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说友,字起岩。建安(福建)人,流寓湖州(浙江)。宋隆兴元年(一一六三)登进士第。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辑《东塘集》二十卷。
现存《永乐大典》录:
袁说友讲义【二条】 袁起岩诗【九条】 袁起岩集【二条】
袁起岩东塘集【五十一条】 《苏州志》引【一条】 《吴县志》引【一条】
以上共六十六条,馆臣漏辑者二十三条。
江岸茅舍傍古梅奇甚携酒即之
不为村深与水隈,也依篱落及时开。几年寂寞无人问,一日声名动客杯。
【《永乐大典》卷二千八百八「梅」字韵,页十四下引「袁起岩东塘集」。(影印本第三十五册)】
用谢艮斋韵题欧阳长老墨梅三首
其一
误墨虽藏白,飞埃欲敛昏。谁将草玄手,着意写前村。
其二
屏灯红灼烁,窗月正黄昏。印出横斜影,分明竹外村。
其三
溪藤横翠约,老眼颇眵昏。唤入凌烟后,江村不是村。
【《永乐大典》卷二千八百十二「梅」字韵,页十五上引「袁起岩东塘集」。(影印本第三十六册)】
用杨诚斋韵再题欧阳长老墨梅三首
其一
红妆夸睡足,粉额趁颜开。惟有江梅样,蛾眉淡拂来。
其二
玉容曾浥麝,彷佛带香开。不比真花怯,斓斑怕雨来。
其三
从来冰雪体,引墨为君开。寄语金鸾客,和羹人正来。
【《永乐大典》卷二千八百十二「梅」字韵,页十五上引「袁起岩东塘集」。(影印本第三十六册)】
李英才作墨梅于天庆观壁
小折霜林半壁间,春风日日付毫端。秋高为借横斜影,留与吾师岁晚看。
【《永乐大典》卷二千八百十二「梅」字韵,页十五上引「袁起岩东塘集」。(影印本第三十六册)】
题墨梅
轻梅拂拂有余清,笔下翻成月下横。昨夜小屏幽梦断,恍如烟雨瘴江城。
【《永乐大典》卷二千八百十二「梅」字韵,页十五上引「袁起岩东塘集」。(影印本第三十六册)】
过袁村
在昔有袁村,今到袁村路。峰傍呼父老,同姓亦三数。贵贱本无种,苗裔有疏附。我家建安派,一经立门户。安用黄金籯,守此青简蠹。庶几亢吾宗,百世传儒素。作诗示云来,聊并城南句。
【《永乐大典》卷三千五百七十九「村」字韵,页二十一上引「袁起岩诗」。(影印本第五十册)】
季提刑自夔宪知常德府
十年踪迹两参商,【解后】【邂逅】天涯一咏觞。老景不堪朋旧别,客怀惟觉岁时长。猛辞蜀道浮江白,稳上吴船逆诏黄。我欲着鞭归路日,更期相过水云乡。
【《永乐大典》卷一万九百九十九「府」字韵,页十六上引「袁起岩诗」。(影印本第一百九册)】
送资深知潼川府
昔日班行忆旧游,天涯今已说离愁。珠玑咳唾频倾倒,风月江山几倡酬。三接自应还北阙,一麾犹欲惠东州。与君久赋莼鲈约,更约同登竹笮舟。
【《永乐大典》卷一万九百九十九「府」字韵,页十六上引「袁起岩诗」。(影印本第一百九册)】
题所书思政堂记后
后一百二十四年,建安袁某来守是邦。而堂与记石,悉无存者。怀南丰之文,想王君之政。慨然大息,恨九京之不可作也。属修荒政,弗敢从事木土,莫还思政旧观,即中和堂之东偏,饰便坐以存之。既揭堂额,又为书记文于屏间,庶几出入观省,无越思焉。若夫建堂伐石以复故事,则有俟于来者。
