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加之燃料种类选择的有限性,中国已经开始投资开发天然气产业。然而,这其中的风险也是巨大的——不但需要在输送和分销方面进行大量的投资,而且市场发展必然要领先于需求的出现,而区域性的产能过剩已使价格受到抑制。政府是否能够制订投资者可以接受的法规框架,以及企业对拓展当地市场的承诺,这些将对政府的宏伟计划能否实现起到决定作用。
巨大的新兴产业
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能源市场之一。每年的主要能源消耗量超过7.5亿吨石油当量(tons-oil-equivalent,TOE),这使得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能源消耗国。处于国际发展曲线(internationaldevel-opmentcurve)的低端,中国的能源消耗具备相当大的增长潜力,其人均消耗只有0.7个TOE;而全球的平均水平是1.5,欧洲达到了3.1,而能源挥霍大户美国则达到了7.9.鉴于正身处于飞速的工业化进程之中,中国一旦达到全球能源消耗水平,那么,这将意味着其对能源的需求将加倍增长。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迅速增长以及对能源大量使用所产生的代价正变得愈加明显。环境的破坏使中国一些城市成为世界上污染最为严重的地方。在世界10大污染城市中,有8个在中国。据联合国评估,各种类型的污染所造成的损失相当于中国每年国内生产总值的8%。高增长使得小型发电厂和当地效率低下的能源生产商可以利用需求的瓶颈,导致了能源的浪费。同时,中国的污染还造成了一个国际性的问题——中国是世界第二大二氧化碳排放国(在美国之后),而中国的硫污染则给韩国和日本带来了酸雨。
目前,中国大部分主要能源的需求要靠煤炭来满足,其所占主要能源消耗的比例超过70%。尽管中国的煤炭储量巨大,但由于煤炭对污染和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使得这一行业的发展受到束缚。运输能力的不足也会限制将煤炭作为一种主要应用能源的可能。在冬季,煤炭运输占用了中国国内有效铁路运载能力的50%以上。事实上,中国也正在积极开展对煤炭产业的合理化改革。自从1990年,有500多家小型煤矿被关闭,投资被集中用于少数几个主要的、世界级矿场上。
目前,中国依靠石油来平衡其对能源的需求。然而,石油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因为中国正面临着严重的资源短缺。中国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0%,而其石油储备却不及世界石油储备总量的2.3%。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发现,大庆油田数十年来产量不断下降,而长期以来被寄予厚望的塔里木盆地,也不可能成为第二个大庆,于是,1993年中国成为了一个纯原油进口国。到了2000年,中国消耗的原油中23%以上依赖进口,主要来自中东地区。在未来几十年中,如果需求继续增长,那么,上述情况将会进一步加剧。据估计,到2010年,中国的石油进口量将会仅次于美国和日本。
替代性燃料、天然气、水力发电和其他能源,占中国能源消耗量的不足7%。水力发电的增长将集中在几个备受争议的大型项目上,例如三峡工程。工业观察家仍认为,即便将这些工程全部计算在内,到2015年,水力发电在中国主要能源配置中的比例不会高于5%。在核能方面,自位于香港附近的大亚湾核电站竣工后,就未再进行其他核电站的建设;而对于太阳能和其他燃料的利用就更是微不足道了。
