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用有舍。知用而不知舍,失身而不能无闷;知舍而不知用,失时而不能无害。为己之学多,而后能为人。为人之学多,必未能为己。为己非著书求工于文字语言,为人非致治求密于制度条章。急于事功者忘身,急于情性者忘人。为己者出犹可为治,为人者终身不知所以为德矣。葆气者寿,养神者无往而不自明。神气相宣,而万化举。
【《永乐大典》卷三千「人」字韵,页一上引「韩淲涧泉日记」。(影印本第四十册)】
自强不息,人道也。非礼勿履,君子之事也。独立不,功用也。
【《永乐大典》卷三千一「人」字韵,页三下引「涧泉日记」。(影印本第四十册)】
陈亮,字同父,婺州人。有才气笔力,有议论远略,忿世疾邪。在太学欲言天下事,学官阻之。遂变名作陈同,奏三书,极论当世之敝,甚欲一言寤主。虽召至都堂,竟与执政不合而止。屡以它事桎梏,几置于理,人或以是少之。绍兴四年作第一人,今年正月遂死。昔参政周葵礼重之。吕祖谦伯共、朱熹元晦,皆与之议论上下。南涧翁亦爱其文而怜其才。叶适与之为至交。当今天下文章,陈亮、叶适。
【《永乐大典》卷三千一百五十六「陈」字韵,页十五下引「涧泉日记」。(影印本第四十七册)】
邴曼容、严子陵,西汉之末也。张季鹰、葛稚川,西晋之末也。贺知章,天宝之末也。陶渊明,东晋之末也。班嗣,亦西汉之末也。王羲之,亦善处世。皇甫嵩,出处最可观。李泌,晚路亦艰矣,大类子房。
【《永乐大典》卷六千八百三十「王」字韵,页九上引「韩淲涧泉日记」。(影印本第六十六册)】
王景略才大如孔明。羊叔子、杜征南不在陆逊、陆抗之下。
【《永乐大典》卷六千八百三十「王」字韵,页二十上引「韩淲涧泉日记」。(影印本第六十六册)】
张德远以寇忠愍、富文忠、范文正公事为可法,使三公获尽其猷为,则王业不止二百年而中微也。异时归老山林,当作三贤堂于敝庐之侧,庶几朝暮想象如见其人。朱晦翁状之云:「三公之所为,适有契于其心也。」
【《永乐大典》卷七千二百三十六「堂」字韵,页十九下引「涧泉日记」。(影印本第六十九册)】
大程涵养,小程持守,见处固有浅深。论辩处成就学者,惟大程有之。
【《永乐大典》卷八千一百六十五「程」字韵,页十一上引「韩淲涧泉日记」。(影印本第九十册)】
夷吾《内业》曰:「能正能静,然后定。定心在中,耳目聪明,四肢坚固,可以为精舍。」精也者,气之精也。
【《永乐大典》卷八千五百二十六「精」字韵,页二上引「涧泉日记」。(影印本第九十四册)】
【夷吾《内业》】曰:「精存自生,其外安荣,内藏以为泉原。浩然和平,以为气渊。渊之不涸,四体乃固。泉之不竭,九窍遂通。」
【《永乐大典》卷八千五百二十六「精」字韵,页二上引「涧泉日记」。(影印本第九十四册)】
古今无男女贪财好色外,方可修行。其它好言妙语,只是谩人。
【《永乐大典》卷八千六百二十九「行」字韵,页一上引「韩淲涧泉日记」。(影印本第九十五册)】
文子曰:「神者,知之渊也。神清则智明。」又曰:「神清者,嗜欲不误也。故心有所至,则神慨然在之。反之于虚,则消躁藏息矣。」此圣人之游也。
【《永乐大典》卷八千八百四十五「游」字韵,页三下引「韩淲涧泉日记」。(影印本第九十七册)】
《抱朴子》第一《畅玄》,第二《论仙》,第三《对俗》,第四《金丹》,则稚川之意着矣。昧者止以为方伎之书,是未知稚川者也。大抵言近上,则听寡。近下,则易传。古之著书者多虑此。只得放下说,圣贤经书亦然。
【《永乐大典》卷一万二百八十七「子」字韵,页十八下引「韩淲涧泉日记」。(影印本第一百二册)】
葛稚川《抱朴子》,避世之书也。陶洪景《真诰》亦此意。司马子微则全身隐为道士矣,所以与贺知章为友,千秋道士初入丽正书院者。张季膺、陶渊明,又不必藉此矣。莼鲈果足嗜乎?五斗折腰,是殆类褊心之士。奇哉!