【《永乐大典》卷七千二百三十九「堂」字韵,页六下引「袁起岩东塘集」。(影印本第七十一册)】
跋杜牧之九日登齐山诗
右唐池州刺史杜牧之《九日登齐山诗》。吟嗟叹之意,殆与风雅同也。后世骚人逸士,诵其诗者,悟真趣而销忿欲,岂特为是邦故事而已哉。后三百四十年,而某来为郡。诣学而拜遗像,访左史洞而观留题。慨然思古,为之三叹。因得李王所书公诗,刻置山寺。庶几梦想高躅,希万一焉。
【《永乐大典》卷九百五「诗」字韵,页六上引「袁起岩东塘集」。(影印本第十册)】
谢举自代启
天子信儒生之可用,裔夷知中国之有人。静言过听,无所酬恩。
【《永乐大典》卷三千「人」字韵,页七下引「袁起岩东塘集」。(影印本第四十册)】
谢右相启
窃以馆阁萃天下之英,昔人谓之高选。奎壁象图书之府,儒者号为至荣。
【《永乐大典》卷一万一千一「府」字韵,页二十二上引「袁起岩集」。(影印本第一百十册)】
贺施元枢启
窃以制盛于周,合兵农而一致。世接于汉,判文武为二途。
【《永乐大典》卷一万三千四百九十五「致」字韵,页十六上引「袁起岩东塘集」。(影印本第一百三十八册)】
论降虏当分其势
臣闻圣人有容天下之量,有爱天下之诚,而又有制天下之法。夫如是,【是】毫之负以招怨于天下。而人乃至于桀暴贪悍以泄其慢侮之毒,使君之量有所不能容,而诚有所不能爱,此岂终不可治哉?盖其制天下之法者,有所未善。而量之与诚,有不能以独立也。夫法者,将使天下有畏心。畏心存,则量之与诚在圣人为可全。今若法不足以辅之,则大恶大奸将纵横蹇骜而不已。当是时,量之所容,而诚之所爱者,有不及用,而吾所未尝疑者,乃至于乱天下矣。昔者圣人之待夷狄,盖不过此。凡乱华猾夏之俗莫不攘斥摈逐而宾之。故周公朝诸侯于明堂,隶于朝著者,皆得出入以观礼。惟夫夷蛮戎狄之君,立于四门之外,使不与备物盛礼之观。夫周公当朝觐之时,而夷狄之人亦得出处于上国者,盖所以示圣人有容天下之量,爱天下之诚。而其立之四门,不得列于百执事者,又所以见圣人有制天下之法。此成周之世,四夷左衽罔不咸赖而来王者,未必不由于此。而后世之君,其初皆有意于容而爱之,惟其制天下之法者有不足,是以必至于变乱而后已。不知夫虎豹终日而不杀,则跳踉大叫,以发其怒;蝮蝎终日而不螫,则噬啮草木,以致其毒。而汉之孝宣因呼韩邪之降,使之依阻塞下。世祖因匈奴日逐之至,复建南廷以安纳之。至于魏武亦徙武都之氐,以实关辅。皆使之周旋于中国,而出入于内地。迄于晋室之兴,则中原半为夷居矣。一旦五胡之乱,东割西据,几二百年。此其为患,实兆于孝宣,渐于世祖,而盛于魏武。是岂容而爱之者为不然哉?特以制之者法有未至,故一变而不可救药。然而古之夷狄,又非今日之所可况。盖世愈久,而诈愈深。使孝宣以待呼韩邪者,而施之今,固有不待更三姓而后发,当有朝顺而夕叛者,则亦甚可畏也。国家自辛巳之冬,兴师以诛虏,迄今则已四载。其间狄人之来降者,时时有之。虽其诚伪之未必然,迟速之不可信,要以爱我之道来者,固不宜绝而使之去。夫既有以受之,必有以制之,庶足为悠久之计。而今之将帅,类悦于一时之向服,而不思所以警备者。臣恐养虎遗患,而非朝廷异日之福也。