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家里很贫穷,他上小学的时候,上学、放学都要经过一条两边长满大树的小路。一次,他随手捡了些枯树枝,带回家给妈妈烧饭用,为此,主人公的妈妈夸奖了他,左右邻居也夸他懂事能干。为了博得更多的赞赏,主人公趁放学,在树林里奔波到天黑,捡回了一捆柴,当他背着那捆柴走进家门,放到妈妈面前时,以为会得到妈妈的赞赏,没想到,妈妈脸一沉,看也没看那些柴:“你的作业写完了吗?”“没有,”主人公觉得妈妈明知故问,而且没有得到预期的赞赏,心里很不痛快,“可是我捡了柴……”“不错,你是捡了柴,这应该表扬。”妈妈说,“不过,你不能专门去捡柴,那是我的事,不是你的事,你的事是从学校里能带回学问!”那天晚上,主人公坚持着把作业做完才去睡。
过了段时间,主人公写的一篇作文发表了,老师和同学都称赞他是个小作家。因此,他天天想着如何再写出一篇可以发表的文章,成绩迅速地滑了下来,偏科很严重。终于,又有一篇文章发表了,他兴冲冲地把杂志拿给妈妈,妈妈看也不看:“你得到的,根本无法抵过你的损失——你根本没做好你自己的事情。”
故事里的主人公,在妈妈的教导下,慢慢找到了一条成功的正确之路: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同样,这个故事也让我们深思:不要以为赞扬孩子就是正确的,最重要的是你要找到正确的赞赏孩子的途径。
赞赏孩子是家长常用的教育孩子的手段。细细审视家长们对孩子的赞赏,我们发现许多赞赏激动人心、催人奋进。在这些赞赏的激励下好学上进、从自卑走向自信的孩子越来越多。但我们也发现有些赞赏很不得体,不仅没有达到激励孩子上进的目的,还产生了一些副作用。赞赏孩子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地赞赏孩子是指家长赞赏孩子取得成功时要一是一、二是二,不言过其实。虽然多数孩子乐于接受家长的赞赏,但他们有自知之明,能正确辨别家长对自己的赞赏是否符合实际,对不切实际的赞赏,总感到不是滋味。许多事实表明,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赞赏能使孩子产生一种激动人心的愉悦感,使孩子的心态和思维保持最佳状态。反之就会产生消极影响。一方面会使被赞赏者模糊对正误的认知、对家长知识能力以及目的、动机产生怀疑;一方面在多子女家庭还会引起其他孩子对家长赞赏的不服,甚至会引起其他孩子对被赞赏者的讥笑和讽刺,导致孩子之间的矛盾。
2.适度原则
赞赏孩子是孩子获得成功后家长给予的肯定和激励。一般说来,赞赏不是坏事。然而对孩子来说,一味地赞赏对他们的成长未必是好事。为什么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各种比赛中,常常出现孩子输给对方后大哭不停的情况呢?原因在于现在的孩子是在赞赏的环境中长大的,大多被宠坏了,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差,输不起。因此,家长对孩子的赞赏要依靠当时特定的环境和不同对象有选择地适度进行。对于孩子一贯较好的方面,家长只要给予一般的鼓励,对于孩子应该达到而已达到的要求,家长只要给予一般的肯定。这样做就可以避免赞赏过频,滋长孩子的傲气,却又不会影响孩子积极性。面对孩子长期存在的弱点或者创造性很强的问题,孩子经过努力取得了成功,那怕是细微的点滴的成绩,家长都要大力加以赞赏,让孩子在自己本来薄弱的方面和创新能力方面体验到自己的进步和快乐。在家长对孩子的赞赏中,宜用孩子的现在与原来作比较,肯定现在的进步,促进其不断努力,而不宜用孩子与孩子作比较,以免滋生孩子的优越感,或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3.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
孩子的个性不同,平常的表现也会不一样。家长赞赏孩子还应该尊重孩子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发展,不能对不合家长心意的孩子的个性特点予以排斥,而应该对孩子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非破坏性个性鼓励发展。家长对孩子的赞赏还不应该局限在学习成绩上,而应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多角度全方位展示孩子的长处。