基于以上原因,中国政府决定发展天然气产业。中国拥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特别是在大西北地区蕴藏量尤为丰富。国内早在50年前就已经在四川进行了天然气的开发。在当时市场大多专注于化肥生产的情况下,四川的天然气开发成本一直相对较高,因为该地区基本上属于花岗岩结构,非常难以穿透。这种情况随着中国首次天然气开发活动而开始转变。20世纪80年代中期,阿科公司(Arco)在南中国海(South ChinaSea)发现了天然气田;稍后,又分别在上海和天津附近的平湖和渤海,发现了较小型的天然气田。然而,最大的天然气田是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陆上发现的,北京附近的鄂尔多斯盆地和西部的塔里木盆地被探明具有丰厚的贮备可供开发。这些很快被当时的总理朱镕基视为促进内陆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有别于煤炭的是,天然气开发将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中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中国也已开始探索海外液化天然气所能提供的机会,而这些液化天然气可能会与国内的能源供应业展开竞争。2001年,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为设在深圳的首座液化天然气接收站举行公开招标,最后由英国石油公司(BP)中标。2002年,澳大利亚的西北大陆架财团(NorthwestShelf Consortium),在通过了以复杂著称的招标程序后胜出,获得了供应合同;而英国石油公司则获得了“安慰奖”,得到了在福建省的、规模稍小的第二笔供应合同。目前正在讨论在上海和青岛建设天然气接收站的计划,而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以及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都被提名可能成为参与者。其他一些沿海地区的市场也可能获得迅速的发展,因为对于正在寻求高价值项目来促进地方工业发展的当地政府来说,液化天然气无疑是一项非常诱人的投资。
极大的风险
然而,对天然气产业的开发将极具挑战性。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需要投以巨资;市场开发必须在需求出现之前进行;此外,隐现的区域性产能过剩可能对价格和利润形成压力。
中国主要的陆上天然气储备都远离沿海主要市场,因此,为使天然气进入市场,需要投入巨资进行运输和分销基础设施的建设。目前,仅西气东输管道工程就需要投资50亿美元以上,横跨4000公里;到2007年,输送能力将达到120亿立方米。
下游投资所需的资金与输送基础设施建设可以说不相上下。从历史上看,中国几乎从未使用天然气进行发电,而且,尽管多数城市都使用各种形式的煤气,但只有少数城市拥有向居民输送天然气的网络。拥有分销网络的地方政府,正在筹集现金以投资、改进陈旧的设备;而地方分销公司为应对西气东输工程而进行的相关投资估计最高可以达到100亿美元,相当于管道建设投资的2倍。同样,发电企业也已开始投资,采用天然气为燃料,满足高峰时期的供电需求;而西气东输工程沿线的工厂,也正在研究以天然气为燃料的燃烧设备。
政府计划从国内外私营企业来获取计划所需的资金。作为中国陆上天然气储备的主要拥有者,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的国际上市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已被政府委以重任,负责全国天然气输送基础设施的开发建设。对该公司而言,这是一次巨大的博弈,该公司2001年有关天然气开发的支出占其总资本开支的9%以上。
即使天然气输送的问题得以解决,市场仍需要政府采取刺激消费增长的相关举措。根据以往的记录,中国市场曾出现过对接受大规模天然气供应准备不足的情况。如果没有针对下游消费者的优惠政策,天然气市场的发展就可能十分缓慢。在找到将天然气输送到香港和中华电力公司(Chi-naLightandPower)的途径前,南中国海的天然气几乎付出了10年的等待,后来又向海南岛输送,用于发电和化肥制造。同样,上海附近的平湖气田,在被一家有上海市政府直接参与的财团承揽之前,也经历了10年的谈判。这家财团将保证城市民用天然气体系和发电厂的建设。最近的一次,鄂尔多斯天然气也不得不等待了一年才进入北京,因为城市输气网络需要进行更新才能承受更高的压力。随着国务院命令的颁布,国家电力公司的分裂以及发电资源的分化,政府要求发电企业高价收购天然气的影响力将大幅下降。