盖尝观之,此曹本无向我之心,徒以力屈势穷,迫于生死之故,故不得已而请命。况其弃主归我者,未必出于逆伺中国,又岂马援之告光武者哉?近者道路之人,皆谓降虏为今日大患者有二:当多费之时,而有无穷之用;于多故之日,而为养敌之举。今江之南北,淮之东西,皆此辈赡养之地。多者百余,而少者数十。一家之食,月粮数斛。则家以千数者,则日有千斛矣。夫外馈三军之粮,而内给降虏之粟。虽以九年之储,恐必有倾囷倒廪之患。而况未必若此也,不知执事者其何以充之。两淮之与虏鄙,不啻左右手之应,间谍之往来,足以得故主之号令。而耳目之所熟,又足以潜伺中国之所为。迟之岁月,必将反其锋以向,彼有未可以卒制者。陛下有容天下之量,爱天下之诚,不以华戎为彼己之间,然其制之之法要不可以不讲。臣愚以为宜析党以破虏奸,分戎以宽吾用。命有司藉为定数于闽广之路,视郡邑之大小,而离居之。彼必不肯于数千里之外,以自取夷灭之祸,则庶乎虏奸之可破。有某人之家,则某郡邑时以给之,官与之直,使得自谋其利。阅时既久,郡邑可以勿给,则庶乎吾用之少宽。是二者皆所以为制之之法。陛下苟忽而不图,将以为利,适以为害。后虽势压而力服之,亦已惫矣。今庸人之论,必曰:「是无益也。不若以其贱者而使之耕,以其上者而畀之禄。」而臣窃谓耕而不堪其劳,是趣其变,既变而又杀之,则将为武安君之坑赵;禄之而浸不已,是与之权,权则可以有为,则将为慕容垂之归秦矣。惟夫当长江大河,郁结盘屈之时,有以杀其流而导其势者,是臣之所以策也。以上下相安,彼己相信,而无疑忌伤裂之意。然而昔之为君,以能容之量,能爱之诚,尽心竭力以和其民。虽有天下之大恶大奸莫不绥而怀之,无
【《永乐大典》卷一万八百七十七「虏」字韵,页三上引「袁起岩东塘集」。(影印本第一百七册)】
马司归屯
臣嵬琐不才,识见卑浅。虽军旅之政未之学,而人情所可见,事势所当行者,臣亦常见一二,愿为陛下略陈之。【切】【窃】见建康都统一司系是久驻于彼,近年复拨马军行司前去,亦有统帅。今都统所管之兵四万,马军所管亦三万余人。数目亦均总司所给,尤为浩瀚。乡来朝廷拨遣军马之意,不过谓一旦或有小警,便可调发。然利一害十,似亦未便。近闻两司各相求胜,多不相,至于主帅竞利纷争,下至士卒亦各相忌。臣以谓行在所去建康止是五六日,纵有调发,亦不至甚濡滞。兼建康已有都统司,似不必更置马军。况三衙之兵拱扈阙下,尤不宜分置他处。徒使将帅各求相胜,因事成隙。或误军政,实为未便。臣愚欲望圣明灼见利害,特发睿旨,断令马司一军,依旧归屯在所。庶几两司各尽其职,亦于护卫行阙,不戾祖宗创法之意。臣妄议军事,罪在不韪,惟陛下财幸。
【《永乐大典》卷三千五百八十七「屯」字韵,页十五上引「袁起岩东塘集」。(影印本第五十二册)】
楚州屯戍状