【《永乐大典》卷一万二百八十七「子」字韵,页十八下引「韩淲涧泉日记」。(影印本第一百二册)】
葛稚川《抱朴子》泛滥,极难看。其间言养生炼气处,极不多,皆要妙至切,可举而行。如言行气当于生气之时,极有理。盖子时以后为生气,午时以后为死气。如张平叔只道《老子》《阴符》,为至紧急切当之书。《阴符》之书,未见有能以内事注之者。如《老子》只河上公一二段,犹能言玄牝是鼻口。若其它言道理处,不及王辅嗣及御注之属。
【《永乐大典》卷一万二百八十七「子」字韵,页十八下引「韩淲涧泉日记」。(影印本第一百二册)】
「只知事逐眼前过,不觉老从头上来。」虽是俗语,也自有警。
【《永乐大典》卷一万一千六百十五「老」字韵,页三上引「涧泉日记」。(影印本第一百十七册)】
故友不可见,新相知者有数。
【《永乐大典》卷一万二千十七「友」字韵,页八上引「韩淲涧泉日记」【以下二条,疑当作「韩淲涧泉集」。】。(影印本第一百二十四册)】
老觉宾朋日日稀,故家言话转依违。百年以往自兴废,千古其间谁是非。江左风流徒可想,山东豪杰竟何归。勾吴于越连闽峤,瘴雨蛮百鸟飞。
【《永乐大典》卷一万二千十七「友」字韵,页八上引「韩淲涧泉日记」。(影印本第一百二十四册)】
文中子曰:「吾不仕故业,不动故无悔,不广求故得不杂,学故明。」
【《永乐大典》卷一万三千八十二「动」字韵,页九下引「涧泉日记」。(影印本第一百三十五册)】
谥所以劝功,录亦然,国家尚功之举,非文治之所当为也。
【《永乐大典》卷一万三千三百四十五「谥」字韵,页三上引「韩淲涧泉日记」。(影印本第一百三十七册)】
明礼道者可任重。文艺之士心浮,力量浅弱。
【《永乐大典》卷一万三千四百五十三「士」字韵,页十四下引「韩淲涧泉日记」。(影印本第一百三十七册)】
蔡谟三年辞司徒,可谓知几之士矣。虽殷深源亦于【此】罪之,荀羡一言,蔡谟获全。晋之诸贤远矣。
【《永乐大典》卷一万三千四百五十三「士」字韵,页十八上引「韩淲涧泉日记」。(影印本第一百三十七册)】
乐毅,《战国策》:「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交结者,立名之士也。」
【《永乐大典》卷一万三千四百五十三「士」字韵,页十八上引「韩淲涧泉日记」。(影印本第一百三十七册)】
《非有先生论》云:「养寿命之士,居深山之间。积土为室,编篷为户。弹琴其中,以先王之风,亦可以乐而忘死矣。」
【《永乐大典》卷一万三千四百五十三「士」字韵,页二十八上引「韩淲涧泉日记」。(影印本第一百三十七册)】
文子中退然如不胜衣,其言吶吶然如不出诸其口。所举晋国管库之士也七十有余家。生不交利,死不属其子焉。
【《永乐大典》卷一万三千四百五十三「士」字韵,页二十九上引「韩淲涧泉日记」。(影印本第一百三十七册)】
兰亭之修褉,晋桓温、殷浩之时。人以羲之此文比《金谷序》,《新语》以为羲之甚喜嗟。
【《永乐大典》卷一万三千九百九十三「禊」字韵,页十四下引「韩淲涧泉日记」。(影印本第一百四十五册)】
李绪之子秉尝答司马文王问,因以为家诫。司马曰:「为官长当清、当慎、当勤。修此三者,何患不治?」顾秉曰:「相诫敕正当尔,必不得已,于斯三者何先?」秉曰:「清慎之道,相须而成,必不得已,慎乃为大。清者不必慎,慎者必自清。是以《易》称:『括囊无咎,藉用白茅。』皆慎之至也。」司马曰:「可举近世能慎者谁乎?」乃举故太尉荀景倩、尚书董仲连、仆射王公仲,并可谓为慎。司马曰:「此诸人者,温恭朝夕,执事有恪,亦各其慎也。然天下之至慎,其惟阮嗣宗乎?每与之言,言及玄远,而未曾平论时事,【藏】【臧】否人物,真可谓至慎矣。」吾每思此言,亦足以为明诫。凡人行事,年少立身,不可不慎。勿轻论人,勿轻说事。如此则悔吝何由而生,患祸无从而至矣。
【《永乐大典》卷一万五千七十三「诫」字韵,页六下引「韩淲涧泉日记」。(影印本第一百六十二册)】
《大壮》「非礼勿履」,戒也。《复》以「至日闭关」,亦戒也。《干》以「自强不息」,敛而用之也。《坤》「厚德载物」,不以地道取义也。持而用之,臣位以成己也。有训有诫,只以分配阴阳言之,但可以明于忧患与故而自知尔,非君平卖卜之论也。况于圣人垂教于天下后世乎?
