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有一句话,叫做“大富由天,小富由俭”。这句话其实很不负责任。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这句话,其实是一种没有理想的思维方式,是一种畸形的发展观。它把自己的命运交给虚无的“天”,而把自己的现实托付给一种资本无扩大的生活形式,总体来说,是一种消极的发展思维,而非积极的发展态度。
中国人的消极发展思维,来源于所谓的“田园文化”。中国人的传统,就是“男耕女织”,而在这种生活传统之上,产生了一种传统思维,就是自我封闭,不图发展,只求生活;不问进,只问出。
这种想法是畸形的,因为它不去想如何收益,如何扩大自己的产业,而是死盯着自己有什么,每天要付出什么。说得过分一点,这是一种潜意识中的自虐式思维。因为它不是建立在健康、正常的思维基础上,而是建立在自我封闭、自我节制与自我打压的基础上。
既然这种思维是畸形的,那么为什么很多中国人还是奉若神明呢?这其实就是“没有掌握富人的思维”的缺陷。
日本的一位商业家手岛佑郎说过一段话:“大手大脚地花钱,过奢侈的生活,这样,一个人就能获得自信,从而拥有富人的感觉,获得一种富人的思维。”他还对此进行了精辟的补充——“只有拥有富人的思维,才能跻身富人的行列。”
那么,什么是“富人的思维”呢?我们且不急回答这个问题,先来看这样一个寓言:
18世纪的荷兰人曼德维尔在蜜蜂的寓言一书中讲过一个有趣的故事。一群蜜蜂为了追求豪华的生活,大肆挥霍,结果这个蜂群很快兴旺发达起来。而后来,由于这群蜜蜂改变了习惯,放弃了奢侈的生活,崇尚节俭,结果却导致了整个蜜蜂社会的衰败。
蜜蜂的故事说的是“节俭的逻辑”,在经济学上叫“节俭悖论”。著名的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就曾经指出:“本·富兰克林的穷人理查德的手册告诉我们:‘节俭一分钱就是挣一分钱。’”但是,“正当我们学习穷人理查德的智慧时,出现了一代新的理财奇才,他们声称在萧条时期,古老的美德可以是现代的罪恶”。
这正是经济学家的结论。当然,从凯恩斯到萨缪尔森,很多的经济学家都在对“节俭”的社会经济功能进行检讨,他们关注的,是一种社会的经济行为,然而,如果我们从个人的发展思维来看,“古老的美德可以是现代的罪恶”这句话,依然适用。为什么?因为以节俭这种美德,来取代积极发展的方式,以消极的“节流”来制止“开源”,这种畸形的发展观念,不正是一种生活的罪恶?
人们都说,犹太人是世界上最善于经商的民族,那么,按照中国人的逻辑,犹太人肯定是生活特别节俭,一个铜板都要掰开分成几半来花的。实际上,只要你经常和犹太商人相接触,就可以发现,他们在生活中都是一副气定神闲的自信模样。他们都坚决反对以降低生活标准来期待富足,并且认为攒小钱绝对攒不成富翁,崇尚“钱生钱”,而不是“人省钱”。
立足于“赚”而不是攒,是一个成功的商人应该具有的自信,也是一个具有统筹能力的商人的基本素质。如果没有这份自信和这种大气,那么即使你再能积攒,也无法成为一个真正的富翁。这,就是富人的思维。
再明确化一些,富人的思维就是,致富决不能以刻薄自己、过分节省为代价,如果总是不愿意把赚来的钱花出去,那么久而久之就会失去赚钱的动力。而且,从一个人的个人生活考虑,如果赚来的钱自己都不进行花销,那么他创造的财富对自己又有什么意义呢?
有这样一个生动的故事,讲述的就是“攒”与“赚”的关系。
一个七十多岁的穷人领到100美元的失业救济金,按照惯例到银行存了20美元。出银行大门的时候,他看到一位年纪相仿的绅士打扮的人在抽着雪茄。
“您的雪茄很香”,戒烟已经有50年的穷人主动搭讪道,“大概这样的雪茄不便宜吧?”
“还可以吧,20美元一支。”
“嗬,那您一天能抽多少支啊?”穷人不无羡慕地问道。
“不多,15支。”
“哦?那您抽了多久了?”
“50年了。”
“一天就要花300美元用来抽雪茄,一年下来就是10多万美元,50年,哎呀,您算算,您抽雪茄的钱不算利息已经有500多万美元了,这大概可以买下这家银行了吧?”
那位绅士用十分诧异的眼光看着这位穷人,半晌才说:“……哦!您好像不抽雪茄吧?”
“是的,我不抽。”
“那你能买下这家银行吗?”
“老实说,不能。”
“告诉您吧,这样的银行我有10家!”
从这个略带戏剧性的真实故事中,我们就可以看出两种截然不同的金钱观念:辛苦积攒与用心享受。显然,积攒一些小钱,是不能对自己的事业有太大帮助的,而且还会使自己的生活过于清苦,而用心去享受生活,把别人盘算应该如何节省的时间用来考虑如何扩大业务赚取更多的利润,才是富人可以使事业和生活扶摇直上的根本。
为了迅速地成为富翁,那些成功的商人的常规做法是投资金融行业和其他资金回收较快的行当,把百分之七十八的注意力和精力集中倾注到“钱生钱”上。努力攒小钱的人是不具备从事这些行业所要求的素质的。冒险气质的缺乏,决定了他们也不能通过其他途径快速致富。不过凡事也并不是绝对的,我们不赞成攒小钱,并不代表我们认为在商务活动中不精打细算。在这方面,成功商人们都有一种十分相似的“吝啬”气质:成本可以省半分就省半分,价格能高半分就高半分。
也许你要问,不至于世界富翁们都这样吧?其实,唯有如此,商人才能赚到钱,才能充分享受富人的生活。
英国籍的犹太银行家莫里茨·赫希在庄园中招待上流社会的人士为时两周,仅供来宾射杀的猎物就达到一万多头;曾经在中国上海经商多年的犹太商人哈同,以近百万两银子修造了上海滩最大的私人花园“爱俪园”,并经常在园中聚餐,动辄费银上万。所有的成功商人几乎都有这样的习惯:不管工作如何忙碌,都要把一日三餐吃得有模有样、有滋有味。但他们从不浪费钱财,把辛苦所得作无谓的挥霍。
人生的乐趣在于享受,在于享受自己获取的财富,或者说在于享受工作以及工作带来的成果。人生的愁苦就是觉得自己很穷,或者觉得自己一无所有。
既然攒不成富翁,那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把眼光转向如何“钱生钱”上,同时把自己工作所创造的财富用来让自己享受生活。前面提到的那位银行家莫里茨·赫希就经常说,“上帝把钱作为礼物送给我们,目的在于让我们购买这世间的快乐,而不是让我们攒起来最后还给他”。这,正是“富人思维”的标准表达,如果要真的想有发展,就要把畸形的“节俭致富”观放弃,转而用富人的思维去改造自己,用积极的发展取代消极的自虐式节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