划着另一个时代:“世界各地的人在自己家中就能学习最好的课程,学习任何科目,由世界上最好的老师讲授。”这个理想随着E-Learning的广泛开展,正一步一步变成现实。
5.2.2 内在特性,人格化的人本主义
正如一个人换了一件衣服,决不等于换了个人一样,虽然在表面上E-Lear ning表现为技术理性的功利主义,但在本质上体现人格化的人本主义才是E-Lear ning的真正特性。人本主义是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心理学学派,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在人本主义者看来,自我实现是促使人生长和发展的最大驱动力,甚至是推动社会发展前进的动力,而E-Learning关注的就是人的自我实现,因此,自我实现应该成为E-Learning的确定目标。
E-Learning充分实现了个性化学习。在互联网上,没有统一的教材,没有统一的进度。每一位学习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在自己方便的时间从互联网上自由地选择适合的学习资源,按照适合于自己的方式和速度进行学习。
E-Learning改变了学生的认知过程。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媒体手段的合理应用,使学习内容有形有声有色,具有较强的直观性,能够引导学生直接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和本质属性。
E-Learning加深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人本主义认为,教学是一种人与人的情意交流活动,教师应该把自己的情感因素转移到学生身上,促进学生自觉地积极学习。E-Learning为教师的移情提供了先进的媒体手段,它可以把远方的物体呈现在学生面前,可以把复杂的东西变得简单,把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还可以改变学生的时空观。同时,便捷的媒体手段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
E-Learning不仅使自主学习成为现实,而且使自主学习成为时尚。学习者在时间上和内容上有了充分的选择余地,自主学习成为必然。西方有句名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19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也指出:“不好的老师是转述真理,好的老师是教学生发现真理。”
5.2.3 客观要求,教学中心从教到学的转变
E-Learning教学集中体现在学与教四要素的转变上:教师角色将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即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指导学生自己去学习知识,获得技能,他们的全部责任就是帮助学生理解经常变化的环境和自己,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潜能;学生地位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建构者,能够主动地学习,可以自由地选择教师和学习内容;课本内容由教师传授知识的内容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即学生以课本为纲自主地学习,课本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容,同时,浩若烟海的学习资源极大地开阔学生的视野,弥补个人的局限性。
媒体作用由教师传授知识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创设情景、协作学习、会话交流的认知工具,多媒体传播手段的交错应用,不仅拓展了学习的时空观,而且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操作能力同步发展;而教学过程也不再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知识的过程。
5.2.4 潜在之义,终身教育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在进入社会之后可能已经面临淘汰的命运。因此,越来越多的人离开学校后需要不断地在工作和生活中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一生必须是学习的历程。一个人最重要的能力,就是学会学习的能力。可以说,在未来,学习就是生活。
E-Learning使教育社会化,使学习生活化。互联网为教育走出校园、迈向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未来教育将从学校走向家庭、走向社区、走向乡村,走向任何信息技术普及的地方。
这种终身学习的现象打破了以学校为依托的传统学习观念,使人们对学习的目标、内容和方法等的认识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学习的目标不是简单地获取文凭和职业,而是帮助个人适应快速变迁的社会;学习的内容不能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必须是个人生活和工作中需要的全部知识和技能,尤其强调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学习方法不是对知识的死记硬背和对技能的机械模仿,而是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要的是,学习的主体从青少年,扩展到学龄前儿童、成人和老年,成为终身学习的连续体。
从终身学习观念的形成到E-Learning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学习模式正在经历第三次革命,这次革命的主要特征是终身学习和学习的生活化。人类已经进入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学习化社会。
5.2.5 实现手段,交互式协作学习
交互式协作学习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小组协作活动中的个体可以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其他成员分享,甚至可以同其他组或全班同学共享。在此过程中,为了达到小组学习的目标,个体之间可以对话、商讨、争论,对问题进行充分论证。
E-Learning充分体现了交互式合作学习的优越之处。在互联网上,学习者不仅可以从网上下载教师的讲义、作业和其他参考资料,而且可以向千万里之外的教师提问,与网上的其他同学讨论和评价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发展学生个体的思维能力,增强个体之间的沟通能力以及对个体差异的包容能力。此外,交互式协作学习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形成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性思维、对待学习内容和学校的乐观态度、小组个体之间及其与社会成员的交流沟通能力、自尊心与个体间相互尊重关系的处理等都有明显的积极作用,并且能够充分地发展学生的个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创造出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5.2.6 重要内容,信息素养的培养
面对网络时代的到来,学生的信息素养正在引起世界各国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并逐渐加入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目标与评价体系之中,成为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
信息素养的概念是从图书检索技能演变而来的。美国将图书检索技能和计算机技能集合成为一种综合的能力、素质,即信息素养。自从信息素养的概念在美国的教育界被普遍认可以来,其定义就不断地扩展和演变。1992年Doyle在《信息素养全美论坛的终结报告》中给信息素养下的定义是:一个具有信息素养的人能够认识到精确的和完整的信息是作出合理决策的基础,确定对信息的需求,形成基于信息需求的问题,确定潜在的信息源,制订成功的检索方案,从包括基于计算机的和其他的信息源获取信息,评价信息,组织信息用于实际的应用,将新信息与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融合以及在批判性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用信息。
信息素养作为一种高级的认知技能,同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起,构成了学生进行知识创新和学会如何学习的基础。信息素养不仅仅是对信息的获取、检索、表达、交流的技能,而且包括以独立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将已获得的信息用于问题解决、进行创新性思维的综合能力;不仅是一定阶段的目标,而且是每个社会成员终生追求的目标,是信息时代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能力。
E-Learning能够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使他们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网络课程的开展,不仅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还能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5.2.7 终极目的,培养创新型人才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国政府、企业界和社会各行各业都已达成共识:创新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基本驱动力,当今的各种竞争是知识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创新能力之间的竞争。因此创新的浪潮在世界范围内风起云涌,创新成为一个国家或一个企业的活力和竞争能力最重要的评价标准。
创新,并不仅仅是字面意义上的“创造新的东西”,而是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在我们的双脚已跨进21世纪的今天,知识经济赋予了创新以更新、更深刻的含义,从技术创新的角度讲,创新是一个新构思产生→创意(方案设计)→形成初步成果→创造出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全过程。从教育创新角度看,创新是引入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内容,运用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大胆实践,造就创新型人才的全过程。
通过在线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主要包括五个基本特征: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力、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与直觉。创新实践能力包括实验动手操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创新成果开发与转化的能力,捕捉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等。
通过在线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格,具体讲就是培养学生的好奇心、自信心、责任心、进取心、竞争意识、冒险精神、敢于否定与怀疑的意识、承受力、决断力和群体意识与团队合作精神等,并帮助学生树立人生远大奋斗目标和阶段奋斗目标。
人才培养的基础在于教育,美国、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都把教育视为立国之本。未来创新能力之间的竞争就是今天教育的竞争。我们在开展在线教学的过程中,要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最终目的,为国家和中华民族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创新型人才,使中国在21世纪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