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且益坚,少年大志
1934年2月2日,曾宪梓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里。4岁时,父亲去世。他和9岁的哥哥曾宪概,在母亲的拉扯下过着半饥半饱的日子。艰苦的生活使他深切地感受到贫穷的滋味,面对困境他总是捏紧拳头暗暗发誓,长大后一定要好好做人,一定要过上富裕的生活。
1945年,抗战胜利后,年仅16岁的哥哥曾宪概走上了父亲当年的道路,跟着叔父一家去了泰国。家里只剩下小宪梓和母亲相依为命。小学毕业后,母亲实在供不起他读书了。为了分担生活的重压,不到12岁的他开始放牛砍柴、下地耕田,做起了地地道道的农民。直到1949年解放,在土改工作队员的帮助下,小宪梓才得以重新入学。
经过几年的努力,曾宪梓终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梅县重点中学——东山中学。第一次高考,曾宪梓落榜了,他决定重新开始,经过一年的苦干,他终于考入中山大学生物系。
入学不久,中山大学的学生便加入到抢修铁路的工作中。一二百斤重的石头,压断了一根又一根扁担,没有工具,抢修工作不能如期进行。曾宪梓非常及时地发挥了他的一技之长。早在中学读书的时候,学校附近有一家竹器店,每有空暇,他总喜欢到店里去看看,没过多久就掌握了其中的诀窍,没想到居然还派上了用场。曾宪梓马上砍竹子,做成许多扁担、箩筐,使工作顺利完成。
劳动结束后,学校的基建工作还需要箩筐、扁担,因为这一次是曾宪梓利用休息时间编织的,所以学校主动支付工钱,每做一副5角钱。曾宪梓利用空暇时间在宿舍里不停地做,赚的钱寄回家,为母亲和妻子帮补家用。
半年后,学校有人提意见认为曾宪梓的钱挣多了,曾宪梓便没有再做下去。但没过多久,曾宪梓又开始用空余时间写钢板,刻讲义。他起早贪黑,不停地干,不仅学习成绩好,而且钱也赚得特别多。在当时的一个大学助教,月薪不到60元,而曾宪梓刻1个月钢板,月薪可以超过80元。
因此,又有人提出异议:“曾宪梓太会赚钱”、“曾宪梓的钱赚得太多了”。既然老师和同学们都是这样贫苦地过日子,曾宪梓认为自己也不应该挣这么多的钱,所以也就停止了刻钢板的课外活动。
1961年秋,曾宪梓从中山大学毕业。因为妻子黄丽群在广州一家公司从事会计工作,所以曾宪梓留在了广州,分配在广州农业科学院的生物化学研究所工作。
艰难创业,不畏坎坷
1945年跟叔父去泰国闯天下的曾宪概,在十几年之后得知当年父亲留有两间店铺托叔父掌管。为了要回父亲留下的遗产,曾宪概与叔父发生了争执,双方闹得很不愉快,哥哥便急切地要曾宪梓到泰国来。
到了泰国之后,曾宪梓立刻去看望了叔父、叔母,然后住在哥哥家里。经过了解,曾宪梓才知道事情的整个来龙去脉。看见哥哥和叔父为了钱反目成仇,曾宪梓深感痛心。他在心里告诫自己:叔父虽然是有钱人,我们是穷人,但是我们千万不能因为自己贫穷就丧失志气,千万不要让叔父以为我来泰国就是为了争夺家产。因此,一贫如洗的曾宪梓当面表态不要家产,这大大出乎叔父、叔母的意料。通过自己的努力,曾宪梓终于化解了这场不必要的斗争。
曾宪梓决定马上熟悉环境,拜叔父和哥哥为师,跟他们学习从商的本事,再靠自己的努力打好基础。这以后,曾宪梓往返于香港和泰国之间,做一些小买卖。在哥哥与叔父之间,曾宪梓采取中立态度。
有时候,哥哥叫曾宪梓在香港替他买领带。曾宪梓在替哥哥采购领带的过程中,有机会接触到比较冷门的领带行业。虚心好学的他也在采买的同时了解到领带制作及其运作的全部过程,为后来的创业做了很好的铺垫。经过曾宪梓几年的努力,叔父、哥哥和他三方面的关系也渐渐融洽起来。
这时,妻子和儿子也从大陆辗转来到泰国,一家人终于团聚了。在哥哥的执意要求下,曾宪梓一家寄居在哥哥家里,与哥哥联手创业。
哥哥家是一个泰国式三层高的木楼。第一层是门面,用于做生意,第二层住人,第三层则是工厂,用于领带的制作。曾宪梓就在三楼帮哥哥管理工厂。在哥哥领带工厂里有个别经理,看到曾宪梓将工厂管理得井井有条,害怕自身利益受到威胁,常在哥哥面前说曾宪梓的坏话:“哎呀,你那个弟弟好厉害,又能干,又有本事,这样下去怎么得了!将来你的工厂不就变成他的工厂了吗?”