【《永乐大典》卷一万五千七十三「诫」字韵,页十二上引「韩淲涧泉日记」。(影印本第一百六十二册)】
《巽》《兑》初终,二爻也。《巽》初,姤也。《兑》,上夬也。「是兴神物,以前民用」尔。
【《永乐大典》卷一万五千一百四十「兑」字韵,页十二上引「韩淲涧泉日记」。(影印本第一百六十三册)】
荀卿子与临武君论为将:遇敌决战,必行吾所明,无行吾所疑。凡虑事欲熟,而用财欲泰。将所以不受命于主有三,可杀而不可使处不完;可杀而不可使击不胜;可杀而不可使欺百姓。
【《永乐大典》卷一万八千二百七「将」字韵,页十五下引「韩淲涧泉日记」。(影印本第一百七十一册)】
程明道涵泳,伊川执持,横渠彷像,康节玩素蹈厉。
【《永乐大典》卷一万八千二百二十三「像」字韵,页十八下引「韩淲涧泉日记」。(影印本第一百七十一册)】
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而明三才之道。是以立天道以气曰「阴阳」,立地道以形曰「柔刚」,立人道以形气而统之以知识曰「仁义」。是三才之道,皆耦一而为二也,亦其所见如此,或有所本也。
【《永乐大典》卷二万六百四十八「易」字韵,页十四下引「韩淲涧泉日记」。(影印本第一百八十六册)】
晁子止云:「《易》之上下篇,不言德而言象,盖德不可见,而象可验。是以不言乾坤而言天地,不言咸常而言夫妇也。上篇始终于天道,下篇始终于人事。故上篇始于天地,而终以坎离。下篇始以夫妇,终以未济也。」
【《永乐大典》卷二万六百四十八「易」字韵,页十四下引「韩淲涧泉日记」。(影印本第一百八十六册)】
畲克忠正甫记尝见方亨嘉说穆伯长之孙云:「伯长有《易书》。易道不传,乃有周孔。周孔孤行,易道复晦。」又云:「天地万物,理有未明。观于卦,理则昭然。」又:「六子,即是乾坤破体。」又:「画卦取象本为时物,见于日用,无所不合。」此麻衣道者《易》说也。
【《永乐大典》卷二万六百四十八「易」字韵,页十五上引「韩淲涧泉日记」。(影印本第一百八十六册)】
《周易》何以止于「有孚失是」一句乎?曰:《春秋》言人事之书,凡二百四十二年,而止于「西狩获麟」,盖以天道终也。《易》言天道之书,凡三百八十四爻,而止于「有孚失是」,盖以人事终也。王通曰:「《春秋》天道终乎?」司马迁曰:「《易》本隐以之显。」夫二子者,其知制作之旨者欤?《易》是众圣人之作,有子曰者孔氏言也。孝宣帝立大小夏侯《尚书》,后又立《京氏易》,至建武中复置颜氏、严氏、大小戴《礼》博士,注谓严彭祖、颜安乐【(章建初四年诏)】。陆登读《易》三年,不晓文义。
【《永乐大典》卷二万六百四十八「易」字韵,页十五上引「韩淲涧泉日记」。(影印本第一百八十六册)】
《易》无所不备,垂世明道之书也。《书》出治以纪变。《诗》治效之,着于人心不自已之书。《礼》教人为学。《春秋》惧王道之散。《易》自前以及于后,《春秋》由后以及于前。《周官》一书为成王作也。周公辅文武,文武用周公,何待于书为?
【《永乐大典》卷二万六百四十八「易」字韵,页十五下引「韩淲涧泉日记」。(影印本第一百八十六册)】
吕丽泽说《易》,多疑程而少质。朱晦庵说《易》,多祖邵而少通。
【《永乐大典》卷二万六百四十八「易」字韵,页十五下引「韩淲涧泉日记」。(影印本第一百八十六册)】
伊川所解《易》,未足以尽《易》,亦足以尽见其学也。
【《永乐大典》卷二万六百四十八「易」字韵,页十五下引「韩淲涧泉日记」。(影印本第一百八十六册)】
程正叔解《易》云:「位极而无逼上之嫌,势重而无专强之过,非圣人大贤则不能也。」其次如唐之郭子仪:「威震主而主不疑,亦由中有诚孚而处无甚失也。」非明哲能如是乎?
【《永乐大典》卷二万六百四十八「易」字韵,页十五下引「韩淲涧泉日记」。(影印本第一百八十六册)】
张平子欲继孔子《易》说彖象残缺者,竟不能就。则《易》亦未为全书。
【《永乐大典》卷二万六百四十八「易」字韵,页十五下引「韩淲涧泉日记」。(影印本第一百八十六册)】
希夷《消息麻衣易》云:「山自天之二而坠。」似乎未有人言及此,当更详究诸家之说。
【《永乐大典》卷二万六百四十八「易」字韵,页十五下引「韩淲涧泉日记」。(影印本第一百八十六册)】
宣武集诸名胜讲《易》,日说一卦,简文欲听,闻此便还,曰:「义自当有难易,其以一卦为限耶?」
【《永乐大典》卷二万六百四十八「易」字韵,页十五下引「韩淲涧泉日记」。(影印本第一百八十六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