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客
求名流作序,大约相当于现在非常流行的请明星做广告。明星名气越大,市场覆盖面越广。产品本来默默无闻,请明星做一通广告,在市场上一下子就成名了,甚至连假药也能骗得名声。求名流作序,也有点像现在有的地方请名人做“形象大使”。
求序于名流,始于何时,不知道。我看的书不多,有一本《唐四僧诗》,是灵澈、灵一等四个和尚的诗。灵一是唐代扬州的和尚,我关注过他的诗。他的诗排在第二,可能就是少一篇名流的序。灵澈的诗有刘禹锡一篇序,《文献通考》亦曾引之。看他的传记,说他当时与皎然交游,由此见知于侍郎包佶、李纾,来往长安,其名较著。这样一想,也就不是一个安心寺院醉心经文的和尚。他求序于名流,毫不足怪。效果如何呢?别的不说,看这四个和尚的诗集,他能排第一,就不能说没一点用处。毕竟这个世界上势利眼太多。
名流滥序,一层意思是滥请,见名人就请。有的由此获利非凡。比如,清雍正八年,有个蔡世远编成文集,请乾隆写序。这时乾隆还在藩邸,尚未即位。后来乾隆当了皇帝,“谕正文体,举世远之文为标准”。等于股市长线投资,终于一朝暴富。当然也有看走眼的。比如,明崇祯十年,监察御史胡接辉选录宋代胡铨、周必大、文天祥之文,编成一本《三忠文选》,也请三位名人作序。一为大学士李建泰,一为大学士阮大铖,都是反复无常的小人。还有一个杨文骢,口碑也很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九三说:“以是三人,弁冕三忠,殊嫌著秽。”等于今天作者请名人作序,不久爆出,赐序者是个贪官,吃了个苍蝇却吐不出来。
另一类滥请,是请得太多太滥。明代有个官员陈文烛,出一本诗集,一口气请十九位名士作序。清朝有个官员赵士麟出一本文集,“冠以《序》一卷,《题词》一卷,密行细字,凡八十二页,裒然自为一巨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八三称“向来刻集者所未有”。这都是能够让人过目不忘的例子。一本书有这么多篇序言,弄得有点像今天的专家研讨会,发表的不是纪要,而是全文。区别只在于,今天的专家研讨会往往开在书籍出版之后,而古人把这种研讨会开在出版之前,集中各人的书面发言。连行礼如仪的程序都免了,似乎来得更经济;当然也少了请客送礼的逸闻,“红包评论”一说,自然也就无法生根。
名流虽然给人写序,有的序却写得很滥,胡乱吹捧,说了却并不准备负责任。读《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不难发现,名流写的序,言过其实的,并不罕见。读者如果轻信这种名家序言,十之八九,会大上其当。这有点像今天明星的说法,“不夸张不叫广告”。有位曾经“最受欢迎”的主持人,面对广告代言问题,有一句名言:“你倒是给我找出不夸张的广告来。”
不过,古人不大像今人如此这般理直气壮,给人抬过轿子吹完喇叭之后,多少会有点良心发现。比如,明代黄省曾撰《五岳山人集》三十八卷,请大名人王世贞作序。王世贞当时很给面子,称其“古今体诗皆出自六代、三唐”,对他的其他文体,亦加倍推许。但是,等到王世贞后来写《艺苑卮言》,再说到黄省曾的诗,则云“诗如假山,虽尔华整,大费人力”,就比较客观,等于自己否定了自己原来的广告词。再看朱彝尊《静志居诗话》,说到黄省曾的诗,亦谓其“诗品太庸,沙砾盈前,无金可采”。这就等于说,名流写的序,大多靠不住。这样一想,“不夸张不叫广告”的历史,确实可以提前好几百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