最后,由于过度供给而给天然气价格造成的压力将不断增加,因此区域天然气环境中还存在诸多不确定的因素。在亚太地区,有着已被探明、充足的天然气储备资源,可供持续开采生产几十年。这种情况意味着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天然气产业有可能像炼油业那样,产品价格将由不断递增的盈利所主导。
长期以来,亚洲的天然气市场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在20世纪70年代,随着对阿拉伯国家石油贸易禁令的出现,为迎合买家的要求,供应的安全性而不是从经济角度考虑的市场应运而生。从一开始,日本就成为亚洲最大的市场,它同其在澳大利亚和东南亚的供应商签署了20~30年的合同。供应商同意承担在长期供应过程中的风险,以换取和买方订立“不提货亦须付款”的协定。在这种极为有利的环境下,生产商获得了相当丰厚的回报。
然而,市场正在发生剧变。就像中东地区新出现的生产商一样,亚洲地区超过1200亿立方米的产能正在逐渐形成。但是,到2010年,亚洲对天然气的新增需求总计不会超过550亿立方米。中国和印度将是新需求的最主要来源。由于两国的经济正在迅速发展,因此十分重视资源配置的多元化,以避免过度依赖正在日渐衰竭的石油储备。但事实上,至少在中期,中、印两国进口液化天然气都将受到基础建设不足的限制。因此,从国际管道输送而来的、超过500亿立方米的产能以及液化天然气,还要在一个极具竞争性环境中为自己寻找出路。
现有的很多液化天然气供应合同都将在2000~2010年间中止,这更让本已不稳定的环境雪上加霜。韩国有总计超过40%的液化天然气供应需要续约,而日本则有50%的供应要进行重新商讨。如果亚洲果真出现天然气产能过剩的情况,那么,整个区域的天然气价格,包括中国在内,最终将会大幅度下跌。评估显示,中东可以提供储量巨大的天然气供应,来满足亚洲的需要,并有可能成为亚洲地区液化天然气的边际供应商。中东天然气供应的边际价格要比现行合同价格低40%左右,这预示了未来天然气的价格将有可能大幅下跌。
另一方面,天然气资源储备都是由少数主要的石油公司,通过与资源所在国政府的合作,来进行开发的。以壳牌(Shell)为例,它在亚洲地区7个以上的项目中持有15%的股份,染指几乎所有液化天然气交易。为形成地区性现货市场,所有权将必须被分割,并建立新的物流基础设施。在亚洲,平均的合同规模要大于欧洲和北美——导致市场的流动性相对较低。所以,主要商家控制市场的能力将决定着亚洲液化天然气价格跌落的速度。
需要建立新的法规体制
为了降低风险,吸引投资,中国需要建立一个法规体制,一方面给投资者以实惠,另一方面奖励最有效率的企业。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国内的输气管道可以创造良好的客观条件,但投资者仍需要更为切实的承诺。这样的一个体制须具备三个关键要素:透明的供应价格、投资输气管道的安全性以及改善了的契约环境。
对于海上气田,以市场为导向的供应价格准则已经十分完善。在液化天然气项目的谈判中,中国政府要求所有投资者必须通过竞争才能得到政府的支持。在2002年的招标中,整个过程进行了一年,并多次招标,首先是液化天然气接收站,继而是供应合同。最终,产业观察家认为,中国通过与中标的西北大陆架财团的谈判得到了满意的价格和合理的股权,取得了它所希望得到的一切。
目前中国需要确保的是,在未来中国的石油公司逐渐持有海上气田股权的情况下,保持同样水平的透明度和以市场为基础的定价。这可能与政府的另一个目标产生矛盾——中国政府非常关注供应的安全问题,并积极寻求控制因中东地区局势不稳而对中国造成的风险,特别是在其对石油的需求日趋上涨的情况下。在可以供应液化天然气的中国海上气田,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已经获得了25%的股权。尽管确切的价格还未宣布,上述股权的价值可达数亿美金。但这些投资不应对未来液化天然气供应合同中的价格谈判造成影响。
在陆上,相关法规尚未正式出台。下游资产的回报主要受当地法规的影响,因为这些下游企业通常都是自然垄断的。尽管天然气价格是由中央政府控制的,但国家计划委员会也曾经表示,必须向能源使用者提供可观的实惠才能诱使他们转向使用新的能源。因此,地方政府具备很大的弹性,可以根据地理和最终市场来调整当地的天然气价格。在很多情况下,这些地方政府都初步表示愿意为新投资提供优惠,然而,电力、制药和其他一些行业的经验显示,政府会保留在行业利润看来“过高”时提升赋税的权力。