如此一来,曾宪梓的哥哥、嫂嫂开始对他怀有戒心了。
曾宪梓不愿看人的脸色行事,于是另找住处。等到一家人安定下来之后,他已身无分文。他抱着一线希望来到哥哥家借钱,不料哥哥竟拒绝了。万般无奈之中,曾宪梓只好用极低的价钱变卖了他的所有财产,一只普通手表,一部普通相机,再找客家乡亲借了台缝纫机,由此开始了他独立制作领带的生涯。
曾宪梓到唐人街的布行买回便宜的泰国布,然后自己设计、自己裁、自己剪、自己缝,再用很低的价钱拿到泰国的旅游区和唐人街上同乡的公司里面去卖,以求换一点微薄的口粮,维持生计。但是因为没有本钱,加之购入的布料也很便宜,所以能够赚到的钱十分有限。
在此期间,曾宪梓的叔父听说了曾宪梓和他哥哥不和,并从公司里搬出来,生活十分贫困,就想接济他。曾宪梓婉言拒绝了他的美意。叔父安慰曾宪梓说:“既然是这样,你就放心地去香港发展吧。你这样努力,将来肯定会好起来的。”
1968年初春,春节即将来临之时,曾宪梓和家人来到了香港。正当曾宪梓为生计而愁眉不展的时候,叔父从泰国汇来10000港元。曾宪梓花了4000港元,将家收拾停当,用剩下的6000港元开始创业。曾宪梓决定从泰国进口领带原料,在香港开设工厂,开始他制作领带的生涯。
当初曾宪梓来香港替哥哥和叔父打理业务时,认识了香港许多领带制作商、批发商,耳濡目染之下,他对制作领带有了一定的认识。他逐渐掌握了对领带用料、领带设计、领带制作等一系列的知识,为在香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曾宪梓的金狮领带厂正式开业了。由于原料在泰国,曾宪梓自己充当设计师,他画好图,设计好花形,然后寄给叔父,请叔父帮忙让泰国的丝织厂织,织好后叔父再用邮包寄到香港来。
为了节约有限的资金,曾宪梓只买了一个熨斗、一把尺子、一把剪刀以及一台市面上最便宜的脚踏式缝纫机,再加上自己买来木板、角铁自行装嵌、焊接的裁衣板。这几样东西拼在一起就是他的工厂,就是他养家糊口的全部家当。
即使这样,曾宪梓还是很严谨地布置他的生产车间。其中包括布料的裁剪、领带的熨烫、包装以及来料及成品的储存等等,一切都有条不紊。
他每天早上6点钟就起床,开始裁剪布料、缝制领带的一系列工作。吃完午饭之后,曾宪梓就开始出门推销领带。
20世纪60年代末期,香港经济陷入低潮。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下,人们的思想还停留在对未来、前途的担忧上,衣着打扮并未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这种情况对以制作、出售领带为生的曾宪梓来说可谓步履维艰。
为了生活,曾宪梓不得不忍受各种各样的冷嘲热讽,因为那些有钱有势的人看不起他的种种举动。在推销领带过程中,曾宪梓学到了很多东西:做买卖其实最重要的就是做人,只要你诚实谦虚待人,别人就不会讨厌你。不要为了钱去欺骗人,要真心地对待每一个可能成为你客户的人。坚持一直这样做下去,肯定会取得好成绩。
在外出兜售的日子里,他虽然吃了很多苦,却掌握了很多销售经验。每。到一个地方,曾宪梓就会习惯性地很有礼貌、很尊敬地问他的客户:“老板,这些领带买不买没有关系,你先慢慢看看。不知道我的这些领带对你合不合适,不过你喜欢就买,不喜欢就不买。”
这样一来,曾宪梓每天销售领带的数量都能超出他的计划,一个月勤勤恳恳做下来,就能够积攒一些微薄的剩余。
转眼间曾宪梓出外推销领带已经半年了。在这半年的时间里,曾宪梓通过自己的努力已经成功地制作和销售了10000条领带。
他开始思索该怎样增加自己的客户,扩大自己的销售圈子,该怎样为自己解决长期稳定的客源。曾宪梓想到,在衣着打扮方面,男性跟女性不一样。女性有款式多样、色彩缤纷的服装,不断地为自己装扮;而男性则不同,他们除了在领带方面为自己做一些色彩和款式方面的变换之外,在外形服装方面很难有新的改观。
所以,男性如果希望在外形上丰富起来,必然会为自己选择一条能适合自己、真正显示自己男性魅力的领带。曾宪梓由此认定,在香港繁华的服装市场中,生产和经营中高档领带将是一个独具魅力的空白地带。
事实证明,曾宪梓的决策非常正确,他生产的领带在市场上迅速走红,事业也因此而走上了健康的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