臣窃谓城守以为固,不若军心以为固。盖城虽坚,而固之者在人。军无二三之心,则城甚于百二山河之险也。故曰:「众心成城。」此言诚在于众,而不专在于城也。臣兹奉选命护客有行,往来之间,道由楚州。【切】【窃】观本州岛城壁,势极雄壮。盖楚州实为扬州籓篱之卫也。臣复询之淮民与军士等,皆谓自淮而南,其陆路至扬州,则自盱眙由天长而来。其水路则自清河口,由楚州而来也。然楚州尤为要害者,以敌人粮道必由于楚。又楚在扬之前,其来则楚为之敌。若以他路至扬州,则楚又扼其后。所以朝廷以楚为重,增城设堑不敢忽也。今楚之人皆谓,顷年朝廷尝以武锋一军八千人屯驻于楚,军人家属悉在焉,诚足为缓急死守之备。自扬州增创堡寨,以一时建议者,遂移武锋一军尽屯堡寨。今不过令镇江都统司,每岁更戍于楚,仅五千人耳。既无老小同行,又每岁一替,不为久计。总司复添支食钱几二万缗。诚恐缓急之日,更戍之士各念妻儿在他郡。且非久屯更练者,恐不能责之死守。臣等欲望圣慈,以楚城为扬州腹背要害,命枢廷相度,或不复武锋一军。即乞令镇江都统司拨五千人,选择将副,各同老小,就来年二月合更戍者,密与分屯,久戍于楚,庶不张皇。其元来武锋军寨屋,见今存在,预行修葺。庶几军士老小同戍,且为久计。其与无家属而更戍者,事体全然不同。他日缓急可恃以固守,兼亦省总司每岁二万余缗之费,诚非细务。
【《永乐大典》卷三千五百八十七「屯」字韵,页十五下引「袁起岩东塘集」。(影印本第五十二册)】
林晞仲墓志
知公者,争招致幕府,而郡先处以曹掾,【按】【案】牍丛委。公从容涉笔,具得领要。而邑人觖望曰:「何为夺我明府?」
【《永乐大典》卷一万一千「府」字韵,页一上引「袁起岩集」。(影印本第一百十册)】
【易经讲义】
微之累德,其去之必速;毫发之微眚,其改之也必亟。以此处己,以此治人,又焉有驯致坚之道哉?初六「履霜坚冰」止「至坚冰也」臣闻《坤》卦六爻皆阴,而「初六」为阴爻之初,盖阴气之微也。如初寒之时,有微霜之至。作《易》者因阴气方萌之始,而有防微杜渐之戒,以深明天下之事,当谨其始,以虑其终。始之能谨,则终无忧矣。譬之履践至微之霜,日积一日,苟不知戒,则自微至着,遂成坚冰。此盖驯致必然之理也,圣人戒焉。故曰:「履霜坚冰至。」而象复曰:「履霜坚冰,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其辞切,其戒深。大而为天下国家,小而一身之行事,苟微之不能防,则如履霜之不戒,将必致于滋蔓而难图,固结而不可解。是岂一手足所能求哉?如坚冰然,其去难矣。圣人知之,虽小不善而不敢为,虽一小人而不敢用。
【《永乐大典》卷三千五百七「坤」字韵,页七下引「袁说友讲义」。(影印本第四十八册)】
六二「直方大不习一尢不利」象曰「六二之动」止「地道光也」
臣闻《坤》卦,地道也,臣道也,故六爻以臣道言。《坤》之六爻,惟「六二」之爻,尽臣道之美。盖居下卦之体,于臣道为顺,又处一体之中,于位不敢过。而又以阴居阴,所以尽人臣之道者全矣。于是得以大其直之道。夫六二在中位为正,故曰直;尽臣道为义,故曰方。直方之大,得于天性之自然,不待修习,而用此无不利,故象复申言之曰:「六二之动,直以方也。」有臣如此,上而事君,下而处己,无愧于坤之顺承乎天,臣道斯有光矣,故曰:「地道光也。」然则欲为臣,尽臣道,在乎法《坤》爻「六二」之动而已矣。
【《永乐大典》卷三千五百七「坤」字韵,页二十五上引「袁说友讲义」。(影印本第四十八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