解决这些相关的法规问题对下游大型工程筹措资金至关重要。中国缺乏那种允许商家规避自身巨大风险的、深层流动性市场。国际资金对地方天然气工程的投资也相当有限。鉴于投资金额要求较大,政府也无法继续依靠国家银行为其提供高额的投资。
最后,当投资者和地方政府发生冲突时,政府需要给投资者以支持。建立“不提货亦须付款”的合同是必要的。电力产业的经验已经表明,省级和地方政府并不可信赖,因为在形势有变的情况下,它们不会遵守那些它们认为有失公平的协议。中央政府应出面干涉类似情况,以避免像安然公司(Enron)那样的事件在中国发生。
随着法规体系的建立,投资者需要发展强大的地方实施能力。作为公用事业供应商,其必备的责任是保证当地市场的良性发展并长期提供服务。天然气合同和市场均受制于地缘政治。签署供应合同的市长或省长,可能还要对当地天然气网络、电力网络和工业园区负责。只有当地的建设和运营人才才能确保工程在预算内按时完成。此外,开发当地天然气市场需要对当地社会有着深入的了解并能融入其中。在过去的4年中,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同输气管道沿线超过50家的电力和工业公司签署了意向书。
采用这个观点将有可能要求进行一次内部重组,将市场置于资产之前。许多石油公司都是以资产为出发点来考虑问题,因此他们就无法根据客户的下游需求去进行投资和实施。采用全面、综合的观点,企业可以将开发、电力、民用分销和输送专家组织在一起,对一系列综合工程进行优先排序,反之,他们也只能对一组供应选择方案进行分析了。
香港中华煤气有限公司的运作
更能适应中国市场风险的亚洲公司可能在此拥有优势。香港中华煤气有限公司(Towngas)一直在广东、山东和长江三角洲等地区积极寻找投资机会。最近,中华煤气在江苏宜兴建立了一家公司并持有80%的股权。该公司预期到2010年将斥资3000万美金在宜兴和周边城市建立起输气网络,在临近其他地区的类似投资也将在1500万~2000万美金左右。
率先行动者获利
那些早期进入中国天然气产业的公司有可能成为最大的获利者。由于上游产品价格不断下跌且价值已经转至下游产品,因此,较低的上游产品价格将会产生足够的诱因,加速天然气的使用和全国天然气网络的建成。接收站和管道公司将有巨大的投资机会,并进一步扩展网络。当地分销公司将能够得到意外的收益,但也要迫于压力去寻找并赢得新的客户,而这也可能是液化天然气可以成为一种过渡性燃料的难得机会。事实上,下游的商机已足以吸引投资了。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已经吸引到壳牌(Shell)、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以及俄罗斯天然气公司(Gaz-prom),并与它们结成西气东输的合作伙伴。
那些仅局限于海上开发业务的公司会感到利润减少的压力,因为买家会抓住机遇,通过积极的拍卖程序来签订供应合同,并进而对游戏规则加以重新界定。由于价格不断下跌,只有那些最具竞争力的供应来源才能够进入市场。这种情况可能对那些在中东地区拥有储备的公司有利,比如在卡塔尔拥有气田的埃克森美孚公司。由于源头天然气价格较低,政府可能不会再努力开发新的国内天然气储备。来自库页岛和东西伯利亚的国际输送管道将面临更为严峻的谈判压力。
对于那些不具备低成本液化天然气定位、也不愿投入地方市场开发的企业来说,向中国买家出售现存的上游资产可能是它们参与中国市场发展的惟一选择。即使不是绝对的最低成本,海上气田开发商们也可以通过股权交易参与到市场中来。如果随股票交易而来是长期的合同,比如10年以上,那么,这将提供一种安全保障,以应对未来液化天然气市场价格不可避免地进一步下跌。
※
※
※
中国的天然气产业正处在急剧上扬阶段。根据官方预测,天然气占全国能源供应的比例,将从2000年的3%倍增至2010年的7%,而到2025年,这个数字将达到13%。中国和世界能源公司也对以天然气拉动经济发展的前景充满信心。赢家将通过整合市场和供应能力来建立强有力的当地组织,进而掌控风险。其他企业则可能由于中国天然气市场的兴起而要面对商业化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